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山西五台山的佛教变迁

发布时间:2019-11-02 09:11:37作者:心经入门网
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中现如今谁都知道山西的五台山被排列到首要之位,这里除要表示它的佛寺建造历史最为久远外,实际在历史上被帝王们光顾最频、干涉最多的恐怕也是五台山。  据记载五台山上最早的佛寺是在汉明帝年间(公元58年75

\

年)建起的,其始建年代看来当与河南洛阳白马寺(公元68年建)属同一时代坐标。话说当时的古印度高僧摩腾与法兰西来,见五台山形似天灵鹫峰,言及乃文殊菩萨住处,于是遂奏清汉明帝建寺于此,汉明帝乃允之。  北魏到北周  五台山的两次被毁  据古《清凉志》的有关记述,说在公元471年至499年那个时期,北魏孝文帝曾经在五台山重新修葺寺院建筑,使五台山上有了十二座佛寺。这记载虽然可信,但是也常使人觉得蹊跷。人们不禁要问,五台山其寺院数量怎么才发展到十二座呢?果然,翻翻中国佛教发展史,原来魏的第三位帝王拓跋焘在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曾经下过一道让举国上下皆为震惊的毁寺废佛的命令。  据说这位被称为“太武帝”的拓跋氏皇帝之所以一改信佛的习惯而让全国灭佛,其原因是听信了一位名叫崔浩的官吏和另外一位名叫寇谦之的道士的挑唆。五台山的寺院到北魏孝文帝时仅有十二座,原因可能即在此次灭佛。  另有资料表明,从魏孝文帝拓跋元宏再到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时间尽管也就是50余年,然而五台山的佛寺总数却已经骤然增加到了二百余座。拿古人的话讲,当时五台山的佛寺建造甚至到了一种“割八州租税以充香火之需”的程度。如若看一看北齐高欢、高洋父子在太原天龙山大造佛教石窟和在太原蒙山、龙山依山开凿巨佛偌大举动的话,那么,对这“二百余座”的数字,这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疑义。  然而,谁又能想得到,北齐高洋之后,紧接着中国历史上竟然又出现了一位灭佛毁寺的皇帝,这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这位宇文邕在位时间并不算长,从公元561年至578年,满打满算也就17年的时间,但在其灭佛毁寺的严厉敕令下,五台山的佛寺几乎悉数被毁,而且强行让僧众全部还俗。  隋唐  五台山佛教的鼎盛时期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 (公元581年)隋国公杨坚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这个隋文帝不但出生在冯翊郡一座叫做般若寺的佛寺内,而且从小即由来自河东郡 (今山西运城地区)的一位尼姑抚养长大。所以,他一拥有了天下,即下诏书在五台山的 “五顶各置寺一所,设文殊像,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这是五台山佛寺建造史上首开在五个台顶上建构佛寺的空前之举。  不仅如此,到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冬天时,隋文帝又遣亲使到五台山设斋祀佛,而且亲草疏书中诛笔伐北周武帝宇文邕。疏曰:“大隋皇帝佛弟子坚,敬白文殊大士。周武乱常,侮灭圣迹,致者无以开迷,智者无以入圣。朕往植善因,寄兹昌祚,起废兴残……”从此可知,在隋文帝时五台山有过大规模建造佛寺的活动。  唐代初期至中唐 “安史之乱”发生之前,李世民认为“五台山者,文瑰闷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到武则天时,不但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而且敕寺的住持和尚感法师为掌管大唐佛事活动的最高长官。五台山寺僧的地位在当时国内佛教界达到了至高无比的境地,台内的佛寺数量竟多达360余座,是五台山佛寺建造史上数量最多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以一座名山计算佛寺最集中的地方。同时,五台山的固定居住僧人这一时期也达到了万人以上。甘肃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至今完好保存着一幅唐末刻造的石刻《五台山图》,它记录了唐代五台山佛寺发展到鼎盛阶段时的壮丽情景。  清初  三代帝王复兴五台山  从汉魏至明清,把五台山描写得最精炼概括而又异彩纷呈的,以我之见,莫过于清初康熙皇帝的一段文字,是曰:“朕惟清凉山,古称文殊大士演教之区也。兹山耸峙于雁门云中之表,接恒岳而俯滹沱,横临朔塞,藩屏畿。其地风劲而高寒,层冰结于阴岩,积雪留于炎夏,故名清凉。然地虽寒,而嘉木芳草,蒙茸山谷,称灵异焉。五峰竦立,上矗霄汉,日月之在环,烟霞之亏蔽,苍然深秀,其为神

\

阜奥区,盖自昔而已然矣。是以自汉迄今,历代皆有崇建,古刹精蓝,遍满岩岫。宇内称灵山佛土,最著者有三:峨眉、普陀、而五台为尤盛焉。”  有如此精彩的认识,所以,在清初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帝王执政期间,整个五台山佛寺群落的复兴与建设就显得尤为显著。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三位清帝对五台山的喜爱与看重,事实上并不亚于他们当时对承德避暑山庄的重视程度。据清廷大档记载,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曾 5次巡礼于五台山,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则6次驻跸清凉圣境。康、雍、乾三位皇帝巡游五台山后所留下的诗作共多达百余首,这是其他几处佛教名山不能比及的。  清初诸帝为什么对五台山这样钟情?过去许多民间传闻认为这和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出家到五台山当和尚有关,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历史学家近年来经过多方面考证与研究,认为清初诸帝看重五台山,当有两个原因。第一,正如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附近耗费巨资建起“外八庙”(皆佛教寺院)一样,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宗教与蒙、藏地区的政教首领建立联系,以巩固清朝政府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与统一。又如康熙皇帝5次到五台山,其身边就都带着蒙古诸王,其真正用意就在于倚借五台山的佛教积淀以柔服或融合蒙、藏地区当时的上层统治者。五台山虽然在元代或再早一些时候就已有了藏传佛教的先声,然而,在五台山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真正大规模融洽共处并形成相当声势,则是在有清以后的200年时间中。  关于清初诸帝看重五台山的第二个原因,当是“曼殊”与“满洲”辞音相谐所形成的一种巧合。清帝将这种纯属巧合的事情看作天降祥瑞于大清,而这种祥瑞可能预兆大清江山会像文殊菩萨的无量功德一样,标志着满清将有亿万年的福祉而可延续不尽。佚名来源来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讲解

  • 心经注音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