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修行资粮篇

发布时间:2022-12-11 21:22:17作者:心经入门网

  修行资粮篇

  一、平时自修功课

  二、念佛共修会

  三、朝山

  四、短期出家修道会

  五、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我们活着,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在这一望无垠,茫茫无边的人生苦海里,我们必须驾着信仰的船筏,才能够使身心安住,使生活更充实,更美化。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是讲知识,讲理论,佛教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却是重视实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行"。

  社会上有人很想学佛,然而人一生的岁月,为别人、为金钱、为情爱、为名利、为官位而忙碌,处在这种荣辱、是非、毁誉、得失中要如何修行?如何有时间修行?

  其实,只要有心,修行的种类很多,包括修身与修心,如以礼佛、诵经、拜忏、静坐等为日常修行功课,或到寺院参加朝山、受戒、讲习会、夏令营、短期出家修道会等,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本篇提供下列数种修持方法作为大众修行的参考,其余未罗列者,可详见禅净加行、寺院巡礼、社团活动篇等专文介绍。

  一、平时自修功课

  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愈久,则愈坚固。同样的,我们平时能够自行功课,或上香,或礼佛,或诵经,或阅藏,或静坐,不论忙闲,能够持之以恒,时间一久,定能改变气质,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增加力量,且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人天爱戴。以下依时间、环境、功课类别不同,说明修行方法如下:

  以时间不同,修行方法可分:

  一分钟的修行:

  家中有佛堂或经过寺院时,一问讯或端正合掌。

  在佛前上香。

  在佛前献花。

  在佛前供一杯水。

  称念三声佛号。

  称诵四句偈。

  以上这些都只需要一分钟即可,如果持之以恒,必有功德。

  二分钟的修行:

  无论是在扫地、煮饭、洗衣服、洗车、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称念"普贤十大愿"一遍。

  佛前礼佛三拜。

  五分钟的修行:

  早晚睡前或起床时,在床上、地板上、椅子上,静心摄念五分钟。

  佛前、沙发上、床上,以十口气称念佛号。

  诵念《八大人觉经》一卷。

  十分钟的修行:

  《普门品》一卷。

  《弥陀经》一卷。

  大悲咒、十小咒。

  十五分钟的修行:

  《金刚经》一卷。

  礼佛十二拜(慢慢的拜,不可太快)。

  打坐、观心。

  三十分钟的修行:

  用打坐方式静坐半小时。

  用念佛方式念佛半小时。

  用礼佛方式二十四拜,拜半小时。

  诵《法华经》或《华严经》一卷,半小时。

  一小时的修行:

  诵《弥陀经》(或《普门品》)、念佛号、绕佛、回向。

  诵持《金刚经》三卷或五卷随意。

  诵"大悲咒"十二遍、二十四遍、三十二遍或一○八遍。

  以环境不同,修行方法可分:

  如在车上或人多场合,持佛号以默念为宜。

  如在家庭,早晚课诵司法器时,不可打扰到左右邻居,就算是家中无人,也要以小声为宜。

  如在佛殿礼佛,除非住持方丈和尚,否则不可在中间礼拜,要在东西两单。

  在树下、水边、山顶,可随意静坐,不一定要安放佛像,也不一定要礼拜。

  礼拜场所宜在佛堂、佛殿、佛塔。

  以功课类别,修行方法可分:

  如系自修,或禅、或净、或密皆可随喜,但不可执着。

  如果作早晚课,可以诵经、持咒、礼拜。

  持咒念佛,不分时段地点,称心随意,皆可修行。

  禅者喜好参禅,净者偏向念佛,皆可自由,但不可互相比较、计较,自赞毁他。

  不分宗派,三藏十二部经典皆可诵念。

  注意事项:

  凡在家信众,方便自课,以不打扰别人为重要。

  在家自课不一定要唱赞诵偈,以念诵、默念皆可。

  在家信众共修,法器以引磐、木鱼即可。

  修行从一分钟到一小时,时间不计,完全依自己方便,但每日要持之以恒最为重要。

  如在读诵经文时,有人敲门、电话铃响,可用纸张、线香为记,经本暂合,等事情办完,再来复诵。

  家中若无佛堂,以上修行除礼拜外,皆可随喜。

  也可以用镜框将佛像裱框,礼拜时取出,平时收藏于高处或隐密处即可。

  佛堂可安置于客厅,单身之人,可以方便置于房间高处,或以箱子作为活动佛堂(用时打开,不用时合起)。

  不一定要点烛、油灯,早晚修持,香花一朵、线香一支、净水一杯即可。

  受过五戒、菩萨戒者,在家课诵可随意着海青缦衣。

  二、念佛共修会

  念佛共修会是每周定时集会念佛共修,一来可以藉着大众威德鞭策自己向上,二来可以促进彼此道谊。

  佛光山全世界派下道场,每周六晚上七点半,举行念佛共修会,此时此刻,同时有几万人在一起念佛,共修的力量非自修所能比拟,在互相激荡中将佛号念熟,念到心里去。

  古人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因此,当我们的心受到污染的时候,要用清净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无邪,使人生有意义。

