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财;
信赖最上亲,涅槃最上乐。
——《法句经》
佛陀和他的同父异母兄弟——难陀(1)
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国的第三天,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的儿子,难陀王子正在举行加冕、婚庆和新房落成大典。在这三喜迎六的日子里,众人向王子表示祝贺。佛陀也来到王宫。饭食后,佛陀把饭钵交给难陀,口念祝福颂语,然后站起身来,没有拿回饭钵,一声不响地走开了。
王子一路跟在佛陀身后,心想:佛陀随时都可能把钵拿走。但是,佛陀没有这样做。出于对佛陀的恭敬,王子继续跟着。
王子的未婚妻贾那帕达诃利雅听说王子拿着钵,跟在佛陀身后走了,一下子泪如雨下,放下刚梳好一半的头发,冲出宫去,追赶难陀王子,一路喊道:“快回来,尊贵的王子。”如此情意绵绵的呼喊深深地打动了王子的心。但是,出于对佛陀的尊敬,他无法强行把饭钵交还给佛陀。就这样,王子跟随佛陀来到他临时居住的花园。一到那里,佛陀就问难陀是否愿意出家。既是大彻大悟的佛陀,又是自己的兄长,王子对他的崇敬是如此的深厚,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但还是勉强同意出家。
但是,难陀比丘却亭受不到任何出家而应有的精神快乐,整天沮丧得悉眉苦脸,终日思念他的新娘。他把自己的心病告诉给其他比丘,说:“兄弟,我很不满意。我虽然过着出家人的生活,但是我无法继续忍受这样的生活了,我想舍弃大戒,这一种低层次的居士生活。”
佛陀听说这件事后,就问难陀传说是否属实,难陀承认了他的软弱,说他放心不下的是他的新娘。
佛陀想方设法他把引入正道,当下化现神通,带他到兜率天,给他见识一下天上的美女。
路途中,难陀发现路旁有一只嚎叫不止的母猴,整个身子被绑在一片火海中一根燃烧着的柱子上,耳朵、鼻子和尾巴都被烧光了。来到天宫之后,佛陀指着一群天女问他:“难陀,你认为哪一个更美丽、漂亮,是你高贵的妻子贾那帕达诃利雅,还是这些仙女?”
“尊敬的先生,和这些天女相比,贾那帕达诃利雅就象那只嚎叫的猴子。她们的美丽是无法相比的。”
“振作起来,难陀,我保证,如果你坚持做到我对你所说的那样,你将会拥有她们。”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乐意以梵行为生。”难陀孩子般地说道。
听说难陀修行是为了得到天上美女,众比丘都嘲笑他为临时雇佣者。最后,他对此庸俗的动机感到羞愧,终于精进努力修行,证阿罗汉果。
随即,他来见佛陀,说:“尊敬的先生,世尊曾保证我能得到天人,我现在解除你的许诺。”佛陀回答说:“难陀,当你不再执著世间之事,当你从烦恼中得到解脱之时,我就解除了我对你的许诺。”
他然后口颂一赞偈:
“穿越泥洹人,破碎贪欲刺,去除愚与痴,不为苦乐移。”
有些僧人怀疑他是否真正得证阿罗汉,佛陀以如下偈语解释:
“雨漏不密屋,贪渗不修心,雨不透好屋,贪不入修心。”(2)
难陀享受到解脱的喜悦,赞美其异师,说:“佛陀教导众生之法无上微妙,我由此得以从轮回的泥坑里得救,趋于涅槃之岸。”
在《长老偈》中有他如下的诗偈:
非省思正法,执著于外相,为贪爱所伏,不安而多变。太阳族佛陀,善设诸方便,我修正法行,令心离尘染。
难陀尊者在诸弟子中自律第一。
佛陀和阿难陀
阿难陀是悉达多太子的堂弟,是净饭王弟弟阿弥陀的儿子。他的出生给所有亲人带来了快乐和喜悦,所以大家都叫他阿难陀。
