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偏远的大别山区——罗田
[原标题:寺庙也办养老院?他为老年僧人撑起一片天}
湖北最偏远的大别山区——罗田
有一座佛教福利养老院,
年迈的法师和居士都可以在这里安度晚年。
在一个贫困山区建一座佛教福利院?
在大城市和大寺院也没那么容易吧。
“殷殷寸草心,人间重晚晴”
听听创办人法船法师和福利院的故事。
只要你愿意来,我们就接受
黄冈市罗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大别山不仅分开了长江和淮河水系,还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点。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山清水秀,但远离经济开发带,是湖北最贫困的偏远山区。
罗田又是一个佛教大县,寺院多,香火旺,罗田僧人却普遍老龄化。很多山里偏僻的小庙,只有一位僧人,年龄大了生活就很难自理。
有一次,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罗田佛教协会会长,罗田清元禅寺方丈法船法师去山上办事,发现一位老法师不小心摔断了腿,躺在床上已经一个星期了,孤零零的一个人,就是想喝口水都很困难,仿佛只能躺在床上等死,很是凄凉。
老法师见到前来的法船法师,嚎啕大哭,好像见到亲人一般,在场的人都忍不住落泪。
还有一位年迈的老师父,住在大山的深处,去世十多天都没有人发现,尸体被老鼠咬了好几块,眼睛都被挖没了。法船法师闻讯后立即赶上山,组织法师和信众帮助圆寂的僧人助念,举行法会超度。
这两位老法师的遭遇,深深的刺痛了法船法师,让他寝食难安,像这样的老法师还有很多,如何解决出家僧众养老问题,是迫在眉睫的事。凭着内心的悲悯和一腔热血的担当,他决定创办佛教福利院,让孤苦无依的年老法师得到照料。
毕竟,创办福利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场所、资金、人员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解决。圆通寺的住持法来法师听说法船法师要创办佛教福利院,立即腾出寺内的一栋住宿楼,作为福利院的基地。
事情没有想象中的困难,有很多热心人的参与,问题一个个地解决,罗田县佛教福利院终于在2010年3月29日正式成立了,是全省第一个佛教性质的福利院。
罗田佛教福利院位于罗田凤山镇圆通寺内,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内设办公室、念佛堂、居住综合楼、厨房等设施,现有住房30多间,可接纳60余人,福利院主要面对60岁以上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教职人员和居士,让年老僧人、居士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安心念佛修行,颐养天年。
福利院慈善资金的来源,一是寺庙、法师以及广大信众给予的赞助,二是接受社会个人和单位的捐赠,三是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扶持。
福利院自成立以来先后有二十几位老法师入住,中间几位法师往生,现有法师、居士十几人。麻城、浠水等地的年老法师听说,也要来住。法船法师说:“只要你愿意来,我们就接受!”
图片来源:正信杂志
福利院的小故事
每天凌晨三四点,福利院的佛堂都会传来清净庄严的佛号声。老院长领众熏修,摄受大众,大家依然保持着出家人的修持。身体不便者,则自行安排修行。
圆通寺位于县城党家山上,松茂林丰,常年碧绿,春天花草满径,夏则百鸟和鸣,秋日红叶烂漫,冬来肃穆清幽。修行之余,老法师们在山坡上开垦了几块菜地,种起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既把修行融入了生活,又补充了日常的所需,吃不完的蔬菜还往别的寺院里送。
图片来源:正信杂志
日常生活中大家相互照应,相互扶持。有一次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法师生病了,老院长当时也年近八十,还经常去帮他洗澡。
当然也难免有摩擦的时候,人老了有时就像一个小孩,老法师们过去大多一个人住一个庙,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突然身边多了这么多人,时间久了,总有不习惯的地方。
比如谁的水龙头开得太大,不珍惜用水,谁怎么老是爱大声讲话,菜应该怎么炒才好吃等等。
有时也会争执起来,法船法师经常被请来调解。老人们吃饭也有一些麻烦,众口难调,有的法师喜欢清淡的,有的法师喜欢味道重的,有的喜欢饭软一些,有的则喜欢饭硬一点。
目前已经换了两三个厨师,好的厨师嫌工资低,不愿意长做,而福利院目前又无法负担太高的费用。当然也尽可能地满足大家,比如有的饭先盛,有的饭则多煮几分钟,菜快出锅时这一边放这种味道,另一边则放那一种味道。
图片来源:正信杂志
老人们以前大多生活坎坷,有一位老比丘尼师父热情地讲述着她年轻时候的故事,讲她小时候家里穷去讨米的经历,讲她给人家做童养媳,有次别人想赶她走,让她在七天之内每天打一千斤草,她咬着牙硬是做到了。
