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五眼泉镇拖溪村扶贫探访

发布时间:2023-11-21 05:02:08作者:心经入门网
五眼泉镇拖溪村扶贫探访

山水待客,贫困村观光农业天地宽

拖溪穿村而过,故名拖溪村,宜昌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胡敌就出生在这个地方。近日,记者一行进村走访,当地村民告诉我们,如今水田不再,成片的茶园就是他们脱贫的希望。

“拖溪有山有水有文化,要发展就需要聚拢人气。”五眼泉镇拖溪村党总支书记张爱民说,拖溪村没有过境主干道,只有路通了,红色文化、观光农业才有出路。

人均一亩三分地

边界村走在贫穷边

陆渔一级路的开通,缩短了宜都市与拖溪村之间的时间距离,也让拖溪村离脱贫更进了一步。

从陆城驱车,半个小时就到了拖溪村,溪水潺潺,犬吠柴门,三两农舍坐落山脚,袅袅炊烟被轻风吹散,如此美景,怎能辜负?张爱民告诉记者,待到山花烂漫时,拖溪风光会引来城里客,但村里太贫穷,基础设施不完善,许多游客被“堵”在了村外。

“你看,我们这里就是两山夹一冲的地形。”张爱民指着村委会门口的茶园说,这里的土质还算好,有些半山腰的土壤不太适合茶树生长,全村1043人现有茶园1500亩,人均1.44亩,茶叶收入水平还不到该市高效茶园的一半。

作为村里的当家人,张爱民亮出了全部“家底”。

“拖溪村是个名副其实的边界村,西、北均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接壤,国土面积7.8平方公里,现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1528亩,主导产业为茶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生猪养殖与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全村贫困人口277人,大多为因病致残,如今拖溪村成为宜都市十个贫困村之一。”

两山夹一冲

耕地稀少劳动力流失

一栋土屋,几亩薄地,拖溪村民刘绍全守着老母亲,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有时候,他会打点豆腐去村外卖,但那也赚不了几个钱,一年3000多元的收入让这个光棍汉捉襟见肘,已然入冬,他还光脚穿着露趾球鞋,家中光景,从他的穿着可窥见一斑。

张爱民说,像刘绍全这样的贫困户还有许多,茶叶一年挣不了多少钱,村里的男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妇、幼。没有了劳力,村里想发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问及贫困原因,张爱民说,除了劳动力流失外,地理位置限制也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两山夹一冲”的地形不利于耕种,由于劳动力流失,许多半高山地区更是增加了耕种难度。

“还有一部分人是因病致贫。”张爱民告诉记者,村里男劳力大都在外从事体力强度很大的建筑行业,年轻的时候,体力透支,等到40多岁,就干不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疾病也就随之而来。“本来底子就不好,一病更是雪上加霜。”

自然恩赐良好生态

计划发展旅游甩掉穷帽子

5年前,记者曾深入拖溪村采访,拖溪河两岸柳树成荫,鸟鸣山涧,跨过胡敌桥,走到对岸,茶园青翠,青山扑面,此情此景,5年后再次呈现在记者眼前。“生态,是拖溪最有价值的名片,也是拖溪村最珍贵的东西。”张爱民一语道出其中玄机。

“既然有资源,我们要就汤下面,好好发展,彻底甩掉穷帽子。”五眼泉镇镇长周治接过张爱民的话说,拖溪村不能辜负大自然的恩赐,要打好山水牌,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去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拖溪村的帮扶力度,投入200多万元,进行道路维修、茶叶示范园建设、农网改造等项目,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拖溪村将会有接待游客的“资本”。

记者了解到,五眼泉镇已经启动了两溪(拖溪、丑溪)两桥(弥水桥、望佛桥)旅游开发,发展农家休闲体验游。目前,该镇正在努力打通“两溪两桥”旅游环线,新建20公里自行车道。届时,游客可骑车游览拖溪村自然风光。

“除了生态资源,红色文化也是拖溪村独有的。”张爱民拿着一本今年刚出版的《胡敌故事》向记者介绍,拖溪村是宜都市第一任中共党支部书记胡敌的故乡,胡敌桥、胡敌烈士纪念室等红色文化印迹依然存在,他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拖溪村,聆听烈士故事,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记者 罗庆学 杨春艳 通讯员 陈世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