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佛说盂兰盆经讲录

发布时间:2022-10-16 15:28:50作者:心经入门网

  佛说盂兰盆经讲录

  慈舟老法师讲

  弟子沙弥通阿纪录

  序

  窃以七月十五日,为僧自恣日,亦名佛欢喜日。因僧于四月十六日安居,修道三月,不及规过。是日证果者多,故佛欢喜。未证者各各恣意任人举过,以便忏悔,佛亦欢喜。此等证果自恣悔过之僧,是真福田僧,供此僧之福,能离苦得乐,故历来七月十五有盂兰盆会。奈法久成弊,世人只知所救鬼类,而迷能救僧宝,敝皆以放瑜伽焰口为盂兰盆会,不但俗人,迷名失义,可惜僧人亦然。欲知盂兰盆义,讲录自有解释。此经古德原有多种注解,无容再加解释,纪录者因现今旧书难购故,固请不已,故不避莞尔,乃为之叙,以付流通。

  西元一九四七年七月慈舟识于北平时年七十有一

  慈舟老法师传授于礼佛三拜时应默诵各偈所获利益不可思议谨照录如左:

  第一拜 发露实相忏悔 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修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发露忏悔)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忘

  心忘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实相忏悔)

  第二拜 发愿修道 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 同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 同普贤回向 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佛说盂兰盆经讲录

  七月十五日安居圆满,为佛欢喜日。喜缁衣自恣,白衣斋僧,故讲盂兰盆经。发明此义:本苑虽学五教,而现依天台蕅益大师所解分科。按四教家规,经前先讲五重玄义,与贤首之十门分别或六门解释大同小异。

  五玄义者:一释名,二显证,三明宗,四辨用,五判教相。

  第一释名,即释佛说盂兰盆经六字。一切诸经,不出七种立题,人、法、喻,单三,复三,具足一,共为七种。此经以人法为题。佛即人也,盂兰盆,即法也。说通能所。能说之人,即释迦牟尼佛。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知真本有,达妄本空。觉他,以己所觉,令他人觉。觉满,知真本有,知至究竟。达妄本空,达到究竟。自利利他,皆到究竟,故曰一究竟一切究竟。佛有三身:曰法身、报身、化身。别说则法身非报化,报身非法化,化身非法报。圆融说,则三身皆法身。化身为应化法身,报身为功德法身,法身为离垢妙极法身,故三身一际。报化,色即是空,法身空即是色,应化身应凡小故,报身修行,功德圆满,至究竟觉故,行弥法界,即普贤大行,智弥法界,即文殊大智,大智无法不知,大行无生不度,智,行,一圆满一切圆满,故曰功德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此与清净法身有异,清净法身,十法界众生无二无别,本自清净,无垢无染。离垢妙极法身,为修德圆满显出。本来清净,在众生分上无染而染,已被染污,故必依法修行,三障尽净,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方曰离垢妙极法身。经中云佛,举一即三,全三是一。凡小既以释迦佛为报身,则法化二身不明可知。菩萨知释迦为化身。亦知三身一际,华严会上就释迦佛显如来果德,正是三身圆融义。释能说人已竟。再释所说法,梵语盂兰,约义译为救倒悬,约字翻为倒悬,无救字。能救为盆,所救为倒悬。盆是器具,盛供养器具之通名。七月十五日供养大众僧所有供物,种种衣服,饮食,俱盛盆中,以供僧,仗僧安居自恣戒德,救众生倒悬之苦。合云救倒悬盆,此为别名,别于诸经故。

  经为通名,通于诸经,对上五字为通别一对,亦是人法一对。经字义广,不能多解,略说经字训法,训常,宜常作如是斋僧法故。年年七月十五日斋僧,救多生父母倒悬之苦,亦常行之法也。

