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里,正对大雄宝殿的哪位将军是谁?
步入寺院山门后,第一个殿便是天王殿,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分立左右,他们各自护卫一方,同时也分管着“风调雨顺”。天王殿中央供奉笑口常开的太肚弥勒佛,上一篇文我们讲过了太肚弥勒佛的“身世”(见我的上一篇发文),太肚弥勒身后隔板的背面,还站着一位正对大雄宝殿,威风凛凛的年轻将军,这位将军就是护法神韦陀将军(菩萨)。
天王殿四大天王,护卫四方,同时也分管风调雨顺
天王殿中央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天王殿与弥勒佛背靠背的韦陀将军(菩萨)
韦驮将军手执降魔金刚杵,双目圆瞪,面对大雄宝殿而立。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弥勒和韦驮原本分别是两座庙的当家和尚。弥勒笑口常开,热情好客,他的庙里熙来攘往,香火很盛,可他不善管理,小偷小摸也常混迹其中,每每偷走庙里的东西。韦驮恰好相反,一天到晚在庙里板着脸,十分严厉,小偷倒是不敢来了,可许多香客也被吓跑了,他的庙冷冷清清。如来佛祖巡视天下庙字,见到这般情况,就让他二人共管寺庙。大肚弥勒在前面笑迎客人,韦驮则在后面监视离寺的坏人,取长补短、通力合作,把佛寺管理得井井有条。
传说中的道理是有的,符合世俗人心里。韦驮,又叫违琨、韦驮天、韦驮菩萨,是护法神,护法三十二将之首。
中国佛教传自古印度,古印度佛院以“塔”为中心,塔就是坟丘,用来安葬佛祖的骨质舍利,佛庙附属于释迦摩尼坟院(又称塔院),是祭祀场所,也就是墓旁建庙的意思。塔(墓)建在寺院山门之内,大雄宝之前,中国古代寺院布局也是这样,“塔”是寺院的中心,大雄宝殿则是塔后祭祀的享堂。随着佛教逐渐本土化,安放骨质舍利的塔移建到寺院之外的地方,塔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韦驮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佛教传说,释迦牟尼被火化后,有个“捷疾鬼”突然偷走了佛的两颗佛牙舍利子,韦驮发现后大怒,于是拼命追赶。捷疾鬼虽然快捷无比,但毕竟不是飞毛腿韦驮的对手,终被擒获。韦驮夺回了佛牙舍利子,立了大功,于是专门担当起保护释迦坟丘,打跑掘坟盗骨贼的重任。将韦驮供于山门背后,执金刚杵瞠目注视,是表示忠实守护着佛祖灵塔。
明清以后,本土化的佛教寺院建筑布局基本定型,变成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塔院则建在中轴线旁边了。大雄宝殿之前虽再无灵塔(现一般用塔造型的香炉取代),但韦驮站立的位置并未改变,一直沿用了下来。印度血统的韦驮将军(菩萨)也被彻底汉化成为地道的中国古代武将。
大雄宝殿之前的灵塔用塔造型的香炉取代
韦驮有两种站姿,这里面很有讲究。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挺站立。云游的行脚僧们,只要看见寺内韦驮这种造像就知道这是十方丛林,对来客表示欢迎,尽可大摇大摆走进去投单。另一种是一手插腰,一手握金刚降魔杵拄地,表示本寺庙为非接待寺,最好别去自找没趣。
韦驮双手合掌捧杵,表示接受游僧投单
韦驮握金刚杵住地表示非接待寺
中国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称释源祖庭。其天王殿韦陀将军(菩萨)执杵指天,意指佛法无边。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