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请看下面:【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
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好,这一段进一步描述人的身心的苦况。前面谈到身体的生老病死,下面这一段谈心里的烦恼。 “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好,我们来看:“心无常主”,这个“心”是指什么?是指我们六识的心,它没有一定的主宰,我们讲这是虚妄心,它是随着境界去转的。我们这个妄心,每时每刻都在向外驰骋,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境界。佛经里面讲心:一个是指肉团心,就是我们生理上的心——心脏;一个是指攀缘心、虚妄心——就是我们六识的心;还有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我们的常住之心。所以心的内涵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里面具有佛法心性上的奥妙。我们的妄心是生灭的,是不住的,所以它不常。但是相对于不常的妄心、生灭的妄心,还有一个不生灭的真心,对这个有时候我们很容易迷惑。 在《楞严经》里面,波斯匿王跟佛之间有段对话,就谈到真心和妄心的关系问题。当时波斯匿王也觉得生命无常。佛就问,你的生命是不是也是变异的、败坏的?波斯匿王说他相信这一点,因为他从小到老,感觉十岁的时候比一岁的时候要衰老,二十岁时比十岁要衰老,直到他今年六十二岁的时候,那比青壮年时更衰老了。衰老了一定要走向死亡,所以他认为人是会死亡的。那么死亡的时候,对于这种不死的东西,他不能了解。所以对那种断灭见,他觉得是有道理的,人是要死的,所以心也就没有了。佛见他有这种疑惑,就对他循循善诱,开示他当下不灭的、不受生灭的那种见性。这个识是变的,能见的见性是不变的。所以问:你什么时候见过恒河?他说在三岁的时候,他母亲带他去礼拜耆婆天的时候,他就见到恒河,到了十岁、二十岁,他常常就见恒河。好,佛就以这个来讲,你在十岁的时候,二十岁的时候,乃至六十二岁的时候见恒河,你的身体随着你的年龄在变老,这是你能够看得到的。然而你在十岁的时候见到的恒河和你在六十二岁见到的恒河,你的见性有没有衰老?这个见性有没有随着你的面皱,你看到的恒河水它也发白面皱?你十岁见到恒河和你六十二岁见到恒河是一样的,没有衰老的过程。你的身体是生灭的,随着你的死亡而终结。但你不生灭的东西——见性,就不随你身体的生灭而终结。所以见性——能见之性是不生灭的,他永远存在。你的身体是生灭的,是会死亡的。是不是这个道理。当下波斯匿王就明白,真的是在生灭的身心里面有一个不生灭的见性,这就是我们轮回的道理,生命是要延续的。 所以不生灭的就像主人,生灭的就像客人,主人常住,客人会离开、会生灭。从这里我们来观察心——心无常主,心无常主就像风里的一个蜡烛,它会一闪一闪的;就好像水上的波涛有高下、生灭。而且这样的一个心,又分了六根,就好像一个家庭有六个门户,这六个门户又能产生六个兄弟,就是六识。这六识一定是非常挠乱的、干挠的,它一定是向外追逐的。这个眼根一定是要看外面的颜色,追逐外面的颜色,而耳根一定要追逐外面的声音,所以就处处奔驰。这就是我们的妄心,叫心猿意马,它的特点是他住不下来,一定向外跑。而且它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都是无常的。你这个舌头尝一个东西,当你身体比较好的时候尝得很甘美。但同一个东西,你生病的时候一尝就不好吃、很苦。是不是那个东西有甜有苦呢?不是,是我们的舌识变化无常所导致的。所以这没有主宰的、不能常住的妄心就好像商人在到处奔波。商人凭什么奔波?哪个地方有利益,他就跑到那个地方去。所以我们为什么活得很累,内心非常焦虑?这个心没有一天安顿下来。
佛教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心,就是把这颗心猿意马的心收摄过来,把它契入到我们的妙明真心,融合一处,不要乱跑。一个对佛法没有修行的人,他对心的状态是一概不知道的,因为他整个六根追逐外面六尘产生六识,整个就是在那里颠倒过日子。但是我们如果修点行才会知道,我们的心是这样的狂野,是这样的如激流水,湍急得很。是那样地充满着贪、瞋、痴、慢、疑的烦恼。 我们知道这个心是这种状态,还幸亏修行有所进步,你没有通过修行,没有通过念佛,连心里的状态都不知道。进一步我们要控制住这个心,安住这个心。凡夫众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所以任这个狂心奔逐在外面的五欲六尘里面,造作种种的恶业。造作恶业就身无定形,身就是我们四大的这个身体,它没有一定的形貌。一个人不是固定永远是这个样子的。一转身就改头换面,别说转身,就是今生随着你的善恶业,原来你比较善良的时候长得就比较好看,以后越来越恶的时候,今生都变得面目狰狞,面相都变化了。更何况随着多生多劫乃至今生的善恶业轮转在六道里面。今生可能是人的面目,下辈子可能变成马了、变成猪了。今生由于心还直一点,还能够站立起来。如果今生在人身里面心很横,蛮不讲理,心横身体就横,那你就变成横行霸道的畜生了。 所以轮转六道里面,这个身体就好像一个房子,你善业多,你住的房子就是高楼大厦、海边别墅,很滋润;等一下子你恶业多,你就住一个小茅屋、贫民区,周边都是垃圾。所以房屋频频地去迁徙。他不是永远住在同一个屋子里面,或者高楼大厦,或者破壁残垣。这就看自己的善恶业,决定我们今生是人,或下辈子是畜生,下辈子是饿鬼,可能又到地狱,可能又转到天上去。就好像房屋频频地搬家。在这样一个频频搬家的过程当中,那是“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就是我们在六道轮回里面的这个身体——四大的身体,轮转的数量有多少呢?把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土地碎成微尘,每一个微尘就是一个身体,那你说我们在