  第二显体,佛说大小权实偏圆诸法,总不出法界。三藏十二部,皆从法界流出,故以法界为经体,此总相说也。别则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一真法界,在理曰理法界,在事曰事法界,在理事曰理事无碍法界。在一切事曰事事无碍法界。一切经典,无不从此一真法界流出,无不还归此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与理法界或分不分,分则理有浅深,如小、始、终、顿、圆五教,各教之理不同,故往常讲教体:以我空真如,为小教之体。二空真如为始教之体。理事无碍真如为终教之体。离言真如为顿教之体。无尽真如为圆教之体。此简略之别说也。通则一经有多教,一教有多经,再别说此经,救七世父母生天,多分是人天小教义,然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故亦通五教,按小教,佛从我空真如心中流出,余四教大乘经文不显,文既不显,如何判释,故须间接判之。以真如有时说为真如性,有时说为真如心;心性有处不分,有处各别,不分则通,别则性为体,心为相。起信论一心有体相用三大,真如生灭二门,体大即法身,相大即般若,用大即解脱,虽有三大仍是一心,是分即不分也。则三大一心皆经体。若不分而分如来从大悲心中流出此经,悲心即三大中之用大也。以真如为心体,般若为心相,大悲为心用。此大悲心非爱见悲故。属于解脱,悲悯九界众生分段变易生死若故,亦名恩德。真如生灭二门,亦不离真如,故总以一真如心,或一尊法界为教体。此经因目连之母,堕饿鬼道。目连请佛说救苦之法,佛于大悲心中流出,斋僧救苦之法,故别以大悲心为体。

  第三明宗,此经以孝顺父母为宗。不知佛法者,以出家人为不忠孝仁义。不为国报效为不忠,遗父母出家为不孝,弃儿女为不仁,抛妻子为不义。殊不知佛之忠孝仁义,特别广大,出家人以出世之善,教化众生破我执为息争之本,正是治国安邦,斯为尽忠。世间言孝,小孝口体之奉,大孝慰亲入道。道即三纲五常八德等事。佛法言孝,劝父母信三宝,受皈依,了生死,入菩提涅槃之大道,实为大孝。且世法仅对现前父母尽孝,佛法则一子得道,九祖超生,并度多生累劫父母,离苦得乐。世间之孝,万分莫及。若更能引妻室儿女入三宝,又岂抚养之仁义所能及?此经就小教说,但能令父母出饿鬼苦生天,即可谓大孝无比。况入‘天华光\’乎,故以孝亲为宗。目连尊者如是报恩尽孝,与释迦牟尼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皆同一辙。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度父母离三障之尘垢,人子之孝道,方为成就,此真孝也。然世间之小孝大孝,亦皆出世大孝之阶梯矣。为人子者当勉之。

  第四辨用,如上虽有孝父母之宗,不能以究竟脱苦,不显力用。非但令一二父母,乃至令十方三世一切父母,俱能离苦得乐,方为本经大乘之力用。

  第五判教相,此经少分大乘,多分小乘,又非声闻缘觉乘,乃人天乘也。目连救母脱苦升天,仍在人天道中,岂非人天教乎,约三界天为人天小乘,若约真如理体,为第一义谛天,则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之大乘,即此经入‘天华光\’句文义。以如来不以人天权乘小果度众生故,法华虽有羊鹿牛三车,而皆是如来方便诱引,实欲众生个个成佛,故此经文虽似小教,而义实大乘所摄,故曰圆人受法,无法不圆。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竺法护梵语竺昙摩罗刹,月支人。晋武帝时来中国,居炖煌,世称炖煌菩萨。三藏谓经、律、论,经、梵云修多罗,律、云毗奈耶,论、云阿毗达磨,三者森罗万象,实为释家宝藏,法师谓精研三藏,能出广长舌,运大慈悲心,以法施人,以智觉他者。译者,易梵文成华文,使我国人通晓之也。

  玄义释已,再释正文分三分: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序分二:乙初,通序。乙二,别序。今初:

  序者,叙述义,次序义。叙述,说经之前方便,将说经时必有前方便,即六种成就。亦曰经前序,在经之前故。又名经后序,当佛说法时并无此文,后结集经藏而安置故。序有通别,通序通于诸经,但此经文短,六成就文略义全,似缺众成就。但经末云四辈弟子,欢喜奉行,故具众成就可知。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闻如是,为信闻二成就。他经多如是我闻,此经闻如是,回亘文字,原无关系。佛成佛已,惟是法身智相之身,离于世谛施作。如如智契合如如理,一如无二如,世谛即身口意三业之事也。随众生心,不防现俗谛事,若执佛有斯事,即为谤佛。故金刚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既无身可现,云何有法可说。又云:‘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大乘法义,人法俱空,即理事无碍,既无法可说,应亦无法可闻,说即无说,闻即无闻,如观音反闻自性,约理自性中众生,闻自性中佛说法。约事以众生善根,感佛说法。然事不在理外,理不在事外。如是指能诠经文,亦指所诠事理,指事可知理。理即入天华光。天表法身,华表般若,光表解脱,此三即一心三大,性修理事无碍法界也。阿难结集时,云此经亲从佛闻,非道听涂说,曰闻信二种成就。

  一时,为时成就。世间言一时或一小时,或一年四季,每季亦曰一时。在凡夫位中,时有长短定相。依佛法说,时无定体依法上立,长不定长,短不定短,‘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者似之。如来度众生,如海潮之不失时,无感不应,过去有感,过去应,未来感,未来有应,现在有感,现在应,有感即应之时。常时目连尊者请佛说法,请时即说时。自今以后,何时有请,亦何时说,不过能说之人不同而同,佛世为佛说,其余时大善知识法师说故不同。又善知识法师说,亦即佛说故同,何以故,代佛宣扬承佛加被,故即佛说。佛以十法界身为一身故,又佛无彼此自他故,是以一切说此经时皆为一时。

  佛,义如前说。佛是主成就,对伴而言,无伴不显主,无主不显伴,主伴具足,方可说法。前云如来既无世谛施作,何以又云在舍卫国说法。大义有二:一有善根众生,以修行功德,唯心变现,见佛说法,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闻佛说法亦梦也,然乃众生之梦,非佛之梦。众生有功德,遂感见佛闻法之好梦,此功归众生也。二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无不发愿,尽未来际说法度生,故成佛后还以大悲愿力不现而现,无说而说。若实现身说法,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相矣。四相皆空而有不可思议妙用,此归功于佛也。以此二义,故有主成就为说法之缘。

  在,有能在所在,地为所在,佛为能在。法身无相,如何言在,以无在故无所不在,既无所不在。说在舍卫国有何不可。

  五处成就,舍卫国,此云丰德国,以此国人德行丰厚故。舍卫国是总名,其国有祇树给孤独园是其别处,亦名只桓精舍。其国有长者,为国王之大臣,家极殷富,位高德尊,凡幼无父之孤,老无子之独,长者皆济恤之,以是得给孤独之美称。长者原不知有佛法,为其子往他国聘妇,住于友家,适忙设斋,请佛及僧。长者闻知有佛,具闻慧故而毛骨悚然,因欲见佛,诚意祈求,感而遂通,佛收光明。长者按光循至佛处,不知礼敬,帝释天现身围绕礼拜,以引示长者,故长者亦绕已礼拜,闻佛说法,欢喜无量,乃请佛住舍卫国说法。佛默然允许已。云需大讲堂,派舍利弗同往监造。长者知只陀太子有大树园,欲购之。只陀,此云战胜,父王战胜,适生太子,因以名焉。太子不知有佛,戏长者曰,用金砖遍铺园地,方售与之。长者铺金将满,正在思索。太子意其颠狂,戏曰金砖尽乎。长者曰,我思开何库藏,其金恰足耳。太子有惑,施其余地及树。长者购园,太子舍树,故曰祇树给孤独园。此约事讲。若约理释,佛者觉也,觉即心也。心无形相,丰德国,性也。法性具足无量功德,心是如如智,性是如如理,心不离性曰住丰德国,心治障尽方可契理曰住。在修行时如一人(正念)与万人(起惑造业)敌,正念消灭惑业,方为战胜,战胜方成菩提大树,曰只陀树,给孤独园者,如如理中,具无量性功德,智契理时,以此功德法财,布施一切众生,用之不尽,众生轮回六道,流转生死,无依无靠,俱孤独人也。如来愍之,以无尽功德,而周济之,曰给孤独园。世间长者以世财济众生色身,喻佛为出世长者,以法财济众生法身,使成佛道,而仍理事圆融不可偏废。以上五成就通序竟。

