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鹏
《心经》是佛经中一部重要的经典,因为文字不多,很多人都会背诵。据说唐朝高僧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前,已经学会了《心经》,途中遇到种种磨难和危险时,经常安静地默念《心经》,最终都能转危为安。其中有一段咒语,内容是: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虽然《心经》有不同的版本,但是这段咒语用的是梵文的发音,没有翻译具体的含义。包括玄奘法师在后来翻译的《心经》中,也只是音译。当然,后来也看到不少人在翻译,网上也能搜到翻译这段咒语的文章。但是笔者就算扫到眼里,也不会认真去看。为什么呢?因为玄奘法师都不肯翻译,他一定是知道,不翻译的效果比翻译好。而且翻译了不一定有好处,说不定还有坏处。否则的话,这几句话对于精通梵文的玄奘法师来说,要翻译出来还不是易如反掌?
那么,为何《心经》的不同版本,都不翻译这段咒语呢?笔者不是专门研究佛经的,相对研究易经更多一些。从易经的角度上来看,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能量。而能量在时空中的传递途径很多,比如通过光,或者是通过声音,还可以通过文字、图像等等。而在文字产生之前,生命之间的能量传递,可能是以声音的形式进行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对话,主要靠声音来传递信息。
文字实际是把声音符号化。声音是全息的,文字只是保留了声音中的一部分内容。比如我们听到一声“啊”,和看到一个“啊”字,感觉是不同的。有的人在惊喜时喊一声“啊”,有的人在绝望是喊一声“啊”,有的人在忧伤时喊一声“啊”,有的人在感动时喊一声“啊”,有的人在恐惧时喊一声“啊”……当我们听到的时候,身心会产生一种全息的体验,而一个文字形式的“啊”,实际是一些非常局部的内容。
古人说“文以载道”,意思是说文字可以负载道理。文字是一种传递能量和信息的工具。
但是声音同样可以,而且声音的传递比文字更原始、更直接、更全息。文字虽然可以解释声音、代表声音,但是文字不一定能完全代替声音。声音所包含的能量与信息,有时候就是声音本体。而文字所包含的能量和信息,则需要经过头脑进行分析、理解、还原和联想等处理,模拟出一部分相对接近真相的内容。禅宗有一个“不立文字”的说法。认为真相不能用文字来解释。任何文字都有其局限性与片面性。文字有可能会给人带来误导和偏见。
易经最初出现的时候,可能也是八种声音,如乾、坤、艮、震等等,后来形成八个卦象。卦象就是最初解释声音的文字。八卦真正具有全息性的,可能是八个卦象的读音。
所以,《心经》中的这段咒语,最好的使用效果,可能不是用头脑去翻译这段文字的含义,而是直接读出它们的发音。最好是带着未知去读,避免让头脑中形成的观念和认知,成为一种阻碍。在读出它们的发音过程中,宇宙中的能量和信息会混合在声音里,进入我们的内在世界。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