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人生苦乐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3-01-18 19:24:45作者:心经入门网

  人生苦乐的探讨

  苦与乐,是两个相反的不同概念。快乐不等于痛苦,痛苦也不等于快乐。但是,这两者也是相依相存的,没有苦的概念,怎么知道什么是乐?反过来说,没有乐的概念,又怎么知道什么是苦?所以苦与乐二者,既是相反,又是相成。因此,苦与乐在表面上看是相对立的,但实际上却是表里的。快乐是安立在痛苦上,解除痛苦就是快乐;反之,痛苦也是安立在快乐上,失去快乐就是痛苦。

  那么,什么又叫做苦与乐呢?一般说,身心适悦的感觉叫乐,身心逼恼的感觉叫苦。但苦乐只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并没有客观的标准。非洲灾区的难童,吃到一碗米饭感觉是乐,台湾富家的孩子,满桌菜肴却以为苦。修马路的工人,在火伞似的太阳下工作,能到树荫下喝一杯水就感到乐;在冷气房中的阔太太,却以找不到牌搭子,闲得无聊而觉得苦。由此可见,苦乐的感觉是因人、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有所不同。

  佛陀是证悟真理的圣哲,以他观察所得,他认为人生是苦。所以佛经中说:‘人生是大苦聚’。苦这个字,梵文作 duhkha ,音译豆佉,它有苦难、痛苦、苦恼、不满意,及缺陷、无常、不实的涵义。在此处,它代表著佛陀对于世间人生的看法,所以佛经中讲苦的地方很多,因此,有人说佛教是专门说苦的宗教,或者说佛教是悲观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观的话,佛教应该是‘实观’,佛陀观察世间人生真相,发觉人生充满了苦恼和缺陷,他如实的说出来,使世人了知。这好比一个医生,在诊察病人的时候,既不夸张病情,也不隐瞒病情,只是如实的把病情告诉病人,让病人了解真相。

  苦是人生的实相,《佛说稻芊经》曰:‘五情违害名为身苦,意不和适名为心苦。’由此可见,人生是‘身心皆苦’。而此身心之苦,有为我人所觉察的,有为日在苦中而不自觉的,这就是‘习焉不察’,习惯了,也就不觉得了。其实佛陀也并不否认人生有乐,譬如世俗间的天伦之乐,五欲之乐;修出世法的厌离之乐,无著之乐等。但这一切乐,都包含在苦内。何以故呢,因为根据缘起的教义,快乐是因缘所生法,无其本质。快乐随著因缘的变化而变化,有变化就是无常,而无常就是苦。《佛说稻芊经》曰:’五情违害名为身苦,意不和适名为心苦。’由此可见,人生是’身心皆苦’。这些身心之苦十分明显的,容易为我们所觉察。而行相微细的苦,不容易为我们所察觉,像’无常即苦’,就是我们不易察觉的苦。

  佛经中说到苦的地方很多,而其性质和分类也各不相同。自种类说如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十八苦等,不能一一叙述。现在祗就具有代表性的三苦和八苦,来加以说明。佛教中以老、病、死三者为基本上的身苦,以贪、嗔、痴三者为基本上的心苦,这二者是诸苦的代表。如果从苦的性质来说,非可意的受称为苦受;可意的受称为乐受;非可意非不可意的称为不苦不乐受。以上三种受,其性质全是苦,即所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三苦,是依苦的性质而分类的。兹先由苦苦说起。

  苦苦,意谓有情的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寒热、劳役、刀杖众苦之缘所生之苦,可说是苦上加苦,故称为苦苦。换个方式说,这相当于有情肉体——生理上的苦,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痛苦,如饥饿时的痛苦、生病时的痛苦,以至于风雨寒热的痛苦,刀杖所致肉体创伤的痛苦等。这种生理上的痛苦,由各人感觉的敏锐或迟钝而有所不同。

  次说坏苦,这是心理上——即精神上的苦。坏苦又称变异苦,是指乐境变坏或消逝的苦。例如亲人死亡,名誉受损,钱财损失,感情破裂等,都会使精神上感到痛苦;此外,即在日常生活中,可意的乐境变坏或消逝,也会由乐受变成苦受。例如青年爱侣到风景区游览,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感到可意而快乐;但如果几个小时一直游下去,游到两腿酸痛,唇燥舌干,由可意的乐受就变成不可意的苦受了。这时如果找到一家饮料店,坐在店中喝著饮料候汽车,刚坐下休息感到可意而舒适,但坐了三个小时仍等不到车,这时可意的舒适就又变不耐的痛苦了。

  最后一苦是行苦,行是造作义,现象界的生起存在,都是相互依存,彼此关涉而有的,这就是缘起。而缘起是建立在三法印的架构上,含有无常的因素在内,所以行也是迁流义。以因缘和合之法,迁流变异,无常无宁是必然的事实。所以此‘行’也就是诸行无常的行,而无常即苦。不过这种苦行相微细,不易为世人所察觉罢了。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其生住异灭的过程,于众缘和合下,在前期是相辅相成,在后期却是相斥相反。而由相辅相成到相斥相反,其因素不是来自外界,仍是此事物的本身。哲学家黑格尔谓:‘有限事物的诸限制,并非单是来自外界。一事物其自身的本质,就是消灭其自身的原因。凭它自已的活动,它可以转化为与自身相反之物。’

