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述者:慧净法师、净宗法师
念佛问答
一、关于信心与念佛
1问:请问法师,在《大经》、《小经》和《观经》中都谈到称名的问题,也谈到信心的问题,那么请您谈一下信心和一向专称名号的含义好吗?
答: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有条件的,白白地送给我们的,现在就完成的,这个就是「信」。所谓「白白送给我们」,现在就已经完成,在哪里呢?在于你闻信之后只要相续称名,短在十声、五声、一声、一念,长在百声、千声、万声,若一日、若七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做「乃至十念」。这个「念」自然含「信」与「行」。「信」,就是信弥陀救度;「行」,就是称弥陀佛名,就这样。所以说没有任何条件的。
没有时间的人,你就少念,若有时间的人,你就多念。甚至现在要断气了,要死了,现在才听到弥陀的救度,这个时候,嘴巴、舌头都僵硬了,嘴巴不能念,而心中念,照样往生极乐世界。那最短最短没有比心中这么一念更短的吧,这一念是最短的了,「乃至一念」就是这么最短的时间,当下死、当下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寿命延长的话,自自然然地就会忆佛念佛、称名念佛,这个时候,就演变为乃至一日、乃至一年、乃至一辈子的念佛,就会这个样子。
为求往生,除了称念这句名号以外,不会再修其他的。如果听人家说「你还要念往生咒,还要念观音、念地藏……」,也不会跟随他们。若跟随他们的话,那就是善导大师说的「随缘杂善」(即人家告诉你念往生咒,就随人家告诉你念往生咒的这个机缘;人家告诉你称念观音、称念地藏、称灭定业真言、称什么什么的,因为有那个缘,就又随他的缘去修,这个叫做「随缘杂善」)。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没有体悟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没有机、法两种深信。
所以,始终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不会再念别的什么。何况其他都是少善根、少福德,不是大善根、大福德。
所以,真正懂得的人,如果有时间、有精力,他就以那些时间、精力去称念这句名号,不会在这句名号之外间杂其他的修行法门。
净土法门讲专——专修,讲唯一——独一无二。十方诸佛独有阿弥陀佛是王,独一无二。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最」、「第一」,就是独一。净土法门是独一的法门、无二的法门。我们的本尊是阿弥陀佛,我们所拜的对象也是阿弥陀佛,我们所称念的,也唯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我们所信受的,也只有阿弥陀佛的救度,一切的一切都归向阿弥陀佛,一切的一切也都以阿弥陀佛为根本。
「杂善」(注:就往生这一目的而言有专有杂)就是诸善,因为「杂」就是种种,种种诸善,也叫做「万善万行」,略讲就是三学六度,广说就是八万四千法门。
2问:请问师父,很多人都非常关心信心决定的问题,那么,怎样才算信心决定,或者怎样才算往生决定呢?
答:如果没有体悟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那就是信心还没有决定性,还没有统一性,所以就会有二心、三心,种种心都出来了,就会想:「我应该修这个法,应该修那个法,除了念佛以外,还要念好几个佛菩萨名号,还要念几个咒语……」二心、三心等等心都会出来。
那么,在还没有体悟弥陀救度之前,应该先肯定: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要像善导大师所讲的,要舍掉其他的行门,而专称这句名号。今天有一分钟,就以这一分钟的时间称念名号,有一个钟头、两个钟头、十个钟头,就以这个时间去称念这句名号。
同时,去体会什么是机、什么是法,因为在体会机、体会法当中,阿弥陀佛的悲心,会在某种情形之下纳入我们的心中。
不过,你如果能够肯定「专称佛名必定往生」而一生念佛下去,百分之百往生,必定往生!因为这个法门是他力法门,我们不知道求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都在我们面前合掌,十劫以来都在要求我们了,何况我们有厌离娑婆、欣生极乐的心而称名号?自自然然这句名号的功能就在运作,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已经抛开自力他力,已经抛开是信是疑了,自自然然地信就在里面。
自自然然——这就是一种弥陀的运作,就是一种他力。因此,到最后善导大师就说: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都是强调「一向」,也就是要专。法然上人说:一向专称名号,自然具足「三心」。即使你不知道,自自然然地就具足「三心」,为什么?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有这种功能。
3问:请问师父,为什么说「信从闻生」?
答:刚刚解释了这个闻的内涵,真闻就是真信。信心的内涵就是体悟弥陀的救度,内心体悟弥陀的救度才是真正的闻,这个大家想一想就可知道。
4问:很多人在念佛的时候用观想,或者是坐禅悟道,还有修密宗持心咒、修颇瓦法的,看他们都是人人信心十足,那么,他们的信心与第十八愿的「信乐」是否有所不同?
答:当然这有很大的不同。第十八愿的「信乐」是随顺弥陀救度,而且是现在已经获得往生的身份,命终的时候就进入报土,莲花化生。其他法门就不是这样,如果想往生,必须回向才能往生,而且是胎生。
所以,我们信受净土法门,就是专称这句名号,不必坐禅,不必观想,不必修学密宗的三密相应,不必的。
刚刚讲了不必坐禅,可是如果有人喜欢打坐,那也可以,就以静坐的方式称念这句名号,当然你不是执着你的功夫。
5问:请问师父,信心决定的念佛,与有的人认为「我信名号,我就能往生」,这两种念佛有什么区别?
答:信心决定的念佛,以及信名号的念佛,这两种是一种。因为信心决定的内容,就是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愿力完全显现在这句名号中。
信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信机,一方面就是信法。这两方面实际上是一个内容,只是分开来解释而已。
信机:「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自己对自己要有体悟,善导大师说要深信,而且要决定深信 :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体悟到自己是一个罪恶深重的凡夫,生生世世、尽未来际都不可能有力量出离三界六道。
好比一个人在茫茫的大海中,没有力量游泳,也不会游泳,一直沉溺其中,永远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游到岸上来。
六道就是苦海,我们众生都沉溺在苦海中。沉溺,就是沉入水中、溺入水中,没有浮上来。
像我们这种众生,必须靠人家跳入海中把我们抱到岸上。
能够跳入水中、有力量把我们抱上岸的,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进入第二种,法的深信——信法: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两种深信是一种体悟性的内涵。刚刚讲的,譬如我们溺在水中,阿弥陀佛亲自跳下水把我们抱起来,我们心中充满了阿弥陀佛救度的真实,消除了苦恼和不安。这是一种实际体悟。
6问:我没有那种信心开发那一时刻的体验,我只信知「称名定往生」,不论时节久近,不论行住坐卧。请问师父,这种感受是否符合第十八愿?
答:这都符合第十八愿。因为,你既然是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不问时节久近,行住坐卧,念念不舍,这样无形中就在第十八愿里边了。因为往生并不是在我们众生这里讲说「要这个样子、要那个样子」,不是的!往生本来就是弥陀名号的功德力在运作。所以,称念这句名号的人,不管他知与不知、求与不求,自自然然有那一种往生的功能潜在其中。如一个念佛的人身上有佛光、头上有毫光,这是自然的。尽管他不知道、没有看到,可是自然会有这种功能,因为名号的功能、名号的自性就是这个样子。
好像火的功能就是燃烧,一旦点火就必燃烧,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甚至你在口中或心中认为它不会燃烧,要它不燃烧,它也必定燃烧,除非你不点火,一点火就必定燃烧,因为燃烧就是火的功能。
这句名号本身能使我们往生,所以,我们称念这句名号就能往生。我们知道这一点去称念,信就在里面了,尽管对这个道理了解得不是很充分,可是能够一直称念下去,也必定往生,因为有阿弥陀佛在运作。
有记载信心开发过程、而且历历在眼目的,就是法然上人,法然上人有这个记载。法然上人说他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得到念佛的信心。法然上人说,他为寻找出离生死轮回的法门,翻阅经藏五遍,「到底哪一部经所解释的那个法门才是适合我,也适合任何人,能够解脱生死轮回呢?」——法然上人在当时被称为智慧第一,可是智慧第一的法然上人为了寻求解脱之道,还是一部经典、一部论典一直地翻、一直地看,总共五遍,最后才发现,善导大师所写的《观经四帖疏》里面有记载,称念名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每个人能做得到的,简单快速。于是,其他经典都不看了,专门针对这部《观经四帖疏》再度看了三遍。第一遍看完,虽然大意重点还没有抓到,可是已经觉得很欢喜了。再看第二遍,更加得到安慰。再看第三遍,正当看到: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看到这段法语的时候,法然上人眼睛一亮,心头的石头当下落了下来。
他所体悟到的是什么?体悟到的是:原来我们往生这件事情,阿弥陀佛已经在十劫以前为我们预备好了,祂所预备好的,就是这句名号,往生这件事情就在这句名号里面,只要称名,就一定往生。因为这里所讲的「念念不舍」是「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意思就是说:我们只要称念这句名号就好,行也好,住也好,坐也好,卧也好,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形下,都没有关系,都没有限制,只要称念这句名号,修行时间长、修行时间短,都有资格往生,所以说「不问时节久近」。这样的话,岂非救度是没有条件、白白地送给我们的?而且是摆在这里,我们随时发现随时来拿,随时就拥有。既然是这样念佛的话,谁不会啊!都会。并没有限制一天念十万声、要念几千万,没有。也没有限定是出家、在家,男众、女众,要深入经藏、不深入经藏,都没有限制,只要我们称念这句名号。我们是什么样的身份,就以这样的身份来称念这句名号。如此说来,只要称念这句名号,往生与否,不在于我们有如何的功夫境界,不在于我们要这样地念、那样地念,不在我们这一边,而完全在阿弥陀佛那一边 ,阿弥陀佛发愿救度念佛众生,众生念佛必定往生!
所以,法然上人看到这段法语的时候,当下感动了,眼泪流下来了,当下就高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个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没有人,他就大声地念佛。「原来阿弥陀佛救度我,在十劫以前已经定下了救度的方法」,这是法然上人信心开发的过程。
至于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是去见到道绰禅师,道绰禅师给他讲《无量寿经》的时候,善导大师心中的疑惑就断除了,其他法门也就放弃了,一心称念这句名号。
有人追求「一念的信心」,又体悟不到,于是放弃称名,一直要追求那个信心的境界。但是,人生无常,现在死了就轮回去了。所以,你只要称名。何况在称名当中,信心就在里边了。所怕的是,你一方面称名,一方面认为不够,结果修其他法门去了。
那怎么办呢?必须环绕在善知识的旁边听,同时,信仰相同的莲友常常相聚研讨。
至于见解不同的莲友,我们要避开,免得被绊倒,因为我们都很软弱,容易跌倒。所以,要跟同修、善知识常常讨论,常常在一起,因为人生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事情了。
7问:有句话说「信心必具名号,名号未必具真实信心」,请师父开示。
答:也就是说: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一定会称名念佛。因为在他的心中,最重要的以及最值得感恩的,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自自然然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下去,这就是「信心必具名号」。
那么,「名号未必具信心」,是说:称名的人,即使他称名,可是不一定有那个信心。因为称名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念佛,可是不一定了解弥陀救度的原理。这样的话,很可能他一方面念佛,一方面会认为不能往生。最糟的情形是半途而废,人家说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也就随着修别的法门去了,不能贯彻到底,是有这种现象。
所以,有信心必定是伴随著称名,如果有信心而不称名的话,这种信心就不是真信。如果有人说「我已经信了,我可以不用念佛了」,那是虚假的信心。真正信受了,他会把信心融入念佛之中的,并不是说念佛有什么辛苦,或什么着相,不是的!称名念佛,念在心中也好,念在口中也好,高兴起来,欢喜跳跃地念也可以,这个会自自然然在心中产生的,「听闻弥陀本愿力,欢喜不觉称佛名」,会不知不觉念出这句名号来。
不过,固然不了解信与不信的内容到底怎么样,干脆把它们摆到一边,你只要相信:「即使不信的人,阿弥陀佛也要救度。」这样,信就在其中了,之后就称名。今天有一天的时间,就称一天的名号,这一天过完了,寿命到了,自然往生极乐世界。若是有两天,你就称两天,若是有七天,或者是两个七天、七个七天,或者七年、七十年,你就用这些时间一味地去念佛。不会说:「我时间那么多,我来修这个、修那个……」不可能会这样的。
8问:请问师父,唯有信愿念佛的人才蒙受弥陀心光摄取,而没有信愿念佛的人只是蒙光照耀,而不被摄取,故不能往生,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佛光有两种,一种是身光(身上放出来的光),一种是心光。身光也好,心光也好,其实都是一体的,都普照十方世界。既然普照十方世界,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一出来,地面上的任何动植物都在阳光的普照当中。同样的,阿弥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任何众生,不管善人、恶人,甚至地狱众生也受弥陀光明的普照。只是,能够念这句名号的人才能蒙光摄取,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本体,能够念这句名号,自自然然就受弥陀心光的摄取,与弥陀的誓愿相感应。
弥陀的心愿展露在这句名号中,要度称念名号的人,我们称念名号,符合祂的心愿,无形中就是受祂的光明照摄,与祂的心相感通。
如同电视台发射出来的电波,发射到各个角落,没有一个角落没有电视台的电波。可是,你如果不转到那个电视台,当下没有与那个电视台互相感应、连接在一起,就不能接收到信息。
同样,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可是我们不称名,与祂的心光不感应。唯有称名才是阿弥陀佛的心愿。
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就是这句名号,名外无体,体外无名,因此,信受弥陀救度而称念弥陀名号的人,自然在祂的心光摄取当中而得往生;不称名者,就没有光明摄取的利益。
9问:请问师父,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答: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他当然是对弥陀有信心、有恭敬心,对自己有良心、有惭愧心,对别人有爱心、有包容心。为什么?因为他体会到阿弥陀佛对他的爱心,体会到阿弥陀佛对他的包容心。当他体会到阿弥陀佛的大爱的时候,就惭愧自己是一个罪恶的人,因此对自己有良心、有惭愧心,一旦有什么言语行为上的过失,立刻会受自己良心的谴责,反省比以前更加深刻。
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爱心,对我们的宽谅,可以说非常的广大,论我们的话,我们是罪恶深重的人,累生累劫造了无穷无尽的罪业,今生今世反省自己,自己无时无刻有意无意都在得罪他人,所以,不是我们去忍耐别人、宽谅别人,而是要请别人来宽谅我们。不宽谅我们的话,被他碎身万段也不足以偿还。
我们是这种不能被宽谅的人,而阿弥陀佛来宽谅我们!我们被阿弥陀佛的大宽谅所感动,对众生也会有宽谅的心。所以,弥陀的生命在我们里面作为我们的主人,监视着我们,我们的反省力就会更加的敏锐。
10问:请问师父,念佛的人也有苦恼,平时说念佛法喜,苦恼时念佛还法喜吗?他的心中有些什么转化?