  乙二别序六。丙初目连道满。二知恩欲酬。三攀慕遍循。四得见所在五悲哀往救。六恶习难转。今丙初目连道满。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序别又曰发起序,此句述目连道满。目连是略称,具云摩诃目犍连。摩诃此云大,目犍连此云采菽氏,姓也。名曰律俱陀,此云无节树,父母祷于律俱陀树而生故名。目连原为外道,神通广大,如来现权种神通度之,彼方出家,详见贤愚因缘经。出家后依佛法修行,证阿罗汉果,而得六通。始者,初也。别在外道,虽亦有小小五通,未得六通,今始得六通。一神足通,变现不思议境界之通力,虽千万里举步即到。二天眼通,澈见障外,山水无碍。三天耳通,远闻无碍。四他心通,知他人之心念无碍。五宿命通,知自己及六道众生宿世生死无碍。六漏尽通,能知众生惑业,诸漏尽无碍。六通中第六唯出世圣人所得,前五异生亦得,而所通分限亦局,得六通即证四果阿罗汉,若踊身虚空现十八变用三昧火自焚方为灰身泯智,自取我空偏真涅槃,佛果菩提尚在遥远。

  丙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目连尊者,始得六通,即要报父母之恩。盖以好心出家者,先发报恩之心。广度众生为愿,因多生父母,咸欲度之。一切众生,即多生之父母也。现生父母不度,安能度多生父母,又自未得度,安能度他。目连自得度故欲度父母。又尽先度现生父母。较世人以能供养父母色身为报恩者,不啻天壤,由现生父母,以及多生父母世人更谈不到也。目连亦未必顾及多生,因小乘声闻不能真发大心故。然大心分本迹,目连迹为小乘声闻,本为大乘菩萨,权巧方便,示现声闻,亦未可知。大乘发菩提心又有浅深不等,有先解大乘义,后发菩提心者则深,未解大乘意义者则浅,如吾等受皈戒时,未能深解大乘义故;所发之菩提心,皆不真不深。起信论云:‘知真本有。\’谓知无上菩提涅槃,人人本具。达妄本空,谓达三界三障一切本空,进而言之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解此了义后,发菩提心方为真实。虽云上无佛道可成,发菩提必要成佛,下无众生可度,发菩提心必要度生。虽人人本来是佛,被障所障,故须发心要成本来是佛之佛,虽下无众生可度,众生不知本空,故要度虚妄本空之众生,大乘之义,自一边看之,仍是边见,不能圆融,能开圆解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岂可忽诸,乳哺之恩,即养育之恩也。何以不言生身之恩,佛意不重淫故。乃至推干就湿等,母恩至深,故曰欲报乳哺之恩。

  丙三攀慕遍循。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欲报父母恩,即以天眼通之道眼,遍寻父母究在欲,色,无色三界之何处,故曰观视世间。欲见父母所在,以便往度。

  丙四得见所在。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前言欲度父母,报乳哺恩,应父母齐度,以各有差别业,故其母有先得度之缘,亦乳哺之恩偏重于母故,即先度之。见其亡母,生饿鬼中,变为饿鬼。饿鬼名刀途,业力所障,不但不见饮食,而且千百年不闻浆水之名,即或得见江河大海等水,欣然欲饮,牛头鬼卒持刀逼迫,不许进水,故曰刀途。即或见之,水成镬汤不能饮,如是长劫受苦,业力所持故亦不死。皮骨连立,慞惶惊怖,孝子见之,宁不悲痛。

