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与缅甸曼德勒华侨华人金多堰慈善会副理事长李祖才先生(左二)、美国妈妈联谊会张春华女士、江苏省政协张连珍主席(左一),本文作者李巨涛先生的合影】
【中间站立者为本文作者李巨涛先生】
*****
作者: 李巨涛(缅甸曼德勒金多堰华侨华人慈善会顾问)
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先生走完了他人生的第95个年头,终归于寂静。
默想他渐行渐远的身影,眼前浮现的是在太湖大学堂初见他时的情景:一袭熨烫洁整的青布长衫,两道白色衬里从袖端翻叠,脚上一双深色布鞋,他身材不高,却相貌端庄;耄耋之年,然鹤发童颜。而其举止谈吐,更是儒雅至致。当时,天近暮色,在多人的簇拥下他徐行而来,其形其态犹如游龙,见首而不见其尾……这是南师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2009年5月2日,星期六,阴小雨。在美国妈妈联谊会张春华女士的引见下,我与缅甸曼德勒华侨华人金多堰慈善会副理事长李祖才由昆明经上海直奔吴江庙港,去拜会仰慕已久的大学者——南怀瑾先生。我们此行的目的,一是向南师介绍缅甸曼德勒华文教育情况,同时代表金多堰慈善会就兴建大雄宝殿之事向南师请教。
中午,我们由上海转车赶到庙港太湖大学堂。
午后是南师修行、打坐的时间,只有晚饭时才有机会与他会面与交谈。与我们一起静候的还有江苏省政协张连珍主席,她对《易经》颇有研究,并与南师多有交往,今天是顺道拜访。
根据南师的安排,先由来自台湾的知名设计师登琨艳先生与我们接谈,话题是金多堰大雄宝殿的规划与设计。他自称与佛有缘,一直想到云南的鸡足山朝佛,并多次去过印度和尼泊尔,对南亚文化很感兴趣。根据南师的建议他画了张简易草图。他说,在缅甸建造中式庙宇要尊重当地人的信仰与习俗,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他还很认真地说,南老师不是一般的人,在南老师门下一切都要听南老师的。他说,南老师认为,目前身边没有一个是可以称得上他的学生的人,对此他感到十分惶恐。由于事前没做调查,有关规划等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天色向晚,南师在一行人的簇拥下步入餐厅,他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一路谈笑风生。经张春华介绍后,他邀请我们一同入坐,共进晚餐。
按常规,南师多在晚饭时才与来客作餐叙,饭后稍事休息,便开始向门下授课。当时有专人录音、录像。讲毕,讲座内容或整理成文出版发行,或制成视屏课件,上网上线。以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既沿袭古人“述而不作”的传统,又把精神遗产(著述)留于后世。
据说,太湖大学堂以南师名义创办,但由台湾企业家投资和管理,太湖大学堂所收学生,以传授国学为主,兼及其它,学费自然可观,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的。同时,大学堂还专门开设面向企业家、董事长、总经理和各类精英举办的专题讲座。我总觉得南师周围的人,个个谦恭备至,谨言慎行,凡事以南师为尊,不敢越“南池”一步。当然,这是局外人的眼光,虽有调侃意味,但绝非不恭。
张春华女士在远嫁美国前,一直在台湾伴随南师左右学习、工作。他是南师早期学生中一个特立独行的个案。她的独立性不仅在人格和见解上,而且在行动上。她到美国定居后,从未借用南师的名望和资源,做借花献佛的事,而一直坚持自酬善款,独立行动,亲力亲为,深入云南贫困山区、边远学校、麻疯村落、戒毒中心、残障学校和实验班级,开展助学解困和宣讲(感恩图报以及做人做事基本原则)工作,她先后筹款、捐款达二千余万元。在云南做事遇到不少烦心事,她总是要绕道吴江,向南师诉说与讨教。南师非常了解他的学生,曾明确告诉她,不必像其他太太、小姐那样去烧香拜佛,行善积德。他说,你(张春华)今天所做的一切(助学助教),是菩萨要你做的,你做的事比烧香拜佛、吃斋念经强。张春华常说,没资格称作佛教徒,真正的佛教徒要求很高,她还做不到。但她始终坚持身体力行,每年一到两次,飞越重洋,从美国到台北,再从台北飞昆明。近年,南师年事已高,几乎闭门谢客,很少接受来访者。这次拜访,是张春华特意请求南师后安排的,她希望南师能多了解并关注缅甸华人对汉语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渴望,并得到指导和支持。