答:一般人没有听闻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告诉他念佛是好的,他也接受。可是逆境来了、烦恼来了、病痛来了,这句佛号就飞到三十三天之外了。
如果闻信了阿弥陀佛的救度、闻信这句名号的原理的话,烦恼来了,他会有法喜,苦恼得念不出声,也会有安慰;逆境来的时候,也会甘于承受,会这样的。烦恼来了,就不以烦恼为烦恼;痛苦来了,也不以痛苦为挂碍,这句名号即使念不出来,心总是安稳的。同时,他如果能念佛的话,就会停止原来很苦的「哎哟、哎哟」声,代之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会这样念。
还有,闻信阿弥陀佛救度的人,心性会转化。因为我们体会到弥陀救度我们,而弥陀救度我们,祂不但不跟我们计较,反而是大大地宽谅我们。大大宽谅我们的时候,使我们感动,也会去宽谅别人、不跟别人计较。
阿弥陀佛救了我们,不但救起了我们的生命,使我们不再继续六道轮回,而且是给我们无量寿的生命、无量光的生命,是给我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生命,给我们佛的智慧的生命。可以说,不但是给我们生命,而且是给我们那么丰盛的生命,同时给我们极乐世界。你看,这些东西多么的丰富、多么的高贵,我们刹那之间拥有了这一切,可以说,刹那之间雍容华贵起来。那个时候,我们面对其他的人,看到他们所需要的,我们有,我们就会尽量付出,帮助他、满足他,就像弥陀来帮助我们、布施给我们、满足我们一样,就会有这些转化。
这些转化,其实是不容易的,我们要去宽谅一个人,这个人如果是个好人,他做错了,我们去宽谅他,这是很容易的。但是,不容易宽谅的人,我们也去宽谅他,这个必须从我们内心有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来自阿弥陀佛。为什么?别人不可宽谅他,我们可以宽谅,是因为阿弥陀佛宽谅了我们、阿弥陀佛包容了我们。
我们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的众生?这颗心可以说是很卑贱、很污秽、很肮脏、不可告人、无地自容的,阿弥陀佛一点都不计较。如果体会到阿弥陀佛这种慈悲的话,所有的人,我们都会去包容他、原谅他。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标准,因为十方众生各不一样,可是转化的功能是存在的,是有那个可能性的。
所以,我们信受净土法门,这颗心会柔软下来。柔软下来就显现一种不太计较、能够宽谅包容,同时对所有人都好,怀着一种抱歉的心、对不起的心。因为,永劫以来,我们曾经欠了众生不晓得多少的债,都没能偿还,而且,一直都不知道,现在被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触,「我原来是这一种众生!」
所以,净土法门跟自力法门之所以不一样,也就在这里。自力法门要自己去修六度万行,自己去修布施、修忍辱。我们不是,我们是自自然然地去付出,即使付出了,也不认为我们是在修布施,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知道自己所做的功德都是有为有漏,都是虚假的心、有代价的心,有功利心存在,一点都不是真实的奉献;唯有弥陀将极乐世界奉献给我们,将成佛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使我们自自然然也想付出,而且付出却没有那种祈求回报的心,因为,最大的功德阿弥陀佛已经给我们了,我们不须再来祈求功德了。
以忍辱来讲,以前都是要自己忍辱、忍辱,忍辱别人对不起我们的事情,忍辱一切逆境,忍辱人家诽谤、打骂。但现在不是了,现在是祈求对方忍辱我们。我们旷劫以来欠人家的、侮辱人家的,甚至今生今世都不知不觉有对不起他们的地方,所以请求他们的原谅、忍耐,不是我们去原谅、忍耐他们——就会有这一种转变。
第十八愿的内容就是信机、信法。「机」就是十方众生,「法」就是弥陀的救度。十方众生就是五逆谤法的众生,十方众生就是罪恶深重、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罪恶满身,所以才「无有出离之缘」)。如果没有罪业的话,那就是圣人、完美的人了,他们才没有罪业,而且还有力量脱离三界,在这个世间,只有人家受他们的恩惠,他们没有欠人家;人家受他们的熏陶感化,他们没有侮辱人家。可我们不是啊!既然我们罪恶深重、没有出离之缘,就是有意无意、知与不知之间都亏欠了人家,所以要请求人家原谅。心情就会有这种转化。
这当然不是一个标准,众生各不一样,习气比较重的人,突然面对某种状况,霹雳啪啦,自己的惯性都出来了。但是,事后立即会反省,因为毕竟我们是深信机、深信法的人,机法在我们内心很深刻、很敏锐,所以,即使当时没有发觉,事后也会发觉的。
11问:刚才听师父讲,《观经》的眼目就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称名定往生,但是,这种称名,它和有一种理论解释的,就是要称到什么样子才能获得不退,是否一样?请师父再把这两种称名具体的含义解释一下。
答:刚刚我没有说清楚,应该就「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这个「称名」再加以解释,以及有几种的称名、那几种称名的内涵、性质又是怎么个样子。
称名,分为自力的称名和他力的称名。
自力的称名,就是一般通途的称名。什么是自力呢?也就是「他力中的自力」。「他力」就是指弥陀的救度,本来弥陀的救度是弥陀的力量,通通具备了,可是我们不晓得那个原理,以为阿弥陀佛虽然要救我们,可是祂高高在上,远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低低地在这里顶礼,远远地在这里祈求。虽然要求往生,却认为必须积功累德,或累积称名的功夫、功德,这样回向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救度相应。认为说「虽然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可是我们如果没有具备某种条件,是不能被救度的」,这是「他力中的自力」,以为阿弥陀佛是有条件的。这不是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
他力的称名,就是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就是真正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这种念佛,完完全全是没有条件的,完完全全是领受弥陀救度的念佛,念佛的本身没有盘算,没有筹量、计度。
如果认为「应该念到‘事理一心’,不能‘理一心’也要‘事一心’,否则的话,至少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净念相继,这样的话,临终的时候就更有把握了。不然,现生如果没有那个功夫,临终怎么会有正念呢?所以,平时先培养‘不乱’的功夫,等到临终,就会有正念,那个时候,佛就会来迎接,否则,临终没有正念,佛就不会来迎接……」,这种就是自力的观念,这是完全不了解六字名号的原理、弥陀的救度。这种观念,等于是拿一把小刀插在阿弥陀佛的胸膛上。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意完全不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十方众生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很少很少),阿弥陀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祂是把我们看成祂自己,而且救度我们的功德已经完成好了,只求我们让祂救,祂怎么会给我们提出这种条件呢?
如果阿弥陀佛给我们立下某种条件的话,十方众生就不可能往生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智慧心中难道不知道,而会硬要立下某种条件吗?这是不可能的!
慈爱的爸妈,早年失去了最疼爱的幼子,现在发现了儿子的住所,这个儿子在那里受风受雨、受苦受难、三餐不济,慈爱的爸妈一看就心疼,所以,巴不得赶快把儿子接回家里,免除他的贫穷困苦。但是儿子一直愚痴,心性低劣,以为爸妈所拥有的荣华富贵,自己没有资格,要能够回去的话,起码要怎么样怎么样才能回去。所以,儿子在外面待久了,自会有一种卑劣的想法,不能体会父母的悲心,那样的话,就会使父母更加心疼。所以,我们不接受弥陀的救度,对弥陀怀有的那一种观念,等于是拿一把小刀插在弥陀的胸膛上。那是一种自力的念佛心态。
他力的念佛一概不讲那一些,就是以我们本身这种根性去念佛,不管念得能一心、不能一心,都不管。因为,不是以这个为目标、为标准的,是领受弥陀的救度而去称念这句名号的,因为弥陀的功德宝珠在我们的心中,声声佛号念出来,都是这颗宝珠所放出的光明。并非这一声是这颗宝珠,那一声就不是了,不是的,声声都是这颗宝珠的光明。往生是这颗名号的宝珠使我们往生,而不是我们口中称念的功夫使我们往生。只是说:既然我们心中有弥陀名号的宝珠,我们就会时时刻刻流露出称名这个现象出来;虽然这样流露出来,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心中并没有一种要累积功夫,或者要达到「事理一心」的那种观念,因为晓得自己是已经被阿弥陀佛救到的人了,已经是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了,现在的念佛,就是内心那一颗明珠所散发出来的光明,是自自然然的。
所以,善导大师在解释「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时候,他所解释的是: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
我们在「行住坐卧」当中,这颗心是散乱的。因为是「行住坐卧」,并非只是静静地坐在蒲团上,在那里静坐念佛,而是行走的时候也念佛,站在那里也念佛,躺在那里也念佛,而且又说「不问时节久近」,不管你修行时间长短,念了一年,或者十年、二十年,「时节久近」,这个都不管,这个才是真正「乃至」的意义。
「乃至」就是: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善人、恶人,男女,老少,智愚,贤不肖,这个都是「乃至」。如果不是「乃至」的话,阿弥陀佛如果限定说:「要出家发菩提心,乃至十念」,糟糕了,出家的人少,而且发菩提心,几个众生发得起来?但是「乃至」,连身份上也是「乃至」,数目上也是「乃至」,心情上、心理上也是「乃至」,所以这个「乃至」的含义非常的广。
因为有「乃至」两个字,使我们安心了。所以,我们的念佛就是这种「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而「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本来就已经领受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之故啊。
这就是自力、他力念佛的不同意义。
二、有关经释之解释
12问:师父能否解释一下法照大师「彼佛因中立弘誓」的偈子?
