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妙华法师:佛教的“三观”最正最实用

发布时间:2024-10-20 01:49:17作者:心经入门网

妙华法师:佛教的“三观”最正最实用

我在早年求学的时候,一直学习的是辩证法,后来接触佛教以后,我学习了佛教的三观,在这里可以和大家做一个分享。在座的各位,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遇到困境的时候,遇到焦虑的时候,乃至于烦恼的时候,你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你的家就是你最好的医院。

第一个就是因缘观。在佛教看来,这个世界是因缘相生的,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你一定要知道,十里搭长亭,没有不散的筵席,所以说佛教的因缘观,可以使人变得很释然。甚至我们可以极端地说,好事是一场缘,坏事也是一场缘,对于因缘要心存感恩,而不要执着去强求。佛教的因缘观,在我自己生命陷入困境的时候,给了我很有效很强大的精神支持。

我记得方立天教授在九华山庄给企业家讲课,只有十分钟的时间,他没有讲更多的内容,他就告诉那些企业家,佛教看这个世界是缘起的。“诸法因缘生,还从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这就是因缘观。

第二个就是慈悲观。整个佛教的情商全部建立在慈悲观上面。此人也,彼人也,我也人也,小到蝼蚁,大到人类,大家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真的不容易,所以不要轻而易举地去践踏、虐待乃至于剥夺别人的生命。应该给自己的生命打一个招呼。

如果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一个人心存慈悲,善待他人、自然和社会,就是善待自己。如果你非常短视,为了自己的欲望去伤害别人、伤害自然、伤害社会,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想这应该不需要论述,大家一听就会明白。佛教的慈悲观使我坚信并坚持,在任何时候都要一心向善、与人为善。这样的生命当下就非常美丽,而不会活在一种阴暗、潮湿、不见光的状态,对吧?

第三个观就更重要了,就是佛教的智慧观。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每一个众生都是一尊佛,你只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修好这颗心,你每时每刻都与佛同在。

佛教的智慧观含义非常深,其中有四个要素我在此概括一下。

第一个要素是文字,文字是智慧的一个载体。尤其是中国文字,信息量非常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是有效的,读书多的人,视野就会开阔,当视野很开阔的时候,心灵就会很开阔,很狭隘的人,往往是因为他的视野不够开阔。

第二个要素是观照,就是说,我们生而为人,要学会反省。孔圣人说,吾日三省吾身;稻盛和夫在《活法》里写到,以我来看,人和猴子的最大区别是人会反省自己,而猴子不会,它抢了钱包和相机就会扔在树上,而人不会做出这么无聊的动作。一个人反省能力越强,他的生命状态就越好,他的生活品质就越高。人类如果不会反省,那他的心灵经验就不会成长。没有心灵经验,这个人永远处在婴幼儿时期,永远长不大。

第三个要素叫实相智慧。简单来说,就是要尽可能开悟,明心见性,与道同在。一个人如果悟了道,人间所有的金银宝贝,当下就可以把它看透。当然,心理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可以把它分析空,可是和尚却可以把它看空。分析空和看空,好像当下看空来得更彻底。在这当中,传统文化和佛学强调悟道的重要性。我们在其它的场合可能不会听到这样的言论,实际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一个字:道。有道者生,无道者死。只有道能够养我们的心。

文以载道,尊师重道,天道酬勤,有道者生无道者亡,都是与道密切相关的。

在这里我还想说一句话,据我个人的浅见,我们中华民族这样一路走来,在精神层面唯一的出路,就是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要萃取,而不能够模仿和照搬。

第四个要素就是道的运用。一个人有了智慧,还得在社会生活当中,在人生当中善用其智,如果你不善用的话,就成了书呆子,成了腐儒,那你学的所有东西在佛教里用一句话来概括叫:所知障,此时你知道得越多越愚蠢。或者叫食古不化,也有这样的说法。我觉得这些对人生都是很好的精神营养,希望大家有机会在传统文化当中萃取我们的精神营养,逐渐会看到曙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