  丙五悲哀往救。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目连尊者,一见亡母即悲哀不禁,用己之钵盛饭,以神足通往饿鬼道中,饷送其母。此世界名五趣杂居地,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参杂而住故。但各有业报,各不相见,不隔而隔,惟人与畜生长见,饿鬼地狱虽亦在此世界,到处都是,鬼能以天眼见人,人无天眼不能见鬼。地狱,按地藏经说有固定处所,乃是大地狱。其余地狱亦随地皆是。昔日见一公案上说,有一少年,常偷邻家鸡卵,以灰火烧吃。后在外玩耍,见一大房,前往观之,甫入,而门自关,即不得出,觉有灰火,烧于足下,展转奔驰,烧不能脱。饭时,家长寻之,邻人告云见此儿于田间回转奔驰,已历多时。家人呼之,此儿闻声,大房乃隐,两足起泡,痛哭而归,述其经过,莫不叹奇。佛法所谓循业发现,地狱如是唯心变现。余趣皆然。故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又有何定处。

  丙六恶习现前。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其母在时,悭贪习重,到饿鬼中,习气仍存。故见饭至,恐人抢夺,左手遮障其钵,不使人见,右手搏饭成团,未待放入口中,已经变成火炭,岂仅口不得食,手亦不能不放矣。此苦何堪设想。常讲贪心重生饿鬼,嗔心重生地狱,痴心重生畜生。以此观之真实不虚。以上释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三。乙初目连悲泣陈情,乙二如来广示法要,乙三当机获益脱苦。今初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目连得通,见母受苦,痛哭流涕。与以饭食,不知循业成火,欲食不得,遂大叫悲痛,驰还精舍,禀曰于佛,具足陈述,如上情况。

  乙二如来广示法要二。丙初简示,丙二正示。今初分五。丁一,彰母罪深,丁二,明子力弱。丁三,斥邪无用。丁四,显正有能。丁五许以救方。今丁一彰母罪深。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佛法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惟佛与佛,乃能究竟,目连之母,业不可思议,亦惟佛深知,故佛言,汝母罪业之根,深结难拔,目连初得六通,道力去佛甚远,何能救拔母业深根。盖众生无始以来,即有贪等烦恼,过去还有过去,根深蒂固,从未解脱,只有结缚,纵稍修持,功不敌过,以他例己,我等皆应痛哭流涕。试观普贤菩萨,位居等觉,十大愿中,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视此可知罪业之深。等觉尚如此忏,我等不忏,何时能尽,经中所说善恶,皆须向自己分上会,善则速修,恶则速除,方为善学法者。

  丁二明子力弱。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汝为孝子,又证阿罗汉。但汝母之业,非汝一人所可奈何者。如杯水难救车薪火也。

  丁三斥邪无用。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汝虽是孝子,声望名誉能感动天地。鬼神不能不恭敬汝之孝道;及出世之道。而亦不能罚汝母之恶,赏罚不明,又非天地鬼神之正道。况彼等俱是有漏凡夫,其福德亦是有漏之福,非出世无漏正因,何能救汝母之苦。

  丁四显正有能。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十方众僧拣非一人。威神之力,拣非有漏。若以佛法僧三宝福田并重,理则举一是三,全三是一。事则三宝各别。佛在世时供佛之福大,无苦不救。佛不在世,虽有佛相,供者作偶相想故,不显佛之威德,故佛涅槃后,供僧之福大。法宝则通三世,佛既在世,如何还令供僧,以佛方便多门,为使未来众生常种福田故,佛每遇有供养时,劝令供僧。且僧持戒。以僧有三无漏学之德故。又佛不许僧作士农工商,无人供养,无暇三学,则道难成,故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四事,附托国王宰辅大臣白衣。今目连救母难,亦应随力随分,斋僧无财亦当募资,以为斋主,故未斋僧,先赞僧德。

  丁五许以救方。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前云悲泣曰佛,意在求救故,将救未救,许救以安其心,救济之心,如阿伽陀药,此云普去,普去一切苦恼,故云令一切难皆离,所谓二苦,三苦,五苦,八苦,无量诸苦,无苦不离。以上简示已竟。