佛陀创建僧团的第二年,阿难陀同其他释迦贵族王子阿那努律、婆提利迦、跋怙、尸比拉以及提婆达多等人一道加入了僧团。后来不久,聆听般那玛特尼子的法语后,证入第一果位。佛陀55岁那年,阿难陀尊者成为佛陀的常随侍者。
成道后的最初25年,佛陀没有固定的侍从。几个临时侍者并不怎么称职,他们的行为值不得大加褒扬。一天,佛陀住在只园精舍,对大众比丘说:“我现在老了,当我说要走此路,有人却要走其它的路,有人把我的衣钵扔在地上。挑选一名永远侍奉我的弟子吧。”(4)
从舍利弗开始,每个比丘个个都自告奋勇,愿意郊劳。但是,佛陀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只是阿难陀在一旁默不做声。一些比丘就过去劝说他来侍奉佛陀,他同意了,但提出了如下向个要求:
1、佛陀不要把自己受供养的袈裟给他。
2、佛陀不要把自己受供养的饭食给他。
3、佛陀不要允许他同住一个香房(5)。
4、佛陀不要每次带他去应供。
5、佛陀每次都要同他去应供。
6、佛陀要慈悲地允许他引见所有远道而来的客人。
7、佛陀要慈悲的允许他在有任何疑难时提问。
8、佛陀要慈悲地重讲他不在场时所讲的经典。
佛陀答应了此四要四不要的条件。从那时起,阿难陀便成为佛陀喜爱的侍者达25年之久,直到佛陀涅槃。如同影子随身,佛陀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以挚爱小心谨慎地照顾佛陀的起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总是依照老师的吩咐行事。据记载,在夜里,他总是拿棍捧和灯把,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绕香房转九圈,保护佛陀的睡眠不受干扰。
阿难陀菩提树(6)
阿难陀菩提树是由阿难陀负责种植的。当佛陀不在时,虔诚的信徒们就把各自带来的鲜花和花环放在香房的入口处,然后高高兴兴地走开。给孤独听说此事后,请阿难陀尊者询问,在佛陀外出讲法时,是否有让信众向佛陀表示礼敬的地方。阿难陀尊者来到佛前,问道:“祈愿世尊,恭敬之法有几种?”
“有三,阿难陀。与佛陀色身有关之物(7),佛陀曾用之物,忆想佛陀。”
“世尊,当您住世之时,是否可以建造舍利塔?”(8)
“不可。这不是与佛身有关的应供之物,而是在佛陀涅槃后应立之物。忆念佛陀没有物质基础,它是纯精神的。但是佛陀曾用来成道的菩提树,无论佛陀涅槃与否,都应是恭敬之物(cetiya)。”
“世尊,当您外出讲经之时,偌大的只园精舍没有一皈依之处,人们找不到尊敬之地。世尊,我是否可以从大菩提树上取一粒种子,移植得只陀精舍的门口?”
“很好,阿难陀,把它种上,这将同我永住只陀精舍无异。”
阿难陀尊者向佛陀的在家大弟子给狐独、维塞克和拘舍利国王谈及此事,请大目键莲尊者取来菩提树种。目键莲尊者高兴地同意了,拣了一粒从树上掉下来的种子,把它交给了阿难陀尊者。
阿难陀尊者把种子赠给国王,而国王又把它交给给狐独。他翻好一块香土,挖好坑,把种子埋下,由此而生长出来的树就叫阿难陀菩提树(9)。
阿难陀和妇女
阿难陀还曾劝请佛陀接受妇女出家。如果不是他的过问,摩诃波闍波提就不会成功地出家为比丘尼。因此,比丘尼们对他十分敬重,她们非常喜欢听他讲经说法。
有一次,他来到佛前,问道:
“世尊,我们应怎样对待妇女?”
“阿难陀,不要见她们。”
“但是,如果我们应该见她们,应如何是好?”
“阿难陀,不要同她们讲话。”
“世尊,如果她们和我们讲话,又该怎么办?”
