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开元释教录可以让我们对佛学有更多了解,使我们对佛学中的智慧有所领悟,也可以我们增长知识,使我们对中国佛学史有多方面的的理解,使我们对佛学发展史有更多的认知,而且通过阅读开元释教录还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对佛学经典的认识。那么开元释教录内容保存完整吗?
开元释教录简介
本录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总录,即总括群经录。二为别录,即分别乘藏录。
一、总录。以译人为主,分十九个朝代出译的经籍记录。第一卷后汉、魏两录,第二卷吴、西晋两录,第三卷东晋、苻秦两录,第四卷姚秦、西秦、前凉、北凉四录,第五卷刘宋录,第六卷齐、梁、元魏、高齐四录,第七卷北周、陈、隋三录,第八、九两卷唐录。每录都先记朝代、都城、帝系、年号、译家(兼及作家)人数,所译(兼及所撰集)的典籍部数卷数,并注明存缺。然后再按译人(及撰人)详细记载所译(和所撰集)的典籍、名题、卷数、译时、译地、笔受润文者、单重译等,及各人小传,一十九代一共有一百七十六人。还列有失译的经,附在每一朝代录之末。
总录末卷即第十卷,载历代佛经目录,分二类:一为古目录,从《古经录》至《众经都录》共廿五家,依长房、《内典》两录仅列各古录名目。二为新目录,从《众经别录》至《大唐内典录》共十六家,详述内容,重要的还略加批评,指出它的缺点。
二、别录。以经典为主,分七类:
(一)《有译有本录》(附失译有本),从卷第十一至十三,共三卷。其中包括三录:第一是《菩萨三藏录》,这就是菩萨契经藏(即大乘经藏)、菩萨调伏藏(即大乘律藏)和菩萨对法藏(即大乘论藏)。第二是《声闻三藏录》,这就是声闻契经藏(即小乘经藏)、声闻调伏藏(即小乘律藏)和声闻对法藏(即小乘论藏)。第三是《圣贤传记录》,内包含有赞佛、明法、僧行、护法、外宗五类的撰集,而以梵本翻译的放在前面,中国撰述的放在后面。三大类共计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零四十八卷。
(二)《有译无本录》(附失译缺本),卷第十四、十五共二卷。这就是大小乘三藏经典及圣贤集传名存本阙的目录,此录的分类法也和前一录相同。合计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
(三)《支派别行录》,卷十六,一卷。这是从大部中抄出一向单独流行的大小乘三藏经典及圣贤集传的目录。合计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
(四)《删略繁重录》,卷第十七上半卷。这是各经录里同本异名或广中略出误为别种,而实际应该删去的各书目录。共一百四十七部,四百零八卷。分为四类:
第一是《新括出别生经》,即从大部译典中抄出而旧录误为独立翻译的。
第二是《新括出名异文同经》,即异名同本的经典而旧录误为是别本的。
第三是《新括出重上录经》,同一本经而旧录数处重出的,如真谛译《摄论释》十二卷与《摄论》十五卷内容相同而分卷不同,旧录即误为别本等。
第四是《新括出合入大部经》,合部和零本重出的,如《合部金光明经》是揉凉、陈、隋三种译本而成的。合部本既已入藏,前三种译本即是重出本。
(五)《补阙拾遗录》,卷第十七下半卷。凡旧录(主要是《大周录》)阙载或新译未及入藏的,今都另为目录(这些书并都编入现定入藏录)。共三百零六部,一千一百一十一卷,按照旧译大乘经律论,小乘经律及贤圣集传;新译大乘经律论,小乘经律及贤圣集传;戒律羯磨;此方撰集传记的次第分别编录。
(六)《疑惑再详录》,卷第十八上半卷。记载真伪可疑尚待考定的经典,共十四部,十九卷。其中如《毗罗三昧经》等八部九卷,旧录本编在伪妄,《大周录》附入正经,今以为有再研究的必要。此外,还有《法社经》等六部十卷皆内容可疑,均须再详。
(七)《伪妄乱真录》,卷第十八下半卷。记录后人随意编造伪撰的经典,共三百九十二部,一千零五十五卷,分为十三类:
第一,《开元释教录》新编的伪经,这一类以前诸录均未记载,是智升新加搜集的。
第二,苻秦释《道安录》中的伪经。
第三,梁释《僧祐录》中的伪经。
