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心”是佛家术语,指人们根据事物的表面(善恶美丑,贫富贵贱等),有区别的对待人和事。“分别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禅语云:“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至理是相通的,《德道经》中虽然没有“分别心”的概念,但是有其内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而去追求美,就有了丑陋、厌恶的观念;都知道什么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的区分。有形质与无形质的相互转化,做事困难与容易的相互比较,距离长短的相互显现,高度上下的落差补充,发音与响声的相互应和,时间先后的相互跟随,是永恒的。
此段第一句说明了“分别心”的产生,善恶美丑由人后天区分出来的。这里面有客观与主观的因素。第二句其实是对“恒”的注解,对六种现象做了分门别类。“有”和“无”是客观存在的;难和易是人做事的对比感受,是主观的;二维的长短、三维的位置高下是视觉上的感受,是客观的;发音、响声是听觉的感受,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感受;时间上的先后是物体、物质运动的体现。这六种现象概括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属性,而且是永恒的。这里面包含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则,各种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且对立面会相互转化。
至于社会上的富贵贫贱、地位尊卑等级观念,更是主观上的行为与思想偏见,这种“分别心”最要不得。
那如何化解“分别心”呢?《德道经》提出了化解的方法。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正。
堰塞感官之窍,关闭意念之门,调和智慧之光,混同世事之尘,挫掉锐利锋芒,化解杂事纷争,这叫做玄妙齐同的境界。因此对于得到“玄同”的人,不可能亲近他,也不可能疏远他;不可能使他获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所以成为天下的正道。
这里面体现的是中正思想。用中正思想,能够化解社会上的“分别心”。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