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六讲

发布时间:2024-07-11 01:50:47作者:心经入门网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六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今天讲到:

  乙字下第六段,以十善融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心行。无量者?菩萨修学此四种心,不受时间的限制,应当尽未来际的做去;也不受空间的限制,应当尽十方世界所有的国土做去;对于一切众生,不分别他是天、是人、是饿鬼、是畜生,人道中更不分贫、富、贵、贱,都必须以平等的观念,去行此四心。所以称他为无量。经上说: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慈悲两个字的解释,是与一切众生之乐,拔一切众生之苦。恼、是恼怒,害、是杀害或损害。厌者厌弃。舍者远离。喜是欢喜。嫌是嫌怨。嫉是妒忌。喜舍的舍,是不留恋,不执著。我所爱好而能如愿的获得,是为顺境;我所讨厌的但无法使之离开,是为违境。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应兼修四无量心。菩萨如果以慈无量心为自己的庄严,对于一切众生,就不会生起恼怒,更不忍使众生的生命、财产、名誉、遭遇到杀害或损失。众生没有生命的危险,财产、名誉的损失,自然欢喜快乐,这就是与一切众生之乐。菩萨如果能以悲无量心,施与众生而为庄严。那末!他对于众生,常怀著同情的怜愍心,不管众生能不能接受教化,他都不讨厌,不远离众生。众生纵然冥顽不灵,终因常得接近菩萨,久受薰陶,自然修学佛法而得脱苦,这就是拔一切众生之苦。像佛弟子们,买鱼鸟放生,这虽是小小的善行,却含有拔苦与乐的两种作用。喜庄严的喜,不是自己有任何意外的收获,而生欢喜。乃是对于其他人的善言善行,不生嫌怨和妒忌,有儒家君子成人之美的雅量。舍庄严的舍,不是施舍,也不是牺牲什么的舍。是对于五欲、六尘,称心满意的环境,不留恋、不贪著;于我不利的恶环境,不怨天,不尤人,消归自己的业障。所以说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有人说:佛教的慈悲,相似于耶稣教的博爱,其实并不尽然。佛教的慈悲,遍及于异类的禽兽,所以出家的佛教徒,必须戒绝肉食。如楞伽经说:‘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食肉者丧失慈心)。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 释迦牟尼佛,诫饬佛弟子,不当食肉的理由多得很,当然不能都写出来。 释迦牟尼佛,不但禁止佛弟子食众生肉,他并且在过去修菩萨道的时候,曾舍身饲虎,割肉代鸽。他并不计较虎是残暴的恶兽,鸽子的生命渺小。他只是眼见到虎和鸽子当时的痛苦,由于慈悲心的驱使,不得不以生命来救济。以佛教的慈悲之教,比较耶稣教的博爱,其范围之宽狭,是不可等量齐观的。因为耶稣教对于动物,认为是上帝造给人类充食品的。至于信者就得救,不信者就受到末日的审判,打入地狱,永远不得翻身。这不但没有理由,连上天有好生之德,畜生的要求生存和人并没有两样的常识都没有。他们的‘爱’,怎样够得上称‘博’。而且排挤他教,不择手段,这与佛教的喜舍,相差更远了。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七段,以十善融四摄。

  经上说: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为四摄。摄者摄受,等于说用方法掌握住受教化的人。

  布施和六度中的布施相同。爱语者说人所爱听的话。利行、是做于对方有利益的事。同事者、与受化的人,做同样的事业。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如果以四摄为庄严,那末!就应当在常久的时期中,不休息、不懈怠、以勤劬劳苦的精神来摄化一切众生。