答:好!整偈是这样的: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一首偈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的。因为第十八愿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对象就是十方众生,那十方众生就包括得很广了,没有一个众生不在十方众生之内,为了表达这个意义,大师用这一首偈来解释。
「彼佛因中立弘誓」:「彼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立下了四十八大愿,其中最弘广的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广度众生的。第十八愿说:「闻名念我总迎来。」
「闻名念我总迎来」:「念我」就是「乃至十念」,使「乃至十念」的众生往生极乐,是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说:「称我名号的人,如果不让他往生极乐世界,我就不成佛!」这就是「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谓「闻名念我总迎来」。
那么,就十方众生来讲是:
「不简贫穷将富贵」:「简」,简别,舍弃。不简别、不舍弃贫穷的人,而迎接富贵的人——不是重富贵轻贫贱的。「富贵」、「贫穷」,只要他称念弥陀名号,就通通救度;只要是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就通通往生,不分别的。
「不简下智与高才」:「下智」就是没有智慧、不认识字的人,愚痴、愚劣的人;「高才」即上根利器。上根利器也好,下根愚钝也好,都平等救度。
「不简多闻持净戒」:深入经藏、多闻的人,或者持戒清净的人,以及受戒而犯了戒,甚至罪恶多端的人,只要他回心的话,通通要救度。
「但使回心多念佛」:只要回心转意——「我以前所作的罪恶,原来是有果报的,不应该的,我错了」,那想要解除这种果报,怎么办?只有信顺弥陀的救度,所以叫做「回心」。此后多念佛,这个「多」就是「乃至十念」的「乃至」,此后有时间就只管称名。
「能令瓦砾变成金」:「瓦砾」就是被人家遗弃的砖块、石头等东西。「瓦砾变成金」,所谓「变铁成金」、「转凡成圣」,就是只要你回心念佛,就能转凡成圣,就能变铁成金,也就是说必能往生成佛。本来轮回受苦受难的生命,现在往生去了,成为佛身了,超凡入圣,进入清净的、不污染的涅槃境界。
瓦砾与金,天差地别,回心念佛即可变铁成金,这就是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
13问:《观经》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有一种解释将它解释成自性清净的佛性,请师父对这种解释开示一下。
答:自力修行的人,他不把极乐世界当成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不把阿弥陀佛当成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是把祂当作「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他认为清净的佛心,清净的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他清净的时候所看到的一切都没有苦乐、好坏、美丑等这些相对性的分别观念,那他当下就感觉到自己在净土里面了。这是修自力法门的人,以心中的佛性为弥陀,以心中的清净为极乐。「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理解为这种含义。
这种理解是唯识观,认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使是极乐世界,即使是阿弥陀佛,也是从他心中所产生的,唯心的。那是自力的法门,必须依自己的力量来修成佛,在这娑婆世界修行,最终证悟佛果。他一旦证悟佛果的话,山河大地对他来讲,没有不是净土,都是净土,因为超越净与秽,哪有什么净土、秽土的分别?
但是净土宗不做这样的解释,我们始终是建立在「指方立相」上,极乐世界有方位,「从是西方」即是方位,阿弥陀佛有形象,唯指西方阿弥陀佛,所以称为「指方立相」。
当然,究竟来讲,极乐世界广大无边际,阿弥陀佛也没有形、没有色。可是,那是圣人的境界,我们不一定要去追求那个境界,我们只要追求有方有向、指方立相的净土的阿弥陀佛便可以,因为到了那里就自然能够证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意思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这个「作」是作什么?就是念,对我们来讲就是称名念佛、信受弥陀救度,所以说「是心念佛」,这个「念」包含信与行,「是心念佛,是心是佛」。
不可以离开阿弥陀佛之外去寻求佛,去寻求见佛,如果那样的话,又是圣道门自力的范畴了。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
14问:请师父解释一下「实相身」与「为物身」。
答:你即使不知道「实相身」是什么、「为物身」是什么,可是你只要相信弥陀的救度,那就在里边了。
只要相信弥陀救度、称念弥陀名号,就像刚刚所讲的,「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去念念称名,那实相身、为物身就在里边了。
若简单解释,「为物身」就是救度众生之身,「实相身」就是成佛之身。
实相身是从阿弥陀佛的自利圆满方面来讲的,如果自己自利成佛的话,那取正觉了,成就实相身了,必能使众生往生,所以,同时又是为物身。
实相身是就自己自利圆满来讲,这个自利圆满并不是为了自利,阿弥陀佛不是为了自己本身,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佛,是为了救度众生的。所以,为物身是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利他圆满来讲的,是这样的。
实相身是从弥陀本身来讲,是弥陀的自利;为物身是从救度众生方面来讲,是弥陀的利他。
实相身、为物身都是指阿弥陀佛,也就是指报身。因为这两个都是由于法藏菩萨发下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成就了,就成就了阿弥陀佛。所以,实相身成就了,为物身也达到了,这个叫报身,叫做阿弥陀佛,也叫做无碍光如来。唯有成就了实相身、成就了为物身,才成为阿弥陀佛。
所以,要成为十方诸佛的那一种佛,还比较容易(当然,成佛都是困难的,不过,与阿弥陀佛的愿比较起来,都是容易的),而要成为实相身、为物身的阿弥陀佛就不容易,为什么?因为为物身就是救度众生之身,这个救度众生之身,就是救度十方众生到极乐世界成佛之身,这种身不完成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十方众生有一个众生阿弥陀佛没有力量救他,那么,阿弥陀佛就还不能成佛。岂不是等于说,成就十方三世的任何一佛都还容易,可是成就实相身、为物身之阿弥陀佛就不容易?
当然,十方诸佛都发愿度众生,可是阿弥陀佛的愿是超世愿,超越十方三世诸佛之愿。也就是说:十方众生,有的众生其他的佛能度,像我们沉沦在娑婆世界的众生,由于贪瞋痴很深重,十方诸佛都不能救度,所以,只好摇首叹气,无可奈何离开了。唯有阿弥陀佛,祂不放弃,祂为我们发愿,修行功德来承担我们的罪业,来偿还我们的罪业,使我们能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阿弥陀佛才是实相身、为物身的佛,唯有祂才有救度十方众生的「超世愿」,所以,十方三世诸佛之中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我们就没有得救的机缘。不靠阿弥陀佛的话,我们只有继续沉沦了。
实相身、为物身,我们只是稍微理解的知道了,真正要去体悟实相、体悟为物的话,那是佛的境界啊。所以,不管我们知道或不知道,你就这样做,不知道、不求当中功德自然就来到了。其中的原理,说深奥非常的深奥,无底的深奥,所以,我们只能领受简单容易就可以称念的名号,我们就去称名。
15问:请问师父,信顺佛的教导,称名念佛,如实修行是什么样子,有没有规定?
答:对往生没有怀疑,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怀疑,那个就是如实称名。无疑的念佛,就是如实修行。
16问:请问师父,「入生死园、烦恼林,游戏神通」,那是不是往生以后再回来的事?
答:那是往生之后乘愿再来的事。因为刚刚讲过,净土法门是大乘的法门,往生成佛之后就会到十方世界度众生,到十方世界就叫「入生死园、烦恼林」。不是现在的事。现在我们只是随缘、随份、随力、随根器去「自信教人信」而已,还不能达到自在,真正达到自在,是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所以,我刚才讲,不怕不会说法度众生,只怕不往生;不怕不往生,只怕你怀疑弥陀的救度;不怕怀疑弥陀的救度,只怕不称名。称名念佛,必定往生。
往生自然能成佛,不管你想成佛、不想成佛,都一定会成佛。就像水既然流入大海的话,你说不与大海同一个味道,可能吗?不可能的。众水到最后一定非入大海不可,因为它们的归宿就是大海啊!在地面上的水,有的干净,有的不干净,有酸有甜,各不一样,就像我们众生的根器,善恶程度、烦恼程度各不一样,但是到了极乐世界,就通通是一样的了,心是无量光明,命是无量寿命,自自然然,你不想要也一定得到,而且是欢欢喜喜地自在其中。不会想到「哎呀,我到极乐世界,只是要离开六道轮回,只是要到那里享乐而已,我不到其他地方去救度众生,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没有那个志向……」,不会这样想的。到那里自自然然你就有那种开阔广大的心量,而且会有那种力量去救度众生的,是自然而拥有的。
17问:请师父解释一下「四偈三选」。
答:法然上人《选择集》最后说: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这四首偈,等于是《选择集》的一个总结,《选择集》各章的含义都在里面。
第一首:
「欲速离生死」:就是发心想快速离开六道生死轮回,以免生生世世都在造罪造业,彼此结怨仇。
「二种胜法中」:他必须依靠佛法才能达到目的。所以,要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在这个宇宙当中,在这个世间当中,宗教虽多,只有佛法才能达到我们离开生死的目的,只有佛教才谈到六道生死轮回的因果,以及脱离六道生死轮回的因果。佛教里面又有圣道与净土,所以说「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
「且搁圣道门」:我们要把圣道门暂时搁在一边,不要去修圣道门,因为圣道门是难行道。
「选入净土门」:因为净土门是易行道,因此我们要舍难行道、入易行道。
第二首: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也就是说,现在进入净土门里边了,专求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净土的法门也有两种,一种是五正行,一种是五杂行,那么,就要抛种种的杂行(五杂行,就是种种的杂行),「选应归正行」,要选择归入五种正行。
「五种正行」就是: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念正行、供养赞叹正行。
第一,读诵正行: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各种经论,不是。是只读诵净土三经,这叫做读诵正行。离开净土三经,就是读诵杂行。不过,这也有广义的解释,就是读诵净土祖师的论着,能够了解净土三经,这也算是读诵正行;不懂得因果,去看因果的教理,具备起码的因果观念,这也可以纳归于读诵正行里面。
第二,观察正行:你若想像,只可想像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我们未来的归宿,我们想像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清净安乐、微妙香洁,产生欣慕之心,这就是观察正行。
第三,礼拜正行:我们礼拜的对象是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以外,我们不礼拜,这个就是礼拜正行。为了求生极乐世界,如果其他的诸佛菩萨都礼拜的话,岂不是礼拜杂行吗?