轮转过程当中经过了多少多少的身体?数不清啊!今生是人的身体,下辈子是狗的身体,再下一辈子是蛇的身体……一个身体按一个微尘来算,都没有办法来穷尽、算清楚我们往返在六道里面的身体。 “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在每一次这样迁徙的生命过程当中,都要经历爱别离的苦,亲爱的人要离别就会流眼泪,在这个轮转过程当中,跟自己亲人离别的泪,把它加起来超过四大海的波涛。在轮转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身体死亡的骨头,把它堆起来超过须弥山:“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我们死亡的尸体,把它一具一具摆起来,那整个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摆不下。你说这种事情若不是佛跟我们说,我们哪会知道啊!所以我们看:“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你说苦不苦啊! 如果不是一向闻到佛的语言,这桩轮回的事情我们凡夫谁能见到?谁能听到?如果今生不是侥幸读到佛经,这种轮回的道理我们怎么能够知觉?庆幸我们得人生,庆幸我们信佛法,能够知道这个理和事。知道理和事怎么办呢?“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我们知道了经过这么多生死,也知道生死全由贪欲、愚痴所导致。贪欲、愚痴不断,生死轮回不能了断。所以在这里要加以警觉。以前不知道去造业,轮回还有情可原。现在已经知道了,还像原来一样贪恋五欲六尘,还像原来一样愚痴迷惑颠倒,那就不应该了。如果还是像原来一样去起惑造业,那只怕万劫千生,就不知道多少时间了,由于今生这一错,没有抓住机会,就永远的错下去了。因为我们得人身很难,得人身就像盲龟值木,得人身的概率非常非常小,但失去人身的概率又非常容易、非常多。所以“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什么叫良时?良时就是得到人身,六根完备,又闻到佛法,这就叫“良时”。你碰到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时,你没有抓住这个机缘,它就容易交臂而过。你再要得到这个良缘、良时就很难。今生大家闻到
净土法门,今生若不能
往生u>,意味着什么?那非常可怕,前面讲的地狱、畜生轮转就是我们要去的家,要到那里注册报到,不可能到其它地方去。你观察自己的念头是什么,就知道一定到哪去。所以在这轮转过程当中,三恶道里黑暗冥冥,跟你的家亲眷属别离,以后是长劫可能再难以碰面。你自作自受,到畜生饿鬼地狱得到那样的恶报,你是自因自果,你造了这个因一定自己受这个果。这里面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这样的痛苦也只有自己去担当,就是父子至亲也不可能相代。我们谈到这里,怎么能不惊心动魄,怎么能不胆颤心惊,怎么能不把菩提种子激活出来啊! “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是故”,就是承上面所描述的生死的种种苦况,是这样的可畏。由于这个因缘,我们当下就应当发出一种心,要断绝生死的长流,要超出爱欲的苦海。我们轮转的根源就是贪爱,爱是生死根本,由爱就生起了欲望,由欲望就有这个身体。我们投生是什么?就是我们一念的贪爱过来的,才感得这样一个业报的身体。由这个生就有苦,生老病死就一起来了,十二因缘的三世轮回,一个一个的就接连不断了。爱欲是生死流的根源,所以我们要断爱欲。怎么断?就要有般若智慧的宝剑。所以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要观察淫欲如火坑,这样斩断了生死的源头,自然就可以出离爱欲海的苦。所以无量劫以来莫大的功勋,莫大的功勋是什么?世间的五欲六尘、功名利禄都不是什么功勋。生死是大事,你把生死的这桩事情解决了就是你最大的功勋。今生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最大的功勋就看这一世能不能成就,在此一举。怎么在此一举?就是念生死苦,发菩提心。要生死心切,才能够渡过生死的苦海,借助般若的航船,到达涅槃的彼岸。一个生死心切的人,他自然就会远离这种爱欲的诱惑。 对一个死刑犯你可以做个试验:如果看一台戏,唱得非常精彩,这时候你让他端一碗油端在那里,说如果这碗油顶在头上,没有滴下一滴,就给你免除死刑;如果滴下一滴,就要斩你的头。这时候你让他看那些花花绿绿的美女、场景什么的,他只会注意他的油不要滴下来。等到演完了,你问:你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不懂。听到什么?不懂。为什么?他全心贯注在那个油上。所以自然而然,生死心切的人,对这种五欲六尘,他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修行为什么生死心不切?我们生死心为什么不切,就是由于我们对前面讨论的东西没有感觉。所以“旷劫殊勋”就在这一生,就在当下发菩提心。念生死苦,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