  基于以上的理解,任何的幸福与快乐,在诸行无常的定律下,不能常住,终归是苦,这就是三苦中的行苦。不过,佛法中说到苦时,一般是以‘八苦’为代表。八苦之说,出之于《中阿含》的《大拘絺罗经》、《分别圣谛经》等经中,所谓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这是众生轮回于六道中所受的八种苦果。经典中原文过长不具录,现依经文原意、语译并补充说明如下。

  一、生苦:生苦有五种,一者受胎,谓纳识成胎之时,在母腹中狭隘不净。二者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识种子随母之气息出入,不得自在。三者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热脏之上,间夹如狱。四者出胎,谓初生时冷风热风吹身,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剌。五者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生之苦,我人多不复记忆。但看婴儿出生,离开母体,为寒冷或燠热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的大手抓来提去,其细嫩肌肤的感觉,有如皮鞭抽体。婴儿出生后哇哇大哭,实是肌肤痛苦所致。

\

  二、老苦:老苦有二种,一者增长,谓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弱,动止不宁。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毁坏。在现实生活中,男人由昂藏七尺的健壮之躯,到老态龙钟而步履维艰;女性娇媚动人的明眸皓齿,到鸡皮鹤发而惹人憎厌,真是情何以堪? 如果再加上穷与病,这老来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三、病苦:病苦有两种,一者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二者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事实上,人的一生都和病结下不解之缘。儿童与成人的疾病且不必讲,老年人的病诸如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疾病、癌症等等,不一而足。医药愈发达,疾病愈多,观大小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可知。古语说:‘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也未必能买到健康。

  四、死苦:死苦有两种,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命终;二者外缘,谓以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认真的说,因疾病而寿尽命终,历经生、老、病、死的过程,都是有福报的人。世间多少人不得其死,不能终其天年。现代虽说科技进步,但照样有水、火、风、雨、地震之灾。加以文明社会的意外灾害,飞机失事、船舶沉没、汽机车灾祸,几乎无日无之;即使是病死在床上,但在四大分离之时,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善行或无愧于心的,心境平安宁怡,对于那恶行或伤天害理的,心感恐怖痛苦,此时地狱相现,直堕三途,苦也、苦也!

  五、爱别离苦:谓与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相处。爱别离苦,是任何人都无以避免的。古语:‘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如青春丧偶,老年丧子,固然是悲痛万分;即是不是死别,或夫妇生离,或子女远行,也是痛苦万分。无奈‘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法尔如是,谁能逃脱此公例呢?

  六、怨憎会苦:谓常与怨仇憎恨之人,本求远离,反而集聚。俗谚有云:‘不是怨家不聚头’,相亲相爱的人要分别,而相憎相怨的人偏又被安排在一起,像永远分不开似的,造化弄人,岂不使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就感到苦。这种苦,人人都有这种体会,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所求的人。有所求未必能样样满足,这样就有了苦。莫说求不得,纵然求得了,下一个新欲望又出现了,那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八、五阴盛苦:五阴新译为五蕴,五阴炽盛,始有生、老、病、死等众苦集聚。五阴又称五蕴,就是我们的身心。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变本加厉。想阴炽盛,想像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惑造业,又种下苦果之因。识阴炽盛,流转生死,永无尽期。再者,社会上有许多五阴炽盛,精力过剩的人,他们迷昧颠倒,造作恶业。多少杀人抢劫,强暴妇女的人,不都是五阴炽盛的人做的?

  看了上面的种种苦相,真使人触目惊心,有苦海茫茫,何处是岸之感。事实上,佛陀也并不否定人生有乐,如世人有家庭人伦之乐,五欲享受之乐。只是,在无常法则的支配下,一切乐都不长久,一切乐中都含有苦的因素在内。早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教授史密斯先生,著有《人类的宗教》一书,后来由舒吉先生译出其中‘佛学篇’部分,我们摘录一段,看看美国人对于佛教中苦的看法:

  ‘佛陀并不怀疑人生可以过得愉快,过得愉快就是享受快乐,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人生含有多少可以享受的成分?二、即使我们能享受快乐,这一种快乐能达到什么程度?佛陀认为这个程度是很肤浅的。对兽类讲,它是丰富的,但留给人的只是缺陷、空虚、彷徨。根据这一了解,甚至于可以说快乐只是饮鸩止渴而已。恰如朱蒙 Drummond 所说:“人世最甜蜜的欢乐,只不过是痛苦的粉饰。”而雪莱Shelley 则称“人类把不安错认为愉快”,眩目的霓虹灯后面全是黑暗;我们必须记取,人生的核心(非现实的核心),只有不幸。所以人类不断追取短暂的刺激——为的是想忘掉这藏在心灵深处的“面目”。有的人可能将这种黑暗忘记一段长时间,但是它仍旧在冲淡人们心中的快乐!....’

  由此看来,人生是大苦聚,信非虚语。如何才能摆脱、或减少痛苦呢?佛陀在其基本教理苦、集、灭、道四圣谛中说:’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简单的说,切断苦的来源:‘断集’,就可摆脱或减少痛苦。《八大人觉经》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约束我们的欲望,切断痛苦的来源,就可减少痛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