南师是温州人,口音很重,当时他已是九十二岁高龄,却亦然耳聪目明,相隔两个座位说话,应对自如。南师抗战时曾投笔从戎,到过云南。他说云南四季不分明,一雨变成秋,尤其是滇西,不同于缅甸和印度,四季无寒暑,不冷也不热。随处可见蓝天、白云,红花、绿树。谈到曼德勒华人计划兴建中式大雄宝殿,他说,大凡建庙要有一个由头、一个题目,比如二战时,缅甸境内有许多中国军人阵亡了,还有在滇缅公路死了不少人,为纪念他们,为安抚无数的亡灵,我们去建这个庙,这就有意思了,总之要有一个主题。
李祖才先生首先转达了金多堰慈善会理事长李先瑾对南师的敬意和问候,他介绍说,金多堰地处曼德勒市江边,五百年前华人出云南到缅地八莫,然后顺江而下到了阿瓦城(今曼德勒),并在此(金多堰)拢船靠岸,先人首先在此建了临时住所,盖了堆栈,并供奉土地、财神。从此,来自云南的货船和马帮以此为据点,并代代相传。金多堰可谓当地华人在此落脚谋生的发轫之地,在此建大雄宝殿具有纪念和象征意义。如今当地华人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缅甸是佛教国家,修建大雄宝殿既能满足当地华人信仰上的需要,又能体现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心愿,同时,更是推动和开展慈善事业平台,为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和慈善事业三者的有机结合体。这个由云南、福建、广东和多省籍华人以及果敢民族构成的合作平台,标致着从“同乡会”的“小众”色彩,向面对当地社会、服务“大众”转型。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讲,意义十分深远。南师听罢,当即面命其二公子从台湾请一套“乾隆大藏经”(共164册)赠与瓦城金多堰慈善会,同时,让门下选了一套南师著述赠与李祖才先生,让他带回去让那些有兴趣的人阅读。
我们又请教建大雄宝殿是否要请风水师。南师说,大凡不必问风水师,但可以卜卦,卜卦是菩萨说了算,问风水是风水先生说了算,那是骗钱的。
我们乘兴又请南师为金多堰题写一副对联,他说,你们从所送的书里选些合适的内容就可以了。他还向我们推荐一位台湾年轻的雕塑家,说他的佛像塑得非常好。他强调说,上述意见仅供参考。他说,云南大理鸡足山没去过,不知道那里的佛像是谁塑的?又问,云南当地人喜欢吃生猪肉,现在是否还兴?我说,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还有吃生食的习俗,但他们吃“生皮”前,还是用稻草烧其外皮,使其焦黄变脆。南师说,不烤,用醋拌了吃。
席间南师与邻座的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说,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不要追求完美,不要求全,但要求缺。他说,古文中“缺”字写作“阙”,并在张主席的请求下,在纸条上写了“求缺”二字,并在旁边加写了古字的“阙”。
事后,南师让他的门下马宏达先生寄来他早年题写的《联语》(净名庵主譔联语,门人刘大镛敬录并署专),理事会选了其中一联,现已镌刻于金多堰大雄宝殿的山门正面:
入此門中清淨但如初住地
繞他浪走紛紜忽覺自回頭
临别时,南师叫门下取了两本上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著述《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并签上南怀瑾三字相赠。
回到缅甸后,南师成了李祖才先生的牵挂与念想。每当芒果成熟的季节,他就会想到南师。他在缅甸自家果园种了不少芒果树,本打算由缅甸直接邮寄,可惜动植物检疫手续繁琐,只得进入中国瑞丽,仍从瑞丽家中的果树上摘了一箱芒果用快件寄出。由于包装箱太软,马宏达先生收到包裹时,发现新鲜芒果快成果浆了。但南师尝后,仍说,这是地道的芒果味啊!
(文章自金粟阁)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