  六度、是行菩萨道的菩萨,自他两利的一个总纲;四摄是专门以对付某一种众生对机而设的方便。比如、对贫苦众生施之以财,使他衣食生活有著,而后再劝他学佛。病苦众生,施之以医药,他的病好了,他自然因感激而信仰。柔和的词令,精辟的理论,都能动人听闻,是谓爱语。至于利行,这须要看你处的是什么地位。在什么地位,用什么力量,来利益他人,都是利行的范围。常言道、隔行(音杭ㄏㄤˊ)如隔山。或者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同事行就可以补足这一类的缺陷。在现在的名词说来,就是渗透。但是做渗透工作的,蓄意在破坏对方,而同事行,则在引诱对方学佛。如维摩经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同事行与渗透的方法虽同,其目的则距离太远了。佛曾为度化一个人,不惜跟著他上天堂、入地狱、投驴胎、入马腹、这都是同事的表现。佛世尊度人的伟大精神,也于此可以想见。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八段,以十善融四念处。

  经上说: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身、受、心、法、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这是学佛者的心念安放之处,所以叫四念处。

  经文最后的一个观字,就是观身不净等的四个观字。观者观想。身、是我们这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身。不净者,人身为血肉所成,本身已经不净,再加上吃到肚皮里的饮食,经过消化而后,一变而为粪尿(音ㄋㄧㄠˋ),臭秽不堪,这就是不净。观受是苦的受,是领纳的意思,一般的说来,就是接受、享受、受用。人们一生所有的遭际,以佛教的人生观说来,是苦多乐少,甚而至于一点快乐都没有,所以说,观受是苦。观心无常的心,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前的一念生灭不已的心。因为他前念灭,后念生,才生即灭;方灭又生,只是生灭想续的一个假相,不是永恒的存在,是谓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法,是宇宙万有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大到如太阳月亮,小到如一粒微尘,都是许多条件,集合起来的假相,没有一成不变,永远存在的个体,是谓无我。我者主宰的意思。经上的意思是:

  修十善的菩萨,应以念处为庄严。因此、经常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观。也就是将心安放在这四个地方,才能断除贪、嗔、痴、爱而不放逸。

  观身不净等的观字,是一种功夫,佛学上的术语,名为观想。方法是:趺坐瞑目、摄心存想。如观身不净,就身体上的眼常流泪,鼻常流涕,大小便溺,臭秽不堪。身体之内,则五脏六腑,腥臊垢污,众恶所集。如果观想成功,睁眼、闭眼、都能见到身体内外的不净。因此、可以除身见、断情欲、泯嗜好、而以生死为念。家庭眷属,功名富贵、种种的营谋,皆为有身,有身必有情欲,情欲为生死之本,一切苦恼,皆由之而生。所以观身不净,尤侧重于断欲。有情欲又因为有身,所以老子道德经上说:‘大患莫若于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小乘人志在了生死、出三界、故以观身不净,断欲为先。大乘人的志趣,虽然和小乘人相反,但必得在尘不染,如污泥里的莲花,所以也必得要修不净观。

  人类大多以宫室妻妾之美,生杀予夺之权,山珍海错之味,声歌丝竹之音,以为快乐。殊不知这都是地狱、畜生的根苗,贫穷困苦的前奏。常人所引以为苦的,固然是苦;常人所引以为乐的,学佛者亦以为苦。因为一般人所以为乐的,如石火、如电光、一转眼、就成过去。而所种下来的恶因,则受苦无穷。所以修学佛法的菩萨,必须要观察人们所有的享受,都是苦因,庶几乎于五欲六尘,如声色货利,才不生贪著。

  我们现前的这颗虚妄心,依仁王经上说:一刹那间,有九百生灭,其间多为杀、盗、淫、妄,人、我、是、非。因此、盖覆了真常不变的真如妙性,流转生死。要得返妄归真,必须观心无常而不随其所转。

  人类贪著于功名利禄,至死不休,都是对于眼前的事物,误以为实有。所以有史以来,人与人之间,相争相夺,以至于互相残杀。社会上的窃盗淫杀,也是没有一天没有,因此人世间,固然没有宁静的时候,也没有一片干净土地。修学佛法的菩萨,应当观察世间有为诸法,因缘所生,如梦如幻,而生远离之想,是名观法无我。以上是四念处观讲完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