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里怎么过端午节?
光阴似箭,眨眼又到端午节了。
“端午”这个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而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
我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有着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其中吃粽子、看龙舟等民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现在过端午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那么在古代,禅师们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
据《敕修百丈清规》中记载:
到了端午节那天,整个寺院都会忙碌起来。那到底忙些什么呢?
端午节一大清早,知事法师就开始在僧堂之内烧香,然后敦请大众一同聚集,开办端午节特有的菖蒲茶会,而在茶会之上,还会表演点茶以供养大众。
在这里稍稍介绍一下点茶。
点茶是宋代时比较流行的一种饮茶方法。
其过程是:先将茶末放在茶碗里面,然后加入适量的开水调成较为粘稠的膏状,然后第二次加入开水。在加入开水的同时,用专门的茶筅搅动茶膏,使茶末渐渐上浮,形成汤花,这个过程则称为运筅或者击拂。
而能够把调膏、注水、击拂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茶汤点出最佳效果的人,则通常被称为“三昧手”,也就是僧众中点茶的高手。
而在苏轼的《送南屏谦师》诗中所说的:“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指寺中点茶的三昧手。
我们再来说端午点茶之后的事情。
点茶之后,住持法师就会上堂为大众说法。
或许有人会问:“不是过端午节吗?为何寺院中不休息呢?”
因为对出家人来说,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也是贯穿生活始终的事情,所以就算是过节,而寺中也是说法不断的。
下面节录几则禅师端午节的法语,让大家感受一下。
一、兜率慧照禅师
禅师端午上堂:举拂子曰:“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餮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铁旗。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且移北郁单越来与南阎浮提斗额看。”
这段法语就可谓很接地气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禅师在法语里面举了当时过端午的习俗:划龙舟、点菖蒲茶、吃沙糖粽。而在接地气之余,禅师也不忘点出“世间如幻,而在世事种种贪念中挣扎,就宛如在陆地上划船,在高山上起浪一般虚妄”的修行诀窍。可谓是悲心切切啊。
二、慈受怀深禅师
禅师上堂,就根据端午节斗草的习俗(梁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举了一则宗门中的公案。
这则公案是说:当初文殊菩萨对善财童子说:请为我采一株药来。善财童子入山遍寻,发现山中无一不是草药,于是回去禀告文殊菩萨说:山中没有不是药的。文殊菩萨对他说:只要是药的,就采一株。于是善财童子从地上拈起一株草,就递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接过草后,举草对善财童子说:这药,能够杀人,也能够救人。
禅师引用完例子之后说道:文殊菩萨所说的道理,只有悟道之人才能够知晓。
如果学佛者没有如炬的目光,不能洞悉其中的奥妙,那往往就会当面错过。而我们灵明自性,本自具足,如果能够领会,就能够超越生死,扫荡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大家又是否能够领会呢?三、了庵欲禅师
禅师上堂说:“闻声悟道,见色明心。鹊噪鸦鸣,风动尘起。痴人面前,不得说梦。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深山藏独虎,浅草露群蛇。一年一度天中节,细切菖蒲泛酽茶。”
禅师开语就点明了悟道之事虽然不堕声色,但是也不离声色,世间的一动一静无不是悟道的因缘。只是世人大多愚痴,沉堕无明黯覆之中而不能体会。就像赵州柏树子的公案之中所表露的禅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知音者少,往往有人在此处感到迷惑不已。也罢,又到端午佳节,还是细细品尝菖蒲茶吧。
以上三则禅师的法语,无一不是禅师们将修行贯穿在生活中的体现,也让我们领略到当初禅师们的智慧风范。
当住持说法完毕之后,寺院之中就会设青苗会,相关的执事法师就会贴出各寮禅师们所需要看经和诵经的单子。
因为端午时节,正是青苗生长的好时候,为免天有不测风云,所以寺院中大都会为保青苗而举办《金光明经》祈福法会,又称为青苗会。
而直岁法师也会检点各处,看看寺院房舍中是否有漏雨之处,如果有的话,就及时补漏,并且疏浚沟渠,为将要到来的雨季做准备。
住持在说法完毕之后,还要到各寮房和庵塔等各处,一一点茶表示慰问。五月时,正在安居的期间,住持前往各处点茶,也是有鼓励的意味在。
经过忙碌的一天之后,寺院迎来了星光满天的夜晚。
而在端午节这天开始,禅堂中统一开始挂帐子,以防蚊虫的叮咬。
以上所述,就是古代禅师们度过端午节的方式。
其中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禅师们真可谓是生活不离修行。
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