  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摄的修行法门,尤其适合繁忙紧张生活的现代人。念佛法门简单易入,八十岁老翁念得,三岁孩儿也念得,大学教授念得,贩夫走卒,乃至目不识丁的人也能朗朗上口。

  念佛共修会程序、内容如下:

  念佛的程序:

  炉香赞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念诵《阿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三遍

  赞佛偈

  念佛(称念六字七音弥陀圣号)

  绕佛

  拜愿(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拜)或静坐(十分钟)

  三皈依

  回向

  开示

  念佛的方法:

  要修持净土法门,当先建立信心,依信心为支柱,然后才能生起举动,才会因果圆满,否则佛门虽大,不度无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后发愿,由愿生行,所谓信愿行为净土三资粮,譬如离家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缺此二事,则难到达。

  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其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因圆果满,我若念佛,必得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一定蒙佛接引。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更愿既生西方,复回娑婆,度脱一切众生。

  行者:即老实念佛。

  信、愿、行,为修净土法门的诸行者少不了的资粮。因此,古德的净土经论及现今的诸师净土论章等。凡谈及往生的要事,都离不了这三秘要之法。

  净土的修持法门很多,可大致分为三类,即:一、持名;二、观想;三、实相,修此三种法门,都可以生于净土。此中,实相念佛即是入第一义心,观佛法身实相,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一法门,本来属于禅宗,但因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因此亦摄于净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两根,便不能普及,所以在净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归禅门去提倡。

  其次是观想念佛,这是依照《观无量寿经》中,对于阿弥陀佛极乐国的依正庄严,作十六种观法,观行若得纯熟,则开目闭目皆是极乐,立可转此娑婆为净土,即身便能畅游极乐,功效之大,不可言喻,修此法所得的三昧,为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只是这种观法微细深玄,有五种难成:一者、根钝则难成;二者、心粗则难成;

  三者、无善巧方便则难成;四者、认识不深刻则难成;五者、精力不足则难成。若要根利、心细、聪巧,还要印象深刻、精神强旺,实在不容易,因此,这种法门也不能普及,亦属难行门。

  再次就是持名念佛了,持名比上述二种念法容易得多,不论上中下根机,皆能念佛,若念到一心不乱,便能得三昧,所得三昧,是念佛三昧。持名念佛一法,经过二千年来佛门大德不断提倡和实行的结果,已成为最普遍、最深入民间的佛法。

  持名念佛的方法,因念佛时的环境和心境,以及念佛人的根器不同,因此念法也有种种的不同。诸如:

  高声念:念时声音洪大,其效用可治昏沈,提起精神,扫除杂念。

  默念:口不出声,但在心里明明白白,适用于公共场所或旅游。

  金刚念:声调在高声与默念之间,一句句口念分明,耳听分明,想分明,佛声能在身口意中不散失,便为金刚念。

  追顶念:字句紧急,一声追一声,中间毫无空隙,因此杂念无从生起。

  觉照念:一念念回光返照,向于自性。

  观想念:一面念佛,一面观想佛身相好,佛国庄严。

  礼拜念:拜佛念佛同时进行。

  记数念:以念珠记念佛次数。

  记十念:每念十声,拨一念珠,即一边念佛一边记十数,心力专注,则不生妄想。

  十口气念:以尽一口出气为度,用追顶法念佛,当出气已促,再吸一口气,方能续念,名为一口气,如是十次,故名为十口气念。

  如何持名念,可随各人根机、环境而定,唯需念到浑然忘我,如古人所云:"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念佛的感应:

  东晋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三十年迹不入俗,感得三见弥陀圣像。

  唐善导大师,念佛一声,口出一道光明。

  唐法照大师,曾开五会念佛,感得代宗宫中闻念佛声,遣使请入宫内,教宫人念佛。

  唐少康大师,念佛一声,口出一佛。

  唐怀玉法师,诵《弥陀经》三十万遍,得紫金台往生。

  宋黄打铁,以打铁为生,举锤打铁一下,念一声阿弥陀佛,后念佛而化。

  宋思照大师,效法藏四十八愿,结僧俗念佛三十年,临终前梦见弥陀丈六金身,自知时至,趺坐念佛而化。

  宋王日休,精进念佛,预知时至,感佛来迎。

  民国台北念佛团团长李清华居士,预知时至,沐浴净身,集众助念,自己端坐佛前,于念佛声中往生。

  民国宜兰念佛会郑昭暄居士,虔诚念佛,感应瘫痪八年的双腿一旦痊愈。此外,古今高僧及居士,因专修净土法门,于临终身心显现瑞相感应者,如:预知时至、见佛现身、蒙佛放光接引、异香及光明遍满室中,或自见坐金莲华,随佛往生,或临终前梦见弥陀放光接引的感应事迹,不胜枚举。

  念佛的利益:

  依《念佛镜》载,念佛可得二十三种利益:

  灭重罪障益。 感圣来迎益。 证无生法忍益。

  光明摄受益。 慈光照触益。 历事他方受记益。

  大师护念益。 圣友同赞益。 还归本国得陀罗尼益。

  菩萨冥加益。 圣友同迎益。 诸佛保护益。

  神通空驾益。 八部防卫益。 身色殊姿益。

  功德宝聚益。 寿命长劫益。 多闻智慧益。

  得生胜处益。 不退菩提益。 面睹圣众益。

  奉觐大雄益。 常闻妙法益。

  《云栖净土汇语》载有受持一佛名号,当世即获十种功德利益:

  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导护。

  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害。

  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枷、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祥。

  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并诸菩萨圣众,手持金台, 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注意事项:

  佛殿内不抽烟、不喝酒,不带荤食、宠物进入寺院。

  参加念佛会,服装仪容宜简单朴素。

  入寺院参加念佛共修时,说话当轻声细语。

  入殿时,鞋子应整齐摆放于鞋柜中,随身之物不可任意置放。

  若备有海青者,应先将海青穿好,再进入佛殿。

  排班时,男女众分东西单。

  未着海青及缦衣者,宜站在后排,以维持殿堂庄严。

  念佛共修会进行中,不可任意走动,干扰他人。

  对课诵不熟悉或不会唱诵者,应轻声随着大众唱念。

  绕佛时,不得东张西望,宜收摄身心,专注于念佛声中,不起妄想。

  诵经念佛音调须和谐,不可无故闭口不唱;绕佛行道,脚步快慢自然。

  念佛后,如当地信众有亲人往生,可以凭众力给予随堂超荐。

  三、朝山

  朝山是佛教徒至名山大寺进香,以忏除业障或还愿的朝礼行为。又修行者为了表达求道的虔诚,常以跪拜(三步一拜)方式朝礼圣迹。

  相传古印度即有"巡礼"的习俗,"巡礼",就是指巡回礼拜佛、菩萨、祖师等之圣迹。在印度有巡礼八大灵塔的风气,在我国也有朝礼四大名山的习惯。

  虚云和尚为了报答双亲的养育之恩,曾于四十三岁时(光绪八年)从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历经三年圆满。

  佛光山为了增进佛教大众的信心,加强道友感情联系,缩短南北距离,以达到净化人心,特于一九七四年九月发起组织"佛光山朝山团",带动信徒朝山礼佛,信徒朝山期间,除至各殿堂巡礼外,并有佛学讲座等,以提升信众的信仰层次与精神内涵。因此,朝山团的成立,不仅接引了广大的信众进入佛门,同时也为佛教带来了朝气,使佛教走入人群,走向社会。

  朝山拜佛的意义,在于:

  从山下拜到山上,越拜越高,如同步步高升。

  从山外拜到殿内,表示平时除注重心外,也注重到心内。

  从一人拜到万人,表示愈聚愈多,越多越有。

  从贡高拜到恭敬,越恭敬越有佛法,越有佛法,越有快乐。

  人与人的往来要靠书信,通电话,礼物的交际;而我们与佛祖的来往交流,则靠朝山拜佛。所以,朝山是:

  一步步的礼拜,就像是到电信局打电信给佛祖,谈话接心。

  一步步的礼拜,就像是收讯的收音机,在接收佛菩萨的音讯消息。

  一步步的礼拜,方寸间的心藉此升华,如大海虚空,使人格更高超,心量更宽阔。

  一步步的礼拜,朝山功德都已存入大家心中的功德簿上。

  朝山应有的态度: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朝山呢?

  用感恩心朝山:对于佛陀和古德的恩泽,我们必须发自内心深深的感激,从感恩心中,才能真正体会他们的伟大,以及弘化众生,绍继如来家业的慈心悲愿。

  用惭愧心朝山:"佛在世时我沈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我们应该忏悔自己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深重,以致不闻佛法,不值佛世,还在生死海中轮回,以惭愧心来礼拜大觉者的佛陀,并忏除自己的业障。

  用思齐心朝山:从缅怀佛陀与古德,我们除了生起惭愧心外,更必须向先贤看齐,实践"知恩报恩"的行为,秉承前人的遗志及教法,使佛法发扬光大,流传到后世,让更多的众生因佛法明灯的照亮而得到光明。

  发恭敬心朝山:恭敬心是学佛者不可或缺的,因为"佛法从恭敬中求",我们发心朝山,礼敬诸佛,亲近善知识,也必须心存恭敬,才能获益。

  发大信心朝山:"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学佛的首要条件,所以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心,信仰三宝的真实、功德和智慧,才能真正地深入佛法;同时坚信自己将来也能成佛,同释迦牟尼佛一样坐道场、演法义、度众生。

  发菩提心朝山:这是从追求佛道的决心中发出的。菩提就是成就佛道的心愿,不发菩提心,无以成佛道,所以应发菩提心,发长远心,追求佛道永不退转,而朝山的机缘,让我们在修学佛道的历程中,藉由瞻仰佛陀圣迹,引发深刻的体验,发起无上的道心。

  朝山的程序:

  整队排班(六人或八人一排皆可,视路线情况而定)。

  讲解礼拜方式及规矩:

  朝山时,双手合掌,一起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

  称念"南无"时,站立原地不动。

  称念"本师"时,左脚向前跨第一步。

  称念"释迦"时,右脚再向前跨第二步。

  称念"牟尼"时,左脚跨出第三步。

  称念"佛"时,双脚合并拜下去。

  礼拜时,不必出声念佛,可以在心中默念佛号或观想圣容。当听到地钟"当"的一声时,再起身来继续称念佛号,如此三步一拜朝礼。

  朝山的仪式: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般若心经》(一卷)

  称念佛号(三步一拜)

  三皈依

  回向

  开示佛法

  朝山的功德:

  广结法缘:朝山总以朝礼佛教名山圣地为目标。如:大陆的四大名山,因为法缘殊胜,往往是菩萨示现的道场。所以凡是朝山者,能以虔诚、恳切的心朝礼,即能感得种种瑞相;再者大家都是为求法而来,非常的殊胜难得,彼此可以共结法缘。

  消除业障:所谓修行,不外"随缘消旧业,增进福慧"。但业障深重,若不经一番身心磨练,何得消除?因此,以身心合一,五体投地,三步一拜的朝山方式,最能启发清净心;藉由恭敬拜佛,身心的忏悔,来灭除罪业,所谓"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折伏我慢:礼佛一方面可消除业障,增加福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折伏我慢,尤其三步一拜朝山时,不管有几只眼睛盯着你,你仍然五体投地的礼拜,试想:这时我慢之心如何生起?如果能时常朝山,便是时时刻刻在消除我慢。我慢若除,世界宇宙还有什么容不下的呢?此时身心之自在与宽广,才是真正的解脱烦恼。

  增进道心:"修行"是一条艰钜的道路,若不能抱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之心,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如何培养坚定的道心是很要紧的事。朝山可以培养道念,当你从遥远的地方一路向圣地时,如果途中经不起种种考验,如何能到达圣地呢?因此朝山时,正好是考验道心和毅力的时候。

  此外,在《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中记载,能恭敬礼拜如来的人,可以获得五种殊胜功德:

  形像端正:因见佛相好,心生欢喜,以此因缘而得相貌端正。

  妙好音声:因礼佛称念"南无如来佛"名号,而感得妙好音声。

  财宝丰盈:若以散花、燃灯等布施供养如来,以此因缘获得大财富。

  生长者家:以心无染着,合掌长跪,至心礼佛之行,来世得生尊贵长者家。

  得生善处:因广修恭敬礼拜如来,所获功德,得生善处天上。

  朝山拜佛,从娑婆拜到净土,从凡夫拜成圣者,从污秽拜到清净,由身体的健康

  拜到心灵的健康,从山下拜到山上,从旷野拜到殿堂,从外面拜到里面,从远处拜到近处,从黑暗拜到光明,每一个朝山拜佛的功德种子种下去,必能开花结果。《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朝山的感应:

  在民初有一则"南海活观音"的故事。

  过去有一个屠夫,生性暴烈,甚至对自己的老母亲也大声喝斥、动辄拳脚。有一天,他听说普陀山有一尊活观音非常灵验,决定发心去朝拜。这位屠夫到了普陀山,到处找不到活观音,就请教住持老和尚:"活观音在那里?"

  "活观音已经到你家里去了!"老和尚回答说。

  "活观音长得什么样子呢?"

  "啊!衣服反过来穿,鞋子倒过来踏的,就是活观音,你赶快回去,一定可以看到菩萨。"屠夫一听,日夜兼程急急忙忙赶回家里,到家已是夜半人睡的时候,急促粗鲁的叫门:"快来开门哪!我回来看活观音!"

  睡梦中的老母亲忽然听到儿子的吼叫声,惊悸地从床上爬下来,深恐开迟了,要挨儿子的打骂,慌忙黑暗中,衣服穿反了,倒拖着一双鞋子,匆匆忙忙来开门。儿子一看一个反穿衣,倒踏鞋的妇人,倒头就拜:"您就是活观音!您就是活观音!"这位老母亲知是菩萨感应,于是把握机缘,训诲一番。从此以后,屠夫痛改前非,变成孝子。由此可见,朝山礼佛不仅有诸佛菩萨、护法龙天为我们加持,同时从朝山礼佛中,可以拜出和谐、信心、平安、健康、幸福、清净、智慧!

  朝山的注意事项:

  朝山最好穿着宽松轻便的衣服、布鞋、罗汉鞋等,不宜穿着拖鞋、短裤等。

  为表达朝山礼佛的恭敬心,及维持队伍的庄严肃穆,参加朝山者宜着海青。

  身上不携带贵重物品。

  参加朝山者,应于朝山前三十分钟抵达出发地点。

  整队完毕,尚未朝山前,宜称念佛号,莫闲言杂语。

  队伍可六人一排或八人一排,信徒代表捧传炉在前,次为穿着海青之男女众,

  未穿着海青者则排于最后。

  若无法礼拜者,列于队伍之最后,可以随行称念佛号。

  朝拜方式以三步一拜最为普遍,但亦不限于三步一拜,凡以至诚心为求法、礼圣而来,皆可称为朝山。

  朝山的跪拜、起立动作,以地钟的声音为号令,务求统一,避免参差不齐。

  四、短期出家修道会

  "短期出家",一直存在于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泰国是个佛教国家,所以男众在一生中都必须出家一段时日,以体验僧团生活,是为"短期出家"。

