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宽运法师:西方寺八关斋戒暨精进弥陀佛七法会(宽运法师早斋过堂开示)

发布时间:2024-12-28 01:49:36作者:心经入门网
宽运法师:西方寺八关斋戒暨精进弥陀佛七法会(宽运法师早斋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阿弥陀佛!我们佛教里常常说,生活就是修行,所以吃饭、睡觉也就是修行──过堂食饭也是修行;我们昨天已经说了,吃饭的时候要好好的吃,睡觉的时候要好好睡──「简简单单」,就是修行的要诀。

不过我们都知道,末法时期修行特别困难,为什么?因为末法修行主要有两大障碍:第一、物质太丰富,容易受诱惑。第二、心力不坚固,所以修行总在进进退退之中。在这个物质欲望驾驭一切,贪、瞋、痴不断滋长的时代,大部份人都是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因此,远离烦恼成为现代人最大的渴望;如何安顿身心更成为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经上讲:正法时期持戒得坚固;像法时期禅定得坚固,末法时期,念佛得坚固。佛教的净土念佛法门,就是教导我们如何解除烦恼,开启智慧,从而获得身心的自在与解脱。可是,经论及祖师大德教我们念佛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应该怎样念佛才好呢?

其实念佛法要的第一步就是「专注」,即是要「心忆、口念、耳闻」; 一句佛号看似简单,但要真正把这句佛号念好却不容易,虽然我们平时都在念佛,却好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所以感觉离佛好远,一点都不亲切,如何才能用得上功夫?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佛与我们众生的关系,就好比有两个人,一个很想念另一个,而另一个却不把对方放在心上。所以这两个人即使相逢,也好像没有相逢;即使相见,也好像没有相见。假如两个人都彼此思念,而且思念得很深,以至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如影随形,那么他们就不会分离。

十方一切如来怜悯众生,就如同母亲思念子女一样,但如果子女离家远去,纵使母亲日夜思念,又有什么作用呢?倘若子女亦思念母亲,一如母亲思念子女,那么生生世世,母子就不会分开。

如果众生的心一直想佛念佛,现在或将来就一定可以见到佛。不仅如此,而且距离成佛,亦不遥远,因为只要溶入佛号之中,无需其他方法,就能开悟。这好比身上涂抹香料的人,久久熏习,身上自然会散发出香气,这叫做香光庄严。

念佛的真正道理,就是如此,我们如果想和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我们就要用「如子忆母,如母忆子」的方法来念佛,这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最好方法,也就是亲近佛陀、靠近佛陀的最好方法。

《大般涅槃经》中,佛陀对帝释天主说:「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恭敬一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一。大王,假使锻金,为人车马载宝,其数各百用以布施,不如有人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大王,假使复以象车百乘,载国种种珍宝,及女人身佩璎珞,数亦满百持用布施,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复置是事,若以四事,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举足一步,就是趣向佛国、靠近佛陀的意思。

可是,由于我们众生烦恼业重,为贪、瞋、痴三毒所障闭,所以无法以清净心念佛,因此与佛的距离无法拉近。佛陀曾经训勉弟子说:

「如果你们内心充满了贪、瞋、痴,那么即使在我身边,也是距离我很远,相反地,如果你们内心远离了贪、瞋、痴,那么即使在很远地方,和我的距离也是很近。」由此可见,贪、瞋、痴实在是我们修行障道的根本,所以祖师大德教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而我们要远离贪、瞋、痴等种种烦恼,必须从戒、定、慧下手,所谓「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我们之所以有贪、有瞋、有痴,就是因为我们有「我」、有「我执」,无穷的烦恼便由此而生起:

过去有一名小沙弥在禅堂内学静坐,因为年纪尚小,童心未泯,人坐在蒲团上,眼睛却东张西望,心思更不知跑到那里去了。冷不防地,老禅师观察到了,于是用香板狼狼地打下去,并说道:「看!看什么!那一样东西是你的?」这虽只是个小故事,意义却非常深刻。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仔细反省:既然没有一样东西是我们的,我们又有什么好执着呢?

我们要认清烦恼的根源与本质,好好观照自己的念头、自己的内心,当烦恼去除之后,内心自然清净,我们的身心自然就能安住于佛法之中,进而成就无上佛道。这就是我们念佛的目的和意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