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是很厉害的经典,我们若是认真的学习的话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在修行神通的时候一定要有人看护,否则容易出大事。
《瑜伽师地论》五种神通的修习方法
【声闻地】里有五神通的修习方法,你如果没看过一定会觉得很神秘,好好看一遍,古印度佛菩萨不是像我们中国的禅师那样喜欢谈玄说妙的,整个修习过程他说老老实实,巨细靡遗的说得清清楚楚,修习神通的其实不神秘,就跟我们平常打妄想,想问题一样,需要一个幻想力一个思维力而已,修炼的方法极为合理,没那些大家习惯性认为的怪力乱神的东西。
我自己内心常常有些妄想,我想,夏洛克或者诸葛亮那种人,要是能学习佛法,修习他心通一定比我们快,他们平常就这样思维惯了,一定很容易就上手了。
我是用这种方式解说,先上传两行大家看看,解释比较简短,不知道大家能不上适应,认为我的解释胡说八道可以无视。
原文:复次,依止静虑发五通等。云何能发?
解释:佛教说的通庭,首先是一定修定要得到色界四禅,然后学习神通的方法,在色界的初禅到四禅修习这个神通,才发出来神通来的,当然在四禅中修效果最好。所以这个神通跟我们一般说的神通不太一样,一般我们所说的神通最多是一点少少的特异功能,或者是一些驱使鬼神的小法术,那跟这里的佛教的神通是没法比的。
原文:谓静虑者,已得根本清净静虑,即以如是清净静虑为所依止,于五通增上正法,听闻受持,令善究竟。
解释:已经修得四禅定的人,要在四个根本禅定当中才能修习神通,佛菩萨或者是大阿罗汉他们传授你修习佛教的五神通增上正法,他为你讲解的时候你能听闻能受持;常常的练习到最后一定会修习圆满。
原文:谓于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别通等,作意思惟。
解释:就是上面这五个神通,要在色界的四个根本禅定当中去思维观想。
原文:复由定地所起作意,了知于义、了知于法。由了知义、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其心。由此修习、多修习故,有时、有分发生修果五神通等。
解释:下面会把修习五神通的方法告诉你,你要在禅定中按照佛菩萨教导思维观想。你能长时间的修习,入禅定后全部时间用来修神通,或者花一部分时间用来修神通,就会得到这五种神通。
原文:又即如是了知于义、了知于法,为欲引发诸神通等,修十二想。何等十二?一、轻举想,二、柔软想,三、空界想,四、身心符顺想,五、胜解想,六、先所受行次第随念想,七、种种品类集会音声想,八、光明色相想,九、烦恼所作色变异想,十、解脱想,十一、胜处想,十二、遍处想。
解释:为了要引发五神通,要修这十二想。
原文:轻举想者,谓由此想,于身发起轻举胜解,如妒罗绵、或如迭絮、或似风轮。发起如是轻胜解已,由胜解作意,于彼彼处飘转其身。谓从床上飘置几上,复从几上飘置床上;如是从床飘置草座,复从草座飘置于床。
解释:先说第一个【轻举想】:就是在禅定中发起观想:这个身体很轻,轻到能飘举起来,像柳絮,棉花,蒲公英,微风。这样的观想身体变轻以后,就能继续的观想自己的身体能飘来飘去。从床上飘到茶几上,又飘回床上,如是从床飘置草座,复从草座飘置于床。
原文:柔软想者,谓由此想,于身发起柔软胜解,或如绵囊、或如毛毳、或如熟练。此柔软想,长养摄受前轻举想。于摄受时,令轻举想增长广大。
解释:第二个【柔软想】观想这个身体是很柔软的,如绸缎,毛绒,生丝等。你在禅定里面观想这个身体非常的柔软,这样的观想能够帮助前面【轻举想】继续增长广大。
原文:空界想者,谓由此想,先于自身发起轻举、柔软二胜解已,随所欲往,若于中间有诸色聚能为障碍,尔时便起胜解作意,于彼色中作空胜解,能无碍往。
解释:第三个【空界想】,就是已经作了轻举、柔软的观想之后,就随自己的高兴到喜欢的地方去,如果中间有物体阻碍你,这个时候就要发起一种观想,观想这些墙壁,高山等等障碍都是虚空的,障碍不了你。
原文:身心符顺想者,谓由此想,或以其心符顺于身,或以其身符顺于心。由此令身转转轻举、转转柔软、转转堪任、转转光洁,随顺于心、系属于心,依心而转。
解释:第四个【身心符顺想】就是你的思想要随顺你这个身体,或者是你的身体要随顺你的心。这个身心的互相随顺,就使令这个身体展转地轻而能举,辗转的柔软,展转地有殊胜的能力,辗转的使令这个身体特别的清净。这个身体随顺你的心、现出来什么境界都为心所控制,都随心转变。
原文:胜解想者,谓由此想,远作近解,近作远解,粗作细解,细作粗解,地作水解,水作地解,如是一一差别大种展转相作,广如变化所作胜解,或色变化、或声变化。
解释:第五个【胜解想】就是:就是由深刻的观想,你能随意控制路程距离的远近,物体的大小,物质的变换,就是这样子,种种不同的地水火风的大种互相可以变化。可以千变万化!