  一九八八年,佛光山首度举办为期九天的"短期出家修道会",开创中国佛教史上新页,引起广大信众的热烈回响。由于反应热烈,现在每年寒暑假都举办有短期出家修道会,提供在家居士修学之便,引领无数佛子生起正信,深入佛法大海,成为在家信众体验出家淡泊生活,提升信仰的方便法门。其宗旨、特色、功德等,分别叙述如下:

  宗旨

  经云:"在家迫祚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而出生;出家宽阔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而增长。"欲出离苦恼的枷锁,本不拘在家或出家,但是人心常随外境影响而无法自主,因此选择清净的环境,实有利改变心境。

  "短期出家修道会"即是为了因应一般在家居士向往僧团的清净无为,过着修心 养性的修道生活,以期增德进业而举办。虽然只是短期,然而经过僧团生活的薰陶,即使"舍戒"返家后,皆能恪遵五戒,过着正当的生活,这对社会的安定,实有潜移默化之功,这就是举办短期出家修道会的宗旨。特色

  "修道会"不同于一般的戒会,主旨在于透过听经闻法,参禅作务,学习行解并重的出家生活,从日常行住坐卧中陶冶、薰习,真正体验僧团和乐清净的生活,以引发对佛法的正见与信心,成为"身心出家"的修行人。因此,课程的安排除了义解之外,也重视修行及生活威仪之养成,可谓"解行并重"。

  再者,既名为"短期出家修道会",就必须受持出家戒律,因此有剃度、忏摩、正授、讲戒等,乃至最后一天的舍戒等戒坛仪礼。同时,出家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各项生活规约,以收摄身心,真正过着修道者的生活。

  出家功德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那有出家功德深。

  出家能灭除魔种,增益佛种;能摧灭恶法,长养善法;能灭除罪垢,增长福德。

  《佛说出家功德经》云:"若有人满百岁中,尽心供养诸阿罗汉衣服、饮食、医药、卧具等,所得功德,不及此人为涅槃故,一日一夜乃至须臾出家受戒功德之十六 分之一。"布施之报,十世受福,犹有极限,不如出家功德,无量无边。所以,劝人出家或自出家,功德甚为钜大。

  因此,佛陀于三藏十二部中,处处赞叹出家修行,清朝顺治皇帝也作赞僧诗:"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可见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也。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不可称量。出家既然如此殊胜难得,其意义为何?乃至有关出家种种问题,分述如下:

  菩萨出家的真义,据《大庄严法门经》载:

  菩萨出家非以自身剃发,而是发精进心,断除烦恼。

  菩萨出家非只披着袈裟,而是勤断三毒染心。

  菩萨出家非为自持戒行,而能令毁禁者安住净戒。

  菩萨出家非在阿兰若处独自思惟,而能于男女色、生死流转中,以智慧方便化令解脱。

  菩萨出家非为自身守护律仪,而能广起四无量心,安住众生。

  菩萨出家非为自身修行善法,而能令众生增益善根。

  菩萨出家非为自身得入涅槃,而能令众生入大涅槃。

  菩萨出家非为自身除烦恼、护身心,而能护一切众生。

  菩萨出家非为自解身心束缚,而能解一切众生身心束缚。

  菩萨出家非求自己解脱生死怖畏,而能除去一切众生怖畏。在《大宝积经》中,提到在家与出家的比较:

  在家是:污染、系缚、忧烦、多欲、贫苦、成就小业、魔欢喜、谄曲、愦闹、多有瞋恚、以财物为宝、多放逸、溺于污泥。

  出家是:清净、解脱、法喜、无求、富有、成就大法、魔忧愁、正直、寂静、多行慈悲、以功德为宝、不放逸、出于污泥。

  出家生活好在那里?(《四分律行事钞》)

  出家人有十八种难行能行:

  对父母是孝恋,是难遣而能辞亲。

  对妻子是情染,是难夺而能割爱。

  对势位是人所爱,而能弃舍。

  对饥苦是人所难忍,而能节食。

  对滋味是人所喜好,而能甘噉粗食。

  对精勤是人所厌倦,而能苦修。

  对珍宝是人所吝惜,而能舍离。

  对钱帛是人所贪聚,而能弃散。

  对奴仆是人所爱用,而能自给不使。

  对五彩颜色是人所爱睹,而能弃之不顾。

  对音乐是人所竞闻,而能绝之不听。

  对饰玩是人所保有,而能精粗不计。

  对安身养体是人之所好,而能忘形舍命。

  对睡眠是人所难免,而能少眠多用。

  对朋友情谊是人所恒习,而能处静自检。

  对饮用烟酒是人不知止,而能视如毒药。

  对日夜忙玩是人之所趋,而能静修自处。

  对华屋娇美是人所爱宿,而能自己冢间、山林、水边修行。

  出家人的生活是:自在、简单、了无牵挂、无求、满足和法喜。

  出家犯戒怎么办?优罗华比丘尼劝贵妇出家时,有如下对话:优罗华:"姐妹们!可以发心出家。"

  贵妇:"我们这么年轻貌美,出家持戒很难。"

  "即便破戒便破,还是出家要紧。"

  "但是破戒会堕地狱,堕地狱受各种罪苦啊!"

