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比丘的职责》。也就是说,根据佛法,一个比丘应该对佛教、对社会尽到什么样的责任。
当初,佛陀建立僧团,曾经告诫弟子:比丘应为人类谋福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比丘要进行自我修持,要修戒、定、慧,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应具有丰富的知识,深刻的理解佛法。比丘要对别人进行教诲,自己首先要做出典范。这是出家学佛所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一条。菩萨要修般若波罗蜜多达到解脱的彼岸,从而为人类做出贡献。一个比丘要想很好地为人民服务,他自己就要有理论修养和品德修养。
佛陀创立的僧团组织并没有自己的私有财产。比丘得到某一样东西的时候,这件东西是属于整个僧团的,比丘个人只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而得到他应得的一部分,谁也不许谋取自己的私利。
当时佛陀有六十名大弟子,他们经过佛的教诲,成为适合于弘传佛法的有知识的人。佛陀对他们说:「我已得到了解脱,你们也应得到解脱。你们还应使更多的人得到解脱。为此,你们应到各个地方去弘传佛法。一个人到一个地方去,不要两个人在一起。因为仅有六十名弟子,一人一处,就可以到六十个不同的地方去。」为了整个人类的福利,他们到各地弘传佛法。这是佛教诞生后,第一批弘扬佛法的僧伽。因为他们所宣传的教义适合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佛教很快得到了发展。
佛陀是反对神的。大家知道,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宗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主张有一个造物主,有一个神。他们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有神的存在,才有这个世界存在。佛陀反对这种说法。他主张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有情,创造世界、统治世界的神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人类社会不是由神来统治,而是由人自己来管理自己。社会的进步或衰退,发展或消亡,不是取决于别的,而是取决于人类本身。
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盛行种姓制度(现在也还有)。在当时的印度,一个人生下来就属于一个种姓。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受人供养,专修净行;第二个种姓是剎帝利,掌握政治大权,统治人民;第三个种姓的吠舍,是从事商业、农业、畜牧业的人;第四个种姓是首陀罗,他们是奴隶,最贫穷,最卑贱,没有社会地位。种姓制度规定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决定了他一生高低贵贱的社会地位。佛陀坚决反对这一套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出生,完全不能决定他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人的高低贵贱是由他品德和行为决定的,不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所以佛陀是印度第一个反对种姓歧视、反对阶级歧视的人。
佛陀还教诲大家,一个人的进取有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的富裕是外在的,精神方面的修养是内在的。佛教认为一个人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力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具备衣、食、住、行等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一个人应该依靠自己的劳动独立生存于社会,不应欠外债。如果能赚取些钱财,也不应该专为自己享受,专为自己发家致富,应该拿出来发展社会生产和兴办社会事业。这是讲的外在的、经济方面的进取。一个人的心灵纯净比起经济富裕更为重要。《长阿含经》里有一部《善生经》,这部经讲的是做一个在家佛教徒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子女对父母和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弟子和弟子对师长各应尽怎样的责任,亲戚朋友之间,主子和仆人之间各应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都讲得非常透彻、非常清楚。
为了佛法住世,佛陀派了不少弟子到各地去弘扬佛法。他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