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经义海卷第九(经三之二)翦九
(凡遇圆相即是标辞与?同其上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梵云?都此云界界是因义根境识三互为因故又种族义根境识三各一种族又眼等六种族别故○解此十八界虽相对推破而正在六识其根与境前已破故)。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佛于小乘方便教说诸因缘法今明第一义谛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故此牒而徴之○解私谓如汝所明者小乘所解因缘生法皆是实有不了即空今据彼诸之用破其执也他皆仿此)。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破根生也初句牒既无下四句无境有识何用破也既从根生即不须境若无其境何所分别所缘已无能缘何用汝见下四句即能生识根无体破也若谓根生根非眚等是不可见复无表示根尚不立识从何有下破境生○解真际曰汝见指根也以是不可见有对色故既不可见即无表示)。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此色空相倾无识破也初一句牒空无下四句立理正破既从色生空现色亡识应随灭谁了虚空若色下五句据理质破色若迁变汝能了变识元不迁既无色相从何立界)。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此随变不变非界破初二句随变无识破色若变时识亦随变名谁为识不变下四句不变无知破若不随变识则常在元从色生不合知空○解孤山曰破有三意一识随色灭二界义不立若色灭识不灭则一迁一不迁两类不同何名种族故云汝识不迁界从何立若随色灭两法已灭界相何存故云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三常不知空性既不变既从色生只合识色不应识空)。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破共生也若根境合生中界者此识中界知不知别故云中离若成别者此识中界一半合根一半合境故云两合两合若成有杂乱过知与不知同一界故界义应非或离者开义或犹无也○解合则中离中谓识也既识从合生则属根境离则两合释上句也一半合根一半合境根境两属体性杂乱亦乖种族界义不成)。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标双微根境为缘生耳识也)。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先破根生此胜义也初一句牒动静下三句正破能生若无前境根自不成由尘发知故必无下况破所生若实无知根尚不立更有何识)。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破浮尘也初三句纵破设取浮尘之耳容有闻者若无动静亦不成闻云何下三句正责破也如何将此可见浮尘杂色触法为识之界则耳下二句双质二根从何为界生耳识耶)。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已下破境生初句牒识因下根境俱亡破声能生识何假于闻此亡根也若无于根声亦不有此亡境也根境俱亡识从谁生)。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闻声同识破初三句双牒汝谓识因声生又许因根有相今闻声时即是闻识)。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
(初句不闻无界破若不闻识亦不闻声能闻所闻俱无界义后一句闻识同声破可知)。
识已被闻谁知闻识。
(成所无能破也能了之识已作所闻之境谁为能知知此闻识)。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无知草木破也了别既无草木何异)。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破共生也初二句正破中界根境各生尚非共生岂有此理后三句显无根尘对边立中中既不成边亦不立也○解孤山曰识若杂成则一半属声一半属闻故云界无中位既无中识则内根外境义皆不成)。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标鼻香根境不能生识)。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先破根生此以浮尘胜义二根双问二俱有过○解肉形即浮尘嗅知即胜义)。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破浮尘也初句牒次二句破若取双爪此乃身摄非属鼻根设有所知但名知触不名知香名身下二句结非香鼻鼻尚下指无界义此下破胜义根○解私谓若名为触即是身根所觉之尘故曰名触即尘)。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初三句牒计总问以肉下破浮尘是知身自知触非是鼻根也)。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破空是知初三句根无知觉破如是下二句空即是身破汝身下三句结无本体○解孤山曰言空是汝则不见形言身是汝则不能知两求不得是无所在)。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破香是知此正破也香自有知何关汝鼻)。
若香嗅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
(?破转计也初二句牒计设汝若言非不相干由有我鼻香臭方立犹如鼻根由香故有则彼下破今四句资不生香破也○解伊兰是臭树也)。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
(?嗅根何气破)。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
