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忏法与打七

发布时间:2022-08-18 12:57:28作者:心经入门网

  改恶修善是佛教根本教义。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久远生死相继而来,今后还须经无数生的修行,以至于成佛。其间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往无量劫中所造的罪恶,发愿今后精进修行,永不退转。因此,修习忏法便成为大乘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行仪。历来通行的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所说,忏侮罪过的仪则;一类是依五悔法门,修习止观的行法。

\

  忏悔罪过的仪则,据《唐高僧传·兴福篇论》中所说,最早是刘宋时代的药师行事。其后萧齐竟陵王箫子良撰《净住子净行法门》三十卷(全书今不传,只有一卷收入《广弘明集》中)。及至梁代有《大通方广忏),又名《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其源始于荆襄,本以疠疾,祈诚悔过。感得平复,因约诸经抄撮成部(全书三卷,中士久佚,今编入《大正大藏经》第八十五函)。梁武帝曾制忏二部,一名《六根大忏》(今不传),是梁武帝自己亲行的,文中有云:「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一名《六道慈忏》,乃是岁中诸寺所行,即今所谓《慈悲道场忏法》,又简称《粱皇忏)。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据《广弘明集》卷三十六所载,有涅槃忏、六根忏、摩诃般若忏、金刚般若忏、胜天王般若忏、妙法莲华经忏、金光明忏、大通方广忏、虚空藏菩萨忏、方等陀罗尼斋忏、药师斋忏等。《唐高僧传·兴福篇论》中尚举有普贤别行、佛名、般舟等忏。这些忏法的行仪都已失传,内容如何无从考定。以意推测,当是读诵如上诸般经典,以诵经功德消灭罪愆,现在所通行的有《梁皇忏》、《万佛名忏》和唐知玄所撰《水忏》。梁武帝撰集(慈悲道场忏法》,原因是当时僧侣食肉,梁武帝召集京邑大德法师,进行辩论、根据《涅槃经》、《楞伽经》等,制断食肉,并令诸僧七日忏悔(见《广弘明集》),所以这忏法叫作《慈悲道场忏法》。世俗讹传此忏是梁武帝令宝志禅师纂辑,以度王后堕于蟒身之厄。这是宋人附会之谈,不可置信。至于《水忏》的撰述,世传知玄的前世是汉代的晁错,误斩袁盎,因此现身患人面疮,痛苦异常。经异人指示,修此忏法,以水洗浣,而得解冤愈疾。这也是宋人的附会。考核其文字,实是节录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忏)而成,并非知玄自撰。

  修习止观的忏法,创始于天台宗智者大师,就是《摩诃止观》中所说四种三昧的「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味」;也就是《法华三味行法》、《方等三昧行法》、《请观音三味行法》、《金光明三味行法)《法华三味行法)根据《法华经》;《方等三味行法》根据《方等陀罗尼经》;《请观音三味行法》根据《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金光明三昧行法》根据《金光明经》。除《方等陀罗尼经》外,其他三经都有智者所撰注解。其行法见于《国清百录》,唐荆溪湛然又作了一些《补助仪》。其组织的程序,是:(一)严净道场,(二)净身,(三)三业(身、口、意)供养,(四)奉请三宝,(五)赞叹三宝,(六)礼拜,(七)忏海,(八)行道旋绕,(九)诵经,(十)坐禅正观实相。后代天台宗学者又遵照这样组织形式,编辑了许多忏法,如宋遵式撰《往生净土忏愿仪》、《炽盛光道场念诵仪》;宋知礼撰《大悲忏法》;明智旭撰《地藏忏》等。到了清代所撰各种忏法就更多了,天台宗制定忏仪的主要目的,是藉礼敬、赞叹、忏悔以安定心思,然后从诵经、坐禅两方面正观实相,如是周而复始的修行,以达到证悟。但是后世只注重礼拜、忏悔,而废止了诵经与坐禅,是舍本而逐未,完全丧失了天台宗止观要旨了。

\

  无论忏悔罪过的仪则,或修习止观的行法,都是佛教徒自己修行的方法,而不应成为替他人作佛事以谋求财利的手段。根据佛的教导,凡是在家信徒要修积功德为他人(生者或亡者)祈福,只有斋僧一法,汉唐以来一直遵行,如虞世南卒,唐太宗即于其家造五百僧斋。僧侣自己日常修持忏法以灭罪生慧,施主供献饭食以增益福德,完全是两件不同的事。其后僧人平时不能自修,遇有信徒施舍饮食或财物时,心生惭愧,于是日修持忏法。其后逐渐演变成为施主给以财物,指定僧人修何忏法、诵何经典的习惯。于是忏法成为寺院谋利的佛事,形同贸易,全无功德之可言了。

  在禅宗和净土宗盛行以后,禅宗以直接参究心性的本源为要务,净土宗以专心念佛愿求往生为目的,于是此二宗的主要修行仪式,不是礼拜忏法,而是于七日之中,除必要的饮食睡眠外,专心参究,或专心持名,这叫作「打七」;或者分为「打禅七」与「打净七」。在禅宗寺院中,每年冬季都要举行一七(一个七日)乃至十七(十个七日)的「打七」活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