“阿难陀,要提高警觉。”
这是佛陀对比丘的一般劝告。因此,他们也许会在与女人打交道时时时小心谨慎。
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记忆力,又常随佛陀左右,具足殊胜因缘,聆听佛陀讲经说法。因此,后来他被指定为佛法的监护者。
有一次,一个婆罗门向他询问佛法知识,他回答说:
“我从佛陀处得八万二千,从其他比丘处得二千,共八万四千法。”(10)
在众弟子中,佛在五个方面把他列为第一:博学,强记,威仪,志坚,善侍。(11)
他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弟子,精通佛法,但一直到佛涅槃时还处于有学之位。佛陀临圆寂时告诫他说:“你在过去广种福田,阿难陀,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吧。”(12)
佛陀涅槃后,他才证阿罗汉果,因为大众都期待他参加只有阿罗汉才有资格参加的第一次结集。因此,他精进用功,终于在结集的前一晚上,当他正要倒在床上休息时,证阿罗汉果。据记载,他是唯一非以住坐卧之姿势而成道的弟子。(13)
阿难陀尊者120岁入涅槃。据《法句经》注疏讲,尼连禅河两岸的人民都曾共同供养过他,双方为了占有他的舍利而大动干戈。他盘腿悬坐在河中央上空,向大众说法,希望他的身体分成两份,分别降落到两岸。然后,他作火相观,深入禅定。立时,一团火焰从他身上射出,正如同他所意念的那样,舍利分撒两岸。
《长老偈》中,有若干他在多种场合下所诵的偈语。下面这一段有关他英俊相貌无常不实的你颂,特别有意思:
“楚楚严饰身,不实痛苦聚,细细深思索,非久非长续。”(14)
佛陀同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
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是天臂城王的妹妹,她的姐姐就是摩诃摩耶夫人。她们姐妹二人嫁给净饭王。她生有一男一女,分别叫难陀和难达,后来两人都出家。摩耶夫人去世后,她收养了她姐姐的儿子,悉达多太子,而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难陀交给宫女抚养。
她族姓乔达弥。占相者曾预言她将成为众人之首,故被称做摩诃波闍波提。
佛陀第二次回宫时,对其父王讲《法护本生故事》时,她即证入第一圣果。
净饭王去世后,提婆达多和难陀都出家了。她也决意参入僧团,以梵行为生。为了解决释迦族与拘利族因尼连禅河水而引起的争端,佛陀又一次来到迦毗罗卫国,住在尼拘律苑内。摩诃波闍波提来见佛,请求佛陀同意妇女出家(15)。她恳求道:
“世尊,如果允许妇女在如来所说法和律之下出家,以梵行为生,这就太好了。”
没有说任何理由,佛陀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说:
“够了,乔达弥,你不要请求让妇女这样做。”
摩诃波闍波提第二次第三次重复了她的请求,佛陀以同一种方式作了回答。
佛陀在迦毗罗卫国随愿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到毗舍离,住在大寺讲堂。
决心坚定的波闍波提乔达弥没有因挫折而泄气。她自己剃除头发,披上黄色袈裟,在众多释迦族妇女的拥簇下,经历无数艰难困苦,从迦毗罗卫国出发,步行150英里,来到毗舍离。她站在讲堂门外,双脚肿得高高的,身上沾满了泥土。阿难陀尊者听到她的哭声,过来询问。当他明白了她悲伤的原因后,即来到佛前,说道:
“请看,世尊,摩诃波闍波提正站在外面,双脚臃肿,满身灰尘,一脸悲伤。请允许妇女出家,让她们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为生。如果准许妇女出家,比梵行为生,这是一件好事。”
“阿难陀,够了,请不要说应该让妇女出家。”佛陀回答说。
阿难陀替她们作了第二次,第三次请求,但是佛陀没有让步。
接着,阿难陀尊者改变了方法,恭敬地向佛陀问道:
“世尊,当妇女遵循佛陀的法和律出家,依梵行为生,她们是否可以证得入流果(Sotapanna),一还果(Sakadagami),不还果(Anagami)乃至阿罗汉果(Arahant)。佛陀回答说她们有可能证得圣果。”
阿难陀尊者从这一积极的回答中得到鼓励,又进一步问道:
“世尊,既然她们能够证圣果,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曾对世尊有过再生大恩。作为姨妈和奶妈,她抚养了世尊,在世尊的母亲去世后,用自己的奶乳喂养世尊。世尊。请同意妇女出家,让她们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为生。如果准许妇女出家,以梵行为生,这是一件好事。”
“阿难陀,如果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愿意接受八敬法,就让她以此为受戒。”佛陀说道,终于阿难陀的请求作了让步。
八敬法(16):
1、即使戒腊百年的比丘尼也要礼敬刚刚受戒(Upasampada)的比丘(17),起身相迎,以示恭敬,以尽一切应尽之义务。
