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法相宗(一)
一、此宗的别名及其所根据的经论
本宗是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依唯识论 (1),明万法唯识之理,故亦名唯识宗。佛灭九百年间,无著菩萨由阿逾陀国讲堂,每夜升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 (2),白天则对众宣说,因其为本宗主要的根据,所以在印度则名为瑜伽宗。我国唐时,玄奘三藏 (3),学之于印度戒贤论师 (4),归而传于其弟子慈恩寺窥基大师,故亦名慈恩寺。其中以法相和唯识两名,为最普遍。
此宗所根据的典藉,有六经十一论,六经是: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5)、阿毗达磨经 (6)、厚严经 (7)。十一论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观所缘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这中间,解深密经,和瑜伽、唯识二论,是主要的经论。
二、源流及传承
释尊虽在深密楞伽等经,说明识变的原理,但并未组成有系统的学派,一直到了弥勒说出瑜伽师地论,后来无著又根据其说,写成显扬论、摄论、杂集论、辨中边论等,其弟世亲菩萨,又依据这些论,写成唯识二十论 (8) 和唯识三十论 (9),总括唯识的意义,唯识学派,才算正式建立起来。
无著、世亲之后印度有许多学者,都研究三十论,最著名的有陈那 (10)、德慧 (11)、安慧 (12)、护法 (13) 等,这都是印度的唯识学权威。后来玄奘回中国后,又将护法等十家的著述 (14),揉成一论,名曰成唯识论,传之慈恩寺窥基,基师又依玄奘口授,作述记二十卷。而西明寺 (15) 的圆测、普光、慧观、立范、义寂等五人,亦各有著述 (16),后来慈恩与西明二派,各有传人(17)。在此二派之外,学唯识的学者,亦风起云涌,至于今时,因其合于科稻子逻辑,研究者亦多。
三、唯识定义与三时说教
法相宗明唯识之理,谓万法皆由识所现,在它们的生起上,心识的影响力最大,也是最要的因素。乃至境和识,也是对立的,假如离了识,则外境也不可能成立,因此说万法唯识,并非在识之外,否定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
据解深密经意旨,佛之说教,可以分为三时:释尊成道之初,一切外道凡夫,执著实我,故在四阿含经中,为说五蕴法,明我者:乃五蕴假和合而成,是我虽空,尚有五蕴存在,此即我空法有论,属第一时有教,又名初教。闻五蕴说者,不解释尊密意,遂以为我虽空,而法则有,故继之又说般若经等,明一切皆空,我既是空,法亦无有,此即我法二空论,属第二时空教。然而释尊的说空,乃为破有执,如果一味执空,则无烦恼可断,亦无佛道可成,将陷于断灭空,非中道义。所以又说解深密等经,以明心有境空之理,属第三时中道教,法相宗就是依第三时中道教而建立。
【注释】
(1)
指唯识二十论、三十论、及成唯识论等。
(2)
见中级第二十课注十二。
(3)
见中级第二十三课注十八,为其精通经律论,故称三藏,或三藏法师。
(4) 为护法弟子,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僧。
(5)、(6)、(7)、此三经皆未传中国,厚严经或说与唐地婆诃罗译的大乘密严经同本。
(8)
亦名唯识二十颂,或二十唯识,唐玄奘译,一卷,由偈颂之数而名,共有二十一颂,后一颂为结叹,非明宗义。
(9)
常称为三十唯识,一卷,唐玄奘译,是成唯识论的本颂。
(10)
生于南印度,是世亲的弟子,他除研究唯识外,特重因明,著有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观所缘缘论,掌中论等。
(11) 也是世亲的弟子,著有摄大乘论释。
(12)
生于南印度,是德慧的弟子,世亲的再传弟子,著有俱舍论释、五蕴论与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宝积经论、大乘中观释论等。
(13)
南印度人,曾为印度那烂陀寺住持,是唯识学派中心学者,死时仅三十岁,戒贤是他弟子,玄奘是他的再传弟子,著有成唯识论十卷。
(14)
将护法、难陀、安慧、亲胜、火辨、德慧、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所造的唯识三十颂的释论,纂成成唯识论十卷,其中以护法所说者为主体。
(15)
唐高宗时勒建于长安、既成,诏迎玄奘法师入居。
(16)
圆测著成唯识论疏十卷,成唯识论别章三卷,普光著成唯识论钞八卷,慧观著成唯识论疏四卷,立范著成唯识论疏二十卷,义寂著成唯识论未详决三卷。
(17)
慈恩学系有慧沼、义忠、智周等。西明学系有胜庄、道证、太贤等,皆师资相传承。
【习题】
(一) 说出瑜伽宗和慈恩寺,得名的由来。
(二) 法相宗所根据的六经十一论,是何经何论?
(三) 成唯识论所根据的十家是谁?
(四) 何以说万法唯识?
(五) 一、「我空法有」怎样解释?二、一味执空,会得到什么后果?
(六) 在释尊三时说教中,法相宗是属于那一时那一教?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