后来生了大病没钱看医生,疼得睡不着,念了三天三夜阿弥陀佛,竟奇迹般好了,不可思议的是一点痕迹都没留下。她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老法师八十几岁了,忙碌了一生的她闲不住,每天除了念佛修行外,一有空就找事情做,还经常上山砍柴,师父们都不让,生怕她摔倒。
法船法师有空就来福利院看望大家,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在第一时间给老人们送来。逢年过节还组织佛协人员和居士们来福利院,陪老人们吃吃饭,聊聊天,给老人们带送些日用品。
法船法师说:“老法师年纪都大了,希望他们能多感受一些温暖。我们经济条件有限,物质上既然给不了太多,但愿精神上能多给予一些。”
图片来源:正信杂志
遇山开山逢水架桥
维持福利院的正常运转可没那么容易,后续工作还有很多,没有相关经验的法船法师只能慢慢摸索,尽量给老法师、居士提供更好的环境。有一次福利院的下水道水管破裂,污水流得到处都是。法船师父马上修建了化粪池,解决了这个问题。
居住在楼上的老法师们卫生间没法冲水了,法船法师不忍心老人们下去提水,于是又修了引水系统。山上用水不方便,前段时间引水的源头井坏了,没法再从井里引水,法船法师又在着手解决。
以前冬天,老人们取暖烧的是炉子,因此有的老师父还上山去砍柴。法船法师知道后立即买了几车柴火,给老人们送来,现在已经陆续为福利院装上了空调。
老法师年龄都很大,医疗是个大问题。法船法师经常深夜赶来把老人送去医院,在医院照顾老人,有时一待就是几天,尽心尽力,老人们对他都是赞不绝口。
福利院成立的几年来,有好几位老法师往生,法船法师组织法师信众为他们超度,一切按佛教仪式为他们操办,愿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里的老法师们生活和后事都有了保障,再没了后顾之忧。
图片来源:正信杂志
总是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处理,法船法师心地又特别的慈悲,只要别人有困难他就想帮,一帮到底。比如资助孤儿读书多年,看望孤寡老人,救助没钱看病的白血病人,慰问社会上的养老院、孤儿院,还经常跑遍全市每个寺庙嘘寒问暖,帮助圆寂的僧人料理后事等等。
罗田偏远的小寺庙僧人常常不被当地人理解,很多人不尊重出家僧人,很少有香客,几乎没有经济来源,都是自己种地养活自己,生活非常艰难,作为罗田县佛教协会会长的法船法师常对大家说:“有困难就找佛协。”
因为常常缺钱、缺人,法船法师做事情总是困难重重,而这并不阻碍他做事。法船师父常说:“只要还有一分钱,也一定要用这一分钱做些事情。”
图片来源:正信杂志
他身边的弟子说:
“师父很忙,但还是特别爱学习。他自学电脑,创建罗田佛教论坛,建立清元寺常住僧人电子档案;寺庙修建殿堂时他还亲自监工,参与设计、建设。师父待人宽和,脾气又好,说话总是和风细语,有无限慈悲。
有时交代下去的事别人没做好,他并不斥责,而是默默地把别人没做好的做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另一位法师说:“师父做得太多了,说不完!”法船法师经常会遇到一些难处、压力,甚至力不从心,而他自己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从不表露,只是夜以继日、默默操劳。
虽是年富力强的年纪,法船法师却经常累得病倒。有位老师父说:“他宁愿自己不吃不穿,也要把别人安排好。帮人一帮就是帮到底,总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然而就是在这样忙碌中,法船法师依然心静如水,察微知著,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把很多细节做到位。
图片来源:正信杂志
愿作摆渡人
面对福利院的未来,法船法师说:
“福利院办起来容易,要把它做好,做长久,后续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福利院的资金来源、老法师老居士的养老保险、专业的护工和义工团队等都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佛教养老院管理理念太落后。要向社会上先进的福利院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转方法等。但佛教福利院有它的特别性,有些地方借鉴不了,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法船法师打算时机成熟时,找合适的地方,重建福利院,初步想建成更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四合院,房间里的设施更人性化,尽可能让老人们住得舒服,让更多的贫困老法师真正老有所依。
生命是一条河流,在无垠的时空中流淌。
谁不希望,当我老了,有一双手能够予我慈悲温暖;
谁不希望有一只船,将我从此岸渡入彼岸,
再也没有痛苦和忧伤。
法船法师以佛法为舟楫,以慈悲作道场,
为贫病无依的老法师和老居士们遮风蔽雨,
为他们的灵魂摆渡。
这只船也唤醒了我们内心的慈悲,
将我们带入这法雨缤纷的天地,
汇作清凉。
作者:正信杂志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