  丙二正示二。丁一教子献供之法。丁二教众僧受供之仪。丁一教子献供之法分五。戊初定胜时。戊二,发胜意。戊三,设胜供。戊四,赞胜田。戊五获胜益。今初定胜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四月十六日安居结夏,七月十五日圆满,大众僧自恣。佛初制戒时,原无自恣法,一切僧众,不论久学新学,一人有过,余人规劝。乃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义。盖人非贤圣,孰能无过,互相规劝,方可除恶增善。法久生弊,护短者不服规劝,则清净比丘,见有过不能规劝,不忍坐视,如是白佛,佛令先向犯者求听,接受则劝,否则已之。而放逸者,反向清净比丘求听,遂又白佛,佛乃令七月十五日安居圆满,僧众聚会一堂,公举具五德者自恣,五德即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自恣未自恣。自恣义通二边,约能举人,五德侩对犯者,自己任意举彼过失。约所举人,则自己住他人举己之过。五德仗大众僧威举过,令犯者不能不听,亦不能不忏,使得清净了脱生死,为救护犯者不致堕落故。佛以众僧有罪能忏,还成清净得受戒腊之岁,易成出世之果,故称佛欢喜日。

  戊二发胜意。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在胜时还须胜意,即发大心也。目连尊者见母有难,故欲救母,或者家亲眷属,及多生父母是有难者,皆当救之。云七世者,七表七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世通过去,现在,未来。七识所识,三世所有,以及现在未亡,或现生已亡之父母,在八难七难中者,皆应救之。八难即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北俱卢洲,无想天。七难即水,火,罗刹,刀杖,恶鬼,枷锁,怨贼。凡此诸难,发大心者皆当救之。

  戊三设胜供。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具者,备办也。饭通可食之品。百味,由造作五味变成多味也。五果,五类之果,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瓜梨柰椹等。三、壳果,如胡桃石榴等。四、桧果,如苏荏等。五、角果,如菱豆等。汲,取也。灌,盛也。谓取所具饭果等,盛于盆器中也。或具香具油,或具锭即灯烛也,或具卧具,即床被等也。广则针线布帛药品,凡僧可用之物,随力随分,具足供养,如有大力,俱办益善,能多供而少供,能细供而粗供,即为悭贪。若心大无力虽是少供,能随大心而得大福。佛世有一婢女,扫地拾得一文金钱,买油供佛,发愿以智慧心灯,破除众生无明黑暗。卖油者知彼供佛,亦随喜功德,多与其油,以其心大,油坠点至终夜不尽,是日目连当值,晨朝息灯,多方不灭,乃以神通亦不能灭。佛笑曰:‘汝小乘阿罗汉之神通,如何能灭发大心之灯。’此心大力小,少供多福之一例也。甘指食品,美指用具,俱放盆中,尽世,言多。著,置也,置于兰盆会中,以供十方大德众僧,即凡圣三宝平等供养也。

  戊四赞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福田,有恩田之福田,父母也。有悲田之福田,苦众生也,僧宝为众生敬田之福田,更胜前二,故佛赞之。当此七月十五日,一切众僧,凡圣交参,未证果者正修出世之因,举定以摄戒慧,戒不淫杀盗妄等,或断见惑尽,以证初果,或断思惑尽而证四果,此已证果者,举四果以摄初二三日四道果。或有在树下经行调身以自利,或有得六通而自在以教他。初发声闻心人,以声闻法教之,发缘觉心者,以缘觉法教之,以上通大小乘,下则大权示现,或有初地乃至十地菩萨,如地藏弥勒等,权巧方便示现比丘身,在比丘众中,一心受供,自利时同一定慧心,利他时同一慈悲心,又或一心不乱参禅,或一心不乱念佛,或一心不乱习观,参,念,观虽异,一心是同,此就无间之功,曰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钵和罗亦名钵多罗,即应量器,简称钵。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此就受供之制,曰皆同一心。五观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百岁初夏,圣凡比丘,同一持戒,具足清净,曰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即是佛道。学佛三无漏学故,汪洋广大,无边甚深,以有此德,方为胜田。

  戊五获胜益。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其,泛指娑婆世界一切众生,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今生父母,六亲眷属或已堕三途者,得出三途之苦。斋僧时即出苦时,曰应时解脱,未解脱时,不得衣食,得解脱时,即生人天衣食自然矣。若父母现在者,以盂兰盆斋僧,故得福德增长,寿命延长。若为多生父母斋僧,可以超升天上,得自在化生,无胎生之苦。小乘云生天为六道之一,大乘云天即第一义谛性,以明心见性,为生第一义谛天。入天华光,入,悟入也,天为法身,华为般若,光为解脱,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举一即三,僧即解脱,佛法即般若法身,今以斋僧故,就路还解脱家,及般若法身家矣。故当经判大乘教者,依此语。小乘亦有此德,而浅深随机,人天若有悟入,即超出人天矣。

