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一篇关于宇宙浩瀚,大无边无际,小到究极无限的文章留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评论,招来了大家众多的回复,我发现有盛赞佛祖的回复,也发现了抵触佛祖的回复,也发现了为维护佛祖而与他人争执的回复,如此针锋相对,其实是能预料到的,为何?真正的高僧大德不会出现在这种地方,或者出现在这种地方,也是抱着不可取不可说的原则,而稍懂佛法的人,又不明白佛的真义(其实我也不是很懂),又急着想维护佛的立场,所以就起了无妄之争。
我在想,现今社会,资讯发达,信息灵通,获取资讯的渠道宽广,可以从网络的各个渠道获取,加上自媒体的盛行,人人都可以拿笔写文发表,其中良莠不齐,甚至有些颠倒是非,是必然的。佛经,在现代社会其实是很普及的,到处都可以买到各类经典,但是,真正的去购买并用心阅读的人是不多的,大部分的知识来源于网络上面的片面之词,更有甚者被曲解,被引上歧途。许多人对佛的不解,大概源自于此吧。
于是,我今天就想就佛的世界观,来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把这篇文字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当然,这些知识都是我借鉴整理前人的,只是拿来借花献佛罢了。
以下是正文:
1,世界是怎样的?
世界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都会说,世界就是我看到的样子呀!听起来很有道理,所谓所见即所得,但是我们仔细的思量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眼里的世界大不一样。
世界真的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吗?就同一个物体,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段,用不同的光线去观察它,它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再就是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去观察,得到的结果肯定也有细微的差别,你能说到底那个是世界的原本面貌呢?
一粒沙,我们明眼看过去是一粒沙,但是在一只蚂蚁的眼里,它就是一座高山,对附着在上面的细菌而言,这粒沙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我们靠近看,它是一粒肉眼看得到的沙,但是我们把它丢在沙滩上面,远远的看,你就再也看不到它了;再如果我们拿着放大镜,会发现这粒原本光滑的沙子表面也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如果我们拿着显微镜看,我们还会发现,它的表面有如高山丘壑,参差不齐,如果用电子显微镜看,那么我就能看到它原来是由原子构成的,再用更精密的仪器观察,那么它的内部犹如浩瀚宇宙,无边无际。那么,你说,这粒沙,它原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人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但是在猫狗的眼里,世界又是怎样,在其他动物的眼里呢?又或者一个生来就瞎的人,他的世界又是这样,他能想象的出绿色是什么,红色是什么,太阳是什么颜色吗?对于一个聋子呢?对于一个疯子呢?他们的世界又不一样了。但是,我们面对的还是同一个世界,那么你能说到底谁看到的世界是它的本原呢?
我们眼前的世界,我们睁开眼睛,它就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闭上眼睛,它就消失不见,我们通过我们的舌头,鼻子,眼睛,耳朵,身体来了解世界,一旦我们的某一个器官失灵了,我们就失去了那个世界的感知,比如瞎子的眼里只有黑暗,聋子的世界一片安静,失去味觉的人感觉不到任何滋味,鼻子失灵的人也感觉不到任何的气息。在画家的眼里,世界的色彩是斑斓的,在普通人的眼里,世界的色彩必然没有那么丰富。所以,世界才有了唯物派和唯心派的对立。
那么,我们看看佛教如何看待上面的问题吧。
2,佛教的世界缘起观
佛教对世界有着完整的认知。我们先来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
(1),几个概念
六识:这是认识世界的六要素。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就是用来认识世界的六识,我们把六识总成为“心识”或者简称为“心”。
六境:我们要认识的世界。
即色,声,味,触,法。色,就是眼睛对应的境,如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声,就是耳朵所对应的境,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各种声音,香,就是鼻子对应的境,比如香,臭,不香不臭等,味,就是舌头对应的境,比如酸甜苦辣辛等,触,就是身体对应的境,如粗滑轻重冷暖饥饱等,法,就是意识对应的境,比如我们的各种思想,对好坏的区别。六根:就是连接六识和六境的媒介。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通过六根,对六境进行认知。如果某根坏了,就失去对应的境的认知,比如眼根瞎了,就看不到色,耳根坏了,就听不到声音,以此类推。六根,六识和六根任何一个变化,均会引起世界认知的变化。
所以,不同的根和识对境的认知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意识上,人和动物的差异就更加显著,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准。因为根识,大家对世界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既然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只承认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而否认别人所认知的世界。
这个事实,也说明了佛教一个最基本,最深刻的道理: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其实并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实实在在的本体,不同的生命形态,对它的认知可以完全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2),世界的缘起
因为世界是变化多端,并非恒定不变,所以才表现出它的多样性,在不同种群的眼里,它是不一样的。佛教认为,除了人和动物,还有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即凡夫的人道,天道,畜生道,饿鬼道,阿修罗和地狱道,非凡夫的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同样,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不一样的。人类眼里的水,在天人眼里是甘露,在饿鬼眼里是脓血,在地狱眼里是铜汁,在鱼的眼里是宫殿,在佛的眼里就是究竟的实相。
如此的多样性,就是佛教中说的“缘起”。“缘起”揭示了一切事物的现象和他的本质。
佛说:一切万物因缘起而生,因缘散而灭;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所以并无恒定不变的本体,这就是万物的本质。用佛教的术语就是,万物的本质是,“缘起性空”,万物的现象是“性空缘起”。
由于缘起的道理,我们很容易理解不同生命形态所感知的世界并不相同的原因。由于具有不同的根和识,所以对境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就算是同类的生命,他们眼里的世界,也只能说大致相同,而不是完全一致,这种对世界大致相同的认知,也说明了认知者的“心识”是大致相同的。所以,这个世界,是因缘而生的假相。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认知的区别呢?这就要说到佛教里面的“业”了。身,语,意的一切活动,都为业,最终反应到心识当中,从而造成心识的差异。如果造的业相似,心识也就很相识,看到的境也就大致一样。
人因心识产生相应的六根,在佛法的十二因缘中,把这称为“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在这里,“缘”的意思是因缘而起,就是产生的意思。而行指的是造作,有造作就有了业,业和心在一起就形成了识,然后就有了众生最初的身体和精神的现象(明色),进而形成六根,六根接触境,形成各种感受,区别好坏美丑,产生爱憎,因爱而取,这些又都是业,这些业集中在识中,轮回不息。
因为心识的内容是由业来决定,所以业大致相同的众生就成为一道。在同一道里面,六根和感受的境大致相同,在佛教里面称为“共业”,所以佛教说,世界是由众生的工业而形成的。
那众生之间的的业也有所不同,不同的这些业就叫做“别业”。因为别业,所以大家眼里的世界就各不相同了。
如果我们能改变人的心识,则一切都会随着改变,大到整个世界,小到每一个具体的事物。
以上就是佛教的世界缘起观。佛教不产生科技,不提供衣食住行,用一句话来概括佛教对我们的所有教导,就是“慈悲”和“智慧”。慈悲就是不分亲疏爱憎,平等的给与众生一切安乐和拔除众生的一切痛苦;智慧,就是能去除自心无明,认知宇宙和人生真相。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