披寻记解释:谓由此想至或声变化者:菩萨地说:神境智通有多差别。此中远作近解,近作远解,谓于往来。粗作细解,细作粗解,谓于卷舒。地作水解,水作地解,乃至展转相作,谓于转变。或色变化,或声变化,谓化为身及化为境,或化为语。如是略说种种差别应知。
原文:由此五想修习成满,领受种种妙神境通。
解释:这五种想修习圆满了,就是能感受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的境界。
原文:或从一身示现多身,谓由现化胜解想故;或从多身示现一身,谓由隐化胜解想故;或以其身,于诸墙壁、垣城等类厚障隔事直过无碍;或于其地出没如水;或于其水断流往返,履上如地;或如飞鸟,结加趺坐,腾扬虚空;或于广大威德势力日月光轮,以手扪摸;或以其身,乃至梵世自在回转。当知如是种种神变,皆由轻举、柔软、空界、身心符顺想所摄受胜解想故,随其所应,一切能作。
解释:或从一身示现多身,你有这样的观想,所以就会有这样的神通现出来。或者很多的身又回归一个身体了,因为你内心观想这些化身都隐没起来了。或你的身体,在诸墙壁、垣城等类厚障隔事直过无碍;或者有土行孙那样钻地的神通;或者像摩西那样分海,或者铁掌水上漂;或如飞鸟,结加趺坐,腾扬虚空;或者手摸日月;或者宇宙中各个星球到处跑。这各种各样的神通变化,都是由轻举想、柔软想、空界想、身心符顺想所摄受、所成就的。随你所愿,自在变化。
原文:此中以身于其梵世,略有二种自在回转。一者、往来自在回转;二、于梵世诸四大种一分造色,如其所乐,随胜解力,自在回转。
解释:有了神通能到色界天去,大约有两种自在回转。一者来去自如,二种你到了色界天的时候一部分的四大种所造色,可以自由变化出各类身体,发出各种声音,不但在地球可以变化,在色界天也可以变成那地方人的样子。
原文:先所受行次第随念想者,谓由此想,从童子位迄至于今,随忆念转,自在无碍。随彼彼位,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一切先所受行,随其粗略,次第无越,忆念了知。
解释:第六个【先所受行次第随念想】:就是回忆从娃娃到现在种种经历,或者是出生到现在,或者是现在回溯到出生,全无障碍的就想起来了,种种行住坐卧,无论大事小,都能按照前后的顺序回想起来。
原文:于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修果,于无量种宿世所住,广说乃至所有行相、所有宣说,皆能随念。
解释:在禅定里边反复回想过去的所经历的事情,就证得了宿命通,甚至无量世的前生经历的种种都能回想起来。
原文:种种品类集会音声想者,谓由此想,遍于彼彼村邑、聚落,或长者众、或邑义众、或余大众、或广长处、或家、或室,种种品类诸众集会所出种种杂类音声、名喧噪声,或于大河众流激湍波浪音声,善取其相,以修所成定地作意,于诸天人,若远、若近,圣、非圣声,力励听采。
解释:第七个【种种品类集会音声想】就是,遍于彼彼村邑、聚落,或长者众、或邑义众、或余大众、或广长处、或家、或室,种种品类诸众集会所出种种杂类音声、名喧噪声,或于大河众流激湍波浪音声,在禅定里回想取各种声,在四禅中思维种种音声,慢慢的即使是天上的人在说话,或者人间的人在说话,或者是遥远的地方,或者很近的地方,或者圣人说话,或者不是圣人说话。你都能努力去听他们说话。
原文:于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修果清净天耳,由是能闻人间、天上,若远、若近,一切音声。
解释:这样常常练习,就会证得有色界清净四大的天耳通,由是能闻人间、天上,若远、若近,一切音声。
原文:第八个【光明色相想者】,谓于如前所说种种诸光明相,极善取已,即于彼相作意思惟。又于种种诸有情类善不善等业用差别,善取其相,即于彼相作意思惟,是名光明色相想。
解释:【光明色相想】,就是禅定中思维种种光明相,太阳,火等等,要把这个光明的相广大无边这样思惟。还要对种种的有情,他是作善、或者他作不善,善不善或者无记,做早就种种不同的业力,也要在禅定中观察起来。
原文:于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修果死生智通,由是清净天眼通故,见诸有情,广说乃至身坏已后,往生善趣天世间中。
解释:这样常常修习的话,就证得天眼通,所以能看到种种的有情死后往生六道的情形。
原文:第九个【烦恼所作色变异想者】,谓由此想,于贪、恚、痴、忿、恨、覆、恼、诳、谄、悭、嫉,及以憍、害、无惭、无愧诸余烦恼及随烦恼缠绕其心诸有情类,种种色位色相变异,解了分别。