  "可是罪业受完了,你们因出家之因,可得证悟的果。出家受戒破戒,但以戒因缘可证罗汉果报;若作恶,无戒因缘,一再因循造恶,终不得道,还是出家重要。

  "(《大智度论》)

  短期出家虽是一时的,但是心中的道却是一生一世的,大家应做一永远心出家的修道者。

  课程内容

  行门:

  为使新戒体验僧团生活,培养宗教情操,从行住坐卧中训练威仪,变化气质,因此在行门有:僧事功课、跑香、排班、打坐、出坡、经行等,皆依丛林规范一一教导,期使戒子从"习禅静坐"中,涤尘静虑,参我本来面目;从"经行跑香"中,训练行进间的威仪;从"出坡作务"中,培养勤劳的习惯;从"禅净共修"中,体验参禅念佛的法乐;乃至从三餐过堂中,激发惭愧、感恩、惜福之心。

  解门:

  为使新戒如实了解"如何做一位出家人",解门课程有:学佛行仪、梵呗习唱、认识依止常住、佛说出家功德经、劝发菩提心文、人间佛教思想等课程。此外,并有佛经选读,以引导戒子深入经藏,遨游法海,开发佛慧。

  戒法:

  为使新戒身心清净,如法受持戒律,从出家典礼到正授,乃至舍戒仪式,一切均遵照传统仪轨,如法进行,乃至讲戒仪式亦完全遵循古礼,以开大座方式进行,肃穆隆重,期使新戒能体会出家的殊胜、难得。

  佛事内容:

  洒净:杨枝净水赞、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和尚白水文、大悲咒、三皈依、回向。

  早课:杨枝净水赞、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悲咒、观世音菩萨偈、称念观音圣号、三皈依、回向。

  晚课:炉香赞、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心经、拜愿(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皈依、回向。

  戒定真香赞、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药师赞、药师偈、称念药师佛圣号、拜愿、三皈依、回向。

\

  出家剃度:大众云集、礼佛三拜、迎请和尚、唱香赞、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导、忏悔发愿、皈依、出家说法、剃度、发愿、和尚开导、回向。

  忏摩:大众云集、礼佛三拜、迎请和尚、唱香赞、大悲咒、开导、忏悔、劝嘱、拜愿、三皈依、回向。

  正授(传授沙弥、式叉摩那戒):大众云集、礼佛三拜、迎请和尚、唱香赞、正请戒师、和尚开导、请圣、忏悔、受三皈羯磨、说戒相、传衣钵具、听教嘱、回向、恭送和尚回寮。

  舍戒仪式:大众云集、礼佛三拜、炉香赞、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新戒弟子白舍戒文、三皈依、回向。

  参加办法:

  参加资格:凡对佛教具有正信、正见、身心健康,对僧团的生活有诚意学习的男女,符合年龄限制者,均可报名参加。

  举办日期:通常于每年寒、暑假举行。

  费用:酌收教育费。(视各道场而定)

  衣单:男众着僧服,女众着式叉摩那服,得向主办单位借用。

  自备物品:国民身份证、换洗衣物、盥洗用具。

  注意事项:

  作息随众,早上四点半闻板声起床,晚上十点习禅后,闻板声开大静(就寝)。

  会期中持"金银戒",所以贵重物品、金钱等,于进堂时,皆交由戒会保管,不得随身携带。

  自备罗汉鞋。

  男众受沙弥戒须剃发,女众受式叉摩那戒不须剃发。

  修道期间一律禁语,违者挂饶舌牌。

  早、午斋过堂唱供养咒、结斋偈。

  正授后,持不非时食戒,药石改为流质食物。

  凡参加者,须遵守戒会规约:

  生活:作息依号令,并确实遵守实行。

  动作迅速,保持肃静;脚步放轻,威仪具足。

  逢人合掌说"阿弥陀佛"。

  起居、作息,依时正常,以不妨碍,不侵犯他人为原则。

  一切活动行止,不得超越结界区域。

  讲堂:入座顺序,必在讲师前;离座安静,必在讲师后,不得无故缺席。

  静心听讲,远离妄想,态度诚恳,精神饱满。

  斋堂:闻板声排班,依序入座。

  一切依佛门仪规,要如仪用餐,不可随意浪费。

  餐毕结斋后,顺序离开。

  殿堂:不缺席,不迟到,不早退。

  随众唱诵,跪拜合掌,各有定规,不失威仪。

  进出殿堂,次序井然,不得散漫喧哗。

  寝室:进出寮房要轻声,随手关门要谨慎。

  浴厕垃圾要清除,随时保持整齐清洁。

  滴水如金,节约用水。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会客:无重大事故,尽量避免会客,以免有妨道业。

  必须会客时,应向服务台登记。

  医疗:若有疾病,应告知引礼法师设法协助。

  五、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实践。因此,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应该进一步发心求受净戒,从受戒中得到清净戒体,仰仗诸佛菩萨、龙天护持,进而精进向道,成就三无漏学。再者,戒为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戒的本质在于"不侵犯",从不侵犯他人中,完成自己身口意三业的清净,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就是慈悲心的体现;戒也是摒除习气,立志与贪瞋痴烦恼的魔军相对抗,所以说受戒也是一种修行。

  戒,分为出家戒与在家戒。属于在家信众受持的戒法有:五戒、菩萨戒和八关斋戒。受戒有什么好处?

