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伴随着人格的生起、生成、生根的过程,个体与社会内外在综合因素交互作用,有显有隐,错综复杂。人格有健全,有不健全;有完美,有不完美;社会有认同,有不认同。对于人性、人心、人格的探讨,发展出各式各样的理论,林林总总。
要说近百年来在心理学建树方面影响较大的,当数弗洛伊德,学说具有相当的深度、广度与难度。赞扬与误解等量齐观,赞者称其在心理分析学说的贡献等同于物理界的爱因斯坦,尊称他为开辟精神界的哥伦布,他的精神分析法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教育等领域带来广泛的冲击与影响。
在人格的整体构成上,弗洛伊德提出著名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我”学说,三部分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博弈协调,冲突统一。本我代表着最原始的本能欲望、冲动,与生俱来,力量巨大,遵循的是唯乐原则,避免痛苦,寻求欢乐,消除紧张,满足本能需要,不受价值观念的约束。
本我的盲目时常不能减少紧张,满足需求,就产生可以调节实现的自我。自我可以思考、推理谋划,推行的是唯实原则,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实现交易,创造现实,以完成生活使命。
人生两大事,孔子讲“饮食男女”,告子曰“食色性也”。肚子饿了,不可能抓到什么就吃;有性冲动,不可能随见什么人就上。这当中得有本身的认知,还要外界的配合,行为适当,实现有个过程,弄不好还遭受到惩罚。
自我是人格的实现者,这就涉及到人格的更高层次道义方面要求,超我的部分,代表着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遵循着唯善原则,是人的良心道德准则,社会形成一整套制度奖励和惩罚机制,还有普适的价值观念,抑制不当、不良、不适的冲动需求,以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完成。
自我在其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控制与指导本我和超我,以取得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促成人格的健全发展。
弗氏“三我”学说,触及到意识、潜意识,潜藏在意识海底深处一些不可知的本我部分,只好说与生俱来。在法相唯识家看,本我、自我、超我,大部分在意识的范围里,触碰到第七末那识的边缘,本能冲动那里面即是其我执我贪我爱的发起,本身满足不了,要靠意识自我去寻求。与身俱来由微细难知的第八识种子习气而来,三我离不开心王心所的作用。
三我中虽然标有理想的超我,还都在我的范畴里,属于小我,原则不管是唯乐、唯实、唯善,都还是世间相对的存在,快乐与痛苦相对,现实与理想相对,善与恶相对,不是至乐,不是至实,不是至善。
不管是本我、自我、超我怎样的设定,心理过程就象一股流,不断地流动,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刹那都是因缘组合,哪来有个我?!佛家讲为因缘和合的假我。破除了我执,超越了相对,由有我达无我,了达万法真谛,方成真我,所以最后说常乐我净。
《大学》讲“止于至善”,人格方始健全完美,超越了一切对立,随顺世间无碍,儒家叫圣者,道家称仙者,佛家为觉者!
在此中间,如莎士比亚借用哈姆雷特之口说的“生存,还是毁灭?是个问题!”终不离自我之觉醒,取舍超越!
(文/圆明)~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