第四,称念正行:为了往生极乐世界,称念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称念其他诸佛菩萨。
第五,赞叹供养正行: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只是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不赞叹供养其他诸佛菩萨。
这是五种正行,其他的是杂行。要抛杂行、修正行。
至于布施、忍辱等,甚至孝顺、友爱,这些到底是正行还是杂行?这些是我们理所当然要做的,敦伦尽分的善事,本应该做的,并不属于什么杂行不杂行。只是说虽然这样做了,我们并不以这些善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晓得:我们即使这样做,但是心是有漏的心、有执着的心,做这些都不圆满,也不是百分之百,我们要了解到这一点。
第三段: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那么,已经进入这五种正行、专修这五种正行了,可是五种正行有四种是助成的,是引导作用的,另外一种是最主要的。那么,我们就暂时把那四种放在旁边,而专依那个最根本、最主要的,那个就是称名。意思就是说:你之所以读净土三部经,目的不在读诵,目的为了了解经义,明了这部经的目的所在,我们依教奉行。那么,净土三部经,乃至刚刚讲的《往生论注》,都在教导我们:依靠弥陀的愿力,念佛必定往生,我们依教奉行之后,就一辈子地称名念佛,这是正定之业。
所以,五种正行都是为了了解正定业,为了归入正定业。如果懂得这一点,四种助业就融化在正定业里面了。怎么讲呢?以前有时间就是读经,现在晓得经义,目的就是要我们念佛,所以我们现在就来念佛;观察正行——想像极乐世界庄严也是一样;礼拜正行——礼拜阿弥陀佛也是一样,都把它们融入在称名当中,转成为称名了;赞叹供养也都是这样。因为称名最容易,二六时中都可以称名,不管你到哪个地方,都可以称名。不然的话,你要供养,只能在大殿里边了;你要礼拜,只能在有佛像的地方,那没有佛像怎么供养礼拜呢?可是称名就不是这样了,没有佛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念佛,所以要专于称名正定之业。
第四段: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同时,这个称名正定之业就是顺阿弥陀佛的本愿,其他的都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善导大师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阿弥陀佛广发四十八大愿,其中只有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是最根本的,而且与阿弥陀佛没有离开的,所以说「最为亲」。同时又说: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只有称名念佛才蒙受弥陀光明的保护、摄取,为什么?因为这是祂的本愿(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是一切因缘当中最有力、最能够救度我们的一个强缘,所以说「当知本愿最为强」。
我们知道,「念佛往生」是四十八愿里的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就是「本愿」,就是「称名」。善导大师说,唯有这个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才蒙受光明的照摄、保护。因为名号就是光明,名号离不开光明,光明离不开名号。所以,现在我们以心、口来称念这句名号,我们的心、口与弥陀的名号结合为一体,就在弥陀的光明里边了。
善导大师又说: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拜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所以,念佛的人与阿弥陀佛三业都在一起,不相舍离。
那我们是要与弥陀亲近呢,还是要与弥陀疏远?当然与弥陀亲近啦,与弥陀亲近,现在就已经具足往生的身份了;与弥陀疏远,就要继续轮回。
这四首偈子主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称名,因为这合乎阿弥陀佛的因中誓愿。
其中有「三重废立」:
第一重,「内外废立」。所谓「内」就是佛教,「外」就是外道。我们要离开生死的话,要舍外道入佛教,这是第一重的「内外废立」。
第二重,「圣净废立」。虽然选择佛教了,可是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略讲有八宗,那我们就要舍掉其他的修行法门而选择净土法门,这就是「圣净废立」。
第三重,「正杂废立」,也称为「信疑废立」。净土法门也有其他杂行的,也有专称名号的,我们就要舍其他杂行而进入专称名号,所以,这个也可以说是「正杂废立」,也可以说是「信疑废立」。
18问:有人对《观经》讲的「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认为这是只有愿、没有行,请师父开示。
答:我们所称念的六字名号当中,是信愿行通通圆满具足、毫无欠缺的。
刚才问的「唯愿无行」,那是唐朝之前学习《摄大乘论》的学者,以《摄大乘论》的观点来解释《观经》,善导大师为了纠正这个错误观点,就在《四帖疏》第一〈玄义分〉里面详细地说明,他主要的说明是对这六字名号的解说。他解说这六字名号就是具足信愿行的: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信,归顺于弥陀救度之敕命,信顺弥陀的救度,所以,「南无」就是信顺,就是归命。同时,也是发愿回向,所以「信」与「愿」都在里边。「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归命者的行,也就是归命者的功德。意思就是:阿弥陀佛发愿修行,将这功德完全容纳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面,使我们众生能够发出「南无」的心,一旦发出「南无」的心,阿弥陀佛本身就以祂的功德回施给这种众生。那么,功德在哪里呢?都在「阿弥陀佛」这四字里面。所以「南无」的众生,自然有「阿弥陀佛」在里面。这么来讲,信、愿、行就通通具足了,有愿、有行,所以没有一个缺少,因此必定往生。
所以,「乃至十念」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是靠六字洪名。如果没有这六个字的话,我们随便念一个东西的名号,能往生吗?不能往生。
19问:请问法师,古德说:第十八愿是王本愿,十九愿、二十愿是方便愿,那么,请您给讲一下,十九愿、二十愿与第十八愿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答: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对象就是十方众生,平等的救度。而十方众生有十方根性,有的即使听到了第十八愿,也会产生怀疑,而有的根本连第十八愿也听不到,那么,这两种众生还是要救度啊,那怎么办呢?就在第十九愿与二十愿里面。
第十九愿属于三辈九品,三辈九品及修持的方法,各个都不一样。
因为不晓得第十八愿,如果晓得第十八愿的话,他就不是那种身份,也没有修行各种法的那种执着的心,就通通归入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念佛。虽是出家,也不执着出家身份;在家,也不执着在家身份,就通通是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了。
如果不能体会这一点,就会产生种种品位、阶级出来。譬如「上辈」的人就是出家而发菩提心;「中辈」的人没有出家,但是能够发菩提心,修种种善事功德;还有的人既不能出家,根器也很低劣,同时又很贫穷,不能修种种行,也没办法作种种善事功德,这种就是「下辈」。
「三辈九品」以自己所修的各个不一样的法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能够往生,弥陀还是要救度这些众生。只是由于不合乎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是天性自然所显现的,是弥陀涅槃的名号之愿,唯有这个愿才能进入涅槃的世界。第十九愿当然就不能得到那个果,在于胎生,而非化生。所以,有三辈九品的差别。
十八愿、十九愿属于「当生愿」,今生往生极乐世界。
二十愿属于「结缘愿」。有的人虽也念佛向往极乐(所谓「闻我名号,系念我国」),但愿生心不恳切,而今生未往生,然与弥陀结了缘(所谓「植诸德本」--已经植下种子,等待未来结果),弥陀即以此机缘,使其未来世必定往生(所谓「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故二十愿名「系念定生愿」,亦名「三生果遂愿」。古德比喻此愿说:「犹如吞钩之鱼,在水不久。」
三、释普通疑惑
20问:请问法师,很多学佛人都非常关心因果报应的问题,那么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他的因果报应的情况是怎么样呢?
答: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就是具足「机深信」与「法深信」的人。
具足「机深信」就是体悟到:自己是个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以自己的修行不能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不能还清自己所欠的业债,一定会堕落地狱。这种体悟叫做「机深信」。
「法深信」就是体悟到:像我这种罪恶深重的众生,只要称名,必定往生,当下闻信阿弥陀佛的无条件救度,当下决定往生。这种叫做「法深信」,善导大师的解释是「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有这两种决定深信的人,他的因果怎么样呢?
佛法是建立在因果上的,任何法门都不可能违背因果。
只是自力门(即圣道门)是「自因自果」。亦即自己所作的,自己承受:自己作善因,自己承受乐果;自己种恶因,自己承受苦果,这叫做「自因自果,自作自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己要承担的。
净土他力法门就不是这样的,是「自作他受」,我们累生累劫以来,自己所欠的杀人的债、偷盗的债、邪淫的债、妄语、恶语的债、五逆十恶种种债,我们没办法还清,所以一直在轮回受苦。阿弥陀佛悲愍我们,为我们承担,为我们累积功德,替我们偿还,所以是「自作他受」。我们的罪业的果报,阿弥陀佛替我们承担,替我们偿还;阿弥陀佛自己所作的功德我们来分享,来拥有。所以,《无量寿经》就说: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阿弥陀佛把我们的重担一肩挑起,作为祂的重担。祂要去负担,要去偿还,所以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又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为十方众生完成能够离开六道、往生极乐的「法藏」,也就是六字名号,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这六字名号的功德之宝,而且:
常于大众中,说法狮子吼。
常常在十方世界当中,宣扬这六字名号的救度法门。所以这个是「自作他受」。
我们净土法门,还是在因果里面。
那么,信受弥陀救度的人,是否就可以洋洋得意,对别人骄慢?不可能这样的!因为我们本来就知道有善恶报应嘛,所以才要弃恶行善。只是因为弃恶无力、行善无能,才蒙受弥陀的救度。
因此,我们既然有因果观念、有善恶观念,就不会去为非作歹,反而会因为弥陀包容、宽谅我们,我们受了大包容、大宽谅,我们即使不能大包容、大宽谅,也会去宽谅别人、包容别人。因为像我们这种不能被宽谅、被包容的人,不能脱离六道轮回的人,阿弥陀佛居然来包容、宽谅我们,我们多多少少也会去包容、宽谅别人。
同时,阿弥陀佛赐给我们生命,这个生命不只是脱离六道轮回的生命,而且是无量寿的生命,具足与阿弥陀佛同样的无量寿、无量光,智慧同等高明,神通同样洞达,愿力同样无量无边,可以说不只获得今生,而且获得丰富的永恒生命。同时,阿弥陀佛将极乐世界白白地、不讲条件、免费送给我们,那么,我们受了这种熏发,也会去布施他人。他人有需要,我们去主动为他说法,就像阿弥陀佛主动来为我们,不经过我们的祈求、拜托、要求等等,这完全是弥陀的悲心。我们领受弥陀的悲心,弥陀的悲心在我们的心中熏染、发酵,我们怎么会反而去对别人骄慢、不同情对方?反而会吝啬?反而会任性地为非作歹、放浪自己的习性?不会的!
同时,从佛的立场来讲,佛救度我们是悲愍我们无力解脱,但是佛的心中还是希望我们勤守戒善,在世间做一个敦伦尽分的人,在佛法里面做一个遵守佛教戒规的人。
就好像父母爱护儿女,儿女不管是贤能还是愚劣,父母的慈心都是平等地爱护他们。即使是儿子在外面犯错了,甚至犯下滔天大罪,父母如果富有,且有地位,父母就会用财富与地位去排解这个滔天大罪。这个儿子平安地回来了,那么,他难道会认为说:「我即使造下了滔天大罪还是平安,所以我可以任性地再犯,没关系。」他会这样吗?不会的!父母固然对这个儿子是骨肉般地疼爱,但父母的心中是希望他能够堂堂正正地立足社会,做个奉公守法的有道德的人。儿子如果孝敬父母,就会顺从父母的心意。
所以,体会到这一点的人,就不会说:「我得到了,你们都没有得到。」骄慢对方,然后自己恶劣的根性本来能够改的,反而不想改了,甚至更加夸大。这样放纵恶业的话,就是没有体悟到机法两种深信。
净土法门本来就是站在罪恶观上,晓得有善恶报应,从而会对恶谨慎。
21问:很多人对回向、发愿这两个问题还不明了,请法师开示一下。
答:净土法门不是讲我们回向给阿弥陀佛,不是的!是颠倒过来,是阿弥陀佛回向给我们。阿弥陀佛将祂真实的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离开娑婆的轮回,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去得到真实——成佛。是阿弥陀佛将功德回向给我们,不是我们将功德回向给阿弥陀佛。
一方面因为我们没有真实的功德,我们所修的,都是有漏、杂毒之善,虚假、不实之行,与阿弥陀佛涅槃的真实境界不相应,所以,不可能有功德回向——既不能,也不必:我们不能修出真实的功德,所以不能;同时,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已经完成了,所以不必。这是不必单独回向,也是不用特别发愿的——我们之所以信受弥陀的救度,就是有一种愿生心。从愿生心这一点来讲,也是属于一种发愿的内涵。本来已经具有这种内涵了,所以不必每天都再发愿。
只是说,如果我们在做早晚课的时候,最后就连贯着念一遍「发愿文」,这个「发愿文」就是《回向偈》。在我们每本书的后面都有这首善导大师所作的《回向偈》,这首《回向偈》与一般的回向发愿不一样,这首《回向偈》是: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这首《回向偈》完全是弥陀回向。
「愿以此功德」:是指弥陀的悲愿,以祂所累积的功德。
「平等施一切」:平等布施给十方一切众生。
「同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往生就能成佛,所以,愿往生净土的心,就是净土法门的菩提心。净土法门不必另外再去发菩提心,闻信弥陀救度、回心转意愿往生,这种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使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是个安稳、快乐、没有六道轮回、「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国土,所以说是「安乐国」。
早课、晚课后面就念这首偈,其他没有特别需要念的回向文,也不需要另外发愿往生。我们本来就有这个愿,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领受弥陀的慈悲,不必总是重复地告示自己:「我要这样,我要这样!」如果这样的话,表示还是在最初阶段,还没有领受弥陀的慈悲。
领受弥陀的慈悲就是信机、信法。
信机、信法这种信,是很深刻的信,叫做「深信」,深信就是决定性的信。
因此,善导大师才说:「一者决定深信」,「二者决定深信」。
这个信是深信,而且是决定性的。既然决定了,就永恒决定了。在机方面已经决定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所以才「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样的话,已经信愿行通通具足了。
你只要时时刻刻称名,念念之中都是在发愿,都在回向。所以,每句名号里面,都是在流露弥陀回向给我们的功德,呼唤我们让祂救度,也都是在流露自己随顺、信顺弥陀的救度,领受祂的功德,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声声名号都是在表达这种心,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一般要回向龙天护法,要回向什么什么的。其实,在念念称名当中,不祈求、也不知道,自然就有那种功能。不必我们回向,龙天护法自然就来护我们的法,保护我们。
所以,净土法门是:只要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就是在「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学佛的人,不能忘掉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要报这四重恩,就只有称念弥陀名号。称念弥陀名号,你不知不求,自然就能超度祖先,就能庇荫儿孙。我们的心虽然没有想到报答不报答,但是佛力的缘故,自自然然就会有报答的功能。
22问:请问师父,念佛有四字念法与六字念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念呢?
