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神尼舍利塔资料_神尼舍利塔介绍

发布时间:2023-02-17 17:00:04作者:心经入门网
神尼舍利塔
  神尼舍利塔在飞来峰。按照冷晓《杭州佛教史》里所说的位置,“塔不知废于何时,但石级犹存,旁有唐卢元辅题天竺诗摩崖石刻”。那么塔址应在香林洞上登莲花峰的连岩栈道旁。
 
  为什么不能说它是杭城最早的塔呢?显然,佛教从东晋咸和初落地杭州,到隋朝间有几百年时间,无疑有过各种各样的塔,事实上,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天竺僧人持辟支佛(全名辟支迦佛陀)舍利建在孤山永福寺里的辟支佛骨塔就比神尼舍利塔早几十年。
 
  神尼舍利塔至今没有发现实物图片,志书记载的文字少而语焉不详居多,有的古籍配有插图,但并非纪实性绘画,只能算作图标,故而,大凡对舍利塔进行各种各样的外形乃至质材上的描述,皆为作者的推测和想象。
 
  歌咏神尼塔的诗传世的不多,主要有唐代宋之问《灵隐诗》: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唐代张祜《灵隐》: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藓。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诗中提及的塔,疑似神尼塔,但值得注意的是北高峰唐代已有七级浮屠,俗称北高峰塔,今北高峰韬光寺望海亭联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北宋郭正祥《钱塘西湖百咏·神尼塔》:
 
  神尼凿一塔,杳在碧云端。舍利夜光现,君须正眼观。
 
  明初文学家贝琼的《神尼塔》是后人引用最多的一首诗,诗云:
 
  雁塔高千尺,东南远建标。江山留过客

\

,日月记当朝,铎受天风震,梯经劫火烧。四贤谁复继,千古意寥寥。
 
  神尼舍利塔建造于隋仁寿二年(602年)。《历代三宝记》记载:隋文帝即位前,有印度沙门送给他一包舍利,请他供养。印僧走后,他找来一个和尚将舍利放在掌心,想数一数有多少颗,可两个人数来数去就是数不清,始知佛法高远莫测,非凡情可度。杨坚叫人定制了一只精致的七宝箱,将舍利珍藏在里面。隋文帝即位初年(581年),即普诏天下,尽兴北周武帝宇文邕(534-578)所废之佛寺。
 
  仁寿元年(601年),时值隋文帝六十岁大寿,杨坚特意在仁寿宫仁寿殿款待数位高僧大德,一方面兴论宏佛之道,另一方面他要下令在三十多个州按来自京城的统一图纸,建造舍利塔,并要求各塔均在十月十五日正午时分放舍利函,为此他还亲自起草了一份内容十分具体详尽的诏书,诏示天下:
 
  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见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伺者二人,并散官各给一人,熏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疋,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诸州起塔……为朕、皇后、太子、诸王子孙等及内外官人、一切民庶、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起行道日,打刹莫问同州异州,任人布施,钱限至十文以下,不得过十文,所施之钱,以供营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库物。率土诸州,僧尼并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自非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刹等事,务尽诚敬,符朕意焉。
 
  隋文帝下诏建的舍利塔共有一百一十三座,统称仁寿舍利塔,杭州的舍利塔虽也是仁寿舍利塔之一,但珍藏的是陕西冯翊郡船若寺智仙尼姑的舍利。
 
  据记载,隋文帝杨坚小时曾由智仙尼姑抚养,智仙曾言“决其后,必大贵”。周武帝废佛时,智仙避居杨坚家而殁。报答当年神尼对他的养育之恩,杨坚令史臣王劭给智仙作传,又令精通佛法涅槃的古雍州(今湖北襄阳)高僧慧诞携智仙舍利到杭督建神尼舍利塔。
 
  神尼舍利塔的外形究竟如何,一直为人们所关注,6月29日《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刊登陈天声文“杭城第一塔”,在这篇行文严谨,内容充分的文章中作者进行了合理的推演,“隋代由皇帝策划的那批舍利塔,形制一统,均为五层方型大木塔”。
 
  南宋初期,木质的神尼塔倒塌了,大约元末明初时神尼塔在原址上重建,依然是五层型楼阁式方形塔。只是由木结构改成了砖木结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回京后,从国库里拔出专用款项,大规模重修天竺寺,也顺便重修了寺旁的神尼塔。重修时,塔增高了两层,变成七层砖芯木檐塔,神尼塔重新恢复了金碧辉煌的风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