  可以增加信心:经由戒法的受持,可以对佛法的信仰更肯定。

  可以生出功德:受戒后,在天龙八部的护持下,自有好因好缘。

  可以产生力量:面对困难逆境,有勇气去克服,处事也比较不会优柔寡断。

  可以人生平安:因有愿心的坚持,龙天护法的加被,自然就会平安。

  可以增加道念:发心修行,服务众生,自能道念不退。

  可以慧由心生:有了戒法,可以约束放逸的身心,由内心慢慢生出智慧来。

  可以获得尊重:受戒以后,可以受到长老大德的另眼看待,同道尊重及社会人士的尊敬。

  可以产生和谐:有了戒法,在团体中,容易跟大家融和在一起。

  受持五戒

  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其应守的戒律,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也是根本戒。佛陀常赞五戒为"五大施"。五戒的殊胜是:

  五戒是做人根本道德。

  五戒是伦理基本德目。

  五戒是了生脱死的正因。

  比丘戒是由五戒升华境界。

  一切戒皆由五戒中分支开出。

  通常"布施",是以身外物利人,只稍有施舍心者,皆可以做到;"持戒",是以止恶行善的戒行来达到自心的清净,比布施更可贵。此不侵犯他人的功德,比布施还大。

  所谓"五戒"是: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蚊虫,都是杀生。不过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忏悔的;杀死蚊虫,叫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跟杀人不一样。

  此外,浪费时间,破坏东西,也属杀生,因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同样的,浪费物品也是杀生。

  戒杀生主要是在长养我们的慈悲心,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为何可以吃?佛教认为动物有心识的反应,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应,因此吃素不算杀生。

  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根据戒律,盗取价值五钱以上的偷盗行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时顺手取用公家信纸等,乃至借用东西不还,叫做不清净行为;虽不是犯根本戒,但还是要负因果责任。凡将无主以外东西,私自据为己有,就犯了盗戒。

  不邪淫:邪淫是指合法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行为。如强奸、嫖妓、重婚、诱拐、贩卖人口、妨害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淫等有伤社会风化行为,都犯了邪淫戒。夫妻坚持不邪淫戒,家庭就是个和乐的家庭,社会就是守礼的社会。

  不妄语:就是不说虚妄不实的话。妄语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口、欺瞒不实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语等。而妄语又有分:

  大妄语:指没有证果的人说证果了,没有神通说得到神通,这种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大妄语。

  小妄语: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说非,非说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皆属妄语。

  方便妄语:即善意的欺骗,为别人利益着想,或不想麻烦别人而说的妄语,即方便妄语。

  不饮酒:虽然明指为酒,但凡能刺激神经,使人失去理智,败坏德行的物品,如大麻、鸦片、安非他命等,都是不饮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分开来讲有五条,其实根本上讲却只有一条:不侵犯众生。人间的斗争、动乱、不安,主要就是由于彼此相互侵犯,不尊重他人而引起的。如果世间上每个人都能严持五戒,那么人间净土的理想就不难实现了。

  依经典记载,受持五戒有十种利益:满足一切智。如佛所学而学。智者不

  毁。不退誓愿。安住于行。弃舍生死。慕乐涅槃。得无缠心。得胜三昧。不乏信财。

  此外,能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不邪淫而尊重他人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得美誉;不喝酒而能远离毒品,自然身体会健康,智慧清明。

  (一)受戒的程序:

  1.敷坐请师 2.戒师开导 3.请圣

  4.忏悔 5.问遮难 6.三番羯磨

  7.秉宣戒相 8.发愿 9.劝嘱

  10.回向

  (二)受戒的注意事项:

  1.传授戒法者,唯有僧众,且须具有十年以上戒腊,德学高尚者,方能担任。

  2.乞受五戒,应以恭敬、恳切的心到寺院中求受,注意仪容整齐。

  3.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即终身)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

  4.受戒后应该确实持守,并时常参加寺院的共修会或求受八关斋戒。

  5.不慎破戒是可以发露忏悔的,忏悔后,即得清净;破见则如病入膏肓,无可救 药。

  6.受戒后,可以再复戒。

  7.缦衣又称礼忏衣,唯诵经、礼佛、拜忏、共修时可以披搭,除此,不可以任意穿着。

  受持八关斋戒

  受持八关斋戒的主要意义是为让在家信徒有机会培养出离心,过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这是佛陀慈悲特别开出的方便法门,让在家信徒播下出家解脱的种子。一般的戒法都是要尽形寿终生受持,唯有八关斋戒的受持仅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前五支与五戒同,只是将五戒中的不邪淫改为不淫戒,再加上"不坐卧高广大床"、"不着花鬘香油涂身"、"不歌舞观听"及"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故名"八关斋戒"。