解释:【烦恼所作色变异想】,就是人如果各式各样的烦恼表现于外,在行为表情上就有变化;你若从这里去观察思惟,你就得到这个他心通了。被贪、恚、痴、忿、恨、覆、恼、诳、谄、悭、嫉,及以憍、害、无惭、无愧诸余烦恼及随烦恼缠绕其心的有情,他的行为表情就随着烦恼而有变化了。你有了他心通的时候知道这样的心情表现于外的是这样的行相的。
原文:如是色类有贪欲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谓诸根躁扰、诸根掉举,言常含笑。
解释:如果是有贪烦恼的人的,他表现于外的相貌是这样变化的,他表现于外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躁动扰乱,掉动不安,说话的时候常含着笑容。
原文:如是色类有瞋恚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谓面恒颦蹙,语音謇涩,言常变色。
解释:如果是有嗔烦恼的人的,他表现于外的相貌是这样变化的,常常是忧愁,皱着眉头这种样子。说话不流畅,说话的时候脸色阴晴不定。
原文:如是色类有愚痴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谓多分喑痖,事义暗昧,言不辩了,语多下俚。
解释:如果是有痴烦恼的人的,他表现于外的相貌是这样变化的,不会说话,不明事理,他自己说什么自己都糊涂,语言还很粗俗,
原文:由如是等行相流类,广说乃至无惭愧等所缠绕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善取其相,复于彼相作意思惟。
解释:如贪嗔痴,其他的烦恼表现出相当行为表情也应该能在禅定中思维起来。
原文:于此修习、多修习故,发生修果心差别智,由此智故,于他有情补特伽罗随所寻思、随所伺察心、意、识等,皆如实知。
解释:这样常常练习的话,就证得了他心通,就能了知其他有情的一切心理活动。
原文:解脱、胜处、遍处想者,如前三摩呬多地,应知修相。
解释:八胜处和这个十遍处,前面这个〈三摩呬多地〉说了,
韩曰:如前三摩呬多地应知修相者:如前三摩呬多地说:修观行者,先于所缘思惟胜解;次能制伏;既于制伏得自在已,后即于此遍一切处,如其所欲而作胜解;是故此三如是次第。(陵本十二卷八页995)是即修相应知。
原文:由于此想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能引最胜诸圣神通,若变事通、若化事通、若胜解通。
解释:禅定里面反复的修这个八解脱、修这个十遍处。就能引发最殊胜的诸圣神通,若变事通、若化事通、若胜解通。
原文:及能引发无诤、愿智、四无碍解。谓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等种种功德。
解释:及能引发无诤、愿智、四无碍解。谓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等种种功德。
披寻记的注释:若变事通等者:如能变作金银等物,堪有所用,名变事通。如其胜解,随所转变,皆能成就,名胜解通。当知此二,由八色遍处善清净引。随其所欲,转色成空,名化事通。当知此由空遍处善清净引。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当知此由识遍处善清净引。义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二卷八页996)
原文:又圣、非圣二神境通有差别者,谓圣神通,随所变事、随所化事、随所胜解,一切皆能如实成办,无有改异,堪任有用。
解释:又圣人的神通和没证圣道的人的神通是有差别的,证悟圣道的人变化出的种种神通事,是真实有实际作用的。
原文:非圣神通不能如是,犹如幻化,唯可观见,不堪受用。
解释:只修了禅定神通没证圣道的人的神通只能在视觉上给人错觉而已,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原文:当知如是十二种想,亲近、修习、多修习故,随其所应,便能引发五种神通,及能引发不共异生如其所应诸圣功德。
解释:前面说的修神通这十二种想,常常练习的话,就能发出五种神通,还能引发不共凡夫如其所应诸圣功德,如无诤三昧,愿智三昧等等。。。
上面就是瑜伽师地论神通的学习方法了,我们在修行瑜伽师地论的时候最好是有人教导,自己学习可能会有些东西很难弄清楚。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