答:信受弥陀的救度,执持二字、或者四字、或者是六字,都离不开弥陀的救度,因为弥陀的救度不是以文字的多寡论。同时,从弥陀本身来讲,二字也是祂本身,四字也是祂本身,六字也是祂本身,都是互相融通包含的。
只是我们如果称念的话,是以称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比较完整。那为什么?合乎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就是信愿,也就是「南无」;「乃至十念」——这个就是四字,就是「阿弥陀佛」。所以,第十八愿的本身就是信愿行,就是「南无」,就是「阿弥陀佛」。
「南无」是指我们众生,「阿弥陀佛」是指救度的本身。所以,第十八愿里就有「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南无」的十方众生,与已成正觉的「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一体成就。
所以,我们称念这句六字名号合乎第十八愿,是完整性的。
同时,善导大师也解释:「南无」就是信与愿,「阿弥陀佛」就是信愿者的功德。从这个解释来讲,我们都称念六字名号。
如果六字名号在某种情形之下称念不完整,当然也没有离开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因为它是互相融通的。如果在某种状态下想称名,而觉得六字名号在那种情理之下比较不顺,那么称念四字、二字也一样。甚至不称名,当下的那种心理状态也可以。因为不离开弥陀摄取的光明。所以,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就引用佛经说:一个临终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不能念佛,可是知道有极乐世界、有弥陀的救度,这种众生照样往生极乐世界。
有的人临终念「南无阿弥陀佛」,「南」念出来,后面的字还没念出来,他就往生了;有的人在临终危急的时候,念「阿弥陀佛」,「阿」的声音刚出来,下面三个字还没有念出来,立刻就逢凶化吉了。所以,二字、四字都是阿弥陀佛本身,因为你还没有念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知道了,「口虽未言而佛已知」,我们还没有要求的时候,就已经为我们准备好,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就已经送给我们了。
在台湾,与人家打招呼,或者是打电话,往往都是四个字,因为在台湾,招呼或者电话什么的,都是念四个字,比较平常,所以,我也以平常人的习惯念四个字。可是,我自己念,是念六个字,静坐也好,走路念佛也好,都念六个字。
不过「弥陀」本身两个字就是六个字,四个字也是六个字,两字、四字通通是弥陀本身,不可思议就在这里。
举一个例子来讲:以前有一个师父叫做法砺法师,他很贫穷,当要建设精舍的时候,缺少茅草,听说山上某某人有,就向他化缘,要了一牛车的茅草。回家时走到半路,他很累,就躺在那里睡着了,刚好附近发生火灾,而且他的车就在下风,火已经快烧到了,他一醒过来,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平时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他赶紧念观世音菩萨,「观」才出口,火就停止了。
我们晓得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慈悲的显现,观世音菩萨的存在是要救苦救难,而能够绝对性地救苦救难,就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存在,等于是方便地接引我们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来让阿弥陀佛救度,不然的话,观世音菩萨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要为了我们而闻声救苦,在那里救苦救难,那不彻底呀。我们应该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弥陀慈悲的展现,我们了解这个感应之后,我们就会不改变念「南无阿弥陀佛」。
23问:请问师父,既然我们现在蒙阿弥陀佛救度,那我们现在到底是凡夫还是圣人?
答: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只是说,凡夫而具有菩萨的格位,古德说是「凡夫菩萨格」。
因为我们虽是信受了弥陀的救度,但是还有贪瞋痴的习气,甚至还会有自私自利的劣想。可是,这种众生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已经是极乐世界的一分子了,所以说是「正定聚」,这个「聚」就是极乐圣众。我们已经必定地进入圣众里面,所以说「即入正定聚」;极乐圣众就是必定成佛,所以正定聚也是必定成佛。这种众生叫做正定聚的众生,所以在格位上来讲,我们不是凡夫。
可是肉体存在的一天,就是凡夫存在的一天。因此我们不能骄慢地说:「我是菩萨。」我们是凡夫,不能这样讲。
我们是凡夫,难免会有骄慢的心,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还是念佛,所谓「念念称名常忏悔」。
有的人在写自己名字的时候,都写上「常忏悔」、「常惭愧某某」,或者是「惭愧某某」,认真说起来,我们其实连惭愧都没有,能够称为「常惭愧」的,印光大师他就够格,印光大师是祖师的根性。而我们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要有这一种认知。不然的话,就会以凡滥圣,把凡夫随便称为圣人。
24问:请问师父,信受阿弥陀佛救度,就必定往生。那么,现在是凡夫身,以后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呢,还是到佛住的常寂光土?
答:善导大师是讲报土,极乐世界是报土。
至于说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那不是净土宗的判释,那是依天台教来分判极乐世界。这种分判是错误的,极乐世界不是那样的国土,是报土。所谓报土,就是阿弥陀佛发愿修行成就的国土,叫做报土。所以,我们到那里都得到阿弥陀佛的果报,阿弥陀佛的果报是无量光,我们就无量光;阿弥陀佛的果报是无量寿,我们就无量寿;阿弥陀佛的果报是三十二相,我们就三十二相,都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就是报土。所以,净土法门既简单而功德又殊胜。
因此,遇到这个法门,我们应该很庆幸(当然也不必强调很庆幸,真正知道,自然就会很庆幸),而想到要报佛恩。因为,我们这个法门与其说是「我们去信」,不如说是「让我们信」。我们没有力量去信的,没有这个信的力量,没有自力。是听闻弥陀的慈悲之后,纳入心中,依弥陀的慈悲,作为我们的信。
好像天空的明月,映在一潭池水之中,这一潭池水,你说,是它去取领明月呢,还是明月来入池潭?
当然,如果没有池水的话,也没有月影。如果没有我们这个心性的话,阿弥陀佛有慈悲也不能进入了。可是信心的来源确实来自外面,那就是弥陀本身。弥陀十劫之中都在运作,在呼唤我们,弥陀使得十方诸佛都来称赞名号,为的就是要打破我们种种的疑心,将这个功德进入我们内心。所以是弥陀的慈悲触动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当下成为信心,不得不信——不用说信不信,当下就是了,所以,「信」也是形容那种状态。其实,那种状态就是那种状态,如是如是。
25问:请问师父,《观经》下品下生「十念往生」,是属于散善中的念佛,那么往生到极乐世界是证涅槃,还是看它的显义是莲花胞胎?
答:「下品下生」的往生是在莲花中十二大劫,还是立刻花开见佛、悟无生忍?这个有显义与隐义。
显义的话,是在十二大劫里面,隐义的话是花开见佛悟无生,与其他的人一样。可是它这里为什么要说十二大劫?因为他是犯五逆谤法之人,他如果不犯五逆谤法,就不会说住十二大劫了。
我们以这一段来印证第十八愿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为什么说要「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呢?因为他是五逆谤法,所以才加上「唯除」两个字,如果他不是五逆谤法,就不加「唯除」了。
十方众生是哪一种根机呢?有没有包括五逆谤法呢?十方众生本身就包括五逆谤法,甚至就是五逆谤法,极乐世界就是能够使五逆谤法的人也到那里成佛的,所以,十二大劫与唯除五逆谤法从隐义来讲是一样的,那是什么含义呢?有三种含义:
一是因为五逆谤法非常的重,所以给你讲说「唯除」。「十二大劫」严厉地告诉我们,这种罪业太重,不要去做!
可是我们仍然会犯,那如果犯了怎么样呢?
最后说:即使五逆谤法,回心念佛也能往生,就像下下品的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六道轮回当下就截断了。
虽然下品下生说到五逆、没有说到谤法,可是五逆里面有谤法,因为五逆当中就有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就是谤法,若不是谤法,则不会这样做。所以,另一个含义就是这种众生也要救度。
再一个含义就是说:十方众生的本性是哪一种众生呢?就是有五逆谤法根性的,会造作五逆谤法的众生,以这个五逆谤法来显十方众生。
有人怀疑说「唯有祖师大德才能往生,唯有菩萨才能往生」,那我们就自卑没有份了。怎么办呢?阿弥陀佛就以我们这种有可能会犯五逆谤法的众生为救度的对象,这样愈能显明十方众生是哪一种众生,所以后面加上了「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总括这三点来讲,这个「五逆谤法」是让我们知道:所有一切众生都要救度,没有一个众生不在救度的范围之内。
那么,从显义来讲有十二大劫,从弥陀的报土来讲,没有十二大劫。究竟是有十二大劫还是没有十二大劫呢?这个要到极乐世界才知道,我们在这里不知道。
从它的本质来讲,没有十二大劫,但如果讲没有十二大劫,有人会骄慢,所以给你讲十二大劫,那到底有没有?这一点我们不必多加谈论,到极乐世界自然不问自知。
26问:请问师父,我现在信心欢喜,知道自己能往生了,喜欢听别人讲,也喜欢给别人讲,可是有人说:你没受菩萨戒,不能给别人讲。不知未受菩萨戒能不能给人讲?
答:不管有没有受戒,甚至有没有皈依,只要懂得阿弥陀佛的慈悲,就可以随缘、随份、随力去给人家讲,把我们的法喜与别人一起分享,让弥陀救度的光明也普照到他们身上。
只是要注意的是:我们也要了解对方的根机,知道怎么讲对方才能信受,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讲而讲,而是为了他能够进入弥陀愿海,能够信受弥陀救度。这样的话,方便善巧非常重要了,怎样才能使他接受,这个就是我们所要注意的。
我们是为了对方接受,不是为了名利。至于对方怎样的评论,我们不会被左右的。
而且,在这之前,我们要了解对方的根性,讲起来才不会产生争执,不然到最后面红耳赤、不欢而散,这样没有达到效果,反而结了恶缘,所以要先了解对方。
27问:请问法师,听说机也有三种,有黑机、暗机、白机,请师父具体开示一下。
答:「黑机」,就是指我们每个人的本性,不管信与不信,我们的本性都是贪瞋痴,污黑的,你再怎样洗都洗不白的,只有到极乐世界,自然就转了。这种机就是「黑机」,每个人都一样。
「暗机」,是指有疑心的人,怀疑弥陀的救度这一种状态是黑暗、无明,因为有怀疑嘛。这种机就是「暗机」。
「白机」,是指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叫做「白机」。因为他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虽然还有黑,但是这是短暂的,不是永远的,所以,信顺之心叫做「白机」。
28问:有人依据《阿弥陀经》「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这段经文,在念佛的时候先发愿,之后回向,并且还给天龙八部、各国领导人等回向……
答:其实,不必这样,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同时,这六字名号就已经具足了信愿行,不必另外再刻意地去发愿。《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这是说明愿往生、称名号的人必定往生的道理,并不是要你现在念佛就先发个愿,等一下念佛又要发个愿,不是这样的。
发愿回向,有从佛那一边来讲,有从我们这一边来讲的。
从佛那一边来讲是:阿弥陀佛在我们都不知道,甚至还在造罪造业、不晓得轮回到哪里去的那个时候,就主动为我们发愿,要为我们成就一个极乐世界,把极乐世界送给我们。好像世间父母亲发愿,要为儿女完成什么什么事情。所以,阿弥陀佛是在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完成极乐世界,同时,把所有功德纳入六字名号当中,然后将这句名号回向给我们,作为我们的功德。这个「回向」,就是恩赐,就是「给」的意思。
我们没有善、没有修行、没有功德,阿弥陀佛将六字名号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有了这个功德,无形中就有了大善、大修行、大功德,所以,从弥陀来讲,是弥陀将六字名号发愿回向给我们。
从我们这一边来讲,是我们蒙受弥陀的救度,随顺弥陀,愿生极乐,这一种随顺愿生的状态。从我们这一边来讲,是我们这里的回向发愿,这种功能通通具足在六字名号里面。
弥陀的发愿回向与我们的发愿回向通通具足在六字名号里边,所以,信愿行通通在里边了,我们不必另外再回向。
即使回向发愿,与一般人的回向发愿也不一样。一般人的回向发愿是:自己去念佛,累积念佛的数目、功夫,回向给阿弥陀佛,或者是累积其他的善行、功德,通通回向到极乐世界去。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自力的,是不晓得这句名号的原理,不懂得弥陀的慈悲,等于是拿一把刀插在弥陀的胸膛上,让弥陀伤心。因为你这样做的话,要往生就困难了,就必须回向才能往生。而且,不懂得弥陀的慈悲,来念这句名号,跟弥陀就不相感通。那么,我们还念《回向偈》吗?还念《回向偈》。那是早晚做功课的时候,最后念: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这首偈子是善导大师所写的,意思是在传播弥陀的回向。
29问:请问师父,念佛人凡心佛心成为一体,当下往生决定,那我们现在肉体存在之间就叫做带业往生吗?是不是临终以前中阴已经没有了?还有没有死苦的折磨?
