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佛教与宇宙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佛教的「宇宙」包含四维上下,过现未来,同时含盖无量无数的有情世间,与无边无际的器世间。自古以来,人们不断地探讨宇宙存在的奥秘,从远古的神话至太阳系、银河系的渐次发现;科技的日新月异,使人类了解到宇宙的时空、有情、物质都是浩瀚无尽,远超出人类所能全部了解的范围。
远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对于广大的时空已经有精辟的见解,这在佛经中随处可见。由于内容深广,后世佛弟子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遂使佛教的「宇宙论」内容丰富,学派林立。以世间论而言,《起世经·阎浮洲品》中描述「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成,说明宇宙中存在著数不尽的三千大千世界,数量之多,可以用「恒河沙」和「微尘数」来比喻,所谓「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刹土」。此三千大千世界历经成、住、坏、空,不断在循环流转。
佛教的宇宙观对有情世间及佛国净土皆有深入而精辟的看法:
有情世间依众生果报优劣及苦乐差别可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层次,称为「三界」。欲界众生男女群居,以五欲维系生命,由其善恶欲念流转,而有「六道」受生的果报。色界众生已经远离情欲,居于欲界之上,无男女之别,无情爱之念,皆由习「定」而化生,依禅定的深浅粗妙分为四级,凡十八天。再往上是无色界天,此界没有物质,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乃纯粹的精神世界。
《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器世间乃有情众生业缘招感的依报,三恶五趣杂居,佛陀为令众生脱离此浊秽之土,乃宣说清净安乐的佛国净土,鼓励众生发愿往生,不再受轮回之苦。《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彼国黄金铺地,七宝楼阁,无三恶道,皆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药师经》亦载,东方药师如来的琉璃世界,民生物质丰富,一切随心所欲,人民善良敦厚。此外,《十住毗婆沙论》、《十吉祥经》等,皆详载十方佛国净土的种类。
佛陀证悟缘起的道理,说明「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世间万物,情与无情,皆在因缘和合下生灭变化,因而认识宇宙的产生、消长是缘起的,如同圆环,无始无终,因此无所谓宇宙的起源与创造之说。至于宇宙的缘起,佛教诸宗派各有主张,如: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然而这些理论无不系于心的造作,「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若无一切法,何用一切心」,所谓一心能生万法,「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心识所现。心力之大,心念之迅速无有比拟,心的世界较物质世界更为无边无际,所谓「一念三千」,心念一动,三界六道、宇宙之间,任意遨游。《正法念处经·畜生品》云:「心能造作一切业,由心故有一切果。」又说:「心为一切巧画师,能于三界起众行。」故知「心」是一个微妙不可思议的宇宙世界,众生流转六道,或成佛作祖,取证圣境,但由心的作为而定。因此吾人不必在心外追寻,只要此心觉悟,不妄自造作,则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尽纳于胸中,当下一念即是法界,娑婆世界转瞬而成净土,宇宙万象、心识的起灭,无不豁朗明了,念念不被境风业浪所转,如无门禅师的「日日是好日」,怡然自得。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