(香臭相倾破也非无也无不闻也)。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俱闻两体破鼻若生香必不闻臭若必生臭应不闻香今既俱闻鼻须有二二鼻若立两体还成正为何体○解私谓从二物不来下以根从境破境既有二根应成两先定云为香为臭次责云臭则非香香应非臭意在俱闻堕两鼻之失也)。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互即双亡破若汝不许鼻有二者则香臭混然都无有别以从一鼻之所流故若无香臭说何为知名生识界○解此复以境从根破根既唯一境云何二二性不立识界奚存已上皆破根生也问上文云以香为知知自属香岂非破境耶答斯盖对根而说正破胜义下文不对根辨方破境生也)。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此下破境生也初句牒识因下五句举例夺破眼能有见见不观眼香能生识识不知香)。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反覆纵破也纵许汝识能知香者此则不合言从香生故云知则非生设若不能知此香臭又何名识称了别耶故云不知非识香不因根无有香界故云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了香非可说言因香有识)。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总结破也识既无生根境不立设有闻性皆虚妄耳○解孤山曰中间识也内外根境也)。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标如前徴问根境生识)。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破根生也初句牒则诸下举无五味以问舌根即无味自尝问也)。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有无随计破也舌若有味根已成境孰知根者无味之时味必境生独有汝根焉能生识下破境生)。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引例无知破也从味所生岂合名识故云识自为味设许名识亦不自尝引例可见)。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如前五味各生一物识必境生亦应多体即识从于味识即成多也)。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若一体识必从境生能生之境亦应一体何分五别分别下纵破五味不分何名了别说为识耶此则味从于识味应无别云何下二句总责识体从二得名根生境生二俱失故○解私谓咸淡甘辛略举四味详则有六更加苦酢言和合者众味共成也俱生者本性不易也变异者烧煮异本也斯等种相若谓能生一识体者所生之识既一能生之味岂殊是则一切味尘混而无别苟无别识界义不成)。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破空生也)。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破共生也既从合生自性属谁而名界耶○解孤山曰初因舌是破自生二因味是破他生三虚空是破无因生四舌味和合是破共生前后诸文皆尔此中最显)。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标如前徴问根境生识)。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破根生也观对待也无二所觉为相待缘独此身根无生识理下破境生○解粗寻曰觉细伺曰观触尘合离是身觉观之缘既无触缘则无觉观也)。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无身非觉破也有身无触尚不成知有触无身故非能觉非身无身也下根境互亡破也)。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
(此指现道理也物无觉触之知身则能觉于触斯理昭然明白可见○解物不触知只是物不知触耳)。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
(?此下依理推破此二句根境相即也今汝若许触能生识触则有知与身何异应可身亦名触触亦名身俱有知故应立量云汝之身根定触所摄以有知故如所执触汝所执触定身根摄以有知故如汝身根斯则触既生识遂令相即也○解既身知有触则知是身时即受触知受触时即是身也)。
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
(?身触俱非也以相即故遂今俱非则触不成触身不成身也应立量云汝之身根定非身根以有知故如所执触汝所执触定非是触以有知故如汝身根将汝一因成我四量令汝相即亦令俱亡身触下二句结无二位下破离合解若即唯是触则无身相若即唯是身即无触相私谓从阿难下乃是委破上文身触各生之义先简物不触知次显身知有触既了身知有触则晓身触同时若许同时故知身触各生两无所以)。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初二句合即唯身破触既合身合应无二唯一身根更无触位后二句离应无触破触若离身复何成触如虚空相亦无触位○解推合与离此破中间识界下文内外不成结破根境也中云何立结破中间也)。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
(?例破识体也触立则根立内无则外无根境不存何为识相)。
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双牒反质也三位俱空识从何立)。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标如前徴问根境生识)。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先破根生此离尘无体破也初一句牒于汝下五句正破能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若无法尘意根不起离缘下二句例破所生离前法缘尚无根之形貌况所生识将何起用)。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此下同异俱非破也此总问同异识心第八也思量第七也了别第六也七八二识俱第六根亦同名意故此双问二俱有过○解俱舍论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了别名识此云识心同彼第一即意根也思量兼了别性同彼第二第三即意根所生之识也然彼第二亦云意者盖识之异名耳故婆沙○门心意识三无有差别如火名焰亦名为炽亦名烧薪是知意识名同但约先后以分二义)。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破同也若识与意其体同者识即是意云何更分能生所生此下破异)。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
