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我们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原有的传统道德、可以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个字来包括一切。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什么呢?尧、舜、是夏、商、周三代以前的两个好皇帝。尧做皇帝的时候,他住的宫室,是茅、茨土阶,自奉极其俭约。可是他对于百姓呢?有一个百姓挨饿,就好像是他的罪恶;有一个百姓挨冷,他也承认是他没有照顾得周到。他一天到晚,战战竞竞,为著百姓在焦虑操劳,所以孔夫子称他是个仁君。而舜呢!他也是一个仁君,更是一个大孝子。他母亲去世得很早,父亲娶了后妻,也是他的后母;后母生了儿子叫做象,也就是他的弟弟。不用说,父亲怕后妻,而后母大半是溺爱自己生的儿子,而虐待前妻之子的。父亲因为要讨好后妻,往往做了后妻虐待前妻之子的帮凶。舜帝、遇著这样一个家庭,我们看、他的日常生活,够多么苦恼。但舜帝对于父母,对于弟弟,仍然亲爱异常。好几次,老夫妇要想把他弄死,幸而都被他逃了。然而他还是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虽然做了大官,他回到家里,还是照旧操劳,因此尧帝反而把皇帝的位置都传给他了。这就是中国旧道德的来源。
儒家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亲民且置,什么叫做至善呢?善、是人人能做到的,一谈到至善,可就难了。都如、有些宗教的教义说:爱父母过于爱主的,不配做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主的,不配做我的门徒。换句话说:就是信我的教、要爱主,不要爱你的父母;信我的教,要爱主,不要爱你的儿女。因为信仰了宗教,抛弃自己的父母和儿女,在信教的专一与诚笃上说,可算是了不起,然而、我们能称赞他是至善吗? 孔夫子、对于尧舜的崇拜,无以复加。但我们现在尊孔祭孔,提倡旧道德,重整旧文化。旧有的道德文化是个什么?尧帝的仁让,舜帝的大孝,是不是旧道德,旧文化的一角。然而、尽有人、在尊孔、祭孔的今天,很起劲的、在提倡、爱父母过于爱主的不配信教;爱儿女过于爱主的不配信教的异教。所以最近多次传闻,山地愚民,为著某种教徒五百元以上的台币,劈毁自己的祖宗牌,这是抛弃在世父母,不向父母行礼,犹嫌不足,再来清算三代祖宗的表示。拿钱毁祖宗牌的愚民,不足责,利用臭钱、叫愚民劈毁祖宗牌的教徒,也不足责,奇怪的是因有钱可拿,不惜劈毁祖宗牌位的事实,发现于尊孔祭孔,重整旧道德,恢复旧文化的今日,不能不算是,眼前的一大怪现象,更不能不算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与矛盾。 复次、人不应该杀人,杀人应该要受裁判而抵命的。但人以外的牛、羊、猪、马、鸡、鸭之类的生物,异教徒说是‘主’制造了给他的神子神孙吃的,不妨大杀而特杀。不错、制止杀人是善,人以外的什么都杀,能算是至善吗?凭你用尽方法,总不能使天下人不杀,这原是事实;但我们也可以说,凭你国法多严,总不能使人不杀人。我们因为不能禁天下人不杀生是事实,但何必笔之于书,认为是应该被杀的,这能算是至善的宗教吗?等于法律不能禁止人不杀人,索性将法律取消,这理由还说得过去吗? 释迦世尊说:人皆可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基于这个原理,所以佛教教人,不但不能杀人,并且不杀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才是至善。家家弥陀佛,处处观世音。家家的弥陀佛,就是各个人家自己的祖宗;处处的观世音,就是各人堂上的生身父母。佛教教人,你能敬祖宗,孝父母,就是等于敬佛菩萨;不敬祖宗,不孝父母,你天天敬佛拜菩萨,分毫没有用,纳民于正轨,辅政治法律之所不及,唯有佛教可以够得上称为至善。 孔子之徒,徒然的传其教,而没有能宏其道,如天子无故不杀牛,士大夫无故不杀羊,纵然有至善的大宗旨,也等于虚设,所以今日的孔教,犹衰于佛教。佛教徒虽生在, 释迦世尊灭度近三千年的今日,而遏制情欲,戒除杀生,不争名利的人,还是不乏其人。然而这又是什么缘因呢?因为至善的大前提,固然还别有所指,即此十善中的不杀生,你能遵守著不犯,保管你得到许多好处。孔夫子虽有‘修其天爵,而人爵在其中矣’的教条;但究不及 释迦世尊,说法的善巧,所以在教徒的崇拜上,就显到优劣的不同。所以今天讲到宗要分中。 乙字下第四段、别明十善利益中,丙字下第一段、明不杀生的利益。 经上说: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 这十种离恼法当中:第一、二、三、同是一个不杀生,而有因果的关系在内。经上的次第虽然如此,讲的时候要将他颠倒过来。因为、嗔恚是杀生的导火线,由于第三永断嗔恚习气,才有第二,于诸众生起大慈心。由于既无嗔恚,又有大慈心,所以视一切众生,皆如自己的亲属,甚至视一切众生的生命,如同自己的生命,所以永断杀害一切众生的残忍。由于不杀害一切众生,所以才能有第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无畏者,无所畏惧,一般的说来,就是不骇怕。普施者,普遍施与。由于不杀害一切众生,所以一切众生,见到这位不杀者,皆踊跃欢喜,毫无畏惧。过去有赵州从谂禅师,陪同一个贵客游山,有一只野兔子从赵州禅师前,很快的奔去。客人问禅师说:兔子为什么怕禅师呢?赵州禅师说:老僧杀心未断。这话、我们尽管把他当真话看,而不是禅师的机锋。因为已断杀心的人,野兽见到他,是不会骇怕,也不会反过来伤害于人的。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