答:阿弥陀佛的存在是为了承担我们累生累劫的罪业,偿还我们累生累劫的债务,阿弥陀佛所发的愿,兆载永劫所累积的菩萨德行在哪里?就是在这里,祂的功德,就是要偿还我们的罪业,如果祂不能偿还我们生生世世欠人家的业债,我们怎么能够离开娑婆?所以,在这之前,阿弥陀佛一定要先为我们偿还,我们信愿称名之中,累生累劫的罪业,就被阿弥陀佛偿还了。
如果肉体还存在,自然就有贪瞋痴,还会造其他的业。可是这些业已不是往生的障碍了。
譬如说,大雪如果下在陆地,就越积越厚,可是如果下在太平洋中,有等于没有,净土法门就是如此。
那这样到底是消业还是带业?我们在这里论带业也好,论消业也好,这个都是一种初级理论上的讲法,到极乐世界自然就知道。不过彻底讲起来,净土法门是消业的法门,如果业不消,你怎么能离开轮回?比如说你杀了一个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命不偿、钱不还怎么离开呢?所以要先偿还,就这个偿还的情形来讲,就是消。
那我们还有没有业?还有,因为我们未断贪瞋痴,有时候脾气爆发起来,跟人家起无明,事后,尽管再怎么反悔,已经跟人家结了怨了。可是不障碍,照样往生。
同时,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有一种作用,就是使我们临终的时候,跟人家结的怨业不来障碍,所以,《印光法师文钞》里好多地方都在谈带业往生,但这不是印光大师的本意,有一个地方印光大师就说:在这里说是带业,到那里就没有业了。到那里业到哪里去了?通通被阿弥陀佛消掉了。
临终之前是不是中阴已经往生呢?不是这样的,我们还存在的话,就不算中阴身。前天也讲过,我们已经转生为人,生命的肉体叫做现阴;死的那一刹那叫做死阴;那么,由死到转胎这一段时间,叫做中阴;到去转生的话,叫做生阴。我们生命体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现阴、死阴、中阴、生阴。
一个现生信佛念佛的人,是不经过中阴身的,一断气就到极乐世界去。
一般人死后,阿赖耶识离开肉体,离开这个死阴,还没有转生,这个叫中阴身。那中阴身能往生吗?也能往生!因为「十方众生」嘛,「十方众生」,任何众生没有不包括在里面的,中阴身也是众生啊,只是他是在中阴的众生而已。我们在人间,就是人间的众生;在天上,天上的众生;在地狱,地狱的众生,都是「十方众生」。
如果一个人死了,我们晓得他在生没有学佛念佛,他死了已经好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了,也要把握这个中阴的机会,在他旁边为他开示念佛法门,然后大家一起念佛,因为这个时候再不把握,就要到地狱啊,现在因缘和合,也能往生极乐世界。
前几天也讲过,信愿法师在台湾中部常常为人家助念,其中有一个是已经死了八小时,面貌都已经乌黑难看,去给他开示弥陀的光明,当开示到第三种「无碍光」的时候,一刹那之间,亡者的脸相突然间变得红润而圆满。他说这种转变不是逐渐的,而是当下的。一般我们给人家助念,面相都会转变的,但都是逐渐逐渐地转变,可是这个是突然转变,一刹那之间就转变的。
他还说:有一个死后眼睛睁得很大,嘴巴张得也很大,脸和身体乌黑的,已经死了半个月才请他去;家里的人没有一个学佛,还在烧金银纸箔,整个房间都乌烟障气。信愿法师在亡者旁边开示念佛,逐渐逐渐,亡人的眼睛合起来了,嘴巴也合起来了,面相也转为红润好看,时间也只不过一个半小时。她的女儿回来就问了一句说:「那个是谁?会是我妈妈吗?」你看,十五天了,还会转变,好像她的神识依然在那里闻法,那不可思议啊!当然这是比较特殊的例子。
30问:请师父开示一下有关放生的问题。
答:放生的行为,动机是非常好的,因为他发慈悲心,不忍弱肉强食,不忍让一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被宰割。但是运用这个慈悲要有智慧。要怎么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放生,这个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在方法上就必须考虑。
放生之前,我们最好先发吃素的愿,我们一天不吃素,一天就有人为我们而杀生,所以,唯有真正吃素,才是真正放生。杀生有两种杀生,有直接杀、有间接杀。
即使不能吃素,也应该吃三净肉,因为我们都是学佛弟子。
一般的寺院都有定期的放生,为了放生而放生,等于是在做那种形式——定期的放生。人家知道他是定期的放生,所以预先就去抓了(不定期放生还好,他就不去抓,定期放生他就特意去抓),本来这些生物在那里还活得好好的,因为你要放生,所以就被抓来了。
所以,定期放生,如果放生的精神内涵不能保住的话,等于是流于形式了。
还有,你所放生的地方如果不适当,那等于所放的不是生,不久它就死了,而且还污染环境。所以,放生的方法就要考虑。动机如果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的话,那真的是学佛菩萨的心肠,但是方法上总是要考虑。
同时,如果真正要放生的话,定期也可以,但是要默默地进行,最好是到市场或者是有杀生的地方,马上就要被杀的,可以立刻把它买下来。如果先让人家知道,人家就会故意去抓了。所以,放生本身是很好的,但是在运作上就要考量。
那放生可推行不可推行呢?它是有推行价值的。因为,一个众生被杀,想像起来是非常的痛苦,活生生地被放进油锅热汤里面。如果以我们来讲,实在难以忍受,手指头被针扎到或者被一滴热水烫到就会苦了,何况全身?真是苦不可言,所以,放生本身是应当提倡的,只是要尽量达到没有副作用,让副作用减到最低。
我们把众生放生,使本来要被杀的、夭折的生命能够继续延长。而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等于把我们放生到极乐世界去,不只是离开六道,而且成了无量寿。
我们放生,当然跟一般放生的仪规是不一样的,我们给它开示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然后给它念佛。
古代曾经有一匹马,这匹马死了之后就托梦给他的主人,在梦中这匹马现出家身,告诉主人说:「我因为在生的时候,接受你的劝导,领受弥陀救度,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现在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我现在来向你通告感谢。」一匹马,畜生,它也能够听懂人的话,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如果放生的话,还是给它讲说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然后就念佛,让它能够一入耳根永成道种。
天下最贵重的就是生命,世间最悲惨的就是被杀,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粒米必珍,福之本也」,就是说:即使一粒小米也要珍惜,因为这是福报的来源。同样,「微物必惜,寿之源也」,意思就是说:即使一只微小的动物也要爱护,因为这是寿的来源。
当然,我们不向弥陀之外去求福求寿,福与寿都在阿弥陀佛的愿中,不过,这是我们一种惜福与慈悲的流露。
31问:请问师父,陀罗尼被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答:陀罗尼被本身所印的都是经咒,这些经咒有消除业障、增长福慧甚至令人离开三途六道的功能。
使用的方法:如果是土葬,就盖在身上,然后入棺,跟棺木一起下葬。如果是火葬,就先放在棺木上,等火化完了,骨灰放入骨灰缸里面,陀罗尼被再折好,放在骨灰上,然后再盖起来。
我们学习净土法门,是不可以依赖陀罗尼被的。如果我们的亲属往生了,不晓得他将来如何,所以给他盖张陀罗尼经被,以防万一,那这样是可以的。
不过,如果遇到有人寿终,真正的陀罗尼被就是给他讲说净土法门,帮他称念六字名号,让他听闻,借助阿弥陀佛的功德,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没有神通,不晓得他的果报怎么样,但尽我们的力量去做临终关怀。
一个人要临终了,如果他在世信愿念佛还好,如果在世没有这个法缘,此时岂不就是上升或下沉的关键了?这个时候再不把握,就没有机会了。弥陀的真正大悲,也就显现在这个时候。他现在就要堕入地狱了,这个时候能够救他的,只有阿弥陀佛,所以,大慈大悲就显现在这里。如果不能显现在这里,使这种众生也能得到救度,「大慈大悲」就不能称为「大」,就有限了。所以,这个时候给他讲解阿弥陀佛的救度,为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往会有不可思议的效果,即使他已经断气了三天、四天、一个星期或半个月,也往往会有好的效果。
所以,最好的陀罗尼经被就是念佛。
在古印度,有一位比丘死掉了,不知是生重病还是什么原因,总之非常痛苦。有一位婆罗门,在他还没死的时候从门外经过,听到这位比丘病痛哀嚎的声音,这位婆罗门(是没有学佛的人)去写了一段咒语在纸上,然后把它挂在这位比丘的脖子上。后来这位比丘断气了,然后埋葬了。到了地狱,由于有这个陀罗尼咒挂在身上的原因,结果,地狱有缘的众生,因为陀罗尼咒放光的威力,就离开地狱了,这位比丘也就还阳了。可见咒力的威神功德。
而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本身,而阿弥陀佛又是诸佛之王,这句六字名号具足八万四千法藏,所有百千陀罗尼通通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所以,古德称六字洪名为咒王。
那么,挂六字洪名的陀罗尼,与其挂在身上,不如挂在心中、挂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个永远不会掉落,永远不会消失,遇到时节因缘就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就放光,自然会度脱四周的有缘众生。
32问:请问师父,我和我丈夫同修,但是他就是断不了荤腥,这样影响不影响往生?顺便再问一下,什么叫幽冥戒?
答:吃肉和不吃肉都不是往生的条件,往生没有规定你要吃肉或者要吃素,这个都没有规定。十方众生各各机缘不一样,你能够不吃肉的话,那就不吃,但是非吃肉不可的话,那就吃。但是你的吃肉并不是说:「哎呀,好啊!我有阿弥陀佛救度啦,所以可以尽情地吃啊」,不是这样的,心中自然会有惭愧。
因为阿弥陀佛是要救度十方众生,那么,现在桌上摆的这块肉,是不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十方众生之一?是啊!而我们却把它加以杀、吃,所以,我们就会有惭愧心。我们不是故意要去杀它、吃它,是我们的环境不许可,有一种惭愧的心。如果还是非吃不可,那只有念佛——「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之后就是延续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不然怎么办?
阿弥陀佛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善导大师也说「念念称名常忏悔」,所以,念念称名之间,无形中就是忏悔我们心中种种的不安。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有挂碍,现在我们晓得,原来念念称名,就是在忏悔,因此应一向专念弥陀佛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吃肉就有吃肉的果报,如果不是阿弥陀佛来救度的话,果报非偿受不可,这一点要了解。
所以,想到我们这一种众生,无可奈何,原来是杀了无数众生、吃了无数肉才使我们生存的啊!非弥陀的救度不可,不然的话,还要还债给它们。想到自己的无可奈何,想到自己的业障深重,才更非信受弥陀的救度不可;而弥陀的救度原来就是要彻入这一种众生的心中,使他得到安心。幽冥是指阴间,我们代替死去的人受五戒,因为他已经死了,不能来受戒了,那我们代替他受,这个叫做受幽冥戒。
33问:请问师父,我知道佛的救度,本来不应该干一些对不起佛的事,应该干一些报佛恩的事,可是有时候不知不觉就造了业,造这些业,是不是就受影响了?阿弥陀佛能不能给我们消除这些业?
