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的形成过程是与佛教的发展相始终的,按照佛教发展的时间顺序,最早成型的是小乘佛教三藏,之后是大乘彿教三藏.最后是密宗三藏。
根据小乘佛教典鎔的记载.印度佛教史上共举行过四次有名的结集。所谓结集,是指释巡牟尼入灭之后,由佛教徒所举行的回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言论,并加以谈论、核实的会议。经过这四次结集,小乘佛教三藏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小乘佛经的第一次结集
释迦牟尼入灭90天后,为了防止僧团出现更多的比丘破坏戒律,大迦叶尊者召集500位阿罗汉在七叶窟举行佛经的第一次结集。
结集首先由优波离尊者背诵了佛家戒律,编成《律藏》,全名为《八十诵律大毗尼藏》,由于书每条戒律都是经过大众的询问和解答而确定的,所以被视为佛陀所亲制的戒律,为一切戒律的根本。
之后由阿难回忆佛陀的教法,集成《阿含经》,这是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对五比丘所授之法,其中包含了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佛学的佛典。
第二次结集
释迦牟尼入灭110年后,以耶舍长老为首的700名僧众,在毗舍离进行第而次结集。此次结集就毗舍离比丘提出十条戒律(即十事)展开讨论,集会上少数有地位的长老判定十事为非法。
对于这次结集的决定,毗舍离的僧侣颇不信服。于是另举行约万人参加的会议.并判定上述为合法,就此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这一次的分裂,被学界认为是佛教历史上第一次分裂,也是最根本的一次分裂。
第三次结集
释迦牟尼佛入灭226年后,在阿育王统治时期,由于阿育王推崇佛教,每天在鸡园寺中供养上万名出家人,其中也有许多外道,因而经常引起争端。于是,目犍连子帝须召集1000名僧众,在华氏城(即波多厘子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了《阿含经》。会后,目犍连子帝须将各派不闹的论点整理出来,编辑了《论事》,这是佛教史上第一部论著,对佛教文献的丰富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次结集
释迦牟尼佛入灭674年后,在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500名比丘以世友尊者为上座,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举行了第四次结集,会上对以前所有经、律、论三藏进行了总结,并对三藏作了注释。现在前两种注释已经失传,只有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被称为《大毗婆沙论》,至此小乘佛教的三藏基本成型。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