(解若识同意云何复有能生所生若识异意则应所生同于无情)。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
(?无识非生破初句半牒半定应无下破既识与意异应一有所识一无了知苟无了知何会意生以意有知故○解又纵计云所生无识则与能生体性非类)。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
(?设使此识有了别者如何辩异识之与意此有识无异破也○解又若救云所生有识此识既无前法可缘必须反识其意意若为境根义不成)。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双结不成也同义无凭异又非理二性不立云何识生从汝根出下破境生○解上破根生下破境生)。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此明五尘不即意摄也以各有所对故)。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
(总问法尘也法尘之法故云法法以别拣通也○解资中曰以五尘之法各配五根离五尘外意无别法)。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前五句正显无体法尘即前五尘影故离五无体生则下四句牒破转救也设汝救言色及余法虽非意境生灭二种正是法尘者若尔生灭无体全是色等若起若止无别生灭在色等外○解槜李曰色空动静通塞即色声香三尘也合离即味触两尘生灭即法尘然生灭但是五尘通相离五无体故云生则诸法生灭则诸法灭也)。
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正破识界无体也所因即法尘尚不可得岂生汝识能所俱无云何立界○标指之辞大乘与?相类故不重录)。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及自然性。
(○?二重约七大会相然大之为名本乎世谛小乘法相说诸色法四大和合之所成就复分内外说此名为诸法自相寂而不圆犹为诸法共相所拣粗而且浅是佛如来随他意语世间安立有名无实虽名为大大义不成胜义谛中所说不尔谓周遍含摄体无不在物无不是非因待小当体受称故名为大今此经中所说七义俱名大者七义之中摄一切法谓空有根尘色心性相尘尘法法无不周遍无不含容破彼权见令知实义如下文云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斯则会相即性性遍相遍方称胜义至极之大岂同权教说名自相文三)。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叙昔闻也)。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难今说也排推??弃也○标阿难伸难者示相怀疑以安立方便世俗谛疑胜谛第一义故有是难)。
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求开示也方便安立说有四大因缘和合成诸变化第一义中诸法不生今则无灭生灭去来本如来藏今以世谛疑第一义故有斯难○解孤山曰将恐众生闻昔和合则滞于有闻今排??则溺于空不达中道动成戏论故请开示)。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猒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
(解问阿难何处猒小求大答即经初云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是猒小也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是求大也亦可指法华中)。
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因缘和合四大发明皆小乘法诸法不生唯如来藏即第一义○标第一义谛即如来藏性不逐缘生境有)。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缠绕疑惑也诸佛秘密靡不皆知故云说乐今闻诸法皆如来藏名真药现前举昔方便疑今真实名不能分别○标虽有多闻忆持如来十二部经未全道力故佛举疑呵责)。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今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来听许宣现未俱益○标通达实相者不认缘生境有是非之相)。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解此明大性本真则非和合故引虚空喻之即同下文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也私谓此破阿难不和合疑非显大性不和合义所云汝言四大和合等者牒彼所执也若彼大性体非和合者正举其疑也既执和合疑非和合故今破之意云若谓四大之性不和四大之相斯则性居相外二不相杂故曰犹如虚空不和诸色此约真如随缘不同顽空之性也)。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初四句牒所计次六句略破非和若四大性自体非和则不和诸大如空与色碍无碍异若和下破和合若大性体自是和合即成生灭始终即生灭也生死下释初句释相成次句释相续谓生能成死等生能纶生等谓现在生续过去生也如旋下二喻初喻相续次喻相成如文○标谓循环生灭无穷也○解此破和合名同昔说体异前执前所执者体唯世谛今所执者体兼真俗既破非和恐计于合故复破之此约真如不变不同变化等相也孤山曰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曰生死死生即始终相成也今生后生今死后死故曰生生死死即生灭相续也次举二喻以相续如火轮相成如冰水)。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邻虚无方分微也即是极微色边际相微尘有方分微也今经旨有方分微名色边际相随经所出不须和会○标此标事显小乘析色明空四大和合俱无实义昔跋陀禅师问生法师何以明会色空生曰众微聚而为色众微散而为空跋陀曰此生灭世俗之论吾即不然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也○解三藏二乘析法观空故约彼解以破其执)。