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很久没有和住众相聚谈话了,虽然七八天前道场有举办围炉,但也只是齐聚用餐,增加一些美好、和谐、温馨的气氛。
出家众聚会,主要是以讲俗谛为主;因为真谛的部分,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在讲述,以及出版的丛书、网站、月刊,内容还是很丰富的。
只是俗谛方面,虽然有出版一本《触光柔软》,以及多篇还有没出版的文章,方便大家可以长时、反复温习,但因为人性的关系,还是必须一段时间就相互提醒。
今天主要跟大家研讨的是主题是「慈心法门」,发给大家的讲义,内容都是从经典上引用出来的。以圣道门来讲,这些内容都是必要修的,是最根本、最基础的;但以净土法门来讲,这些内容就是属于俗谛的范围。
也就是说,圣道门的「正行」,譬如三学六度、三十七道品等,在净土法门来说是属于俗谛。
因为净土宗的真谛只有一个,始终都是以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功德力作为我们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以及在极乐世界成佛的正因。
出家众都受过戒,譬如: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中,第六、第七就提到「不说四众过」「不自赞毁他」,因此僧团的事情,或者师兄弟之间的事情,不管是摩擦或隐私,甚至是非,都不应对外流露,否则就是犯了这两条大戒。这两条戒是波罗夷罪,很严重的,若有所犯,几乎失去僧格。在家众,因为没有受这个戒,所以没有这样的警惕心。不过既然学佛,不管有受戒、没受戒,该守的都要去守。因为守这两条戒不困难,只是一种习气、习惯──守口如瓶。
「守口如瓶」很重要,尤其学佛的人要尽量观照内心,守住这张嘴巴,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既然重要,就要尽量不批评、不讲是非。
讲话不容易,听话也不容易。听人家谈论某件事情,至少必须掌握四个面向才不会出差错:
第一,要去了解这个人的人品、人格;
第二,要知道这个人的气质、气度;
第三,要了解这个人讲这些话的目的、用意何在;
第四,要晓得这个人的见识如何。
了解这些之后,再进一步判断,才不会偏差出错。
尤其是听话,如果牵涉到其他方面,譬如有牵涉到甲,或牵涉到乙,这样我们还要去向甲了解,向乙了解。所以听话不容易。
有句话说:「兼听者明,偏信者暗。」听话一定要「兼听」,若有牵涉到第三边,也要了解第三边的。
又有一句话说:「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足深信。」如果有人在背后说是非、毁谤,我们未必要当真。为什么?有时候亲自看到的都未必真实了,何况是传言。所以不要随便把看到的当成一回事,甚至断定、把他讲出去,这些都不可以。
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遇军队围困,师生多人接连七天都没有饭吃。孔子还是谈笑自若,不以为意,可是其他的弟子有的已经饿的受不得了。好不容易子贡带着身边的货物,逃出重围,和当地的村民交换一石米。回来后,交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