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汾阳(今山西静乐)无德禅师,曾参学过七十位善知识。当他在襄阳白马寺寂居时,前后有人八次请他出山弘法,他都推辞不赴,并州(今太原)汾阳有道俗一千多人来襄阳坚请不已,才随顺众望。既至汾阳,四众俱教蒙化,宗风由是大振。他平生足不出寺门,曾作不出院歌一首表明自己的志趣。
赞说:历观古来许多大德高憎,悟用心法之后,大多都韬晦起来,待到机缘成熟,才出来大作佛事。而此老八请不赴,尤见持重深藏。其后大振宗风,正是源深所以流长呀!今有一些少年,稍得一知半解,便自负不凡,匆匆忙忙地想大出风头,惟恐落于人后。
这是多么错误的啊!好像还未成熟的瓜果,如过早地勉强把它摘下,终是不香甜。学道的人应时时以此自警。总论
或问:“从前世尊初成正觉,便演讲华严;也有一位沙弥讲经时,年方七岁。假如精明佛法的人都得韬光晦迹,长期久隐深山,怎能广度众生?”这种顾虑虽然也是对的,但你不知古人之所以那么迟重,并不是为独善其身而忘却众生。其实道德越高的人志愿越广大,真正聪明睿智的人处事更加谨慎。那些水边林下勤于办道的人,无非为了积累福慧资粮。待到德行完备,因缘成熟,龙天把他推出,这时化度众生应机接物便能显得宽裕从容,成效也更显著。你只见如来一代利生的成果,而不知这成果是如来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熏炼而得来的,那七岁沙弥能讲经弘法,怎知不是多生熏修获得的宿慧呢?古语道:佛法不是鲜鱼,那怕积累日久会烂却。这个比喻虽小,但可推之而窥其大者。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