  丁二教僧受供之仪。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义,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以上如来为为人子者说五胜已时,又即以此时约敕众僧,说受供之仪,其文有四:一利他仪,二自利仪,三供佛仪,四正受供。利他中第一句是总,第二句是别。随施主所为,不可不预知所为,而痴心受供,施主所为或现生父母或多生父母,及冤缘债主,又虽为当斋施主,亦得兼为过去现在一切施主,发广大心咒愿,准提咒为咒愿,即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此通世出世乐,亦通食前后。食前云供佛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此为出世乐。食后则云饭食已讫,余三句同。佛敕咒愿已,再敕自利仪曰,行禅定意者,咒愿乃从体起用,禅定是摄用归体。亦即定慧均等,此定慧均等,即自性功德,从自性所发,还归自性。故楞严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况世界耶,况世界所有众生耶,况众生所有苦恼耶。故行禅定意,三心即了,三心未了,滴水难消。故受斋时,无攀过去现在未来事之三心,成就自利,否则损己利他,不如自他二利。三敕供佛仪,初受食时,未食先供佛,佛在世时,安放佛前,佛去世时,安塔寺中佛相前,众僧句举一咒愿仪,摄余二仪,然后说正受食之咒愿,如毗尼所谓‘若见空钵,当愿众生,究竟清净,空无烦恼。’空钵表真空理,愿众生远离烦恼惑,得究竟空,不起惑造业,即真空观。‘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盛满,一切善法。’满钵表性德圆满。不空真如,即妙有观,当愿众生,通自他多生父母。上说五观今当释之,一‘计功多少\’者,谓一钵斋饭,农夫耕耘,厨工炊煮,费工良多。‘量彼来处\’者,为施主舍心所施,无德何能消受。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者。想自己德行,若全可受,缺则成债,当披毛带角还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者,众生分中,贪嗔痴等为宗,若不对治此惑难离故,见美食勿贪,见恶食勿嗔,见不美不恶时勿痴以防之。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食时所食之食为\‘时药’,不食则身形枯槁,不能用功,亦如害病食药,不计其苦也。五‘为成道业,方受此食’。修戒定慧等为善业,作杀盗淫等为恶业,吃饭穿衣为非善非恶业。然食已修善,则食亦成善,食已作恶,则食亦成恶,故曰五观若存,斗金易化。又者出食三种偈咒,虽侍者事,大众亦应默念,各修福慧,况所施众生亦我等多生父母,岂能漠不关心哉。故正食及食前后皆有咒愿,供佛斋僧咒愿是法,此三宝功德,何苦不救。

  乙三,当机获益脱苦。丙一,孝子获法喜益脱忧愁苦。丙二,慈母获济度益脱果报苦。今初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即目连供养三宝之时,亦即彼母脱苦生天之时。目连是别名,比丘是通名,必有比丘众,及大菩萨众,又大小二众各有在家出家,共成四辈,如经末文说。皆大欢喜者,以如来说此斋僧一法,无苦不拔,无乐不与,其谁不喜。末二句别明当机转悲成喜。释然二字,言其悲愁瓦解冰消。

  丙二,慈母获济度益脱果报苦。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时,即目连斋僧时。亦即众僧咒愿受斋时,是日亦是时也。显其脱苦甚速义。得脱一劫饿鬼之苦,显其得脱众多之苦。劫字略称,时之最长日劫波,应受最长时之饿鬼苦,一时得脱,何幸如之。有云一劫作一切者,文义亦通。饿鬼虽多,三宝德大,故能脱一切饿鬼之苦。

