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说:“谦逊不自大,是则为智本。”谦逊不自大是为智本,就是智慧的根本。什么叫谦逊?不是假客气,而是从内心感谢众生,感谢佛菩萨,知道一切因缘都是众生给的。
比如说我们这个屋需要打扫卫生,大家都不打扫卫生,而且都在外面坐着,就那一个人去打扫卫生,那这人会怎么想?如果你要想:你看,大家都不打扫卫生,就我一个人打扫卫生,这就是欺负我,或是熊我,或是大家没瞧得起我,或是我没有地位等等。如果你这么想就不叫谦逊,虽然表面做了,但不叫谦逊。要怎么想呢?如果你想:打扫卫生,人人有手,人人都能干,这么点活,为什么大家不干了呢?他们把这机会留给我了。不是他不能干,几下就干完了。一个人不能干,这么多人都不能干吗?不可能,谁都能干。为什么他们不干?他们只是把机会留给我。你要这么想,这就叫谦逊不自大。有时候事情来了,往往我们想的和事实不一样。那我讲的是不是事实呢?应该是事实。事实是不是这样?真是这么样。为什么这么多人的功德你一个人去干了?就是因为大家为了成全你一个人,把它给你,你应该对大家生起一种欢喜想,这样才行。这样的话,才叫谦逊不自大,这为智慧之本。
原先我在五台山做饭的时候,每天早晨我都冲着大殿的方向,就是大家都上殿的时候我流泪——那个流泪并没有真正地流出来,眼含着泪吧,感谢大家把斋堂的活儿给我了。我也常思惟:为什么他们不上斋堂?因为人人都会做饭,甚至比我做得好,为什么把机会给我了?上百人的饭,就那么三个人做,算烧火的才四个人,我是专门管炒菜的。所以每天都冲着大殿方向去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像这活儿在出家人来讲都抢着干,为什么大家不跟我抢?就是成全我。一个人得到大家的成全那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所以我那时候从来不知道疲劳和辛苦。所以我体会到,这就叫谦逊不自大,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并不是自己作一种想法来调伏自己的心,并不是。因为我从这儿看出了真理,也看出了事物的本质。
《大智度论》:“又此骄慢,在人心中,则覆没功德,人所不爱,恶声流布。”在骄慢中,骄慢就是骄傲、慢心,在心中它能覆没功德。人所不爱,恶声流布。“后身常生弊恶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贱,知是骄慢,有如是无量过罪。”所以人骄慢会起到什么作用?会覆没所有的功德。你看骄慢不算啥,有时候自我骄慢一下,那功德就没了。不是发脾气就可以把功德林烧了,就你骄傲一下,那功德就会没了。所以人不能骄傲,一旦骄傲了,人所不爱。他的名声会很坏的。后身就是来生,常生弊恶畜生中,就是投生在不好的畜生中,不是好的畜生中。若生人中,如果再生到人中,就卑鄙下贱。所以说,骄慢有无量的过罪。
“破是骄慢,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破骄慢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求佛法。“如人求财”,就像什么呢?就像世间人求财,“犹尚谦逊下意”,为了求财跟人说小话,恭敬人家啊,倒茶倒水啊,生怕人家生气不买你的货,都非常谦逊,这样的话才能做生意。“何况求无上道?以破骄慢故,常生尊贵,终不在下贱家生。”就是说世间求财尚须谦逊,何况求无上道?以破骄慢,如果我们破骄慢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常生尊贵,生生都会得到一种尊贵,今生和来生都会得到尊贵,别人对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来生终不生下贱家中。在印度像屠宰的人等等,都属于下贱人;还有杀人的刽子手,也是下贱人中。
《法华经》中所说的常不轻菩萨——这个故事大家比较熟。因为菩萨一见到人就叩头顶礼,因此,有些比丘、比丘尼就给他取个名字叫 “常不轻”。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时,见人就五体投地的礼拜,见人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故名为“常不轻”,常不轻慢一切人。为什么常不轻菩萨能常不轻一切人?其原因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因为他心地柔软,已经无相了。因为无相了,他就不会有轻视心,他知道一切众生皆堪作佛,所以说菩萨常行菩萨道。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