《心经》开篇第一句便是“观自在菩萨”。对于这个称呼,我们并不陌生,观自在菩萨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观世音菩萨。
当我们来到一座寺院里,进得佛殿内,就会看到观自在菩萨面带笑容,安详地端坐着。只要望见她那充满慈悲的笑容,我们便心生欢喜,内心的一切恐惧焦虑都能瞬时放下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观世音菩萨具有一种能够让人欢喜安宁、让人平静愉悦的力量。但我们不要忘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这样的力量。但是,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做足心灵修炼的功课,比如,先放下自己心头的执念。
何为执念?它是一种人生态度。如果只是对执念做出一个名词解释,可能我们还是会有些糊里糊涂的感觉。我们先闭上眼睛,想想自己最心爱的那个人,或者一直中意却又没有足够闲钱购买的那件物品,这些都很美好,可一旦我们把心缠缚在这些喜欢却又得不到的人事物上,就会非常痛苦。
其实,作为一种做事情时持有的态度,执念不应该成为一个贬义词。因为它意味着专注、付出、用心和奉献。但如果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执念就不是应该值得赞扬的品质了,因为它意味着付出的同时也意味着钻牛角尖。
执念的存在,是为了照顾自己的感受、情绪个身心需要。难怪有人说,“执念太重,就是因为自我意识太重”。仔细一想,这话说得没错!可如果,我们把关注目光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那么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原来自己总是为得不到、已失去的人事物而感伤、痛苦,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在承受着比自己更深刻的痛苦时,我们心头原先对自己的关注便一下子减少了。随之而来的则是身心上的坦然和舒适。这就好比,之前我们是捆绑着自己的心灵生活,可是在执念减少之后,身心突然就放松下来。这又好比,之前我们是背着石头走路,可是在某一天,我们放下了压在身心上的石头,然后再去走路,就会发觉轻松许多。
人生路很长,心头的执念却只会随着我们欲求的膨胀而不断增长。要想做一个让人欢喜安宁的女性,便应该学会减少执念。当我们因为得不到、已失去的人事物而生起烦恼时,那么就去看看他人的痛苦。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有着同理心的,当我们从对自我的执著和关注中跳脱出来时,便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大,生活很美好,真的不必要为某些人事物而烦恼。更何况,这些烦恼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既然源头在自己,又何必恐惧焦虑呢?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