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秘葬于此? ●寺内建筑为何不在中轴线上? ●两座藏书楼为啥叫插花楼?
“崇安寺雄踞县城西北隅的卧龙岗上,建造恢弘,居高临下,大有虎踞龙盘,俯瞰全城之势。”在有关陵川崇安寺的文字资料中,此寥寥数语最为传神,出现频率也最多。“南北朝时,石勒建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属后赵管辖。石勒死后,建有多处疑冢,县城西北隅山卧龙岗上,即有石勒冢一处。后又在此兴建寺院,即现在的崇安寺。”《陵川县志》上言之凿凿的记载和民间的各种奇特说法,更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罩上了重重迷雾。 卧龙岗,独特的地名不禁让人想到“真龙天子”。崇安寺难道真是这个从奴隶起家的皇帝的最终归宿之地?6月20日早晨,记者驱车赶往陵川县探访。
一座楼阁当山门 沿横贯陵川县城的梅园街向东行驶,来到古陵路交叉口向北望去,巍峨的高台之上,一座建造恢弘的古寺院居高临下,静静俯瞰着脚下的陵川城。 陵川现存文物众多,仅国保级文物就有14处,宋金元时期的古建筑尤多。
2006年,崇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保单位。在当地,崇安寺有“十大寺院之首”一说,鼎盛时大小院落达十三院之多,为古泽州境内规模最大的阁楼式寺院。但时至今日,仅存原寺院的几个主要院落。 即便如此,崇安寺在当地绝对算得上巍峨挺拔、气势恢弘,数年前,一个以宋代杨家将为题材的电视剧组被吸引而来。在那部电视剧中,崇安寺的古陵楼变成宋代皇宫,也不知这个摄制组是否考证过,古陵楼板瓦铺制、琉璃剪边,其实是一座地道的明代建筑。 需由古陵楼才能进入寺内。一般寺庙,首先要进的是山门,而崇安寺的山门,却是座三层的楼阁式建筑“古陵楼”,极为壮观奇特。之所以叫“古陵楼”,有人考证,就是因石勒陵墓在此而得名,此说并无定论,但当地人对此却深信不疑。 “这是一对宋代石狮。”古陵楼青石门框下,一对造型可爱的断臂石狮蹲坐两端对视,憨态可掬。经工作人员指点,在门框的右顶端上,记者看到了内容为“嘉佑辛丑六月三日泽州陵川县”的刻字。据介绍,用青石作门框,在国内寺院中较为少见,保存至今的宋代青石门框更是罕见。 工作人员介绍,经历代重修和增建,崇安寺已失去原貌,从现结构来看,多为明代改建,也保留了一些宋、金时期遗构。陵川人提起崇安寺,有“三宋”之说:除宋代青石门框外,还有宋代石碑、宋代铁钟。据说,古陵楼上原有唐宋时的千手佛及孔子、老子等“三教合一”泥塑,现已不存。 尽管众多文物不复存在,可古陵楼还是不缺宝贝:由北宋陵川籍名士马骧用骈体文撰写的《重修崇安寺三门碑》,踞坐于赑屃碑座上。这通高2米、宽1.5米的石碑,刻于大宋庆历元年(1041年),距今已971年,尽管碑文部分出现模糊,但碑文优美圆润,实属珍品。 在古陵楼东侧的钟楼,还有一口高2米、直径长1.7米的铁钟,钟色灰白,下方呈齿状,形制俊俏,上铸“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铭文,方格纹及八卦图案清晰可见。奇怪的是,这口距今已有910年历史的大铁钟却被悬挂在钟楼的一层,而本该悬挂铁钟的二层却空空荡荡。 “庆历”古碑、“嘉佑”青石门框、“崇宁”铁钟,三个相隔六十一年的宋代年号,是否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崇安寺在宋代的发展轨迹? 不在中轴线上的寺院 由于位居县城中央,如今的崇安寺前已成为附近居民们的休闲广场。广场栏杆东西两组琉璃九龙壁上,九条叱咤风云的金龙张牙舞爪,神态各异。据工作人员介绍,两处琉璃九龙壁,是上世纪80年代对寺院修缮时增加的新物件。 崇安寺古有“凌烟寺”之称,唐初改名为“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敕命为“崇安寺”。建国初期,寺院曾一度称为“城关寺”。“文革”时期,崇安寺被学校所占,并起名“东方红中学”。改革开放后,才恢复崇安寺之名并沿用至今。 崇安寺院落宽阔宏敞,殿宇壮美,结构整肃,规模颇为壮观,其中最壮美的建筑当首推古陵楼。古陵楼面宽五间,进深六架椽,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楼正面悬有“行山钟秀”,背面有“留月栖云”匾额。从古陵楼由前往后依次是毗卢殿、大雄宝殿、石佛殿。寺内除廊房排列外,山门两侧还有钟、鼓二楼和藏经楼。 崇安寺分前后两院,毗卢殿巍座在丹墀之上,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殿后门西墙上嵌有《佛宝舍利来源录》墙碑。从这通刻于金泰和八年的碑文所指来看,佛宝舍利乃崇安寺镇寺之宝。可崇安舍利是谁的舍利,碑文并无说明。