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部、西北部、中部农村居住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 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 晋北、晋西北一带的平房,大体上也分成几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普通农家的平房,即土墙平房和砖墙平房,这类房屋屋顶是平的,顶上可以晒粮食,存放谷物。还有一种是有瓦脊的瓦房,但不是二层楼,所以也可称之为平房。瓦房中,又分为一出水和两出水两种。
忻州一带老百姓的旧瓦房,有许多是一出水的。这种一出水的瓦房,是一面瓦,瓦脊的另一面,是切成平平的墙根。无论一出水,两出水瓦房,过去多是富裕人家修建的居多。现在修建的瓦房,大多是全砖到顶,而不是那种半砖半土坯的了。 这种砖瓦房、平顶房,在上述地区一般都喜欢一明两暗。明为堂屋,两暗为住室,一连三间。 五台县,木结构住房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冶镇一带,多为土墙平房。当地人习惯,在解放前,一连三间房居多,一间存放粮食杂物,一间是居室,居室内一炕一地,摆设箱柜。再一间,安置灶台。如果是单间住房,都-砌对门火炕,往往充做新婚洞房。台怀地区,情况有所不同。这里房屋低矮、一堂两屋。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以排房(即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院,这样有个好处,采光好。屋内结构,多设套间或后洞,既讲究了卫生,又方便了生活。五台人的习俗,庭院之中,古人以前槐后榆为好,以栽植杨柳为不祥。今日,人们注重经济价值,新建庭院中,大多数人家院内都栽上了北京杨和加拿大杨树。 建房时,在用土筑墙时有墙头刻字,立架上梁时有张贴对联的习俗。过去对联上写的是“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拄正遇紫微星”等内容。如今上梁时写对联内容有变化。写成“稳如泰山,坚似磐石”等内容,以图吉庆。 忻州一带,雁北地区的老百姓,大都喜欢在自家的居室内画炕围画,以原平县的炕围画最为典型。炕围画,可以起到保护墙壁,讲究卫生、美化房屋的作用。炕围画,也是一宗民间工艺美术的花朵。炕围画的内容,大都取吉祥如意,寄托美好愿望的。比如“喜鹊登海”、“麒麟送子”、“嫦娥奔月”、“太白醉酒”、“苏武牧羊”等。 这一带的民间住房,都普遍要盘炕,主要是为了冬季取暖用。一般在住室内都安置锅灶,既做饭,又取暖,很少有单独的灶房。而且,锅灶通到炕内,冬天可以睡热炕,利于取暖。 繁峙县的老百姓,平川村庄居民,一般住宅多是土木结构的筒板瓦房或白灰平房、四合院。院中,厕所置于西南。 山区居民,住宅则多是窑洞。窑洞多用土坯碹,靠山掏土窑。院内没有明显的门楼和院落。四周,围以土墙和篱笆,没柴扉或栅栏以供出入。 山西中部一带地区,与西部、北部又有所不同。 晋中、太原、阳泉一带,农村人大都住平房,瓦房很少,即便有,也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 太原、晋中、阳泉一带,住房以四合院为多,但居室一般放在北房,而且按趋势看,大有用北房代替四合院的可能。太原、晋中包括汾阳、交城、文水等县,一般人家的四合院都有围墙,有院门,院门装饰也比较讲究。院门有门楼,有些人家进门有照壁,上面用大“福”字醒目地放在那里。院门上,一般都涂有油漆。现在,好多人家的院门已经改变了过去木板门的习俗,改用铁门,这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美观耐用。 太原、晋中一带的四合院,过去土坯房居多。如今,大多用一砖到顶的房屋代替。而且把纸窗户换成了玻璃窗户,便于采光。室内,仍然是土炕。为了取暖,习惯睡土炕。有许多家庭,室内地面都改用砂灰压抹,干净、整洁,还有的人家是用水泥地面的。 室内装饰,少不了窗花、炕围画,墙上贴年画。 晋中一带的老百姓,也有不少人喜欢居住窑洞房。在平川地带用砖、石碹成窑洞,为着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但也有一些县份,比较偏僻,仍然住土窑洞。 晋中的灵石县,城乡人民都喜欢住窑洞房。灵石产煤炭,烧砖容易,因而修砌砖窑洞房者居多。在靠山地方也有打土窑洞居住的。