答:如果论我们众生,何时不在造罪造业?《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尤其是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存,是靠着吃众生肉而来的——谁生下来没有吃过肉?所以,我们都曾造杀生的业,不是自己杀,就是人家为我而杀,起心动念都是业、都是罪。
我们起心动念都是贪瞋痴,都是自私自利,把自己考虑在第一位。今天要照相了,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仪容;等相片出来了,第一眼先看的一定是自己。所以,自自然然地,我们都把自己考虑到第一位。人家如果对我稍微好一点,对我稍微赞叹一两声,心中就会很快意;如果稍微说我们一两句坏话,或者是背后窃窃私语,我们就会不喜欢;受到侮辱、诽谤,则更加不愉快。所以,贪瞋痴时时存在于我们心中,到死都消不掉,即使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了,也仍然如此。
阿弥陀佛正是要救度这种众生。阿弥陀佛救度的条件,就是「你只要称名念佛就可以了」,这样的众生就已经给救到了。
这句名号如果是一艘船,或是一架飞机的话,你称念这句名号,就已经在船中或飞机上了,你懂得这个道理的话,自然会一生不变地称名念佛,因为像我们这种众生,唯有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的本尊、为我们的救主、为我们的主人、为我们的生命,再也没有第二个本尊、第二位救主可以让我们依靠,因此,我们佛堂只要供一尊阿弥陀佛,顶多西方三圣就好。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说:我们如果称名,就一心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礼拜,就一心专拜阿弥陀佛;观想(这个观想不是《观经》的十三种定观,而是想像我们未来所要去的那个美好的家园,这个想像),也是只想像我们的家园,不想像其他十方佛国;供养赞叹,也只供养赞叹阿弥陀佛。这一颗心始终都是专一的,好像上了高速公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一旦停下来,就到了目的地了,没有岔路。所以,使我们不会再回到六道轮回去。不上则已,一上就必定到极乐世界。
我们这种造罪造业的众生,领受弥陀的救度、称念这句名号是否就自骄自满、洋洋得意呢?不会,反而会去体谅别人,因为阿弥陀佛体谅我们,为我们预先发愿,为我们预先修行,祂的愿、祂的行是为我们而发、为我们而修的,祂把所发的愿、所修的行,原原本本地白白送给我们,不要我们一毛钱,一点点的回报都不要,祂的目的是说:「你只要到极乐世界来,你只要随顺我的救度」,就这样而已。
譬如为人母亲的人,专心为儿女付出,不求回报,儿子生下来,就有一种心:「我要以我的生命来保护这个婴儿。」这是天性。孔子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人会说「我要嫁人了,我要先去学习养儿育女的心与方法」,没有,也不必,因为只要儿子生下来了,自自然然就会天性地去爱护他、养育他。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也是天性。祂的天性,祂的存在,就是要救度罪业的众生。
好比一个富有而又慈悲的人,他既然钱拿出来了,就是要给没钱用的人,如果对方有钱,他就不用给他。他有爱心,而且富有,他即使拿再多的钱出来,对他来讲,一点损失都没有,因为他太有钱了。他拿钱出来,不是给有钱的人,而是给没钱而又需要钱的人。
阿弥陀佛既然伸出金色的手,等待我们十劫了,祂所要接引的、呼唤的对象,不是圣人,而是我们凡夫。我们不是觉得自己会修行、自己非常安乐,而是觉得自己不会修行、自己正在苦恼当中,正在为自己的生死轮回惧怕,我们这种人就是弥陀呼唤的对象。
我们既然体悟到佛心,我们怎么可能说:「哎呀!你看我已经被救了,你呀,你该下地狱」——不会这样,反而会去体谅别人,而且认为:我跟阿弥陀佛有什么关系?没有吧!阿弥陀佛竟把我看成祂的亲人,看成祂自己,发愿为我修行,甚至为了将念佛往生的法门告诉我,把我当成祂的父母来孝敬,目的就是让我体悟祂的救度,从而免除我的痛苦,这纯粹都是弥陀的大悲心。
领受弥陀的大悲心之后,我们就会散发这个悲心去体谅别人,包容、宽恕别人。我们领受弥陀给我们这么多的东西,就会拿去给别人。
阿弥陀佛给我们的是起死回生。我们重生,不但得到了生命,而且得到成佛那样丰富的生命。
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宝,地面上都是黄金。我们这里的房子是砖块砌成的,极乐世界的砖块是黄金;最丰富的就是给我们无量光、无量寿,给我们与阿弥陀佛一样的四十八大愿——是给我们这些东西啊!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我太富有了,不应该有、却有那么多东西。」今天,我们拿出这么一点点给人家,还会吝啬吗?今天人家欠我们一点点,我们一定要苦苦地追讨回来,会这样吗?不会了,这些已经不计较了。心就会转化。
所以,净土法门虽然不强调六度万行,只强调一向称名,可是六度万行就会在懂得一向称名的人的内心自然流露出来。
而自力修行者,未布施以前要强调布施,而且布施的时候,会在心中盘算「我布施了多少,有了多少功德」,甚至盘算:「我现在要布施,我要拿出多少钱,这些拿出去,必须是不影响自己的家境、生活,不影响自己的事业;如果有影响的话,那就要斟酌。」忍辱也是一样,今天受人家批评谩骂,就会在心中说:「要忍呀、要忍呀,要有修行。」
但是,领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不同了,对方真正需要的话,甚至不考虑自己,因为我们所得的太丰富了嘛;受到人家谩骂、侮辱,以前是忍辱,现在反而要求他来原谅我们。哪一个人不是我们欠他的?哪一个人没有受到我们的谩骂、侮辱(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容易解脱了,就不是「无有出离之缘」的人了)?能够体悟到这些道理,我们的心自然就会软化,所谓「触光柔软」(即称念这句名号,就会触到弥陀的光明,就会变得身心柔软)。
不过,称名既然有自力称名和他力称名,而他力称名总要去了解六字名号的原理、真义。那么,我们今天所讲的,都是六字名号的原理,了解六字名号的真义,无形之中就是在受弥陀光明的摄护,就在触光,就会有所改变。
34问:刚才法师所讲的,就是世尊嘱咐阿难尊者,好好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我理解法师所讲的:领受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利益,是不是就像您所说的,我现在就是「乃至十念」的称念,就已经华落莲成?这样,就我这个样子,现在就已经被救了,是这个样子吗?
答:是,愿生称名,当下领受,当下被救,何时都是被救之时,何地都是被救之地。
35问:刚才听师父讲,要是现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蒙受无量寿佛摄取不舍的利益,现在就决定往生,那么与一般人所说的临终往生有什么区别?
答:当下信受弥陀救度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永不改变的那种众生,他的往生是在他当下接受的时候决定下来的,不是等到临终那个时候才决定的。临终即使躺在病床上身心痛苦、念不出佛,也照样往生,而且内心也安稳,不会因为念不出佛就有恐惧、挂碍、不安什么的,不会。否则,表示当初所听闻的是闻不足,信也不足。
所以,净土法门要了解阿弥陀佛救度的原理。
不过,有的人原理了解了,但是心仍不安,即便如此,阿弥陀佛也时时刻刻在加被我们、排除我们的障碍、使我们心安。所以,我们只要一向称名,自有弥陀的加被,其他那些挂碍不用去担心。
36问:刚才赵居士讲的,一个是即得往生,另一个是临终往生。我认为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信受以后就决定往生了,第二个问题是在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他的问题好像就是临终的时候往生,请师父再讲一下临终往生的问题。
答:好!这等于是两种机。第十八愿「乃至十念」,昙鸾祖师说: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也就是说:经中所说的「乃至十念」的「十念」,是在显明这种众生往生之业已经办好了,往生之业在「乃至十念」的当下已经成就了,不必等待临终那个时候才说「我能往生」,不是要临终的时候保持正念现前、看到佛菩萨来迎接了,这个时候才证明「我往生已经成就了」,不是那个时候,是「乃至十念」的时候。
那么,第十八愿这种「乃至十念」的根机,并没有说一定要平生,或者说一定要临终。既然是「乃至」的话,既包含平生的根机,也包含临终的根机,意思是说:你在平生遇到弥陀救度之缘,而发心尽此一生信愿念佛,那个时候就是平生业成。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佛缘,既不学其他法门,也没领受净土法门,甚至不但一辈子没有佛缘,反而造了很多罪业,甚至无恶不作、无作不恶,到临终即将断气了,才遇到善知识给他讲解这个法门;或者是因为一生造恶多端,所以临终的时候地狱之火已经燃烧过来了,他才恐惧,这个时候遇到善知识开示阿弥陀佛的救度,他当下信受,便往生了——这就是临终之机。
「业成」有平生、有临终,当然,如果是平生业成的话,它是贯穿到临终的,既是平生业成,当然也就更是临终业成了,因为他的往生,不是临终那一时刻才决定的,是在平生信顺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同时就决定了。所以,不是临终那个时候才决定往生,他的念佛是每句佛号都决定往生,念念都决定往生。
37问:刚才听您开示这么多,我确实深信临终的时候会蒙佛的加被,去西方极乐世界。作为一个凡夫,一是深信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另外,面临一个弘法的问题,像我这个人,挺愚痴的,表达能力也差,修行各方面都谈不上,可是我想:自己要再进一步修行,有什么方法进一步增加智慧,是不是有矛盾?请师父开示。
答:这个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自信教人信」。
领受弥陀的救度,不知不觉就会自信教人信,那个时候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缺乏,那怎么办呢?要多看昙鸾、道绰、善导一系净土思想的书,同时多听阐述这些思想的录音带,能够加以思惟。领会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之后,再给人家讲就比较有内容。
另一方面还要观察对方的根性,他能不能接受、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少?如果觉得对方完全不能接受,甚至会诽谤,那么我们就要斟酌了;如果觉得对方是可以接受的,那用什么方式才能使对方接受呢?我们的目的是要使他接受,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有种种的善巧方便。
总之,要充实自己,唯有会游泳的人,才能去救沉溺在水中的人;如果自己不会游泳,不仅谈不上救人,反而需要人家来救。所以,我们自己必须先受益,受益之后,有时候不必刻意,自自然然就会影响到别人。「自利利他」,唯有自利,才能利他。唯有自己信受之后,才能使人信受。如果自己信受的程度非常肤浅,要让人家信受,当然不是不可能,只是成分会很低的。所以,一切要先从自己做起。
38问:请问一下师父,如果有的人往生以后,他不想再回来,就是愿意在极乐世界住着,这种属于小乘的人对吧,这种人能不能见到阿弥陀佛?
答:不管什么人往生,一定会见到阿弥陀佛,因为极乐世界是大乘法门,不往生则已,一旦往生,就会改变小乘的根性,自自然然会发起广度众生的愿。
好像路面上的水千差万别,有的干净,有的不干净,有杯中的水,也有黄河的水、长江的水,各不一样,可是一旦流入大海,就跟大海一个味道,自自然然地,不必勉强。极乐世界能够转小乘的心量为大乘的心量,所以,我们尽管往生,到那里自有佛的调摄。
39问:没进佛门的人,念佛能否往生?
答:没有进佛门的人、没有三皈的人,如果他一生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也一定往生,比有三皈而没念佛、没往生的功德利益还要大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一辈子念佛,即使不知道,已经在愿船里边,照样往生。所怕的是:他虽然念佛,但不晓得弥陀救度的原理,然后又起了一种想要到天上或人间的那种心,那就不定了。
40问:师父讲的公案,就是地狱众生听到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即得往生。我们人间是不是也有听闻而往生的,请师父开示。
答:地狱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是那位婆罗门亲眼看到的,看到他们离开地狱乘坐莲花而去。那么,我们这个世间是不是有听闻而往生的呢?应该是有的。如果有的话,应该是临终的时候。他这一辈子有没有学佛是另一回事,但临终的时候,是听这句名号而往生的,因为名号本身的功能就是使闻信者都往生极乐世界。
现在引用几个例子:
台湾台中县沙鹿镇,有一位身患癌症的病人,没有学佛,进入医院,住在加护病房(病情最严重的,必须要护士二十四小时观察)。他得的癌症已经是末期了,末期的癌症都很痛苦,所以有时会哀叫,不哀叫也会呻吟。他的家属请心观法师去探望他,心观法师去时带了一部念佛机,同时向他介绍极乐世界的庄严、阿弥陀佛的慈悲。讲完了就将念佛机放在那里,开着佛号让他静静地听。这个患者虽然身心痛苦、念不出来,但一听到佛号就不那么痛苦了,安静下来了。好像经过一天一夜,就安详地断气了。
当然,我们没有神通,不晓得他这么一断气是往生了还是到哪里去了。不过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单单听佛号的声音,可以解除身心的痛苦,而不必拖延时间,很快就走了。
再一件:一九九五年底,我有一位亲戚在台南住院。一天下午,我去看望这位亲戚,进入病房的时候,后面也跟进一位住在隔壁病房的患者,是女众,四十岁,但看起来好像有五六十岁了,眼睛四周都是黑的,而且面貌很憔悴,讲话有气无力,走起路来很缓慢,好像奄奄一息的样子。她进来,人家就拿椅子给她坐。她告诉我说,她整整一星期都没有睡了,因为不能睡,睡不着,所以觉得很痛苦。又生病、又没有睡觉,当然很虚弱,好像奄奄一息的样子。
我就跟她说:「你要念佛,你念佛就能睡着。」
她说:「像我这个样子,怎么能够念呢?」
我就对她说:「你不能念没关系,等一下我去请一部念佛机,你听佛号的声音,就能入睡了。」
我很快去请来念佛机,交待她躺在床上就放念佛机听,然后我就回去了。
隔天的下午,我又去探望我的亲戚,一进门,隔壁房的那位患者已经事先坐在那里,而且跟大家有说有笑,气色面貌也跟昨天大不一样了,非常好看,也有精神。她感谢我,跟我说她昨天躺在那里,因为怕吵到别人,所以将念佛机的耳机塞在耳朵里,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睡了好久,一醒过来精神就很好了。
你看,七天睡不着,不能睡,一听佛号就睡着了。
从此,她每天躺在那里就是听佛号,睡觉也听佛号,所以无形中病情好转得很快,没有几天就出院了。
我们可以来讨论讨论:如果这个病人当下要是断气了,那很可能也会借着这句佛号的功能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她业报之身还未尽,所以就使她能够入睡,而且病情很快好转,继续活下来;如果是应该寿终正寝的,岂不是就有解脱的可能?因为名号的功能本身就是那样的。
我们这个身体,是业报之身,业报就是过去的业。所以,我们这一辈子出生在哪个地方、身有多高、有没有智慧、将来会读到哪个学校、甚至所做的事业、所领的薪水是多少、跟谁结婚、生多少个孩子、健康不健康,这个跟过去世都有百分之百的关系,都是延续过去世而来的。
好比我们银行的存款簿,已经记满了,要换一个新的存款簿,这个新的存款簿的数目,一定是延续旧的存款簿下来的。现在我们的身体,就好比一个新的存款簿,也是延续过去世的存款簿而来的。
那位患者之所以有病,之所以睡不着觉,是过去的业,甚至是过去的冤亲债主在她旁边干扰,使她睡不着。那么佛号一听,无形中那些业障就消除了,甚至如果有冤亲债主在旁边,也会化解冤亲债主的业。
听跟念其实是一样的。当我们念的时候,虽然嘴巴念,但是必须是意业出来的,即使不是从内心很至诚恳切地流露出来,可是我们只要念,至少就会在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里种下一颗种子。念是口业,是舌根;听是耳根,都是六根之一。六根从哪里来?就从我们根本的阿赖耶识来,所以,我们所听到的一定会进入我们的阿赖耶识;所讲的话,讲善言、恶言,好与坏,种种的语言,也会成为一颗种子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
好了,这句名号是涅槃的主体,万善的功德通通在这句名号里面,阿弥陀佛累生累劫所修的点点滴滴的功德,都容纳在这句名号里面。宇宙当中什么功德这句名号没有?所以,这句名号有惊人的大功德、大力量。这句名号的大功德、大力量一句一句地贯入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便能转我们的业。因为业的体在哪里?在阿赖耶识里面。业本身其实是虚假的、幻化的,而这句名号的功德却是真实的。再多的虚假都不如一点点的真实。所以,这句名号一入耳根、一入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所存有那些虚假的业障自然消除。
还有一则故事,是《印光法师文钞》里面谈到的。他说:最近无锡念佛风气很盛,有一个厨师,是做素食的,每逢寺院举办法会或者打佛七的时候,人家都请他去当厨师。他在厨房料理,没有直接到大殿跟随大众去打佛七。可是在寺院里面,人家念佛的声音却会听到。他一方面在厨房工作,一方面耳朵听到的都是念佛的声音。
有一天,这位厨师的儿子要死了,临死之前跟他说:「爸爸,爸爸,我现在要离开世间了,但是我不能够去好的地方。你有很多佛,如果你的佛给我,我就能去好的地方。」
他爸爸说:「我又没有念佛,我哪里有佛?」
儿子说:「有啦,你的佛很多!只要你给我,我就能够去好的地方。」
他爸爸说:「要多少你尽管拿去。」
这话一说,他的儿子就安详地断气了。
事后他请教人家说:「我儿子说我的佛好多,我平常很少念佛,佛是从哪里来的?」
真正懂得的人就告诉他说:「你帮人家做菜,在那里听七天的佛号,每一声每一声听进去,都是你的,都存在你的阿赖耶识仓库里面。佛号本来就是弥陀的本体,弥陀累生累劫,兆载永劫所累积的六度万行通通在里面,当然功德就很大。你是无意在听,如果有心听,功德就更大!」
佛号利益大,是因为这句六字洪名本身就是所有功德的结晶——「功德聚」(所有功德聚集的地方,叫做功德聚),也就是摩尼宝珠,能吐生种种的宝物,这句名号也是一样。不像经文,后面的经文跟前面的经文各不一样,你即使专心地听人家诵经,也不晓得诵到哪里、在诵什么内容,不知道。这句名号,百句、千句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再怎样无心地听,还是能听清楚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名号简单容易,而功德却非常之大。像这类的故事很多。
41问:请问师父两个问题:第一、过去早上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晚上念三十三至三十七品,再念佛号,有定课,现在的定课怎么做?第二、到了极乐世界,还要回来度众生,不如现在赶紧多学,到极乐世界还学,这种想法不知对不对?