可惜的是,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后,崇安舍利塔与舍利金槨下落不明。 寺内重要建筑藏经楼,当地人称作“插花楼”,意思是新科状元所戴夸官的插花官帽。原本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插花楼,只是东插花楼毁于清代的一场大火。现存的西插花楼,为重檐楼阁式歇山顶,琉璃剪边,飞檐斗拱,构造精细。从建筑风格来看,是寺内仅存的有金代遗风的建筑。 后院正殿的大雄宝殿,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殿面宽五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山顶,琉璃剪边,于宏壮见精巧。门枋上彩绘着18幅《西游记》的故事,应为后人修缮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雄宝殿后面还有一座佛龛,当地叫石佛殿,上书“开甘露门”,龛内沙石上雕刻着一佛四菩萨,亦有称一佛四弟子,据考证为隋唐所雕,是崇安寺最古老的佛像,当为稀世珍宝,虽经风霜剥蚀,仍栩栩如生。“知道崇安寺的‘三奇’吗?”在采访中,工作人员问道。原来,崇安寺从前往后,沿古陵楼、毗卢殿、大雄宝殿、石佛殿,地势依次降低,呈前高后低之势。更让人无法解释的是,这四重建筑却均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与中国古代寺院建筑对称、圆满的讲究多有矛盾之处。一般而言,寺院内的藏经楼多为一座,且居于寺院之中央。而崇安寺被称为插花楼的藏经楼,原来却有东西两座,而且位置分立正殿两侧。加之“古陵楼”东面钟楼内的宋代铁钟悬挂于一层的奇怪之举,人们将之共称“三奇”,为崇安寺增添了神秘色彩。“崇安寺内的建筑确实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但不可能是当时的建筑者有意而为。”晋城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建军解释:“或许是崇安寺经历代扩建或修缮出现偏差所致”。 石勒秘葬沤麻池? “创建年代不详”是文物部门在介绍崇安寺时“惯用”的词语,但提起崇安寺,当地人更愿意与石勒联系在一起。 “石勒是个很信佛的皇帝。”祖籍陵川的张建军认为,崇安寺与石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考证,远在西晋十六国时期,曾经辅助后赵皇帝石勒争霸天下的西域名僧佛图澄,就劝其弘扬佛法,修建寺院。石勒侄石虎继位(公元335年-348年)后,出于对佛教的崇拜,便在陵川创建崇安寺。 这种说法绝非空穴来风。1983年,维修古陵楼时,文物工作者在一琉璃脊筒内,发现写有“刹为石虎所建”的题记。这个细节在《陵川县志》“大事记”中确有记载。据此推测,崇安寺创建于公元335年至348年。 然而,在当地人眼里,崇安寺与石勒的关系绝非仅限于此。 在崇安寺大雄宝殿内东墙有一石碑,为《石勒冢》:“家口腹闻诋石勒,千秋而后传遗慝,或云真冢佛龛下,伪冢疑是寺门侧,沤麻池外土一邱,荒草萋萋殊叵测,来吊古谒崇安羌,贼孤坟照残鬼域,深楝徒自弃生前,仃苦豫为棺不,阿瞒大言妄纷纷,疑冢多依傍,既畏鞭尸暴矣。”从碑文内容来看,寺院附近的“沤麻池”是石勒的疑冢。经考证,崇安寺西边确实曾有过一池作沤麻用,上世纪80年代才被填平修作民房。 身前作为皇帝的石勒,为何下葬如此神秘?从碑文来看,是怕后人鞭尸暴骨,故用瞒天过海之计。而后人推测,后继位的石虎再造崇安寺,就是以佛法佑护石勒地下安息。 “都门长啸气凭陵,瓜割中原霸业兴。夜葬山谷谁得见,至今犹有守坟僧。”元初名儒郝经的《石勒墓》仅四句,就将石勒“由奴隶到皇帝”的传奇经历及死后的神秘下葬,进行了概括。有寺院里才有僧人,难道说崇安寺的僧人在崇安寺为石勒守墓?郝经祖籍陵川,崇安寺《佛宝舍利来源录》墙碑就出自其叔祖郝天佑之手。也许,郝经了解崇安寺的历史,才作此断语? 石勒墓到底位于何处,今有河北邢台和山西榆社、陵川、武乡四地之说,其中榆社石勒墓保存最为完好。据《晋书》载:“(石勒死后)夜厝山谷,莫知其新,备文物虚葬,号高平陵。”就此,有人拿出许多佐证,以证明石勒墓确实在陵川崇安寺——崇安寺以前称“凌烟寺”,就是因为石勒曾做过后赵皇帝,有名上凌烟阁之说,虽寺没有直接写石勒其名,那是因夜葬山谷,便无人知晓。不仅如此,崇安寺的古陵楼,不是就是因石勒陵墓在此而得名么? 这一推断都有待更多的实证来支持,但“先有崇安后有陵川”的说法,却是每个陵川人笃信不疑的。这句俗语似乎告诉人们,在大行佛教的南北朝时期,崇安寺规模日渐扩大,加之“石勒陵”前有一块适宜人类居住的平川,于是便有了历史文献中确凿无疑的“隋开皇十六年始置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