第四,萧齐释道备伪撰经。
第五,萧齐僧法尼诵出经。
第六,元魏孙敬德的梦授经。
第七,梁沙门妙光的伪造经。
第八,隋《开皇众经录》中的伪经。
第九,隋《仁寿众经录》中的伪经。
第十,《大唐内典录》中的伪经。
第十一,《大周刊定录》中的伪经。
第十二,隋沙门信行的《三阶集录》。
第十三,各种名滥真经或杂揉异义的伪抄经。
卷十九为大乘经律论入藏录,卷二十为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入藏录,以上入藏的总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这和《有译有本录》内容相同,但计部数有异),四百八十帙。
总别二录的内容,大略如上。总录完全依照僧祐的《出三藏记集》、费长房《历代三宝纪》的历代录,以及道宣《大唐内典录》的《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十卷仿照《内典录》的《历代所出众经录目》而作,并无创例。惟别录中分类最详,创例颇多,为本书的精彩部分。
由于本录在诸家目录的基础上加以补阙订讹,分析整理,使佛教目录学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本书的优点也就比较的多。其主要的有下面几点:
一、本录大体依照道宣的《大唐内典录》,而对于译撰各书的分类则更加精密。前此诸录只区分大小乘经律论,本录则在大小乘经律论中再加细别。如大乘经分单重合译(诸大部中有的单译,有的重译,今以大部统摄散布,故云单重合译)与单译两大类。单重合译中又分《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和部外诸经六类,大乘律自成一类,大乘论分释经与集义两类。小乘经也分单重合译与单译两大类。单重合译中又分根本四阿含--《长》、《中》、《增一》、《杂》及其他诸经五类。小乘律中分正调伏藏与调伏眷属二类,小乘论中分有部《根本身足论》等及余部诸论二类。《圣贤传记录》中分为梵本翻译集传与此方撰述集传二类。
二、对于旧录的纠正考订与整理。特别是对费长房《历代三宝纪》滥收各书的删削。这可分二类:
(一)将别生经滥收入正经的或记载错误的,一概删去。举其大者,例如在安世高译录中删去《八光经》等八十五部,康僧会译录中删去《阿难念弥经》等七部,竺法护译录中删去《宝女问慧经》等二十七部,聂道真译录中删去《菩萨奉施诸塔作愿念经》等二十九部,昙无谶译录中删去《救护身命经》等四十八部,鸠摩罗什译录中删去《十诵律》等三十五部。
(二)失译录中“或翻译有源,或别名异号,或大部流出,或疑伪非真”的,一概加以删订。举其大者,如后汉失译录中删去六十六部七十三卷,魏吴失译录中删去二十三部三十卷,西晋失译录中删去五部十二卷,东晋失译录中删去五十一部五十四卷。其次关于考订旧录如《安录》、《祐录》、《内典录》中误为失译、或不详时代、或译人题误等也很多。
三、历代录与刊定入藏各录、现定入藏录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
四、总录卷四,于北凉之前,特补前凉一代,不但为前此诸录所未载,而前凉张氏奉晋代正朔,这一史料也赖以保存。
五、总括群经录之末,列举四十余家目录,并择要地加以分析批评,为中国目录学上的重要史料。
六、各书子注详细,间有长达数百字的,俨然成为一种提要形式的述作。
从这些优点看来,本书在现存各种经录中,可算最精之作。《宋僧传》称赞它说“经法之谱无出升之右”,并不过分。不过它也不是毫无缺点的,如刊定异译、失译等似乎还不彻底,如佛驮跋陀罗的《菩萨本业经》仍曲从《大周录》以为异译,又如失译本《宝积经》、《净居天子会》仍曲从《法上录》以为竺法护译等。
通过以上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开元释教录的大致内容和分类,而且通过阅读开元释教录也可以帮助我们修行佛学,使我们在修行时能够事半功倍,还可以为我们增长对自身的修行和对佛学经典的认知。以上如有不正确之处请多多包涵。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