  甲三,流通分二。乙初申请。乙二,赞答。今初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所生即能生,能生生于所生故。得蒙三宝之力,僧力已在其中。何以重言众僧威神之力耶,其义已如前‘显正有能\’科中辨之。此已过去之事,若未来世,一切出家在家佛弟子,亦可以如是奉救倒悬盆,不救现世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乎。此尊者发菩提心,为未来众生故,我等不可不知恩报恩。

  乙二赞答三。丙初,赞许。丙二、正答。丙三、奉行。今初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大善,快问。皆赞美之词。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即心心相印,机感相投,故以大善快问赞之。

  丙二、正答四。丁初、教起行。丁二、教发愿。丁三、教常作。丁四,勤修持。今初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尊者问词,仅及未来佛弟子,如来答语,通一切非佛弟子,亦应作之,何以故?娑婆世界之众生,无父母不在苦之人也,下救云慈,上救云孝,故曰行慈孝者,皆应广度众生。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大众僧安居圆满自恣之殊胜日,以百味饮食,安于盂兰盆。虽云于胜时,发胜意,设胜供,供胜田。此就目连尊者得六神通,见母苦时,近胜时故。若父母眷属苦在目前,待胜时而后供僧,即非慈孝矣。每年胜时不行斋僧者亦然。

  丁二、教发愿。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有行无愿,即慈孝之心不切,难与三宝感应道交,故教发愿。现在多生父母,即一切众生。凡有苦者皆愿救之,即拔苦也。与乐则虽云生人天中,不如愿生极乐,永不退转,曰福乐无极。

  丁三、教常作二。戊初作理观。戊二、作供仪。今初

  是佛弟子修孝亲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

  是学佛法人修孝顺行者,应修观行,念念之中,常常忆念父母。或称事念,或称理念。称事念,念色身父母,如念佛然,一定使父母超生。称理念,父母有二,一念方便为父,方便为权智,能干事故。般若为母,般若即实智,能出生诸佛故。二念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为根本无明,即三界受生死之根株,贪爱母是枝末无明,常造生死恶业故念念对治,使已生者还灭,未生者不起。设以情爱心念生身父母,仍是生死不了,故修理观,成就法身,得报深恩。

  戊二,作供仪。

  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长养为事,慈爱为心。三藏云:‘父母结爱,既念念不离心,孝子报恩,须年年不绝供。’故应为盂兰盆仪,供佛及僧。

  丁四,劝修持。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奉即信受奉行,应当以此二力,常行是法,方为佛子。又僧俗虽殊,谁无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况当人伦。理当竭诚尽孝,使亲离尘垢,子道成就。凡我同伦,其幸各行斯法。

  更有一事,奉白大众,后天虽以斋僧救父母等,为佛欢喜日,若能买放生物,佛更欢喜,望随力布施,可少不可无,况放生亦即救多生父母等矣。

  丙三,奉行。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如来说法之时,目连及出家在家男女四辈弟子,此撮略耳,开广则出家五众,在家二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即佛教流通之象。

\

  (附)更有数语奉告诸位,佛七明日圆满,后日正式自恣,故提早一日圆经,明日众僧学自恣法仪,后日除自恣外,一切佛事居士皆能参加,造业一人也嫌多,作佛事则多多益善。恭喜诸位法喜充满,善果圆成。

  佛说盂兰盆经讲录终

  跋

  丙戌春暮,西游故都,得拜 慈公老人于极乐庵。初蒙开示,大起信心;嗣闻楞严要旨,益坚出尘之志。因求 老人接引,谨于浴 佛日剃染焉。从此别慈亲,离妻子,日侍 师尊,习‘息慈\’业,悲喜交集。解夏念 佛期中,师尊讲演盂兰盆经,阐扬亲离尘垢,子道成就,大乘法门,至孝要义,会众莫不感动,通阿悲喜弥增。随闻恭录,用资警惕。嗟乎!谁无父母,生我劬劳,推而广之,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普愿见者闻者,悉发道心,依教奉行,救其多生父母,生‘天华光\’,除无量苦,得究竟乐,既报父母昊天罔极之大德,又副 慈公弘法利生之盛意,佛益欢喜,岂不懿欤!

  西元一九四六年佛欢喜日沙弥通阿敬识于北平极乐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