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依标立理也既能析色成空亦可合空成色方曰相成相续耳)。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牒起所疑也欲破先牒)。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此下依理广破此合空成色非理也汝许析色为空应许合空成色邻虚极小成用几空若合邻虚自成方分不成邻虚)。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合色为空义乖也虚空至大邻虚至小析小成大为用几尘)。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
(双非色空互成也色合成色空合成空以类自合非互相作也)。
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重责合空我失也析色明空教观俱有合空成色内外无凭前文云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言和合相成相续皆为虚妄○解资中曰若空不可合色从何生故知此色本无自性)。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此明真色初一句指本迷如来下三句显法体如来藏即一法界心中道第一义谛也性色真空即俗之真性空真色即真之俗皆言性者显即中之真俗也斯则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非纵横并别名秘密藏此真地大也清净下二句叙德量无妄相应具无漏法故名清净非是有为故云本然无所不在故云周遍此则种性体德体量悉具足耳若识此法成三妙观方知一尘具一切佛法一切心法一切众生法靡不皆在一微尘中即见毗卢舍那即见自己即见一切法如一微尘一切法亦尔下皆准此随众生下显随缘也众生十界漏无漏异业亦不同所感色法净秽殊等也○解真际曰性色真空离一切相也性空真色即一切相也体用相即色空一如前文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斯之谓矣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释上性色真空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释上性空真色也孤山曰如来藏即心性中道也即俗而真故云性色真空即真而俗故云性空真色以真俗即中故并云性三谛圆融不一不异非纵非横名如来藏俗则十界备矣真则生佛寂然此言理具非关事造然理必融事事岂殊理理事双泯故曰清净本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彼彼互摄一一相融故曰周遍法界随众生下即如来藏随染净缘顺差别业变造十界依正之事也私谓节公销文一期为美虽曰体用眉目未全洎圆师委解如来藏义包富博济无所不在后来说者徒欲好异翔夫体要矣)。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凡外小乘禀权教者皆名无知不了实义故名为惑执成名相故称曰为皆是下总斥虚妄识心虚妄颠倒从生因迷积迷何实之有○解世间通指九界因缘义含自他共三性自然即无因性余皆仿此)。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
(?缘生之火本无主宰无主即无性也因缘和合虚妄有耳)。
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举事也阳燧出火镜也○标缘生之火非性火也○解槜李曰阳燧者崔豹古今注云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炷之也又淮南子云阳燧火方诸也论衡曰于五月丙午日午时销炼五方石圆如镜中央洼天晴向日出火也)。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卢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引例也举众以明和合也因别成总总必有别故引三人显其异也瞿昙此云地最胜亦云日种优楼频螺此云木菰林○标舍利弗辅相种○解和合但是假名离彼实人无别体性孤山曰迦叶波云龟氏瞿昙星名从星立姓至于后代改姓释迦)。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
(?牒徴可知)。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破日生也从日至手四万由旬凡所照处何不遭??而独烧汝手中艾耶)。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破镜生也前四句正破后三句纵破火能克金遇必融泮外能烧艾内合融镜今汝不然应非镜出)。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破艾生也艾若出火日镜不合何无火出若必待合然后火生显非艾出○解纡屈也)。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总结无从也三处不出火从何生应知必无)。
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破和合无因也日镜非近无和合义缘中既无非缘有火必无此理)。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明真火也初句指本迷如来下三句显法体清净下二句明德量并如前解)。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显随缘亦如前解)。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如文可知)。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九
音释
炊?
(炊枢为切?取乱切气上谓之炊进火谓之?)。
阳燧
(燧徐醉切)。
洼
(乌瓜切不满貌)。
菰
(姑华切)。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