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五) ──宽运法师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午斋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我们继续接着讲《华严经》,据卷十七〈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中载:帝释天用了种种的譬喻来告诉法慧菩萨,以说明「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中略)唯佛能知,其余一切无能量者。」为什么呢?菩萨摩诃萨为了供养尽法界、遍虚空,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是便能悉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智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真诚发心的缘故,所以将来必定能成佛。
正如经文中所说:「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纔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即能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即能震动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灭一切世界,诸恶道苦;即能严净一切国土,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即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种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由此可见,世间上任何的功德,都没有比发菩提心更大、更殊胜,因为一念菩提心的生起,将来就有机会成佛,所谓「忘失菩提心是名魔业」,如果我们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或者发心之后忘失了,就会变成魔业;为什么是「魔业」?「魔业」就不是「正业」,就偏离了「八正道」,就不是菩萨行,将来就无法成就菩提,所以说,发心的功德呀,实在是不可思议;因为只要我们发了菩提心,就可以成為「无上正等正觉」的资粮,将来就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而我们在发菩提心与实践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就是要做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所求的就是佛道,而「下化」就是要度化一切的众生;因此,普贤菩萨才会有「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众生界不可尽,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的悲心大愿;所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诸佛菩萨的悲愿,是没有穷尽的。
如果不是这样发心的话,则仍然是凡夫,仍然在欲望、生死轮回中打滚、流转。因此,要成就菩提心,应该怎样做呢?就是要广修六度万行,而且要常勤修习,无有休息,无有疲厌,所行清净;如是经卷十八〈明法品〉第十八中所说:「有十种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何等为十?
一者、悉舍资财,满众生意:
就是说,我们要「悉舍资财」,俗语谓「舍得、舍得」,要舍才会得,只要我们将自己的资财,布施出去,就能满众生的意,就能令他们欢喜、高兴。所谓「众生欢喜,诸佛欢喜」,如果大家都不欢喜、不高兴,我们做了也没有功德。今天早上,有信众告诉我,现在的法师们领导的非常如法、如仪;所以大家生就生起了欢喜心,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要尽量的做到皆大欢喜。欢喜心,实在是非常的重要。
二者、持戒清净,无所毁犯:
就是说,只有喜舍还不够,还要「持戒清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到完全没有毁犯的行为。
三者、柔和忍辱,无有穷尽
:我们行菩萨道,当然还要柔和忍辱,由于我们的慈悲心不足,所以很多时候,做不到柔和、更做不到忍辱,所以要成为菩萨就要爱语、软语;说安慰语、柔软语,让别人听了以后,心里头生欢喜心。所谓「给人家欢喜,给人家希望,给人家方便」,这都是爱语,都是慈悲的表现。
四者,勤修诸行,永不退转:
我们听闻佛法之后,就必须要付诸实践,所以说「勤修诸行」,这个「诸行」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六度万行」,我们要以清净的心去行持佛法,心若清净,则一切行自然就清净;所以,清净之行,也就是梵行。换句话说,我们梵行清净,自然就能够「永不退转」。(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