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布袋,虚空无呈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这首偈是布袋和尚所做。布袋和尚(生年不详,卒于916年),五代时期的梁的僧人,明州奉化(现在的浙江)人,自称为契此,又号称长汀子。
雪窦寺常常用杖担着一个布袋,凡是随身的用具,都贮藏在袋中,故人称“布袋和尚”。无寺庙无住所,随处堰卧。布袋和尚曾作偈描述自己的一生:“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雪窦寺示寂前,作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布袋和尚得身材肥胖,腹部很大,后来寺庙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相传就是他的造像。
雪窦寺布袋和尚与其肩上形影不离的布袋有难解之缘,布袋不但是他的全部“家当”,也是他示法的“道具”。《五灯会元》:先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布袋和尚放下布袋,叉手。雪窦寺福日:“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便背着袋而去。别人问他什么是佛法大意,他就把布袋放下,叉手而立;如果继续追问,他就背起布袋扬长而去。
雪窦寺他用放下布袋和提起布袋来启示学人,放和提还都不是根本境界,因为放时有物可放,提示有法可提,放和提都是趣向执著,只有放下而后又负之而去,才得“空手把锄头”之玄关妙趣。
雪窦寺通过上述故事的描述可以看出,在布袋和尚那里,布袋与佛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本则偈颂中,可以说,布袋就是本心、佛性的象征。“布袋”最大的特点就是“虚空”。
雪窦寺关于“虚空”,《佛学大辞典》解释说:“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遍,相者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
雪窦寺根据这一解释,“虚空”具有广大无边,恒常不变,无障无碍,绝对平等,无有差别,能容受一切诸法等多重内涵。“无障碍”,即无障碍,“呈”即“挂”。
雪窦寺《心经》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整个第二句的意思是说本心的虚空,无有挂碍。第三句讲本心的广大无边。
雪窦寺“十方”,四方、四维、上下的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最后一句,讲本心的“自在”。
雪窦寺“自在”,指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自由、无碍之境。“观自在”,法藏禅师解释说:“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心经略疏》)即,“观一切法”都很自在的意思。
雪窦寺布袋和尚说:“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本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佛教中的十方世界唯一的真实,它虚空、广大、无挂无碍、自由自在。
雪窦寺这是就本体意义上说的。在现实世界之中,本心则表现为宽容、乐观的生活态度。他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雪窦寺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这也是后世人们总是把“大肚能容”、“开怀大笑”等词与弥勒菩萨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雪窦寺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