2、比丘尼不应在没有比丘的地方安居(Vassa)。
3、每半月比丘尼应向比丘僧团询问羯磨(Uposatha)时间(18),请求比丘开示。
4、比丘尼结居仪式(19)(Pavarana)应在比丘、比丘尼在场的情况下举行(询问大众们是否曾看见、听说或怀疑过失之处)。
5、应以比丘和比丘尼僧团之法,不与犯大戒比丘尼共住(Manatta)。(20)
6、受六戒二年的沙弥尼应从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处受大戒。
7、比丘尼不得指责比丘。
8、比丘尼不应劝告经丘,但比丘应劝告比丘尼。
她们应一生恭敬,尊重此戒律。
当阿难陀把这些转告了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时,她乐意遵守此八敬法。因此,她当即得受大戒。
在创建比丘尼僧团时,佛陀预见到了未来的影响。他说:
“阿难陀,如果妇女不被允许出家,不得在如来宣说的法和律中依梵行为生,净行净得以长存,圣法净待续一千年。只因妇女被允许出家,净行将不能久存,圣法只能持续五百年。”(21)
佛陀继续说:
“阿难陀,正如一个家庭有很多女人,但只有很少男人,这个家庭很容易被盗贼侵犯。同样的,无论妇女被允许在什么样的法或律下出家,以梵行为生,其净行将不会久远。”
“正如一人预先建造好水库的堤坝,使水不得泛溢,同样的,我预先给比丘尼们规定了八敬法,让她们一生不得违犯。”(22)
一般来说,这些评论也许不会迎合妇女口味,但是佛陀当然没有全盘指责妇女,只不过是指出了她们在性格上的弱点而已。
因为若干个正当的理由,佛陀不太情愿地接受妇女参入僧团。但应该提到的是,在世界历史上,佛陀第一个创建了戒律齐全的妇女组织。正如他指定舍利弗和目键莲尊者为比丘僧团的两大弟子,他指定柯玛和优波罗乌那为比丘尼僧团的两大弟子。
一天,比丘尼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来到佛陀跟前,请佛讲法,以使她能独自精进,而证圣果。
佛陀说道:
“乔达弥,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兴奋而非安隐,高傲而非恭敬,贪求而非少欲,喜乐群居而非隐居,懒惰而非精进,贪得无厌而非随意满足,乔达弥,你应如是牢记:此非法非律,非导师之教。但是,乔达弥,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安隐而非兴奋,恭敬而非高傲,寡欲而非贪欲,乐于隐居而非群居,热情精进而非懒惰,满足而非抱怨,乔达弥,你应如是牢记: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23)
不久,她以如实分析智(24)(Patisambhida)证阿罗汉果。
同她一齐受戒的释迦族妇女们也都证得阿罗汉果。
在众女弟子中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资历最深,经验最为丰富。
《长老尼偈》中有几首她在证阿罗汉果后所作的偈诵。
[注]
(1)此事件引自于马呜尊者的梵文诗篇。《美难陀》,已由琼斯德译成英文,德里,1975。(编者按)(2)《法句经》,第13-14偈。
(3)《长老偈》,第157,158偈,第127页。
(4)《本生故事》,第456。英译《本生故事》,第四部,第61页。
(5)Gandhakuti,佛陀居住地的统称,特指给孤独建造的佛陀精舍。(编者按)
(6)《本生故事》,第四部,479,第228页;英译《本生故事》,第四部,第142页。
(7)如佛陀的色身舍利。
(8)堆积而成的山,亦名斯陀般(Stupa)(巴利语-Thupa)南亚地区普遍流行的具有佛教特色的纪念性建筑物。(编者按)
(9)此历史最为悠久的神圣树仍然生和在印度的萨瓦堤。
(10)《长老偈》,第1424偈,第354页。
(11)《增支部》,第24页。英译《增支部》,第一品,第19页。
(12)《长部》,第二品,《大涅槃经》,第72页。
(13)《佛教传说》,第160页。
(14)《长老偈》,第353页,1020偈;《法句经》,第147偈。
(15)《律藏》,第三品,第320页;《增支部》,第四品,274页。
(16)因为这些是有关戒律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些不适宜在家居士。
(17)比丘戒。
(18)月圆日和新月日,比丘集中起来诵持根本大戒。
(19)雨季的正式结束。
(20)一种戒律行为。
(21)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4页。
(22)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5页。
(23)《律藏》,第三品,第329-330,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6,187页。
(24)对意思(attha),经文(dhamma),词源出处(nirutti),以及理解此三(patibhana)的分析知识。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