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略述《佛说八大人觉经》

发布时间:2023-01-02 19:53:17作者:心经入门网

\

  略述《佛说八大人觉经》

  ◎邹相

  “佛法深似海”,足以体现出佛法的博大与深奥。近来,末学研读佛经时,读到后汉沙门安世高所译的《佛说八大人觉经》,为其简洁而意味深远的内容所折服。经文中提到:“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由此可以见出该经文的殊胜之处,念念不忘而功德无量。

  佛教里提到,世人总是活在贪欲与执取当中,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因为愚痴、贪求、迷惑而不能觉悟的人称之为凡夫;而佛称为觉者,就因为佛能够彻底地觉悟、了知宇宙万有的真理,证得人生的究竟,寻得真如本性。佛在成道之际,便深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的道理,立志“上弘下化”、普度众生,把已经证得自在解脱方法,教化、传授给广大众生,使众生也能得到自在解脱。这就是佛教“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使命之所在。当然,“觉人”需要方法,需要法门,而《佛说八大人觉经》就是八种法门,就是指导众生学佛修行、用功办道的八种方法。下面,末学与各位同修一起感受与参悟这八种殊胜的法门。

  一、“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即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均是变化无常的,没有永恒,就连众生的住所,也不过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假合的产物,也是危险而脆弱的。生生死死、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都是平常的、自然的,而我们的心是罪恶之源,我们的色身更是聚集一切罪恶的地方。只有时时观照自心,洞悉“诸法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才能渐渐摆脱六道轮回的桎梏,而达到了生脱死的境界。这一法门是在告诫三宝弟子,不要为“六根六尘”所扰,不要为七情六欲所动,要时时牢记“般若性空”的佛理,照顾心念,调伏自己的心灵。

  二、“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生活在五浊恶世(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的我们,在面对“色、声、香、味、触”这五欲时,常常不能自控,而滋生无限烦恼,更为财、色、名、食、睡所困,陷入痛苦的境地而不能自拔。“多欲为苦”,人生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也皆因贪欲而生。只有“少欲无为”,善于控制住自己的贪欲,“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才能身心自在。比如我们在单位里工作,不能贪得无厌,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有与人方便,利益他人。这一法门是在告诫三宝弟子,不要为欲望所缠绕,要跳出贪欲的囹圄,求得身心的自在。

  三、“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佛教里讲到,心是一切罪恶的种子,特别是人的贪心,“欲壑难填”,永远也不能知足。因为贪欲,我们肆意妄取,而造下诸多恶业。但是那些佛菩萨们,那些具有大智慧的人,却不一样。他们将“知足常乐”作为座右铭,安于贫困而坚守道业,最终寻得自性般若。这一法门是在告诫三宝弟子,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莫与别人攀比吃喝玩乐,而是要一心学佛修行,“安贫守道”,把光大佛法、振兴佛教、利益众生作为自己所追求和奋斗的事业。

  四、“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常言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学佛修行同样是这个道理。一旦松懈、懒惰,就会堕落、沉沦。唯有日日精进、时刻精勤,才能破除诸烦恼,摧毁、降伏“四魔”(指恼害众生而夺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种魔类,即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挣脱“阴界狱”的牢笼。这个“阴界狱”的“阴”,就是指“五阴”,又称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界”即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它们就像是牢狱一样,成为阻碍我们修行的巨大障碍。试想,若一个佛弟子,在修行之路上不思进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会烦恼丛生,无法破除魔障,苦不堪言。这个法门是在告诫诸佛子,只有勇猛精进、不断努力,才能对治懈怠,破除种种烦恼,降伏一切魔障,出三界,了生死。

  五、“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佛祖说,众生因愚昧无知、不辨是非、妄自清高而陷入六道轮回之中,生死流转,难逃痛苦的厄运。而佛菩萨呢,则博学多闻,不论世间法也好、出世间法也罢,均能认真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成为博闻强识的大智者,然后再教化众生,“拔苦予乐”。这就是凡夫与佛菩萨的区别。这个法门是在告诫佛弟子,不能贪恋红尘世事,不能冥顽不灵,而应时时充实自己,圆成佛法,普度众生。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唯有身怀智慧,才能帮助众生脱离苦痛之境,得到身心的自在。

  六、“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信佛之人首先需深信因果、不昧因果,“如是因如是果”、“种甚因结甚果”,坚信“因果不可思议”之说。我们若因贫苦的环境而积蓄怨恨的念头,由怨恨而生嗔恚之心,必然会结下恶缘。所以,我们要效仿佛菩萨,善于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一切众生,而不分怨亲,一律平等的恩施,才能种下善因,结下善果。比如我们看到街上的乞丐,不能鄙夷他、喝斥他,而应施以财或物,救度于他,让其得到布施的快乐。而我们在布施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利益众生,同样也能感受到布施后的法喜。这个法门是在告诫诸佛子,要深信因果,践行“布施平等觉”,无分别心,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才能广结善缘,收获善果。

  七、“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佛经上说,色、声、香、味、触这五欲,害人不浅,它也是影响我们学佛修行的障碍。即便是我等俗世之人,也不能为“五欲”所俘,受其毒害。我们应该皈依三宝,一心向佛,恪守佛教戒律,过着清净淡泊的生活,慈悲一切众生,才能远离五欲,自在洒脱。古德曰:“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这即是说,出家是大丈夫之所为,也是安身立命、清净自心的殊胜路途。这个法门是在告诫诸佛子,出家学佛是庄严神圣的事业,我们应该以此为殊荣,坚守这一清净梵行,才能为众生做出更多、更好的善事与善行。

  八、“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众所周知,要想干好一件事情,都要有决心、有信心,这就是要发心,发心做好那件事情。当看众生受尽苦难与痛楚时,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他发的心,这就是他的悲心愿力。而我们这些佛弟子,同样要发心,要发大乘心,不仅要“自利”,还要“利他”;不仅要“度己”,还要“度人”。这个法门是在告诫佛弟子们,只有发大心、发大愿,才能在学佛修行之路上走得更远;只有发大心、发大愿,才能将“拔苦予乐,利益众生”的佛教事业做得更好。

  综上来看,《佛说八大人觉经》为三宝弟子传授了学佛修行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八个法门,可谓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值得我们悉心品读、用心参悟。“一念迷即悟,一念凡转圣”,若我们能依法奉行,深入经藏,必能“转识成智”,证得般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