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庆兴
施会泉位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脚下的京北关隘重镇南口,以它不可克隆的古城绝唱,诉说着沧桑而雄健的历史过往。从6000年前的雪山红陶文化遗址,到唐代和平寺和元明清三朝龙虎台行宫的气韵流长,为京北留下了一幅时光隧道的斑斓图景。回望历史 触摸古城南口明初,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到现在的关沟连筑四城(南口城、居庸关城、上关城、八达岭城),事业未竟,徐达不幸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病逝,工程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才全部告罄。关沟古道是太行八陉中,塞外通往中原最为捷径的一条通道。由于山险谷深,自然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筑关选项。南口城又是进入关内最后一道防线,可以看出绝无仅有的特殊地位。南口地名,来源于关沟古道的南部出口,历史上曾称过“下口”、“夏口”,直到金代贞祐元年(1213年)才固定为今名。关于南口古城遗址,笔者一直未谋过面,此次约稿,终于得以成行。踏着早春二月的薄雾,穿过南口老村的街巷,七弯八拐,来到古城南门门洞下。面对两侧山脚留下的残墙断壁,我想起古人曹天锡写的《南口晓发》中的几行诗句:“落叶照征颜,仓遑又出关,才过乱石处,忽到断桥间,气白云如水,烟深树即山 ”几分荒凉与无奈,浮现在眼前。连接山上的城墙早已坍塌,透过荆棘与野草,依稀可以看到两座残缺的墩台基座。想象600年前金戈铁马战火频仍的画面,笔者终于能用双手触摸伤痕累累的历史过往。据典籍上讲,南口古城论规模,不算宏伟,但它横跨东西两山,以山造势创意精巧。此城略呈圆形,南北各开一门,两门相距500米,东西长300米,城墙高度及下墙体宽均为5米,上墙体略窄,东侧山下设两座水门。明清两代,这里曾商贾云集,铺面林立,及至著名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正式运营后,在南口设立火车站,老城人口逐渐南移。现在的南口城,除了南城门,合围的城墙了无踪迹,不宽的山口,有京藏高速路、京张铁路、八达岭老路穿城而过。面对仅存的南城门,虽有些怅然,但我却从山口两侧,看到了起伏险峻的山梁,像两路满着盔甲的兵将斗志昂扬般奔涌向前,足可以揣摩验证当年雄关古城的原始风貌。历史过往有得有失,便捷的铁路、公路交通,使古城重获新生,火车站带活了工商业的发展,配套的市政设施和繁华的街区市井,一跃成为可圈可点的京北关隘重镇、名镇。访幽探秘 寻根人文南口追根溯源,几处遗迹,几多风景。6000年前雪山红陶文化距南口镇两公里的雪山村,村北弓形台地上凸起两个馒头状的小山包。传说是古代一位将军塞外出征归来,在此小憩,将两只靴子里的泥土倒出而形成。当地人称“靴山”,但也有人叫“双乳峰”,因为从南口城向东南望去,颇像女人胸脯上饱满的“双乳”。山脚下,从1958年到1982年的三次考古发掘,为北京地区上自仰韶时期,下迄夏商时代的历史考证,提供了重要依据。整个遗址面积达一平方公里,带贝粉的粗红陶,以素面为主,石器以磨制为主,石料为砂岩、页岩、石英砂岩、玛瑙等。雪山红陶的出现,把南口地区人类繁衍生息的轨迹,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为了加强遗址保护,在“双乳峰”上各建一座亭台,周边遍植松柏,成为一处惹人的风景。曾经的龙虎台行宫位于南口镇东两公里,有一台地,远处观之有龙盘虎踞之势,故名龙虎台。史书上载,元、明、清三朝帝王均在此建造行宫。从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始,元世祖为了回上都避暑,便在此处修建行宫,驻跸于此。他认为此处有四点好处,一是台地高出周边丈余,无水患之忧;二是便于警戒,北有燕山为屏障,南为一马平川,西有关沟水流奔涌;三是可居高观景怡悦心神;四是台高道低,皇帝登临可俯视百官万民,满足称霸海内臣服四方的雄心。历史上,人们把龙虎台行宫与姑苏台、铜雀台媲美,明代通天文晓地理的刘伯温,将其比喻成蓬莱、瀛洲,如人间仙境再现。只可惜,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没能把此处胜景留存一二,只有在史书里或遐想中寻觅芳踪。唐代花塔和平寺南口镇西两公里许,位于花塔村的和平寺,唐代所建。寺内分东西两路,各有相对独立的建筑格局,近百间僧房,僧众曾多达50余名。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