  在家生活从"有"的上面着力去获得需要,受持八关斋戒,过着出家生活,是从"无"的上面入道。有,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无,是无限、无量、无穷、无尽。我们参加八关斋戒,学习忍耐、谦和、慎言、宽容、精进等等,过着德化的、朴实的、淡泊的宗教生活,以便能在佛法的生活上真正安住身心。受持八关斋戒的利益,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载:得福增多。恶鬼远去。住处安稳。

  八戒虽仅一日一夜,如能精进受持,播下出世的种子,将来亦可成就佛果,是在家佛子修行不可忽视的功课之一。

  (一)受戒的程序(佛光山八关斋戒仪规)

  1.大众云集,礼佛三拜。 5.开导戒法。 9.秉宣戒相。

  2.迎请和尚。 6.请圣证盟。 10.教发大愿。

  3.上香。 7.忏悔业障。 11.护念咐嘱。

  4.正请戒师白文。 8.三皈纳体。

  (二)受戒的注意事项:

  1.八关斋戒属于一日一夜戒,必须在寺院道场,由僧众传授。

  2.斋戒日期,一般都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即: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等六日,若逢小月,可改为廿八、廿九两日。目前寺院为方便工商社会人士之需要,大都将传戒日期订在星期日。

  3.虽是受持佛制的暂时出家法,但受持者不披福田衣,仅披搭缦衣诵经礼佛即可。

  4.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

  5.衣着应朴素,不穿鲜艳华丽的衣服,不涂抹香水、胭脂,不穿短裤、短裙和拖鞋,也不宜带贵重物品入寺。

  6.携带海青。(已受戒者,请备缦衣)

  7.于一日夜结束后舍戒,不同于五戒必须终身受持。但日后仍可以定期求受八关7.斋戒,不受次数的限制。

  8.持戒期间,要能摒除俗务,放下万缘,专志修行。

  受持菩萨戒

  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菩萨戒"是含摄大乘菩萨道的戒法,发菩提心的佛弟子皆应受持菩萨戒,才能成就菩萨道,圆满佛果。

  菩萨戒的殊胜处在于出家、在家皆可受持。凡是发心受持者,皆名为菩萨。菩萨戒的内容,涵盖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项,是聚集持律仪、勤修善法和度众生等三大法门,显示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不作恶,更要积极修一切善法,乃至遍学一切法门,以广度无边的众生。有关菩萨戒法,虽有出家(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六重二十八轻戒)之别,但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所以退失菩提心,便失菩萨戒。

  正信佛弟子从发心学佛、持戒修善,更应由自利进而利他,由自度进而度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为菩萨的发心。在家修行者,除自身修持外,更应发心修持菩萨行,即发心护法,协助法务进行,或作利益他人事业。所谓修菩萨行,不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

  菩萨六度的精神,是积极、恳切,而具有甚深意义的。这种微妙、深奥的道理,是佛陀在过去无量劫所亲证修验的。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们,才有机缘闻此大法,因此,一个正信的佛弟子,必须躬亲实践。护持佛法,令佛法深入民间;以真诚恳切的态度去创造事业,福利社会人群。若能人人都信奉佛教,进而勤修六度法门,自利利他,则社会安定、国家和乐、世界太平的理想净土将不难实现。

  (一)受戒的程序:

  1.净坛请师。 5.受四不坏信。 9.秉宣戒相。

\

  2.礼敬三宝。 6.悔三世罪。 10.回向。

  3.请师示戒。 7.教发大愿。

  4.请圣。 8.正授戒体。

  (二)受戒的注意事项:

  1.菩萨戒只有受法,没有舍法。因"菩萨戒"是众生本自具足,而今求受,只是长养熏发本具的戒德,是增上,而不是新得。

  2.退失菩提心,增上恶心,即破失菩萨戒。

  3.菩萨戒与五戒同样可全部受持,或随分受持,但不管全部受或随分受,皆要发"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

  4.受持菩萨戒者要茹素,慈心不杀(菩萨道以大悲心为第一)。

  5.受持菩萨戒者,为效菩萨行,燃身供佛,故于手臂上燃戒疤供佛。但如因患糖尿病等特殊情况而不便燃戒疤者,可不必勉强。

  华香、木香皆有空间限制,但若受持净戒者,身体合乎律仪,尽行世间一切善事,利益天下苍生者,此"戒香"可以遍满十方。

  修行的法门很多,不外念佛、禅坐、持戒、助人、礼拜、喜舍、布施、正心、正念、行正道等等,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有众生的存在,而且肯为众生做马牛,为众生服务。

  修行要"人性化",不要标新立异或故做神秘。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非不食人间烟火。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语言应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生活中有佛法,才叫"修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