在城关一带,人们喜欢盖瓦房。 阳泉市的盂县南乡一带的群众,大多数群众居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也有部分砖木结构的房屋。当地人,院落一般是方形或是长方形的。有的是四合院,也有的是三合院,还有的是上、下两院。院子一般都宽敞明亮,院内地面一般都是用砖铺砌的。 院内,一般正房,多数是三间,也有五间的。里面为套间。正房对面,是南房,当地人称之为倒座。宅院四周,一般都筑有围墙。那些过去的乡绅大院,往往是深宅,有的一连两、三进院落。 在盂县的北乡,大都是土、木、石结构的单瓦房,住洞子房的较少。也有部分人家住砖瓦结构的房子。这个地方,院墙,房墙大都要用石块垒起来,再用黄泥抹平,很少用砖去垒墙。 盂县东乡,多数人家住青石砌成的窑洞,当地的窑洞房一段进深为一丈六尺,宽一丈一,高度为一丈。住土窑洞的人很少。当地人的窑洞,前脸子用砖石砌成,装有门窗。当地人住的平房,基础为石座子,墙是土坯砌的,用石灰和炉灰渣和起来打顶即成。这种房最简单省工。 晋南一带,包括临汾、运城两个地区,大多数人家是居住土木、砖木结构的大屋顶瓦房,旧时多四合院,住房一连三间,北房多为主房。也有明三暗五的住房。晋南,也有多数地区的人住窑洞房,还有“地窨院”式的土窑洞。当然,也有少数地区有“二层楼”。 当地人有句俗语,称之为“有钱不住东南房”。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住宅,多数为独门独院,住房大都改成一律北房,五间为主的形式,门窗高大,宽敞明亮。 房内,卧室多系土炕,近年来用床者也逐渐增多,而且,住二层楼、修建二层楼的人家也逐渐增多。 晋南一带的老百姓,平川人多住瓦房,山区人多位窑洞房。 晋南人盖房时,大都要贴对联,放鞭炮,还要设便宴待客。这也是当地的习俗之一。 晋东南,包括长治、晋城,住房变化较多,可以说是各种住房都有。有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房,更有特点的是当地人的二层楼房。 晋东南的二层楼,二层上一般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一层,一般是居室。 旧时,晋东南一带平民百姓住房多是平房、矮房、土窑土楼,宅院窄狭,居室简陋,住宅多为正北,建筑结构多数是三间三檩或是五间三檩。间架结构,一般入深为八尺,间架为七尺左右,而且以土木结构房屋居多。在山区偏远地区,住窑洞房者很多。当地的窑洞,一般是顺山势、地势切成平面,而后向平面纵深处挖掘而成,这种土窑洞一般比较简陋。 自然,旧时的乡绅富豪之家也是不同凡响的。晋东南一带的乡绅人家住房讲究几合几串,院子以四合楼院为主,房屋多达两串三串院子。楼房多数软装、露明柱、施明暗八仙、猫头滴水、屋顶半圆通瓦,五脊六兽,院内设亭、台、楼、阁。“功名”人家,更是富丽堂皇,竖旗杆、挂匾额、装建门面。匾额多数为功名、节、孝、贺、寿之类。 有钱人家室内摆设,颇为讲究。什么抽屉板箱、连三柜、八仙桌、太师椅、案头条几等等。官宦人家,则要摆时辰表、挂自鸣钟、供“金佛牌位”、贴中堂屏对,八景诗书画等。 新中国成立后,晋东南地区的居住情况变比很大,与其它地区一样,新盖房屋多选择干燥、通风、向阳、眼宽的地方。而且,新建房屋结构简单、门窗宽大、室内亮堂,结构、造型、光线、取暖都要考虑到。所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间架一般大约丈余,入深均为两丈多。一般房多为五檩、七檩进深的。这些新建房舍,砖木结构居多。多数都是单门独院,行走自在,出入方便,院子讲究方正,卫生。近年还在许多城乡出现了个人修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 如今晋东南城乡,庭院内也讲究起来。院中点缀各色花束,行人过道,室内套间隔舍,设厨房、卧室、客房、书屋等等,现代化家具也进入家庭。这一类型住房,一般是城郊或镇子里居多。 农村里,多数是新盖的平房,瓦房、二层土楼房,山区仍有人住土窑洞,窑洞大多砖碹、土碹。住宿格式未变,但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晋东南的平顺县境内,农村住宅,以窑洞房居多。而在陵川县内,却是二层楼房居多。近几年,随着农村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二层土楼房也逐渐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