答:定课因人而异,有时间诵《无量寿经》也可以,或者诵四十八愿也可以,或者诵《阿弥陀经》也可以。不过你如果了解教义之后,不必诵经,你专门念佛就可以了,早晚课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经典不用念。
经典主要是让我们了解意义、依教奉行的,主要不在读诵。读诵如果不懂经义,得到读诵的一点点功德而已。像《无量寿经》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可是我们诵了几千遍,还不晓得弥陀救度是什么,这句六字名号的来源、它的原理通通不懂得,枉费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也辜负了阿弥陀佛五劫思惟、兆载永劫的苦行啊!阿弥陀佛都在那里伤心流泪了。祂站在那里十劫,手伸了很久,就是为了呼唤我们、救度我们。
所以,早晚可以通通念佛,其他时间再去看《无量寿经》,或者看阐述净土法门教理的著作。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净土法门是来回票,到极乐世界一定自自然然会到这个世间救度众生。
而你那个观点认为:我们到极乐世界还要再学,与其到那里再学,不如我们在这里先学一点,这有点不正确,不是这样的。
净土法门是点铁成金的法门,尽管我们在这里很愚痴,甚至不认几个字,可是往生之后立刻佛性现前,无量的慈悲、智慧、愿力、辩才,百千陀罗尼、三明六通,通通具足,不假借你现在要学什么、累积多少,不用。
你现在有时间就念佛,或者看这方面的教理,然后自信教人信,这就是最大的报佛恩。
我刚才说,随各人的根机,有时间的人多念一些,没有时间的人少念一些。念佛是被阿弥陀佛救度,信心的流露,救度的法喜。
比如说,我们吃了一粒妙香丸在肚子里,一呼出来的口气就有香味,从早呼吸到晚,呼出来的香味就很多,可是没有离开肚子里的香丸。
名号就好比香丸,我们每一声称名,就好比呼出来的一口香气,千万次呼吸的香气也就是这一粒香丸,千万声的称名就是这句名号,就是这个名号香丸让我们往生。名号香丸显现出来就是称名。
不是说我们里面空空的,然后才靠我们今天念了多少声、灭了多少罪、增长多少功德、对往生有多少把握,不是这样的。
当然,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对他来说,天下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弥陀的救恩,所以他会自然地去忆佛念佛,其他的事情就会淡了。
有句语说:「道念浓厚,俗念就淡薄;世念浓厚,道念就淡薄。」所以,信受弥陀救度的人自然会忆佛念佛。
42问:原来总有些担心:谁也不敢保证临终正念念佛。痛苦还可以克服,要是迷糊了,那这一生可就白念佛了,所以心里很焦虑,请师父开示。
答:净土法门是现在获得弥陀的救度了,临终即使病痛、念不出佛来,甚至昏迷,但是永远在弥陀的救度里面,在弥陀的光明摄取当中。一方面是已经被救了,所以临终昏迷不昏迷、念佛不念佛,已经不是紧要的了,已经不看那个了,往生决定了嘛!所以,即使在那种情形之下断气,也立刻往生极乐世界。
所谓被弥陀救度,是弥陀真实的救度,打破我们内心的怀疑不安,使我们从信受的那个时候开始,就在弥陀的光明里面,摄取不舍,即使昏迷,还是摄取不舍。同时,弥陀的生命也就在我们的心中,没有离开,我们跟阿弥陀佛就是一体的,所以,你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情形之下断气,都是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认为说,昏迷了不能念就不行,必须是靠临终念佛,那是「他力中的自力」——靠自己念佛的功夫、功德来祈求弥陀迎接,来回向往生。那就不是我们净土法门的内涵了。
所以,净土法门是现在就决定往生,现在就跟阿弥陀佛一体。一方面是阿弥陀佛的生命在我们的心中,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生命在弥陀的心中。弥陀的心就是光明嘛!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无所障碍的无量光明是摄取哪一种众生呢?摄取念佛的众生。凡是称名念佛的众生,都永恒地处在弥陀摄取的光明里面。所以,现在在祂的光明中,一断气就在祂的无量光明土。
唯有净土法门才是我们今世可学得来、可拥有的,同时,它是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最高的法门。所以,净土法门是一个圆顿的法门。六字名号具足一切功德,就是「圆」;当下信受、当下修持,当下决定往生,就是「顿」,所以是圆顿的法门。而且下手容易、成就很高、万修万人去的,就是这个净土法门。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不是净土法门了。
你是再怎样低劣的众生、再怎样无能的众生、再怎样不会修的众生,都能够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度!而且本来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要救度这种不会修行的众生嘛!
大家会修行吗?不会修行。我们这里修持最好的,应该是净安法师。他曾经达到净念相继、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可是对往生还是心中不安,直到闻信阿弥陀佛的救度才踏实下来、安顿下来,真正是「安」了。所以「净安」,以这两个字作为他的名字是最好的了——当然,这个名字对每个人来说都同样恰当,因为阿弥陀佛事先要我们大安心,祂说: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根本。
「我要快一点成佛,赶快拔除十方众生生死苦恼的根本。」
我们众生最大的恐惧是什么?就是无常的恐惧。无常一到,就要堕落到地狱去——世间有什么比这更恐惧的?但是,阿弥陀佛要给我们「安」,要消除我们的恐惧。所以,对一切恐惧来说,唯有净土法门才能给我们大安心。
43问:请问师父,信心不变的人,已得弥陀不断光明的摄取不舍而当下决定了往生的身份,不必等到临终,也不必看临终的善相、恶相、如何死去,这样的人临终还须助念吗?还须嘱咐家人临终事项吗?
答:当然,信愿念佛的人往生已经决定了,不必等待助念,不必依靠助念。
我们念佛的人,经常亲近师父、莲友,在临终的那个时候,应该是热热闹闹的,不可能是独单一个人。那个时候,莲友相约,来作最后的告别,而临终的人这个时候一定也感到:蒙受弥陀的救度,这个恩德非常的重大,所以,肉身存在的一分一秒,要多念几句佛号报答佛恩。
临终之时,莲友如果齐声念佛,也是一件很殊胜的事情。而且往往人在临终的时候会有不可思议的瑞相产生,那个时候,如果很多莲友聚集在那里,庆祝他的往生,在瑞相当中,容易使一些没有相信的人产生信心。一个瑞相往往比讲经好几年还有效果,讲经好几年人家不一定信,当下显现一个瑞相就不得不信了。
44问:师父讲的公案,就是一个婆罗门和他的妻子一起念佛,为什么他念佛还会堕到地狱?请师父开示。
答:这或许他虽然称念,但却是一种勉强的念、应付式的念。
虽然他堕落地狱了,但毕竟他念过佛,这句名号就会在某种机缘下显示它的功能,所以它的功能也显现出来了,虽然没有即刻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功能显现出来了。
或许这也是弥陀的安排,使他到地狱去,借这句名号度更多的众生,同时又让他还阳来,告诉世人这一则典故,使凡是听到的人都感动,都去称名,然后又传布出去。
他的事迹就是很简要地这样述说而已,至于其他的前因后果,并没有交代,所以,我们只能这样推论。
我们知道,这句名号能够使称念的人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婆罗门不能往生,那有种种原因。
能够往生的,当然都是一生专称佛名的人,一生专称佛名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他之所以专称佛名,当然有他的动机、目的,他的动机、目的无非是厌离娑婆、愿生极乐,然后才会去称念这句名号。至于说他有了这个动机而称念这句名号的时候,他对于弥陀的救度是否有充分的了解,那已经无关紧要了,往生是必定的,因为,他已经合乎往生的条件了——厌离娑婆,愿生极乐,专称弥陀佛名。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往往会半途而废,就像有的人,告诉他这句名号非常好,只要称念,就能消业障、增福慧,可是他生死心不切,一遇到病痛、逆境,就不念了;那不念了,似乎这个缘就断了,就减少了。《阿弥陀经》说: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是诸善男子、善女子,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意思是说,现在有真正的愿,现在就决定往生。如果没有决定,是因为因缘不具足。现在不往生,将来发愿也会往生。所以经文就说「是诸人等,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已发愿的已经往生,不然的话,就现在发愿往生,不管早与晚,都会往生,所以说「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就「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不怕不往生,就怕没有这个愿,厌离娑婆,愿生极乐,自然就会称名。
那临终病痛念不出佛号也能往生吗?照样往生!昙鸾祖师曾经说过: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昙鸾大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但闻彼国土」,只是听到极乐世界这个国土是一个清净安乐的国土,「啊,有那么好的地方啊,那我也要去」——「克念愿生」,「克念」就是切实有愿生的心;「克念愿生,亦得往生」,这种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同时,「即入正定聚」,已经是必定成佛的身份了,叫「正定聚」。所以,这种愿生已经是含有信在里边了,因为他相信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愿、有信,行也就在里边了,因为,行是阿弥陀佛兆载永劫所累积的功德,是要送给这种愿往生的众生。愿往生的众生,在第十八愿来讲是经过弥陀所呼唤的众生啊!
刚刚讲的这种众生,无形中也是经过弥陀所呼唤的,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呼唤,是随时随地都在呼唤我们,有情无情都在为我们说法,祂以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来吸引我们,只要能引起我们愿往生的心,阿弥陀佛呼唤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