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阿姜念与学生的会谈

发布时间:2023-02-12 16:32:37作者:心经入门网
  介绍阿姜念的内观问答
  阿姜念与学生的会谈
  第一个学生是一位比丘,练习毗婆奢那修法已经一个月左右。
  阿姜念:你如何知道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
  学 生:我只是用心知道。
  阿姜念:你说的「用心」知道是什么意思?
  学 生:我知道我坐的样子是坐的色身,我走的样子是走的色身。
  阿姜念: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是用眼睛看到的吗?
  学 生:眼睛只能见到颜色或形状,而不能见到坐的色身等等。但心能了知坐的色身等。
  阿姜念:当你知道坐的色身,你是用想象的或者其他方式?
  学 生:我是用觉照得知是坐的色身。
  阿姜念:想象或觉照-他们是同或异?
  学 生:想象是在心中一再重复告诉自己是坐的色身。但,觉照的方式是知道坐的样子即是坐的色身。
  阿姜念:对。
  (隔天)
  阿姜念:从你来这里修到现在,觉得怎样?
  学 生:我似乎无法持续观照身心。
  阿姜念:能否持续观照身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你是否以正确的方式修行。不要去想结果,如果你有正确的因,自然就会有正确的果。修行正确与否取决于你对修法是否有正确的了解。如果你有正确的了解你会知道什么是「觉照」。不了解什么是「觉照」就不知道怎么修。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预防烦恼,你就没有正确地如理作意。如果你不如理作意你就不知道如何预防烦恼。
  你修的时候那一样观察较多,是身或心?
  学 生:身,走的色身。
  阿姜念:为什么?
  学 生:因为走的色身比较容易观照。它比较大,比其他姿势更容易得力。
  阿姜念:你想用走来观照是因为对你较容易得力?
  学 生:有时是,有时并非如此。
  阿姜念:如果你用走的色身来观照是其他理由(而非治苦的话),这说明你喜欢走的色身,你已经不是在修毗婆奢那了。告诉你要用行、住、坐、卧四种姿势来修毗婆奢那,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 生:清楚明了这四种姿势,并知道是苦迫使色身改变姿势的。
  阿姜念:当你改变姿势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你是否正确地如理作意了呢?
  学 生:我必须知道旧的姿势是苦,而且是身苦迫使色身改变姿势的。
  阿姜念:当你坐或走的时候,你知道你为什么坐或走吗?
  学 生:是为了改变姿势来治苦。
  阿姜念:对,你的观念正确。走,不是为了乐趣,为了见法或是因为走的姿势较易得力,这些都不对。如果你的知见错误,你就不可能证得涅槃。错误的修法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的。
  最重要的是你要特别观照改变姿势的时候,你必须清楚改变姿势是为了治苦。你越能体会到为什么改变姿势,就越得力于毗婆奢那的修法。知道改变姿势的原因能帮助你了解「苦」。你越了解苦,就会越想灭苦-除去对身心(五蕴)的执着。
  你想从走的姿势当中见法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从走的姿势当中见到什么样的法?
  学 生:当我走的时候,我觉得走的姿势较其他姿势容易得力,我知道是苦迫使色身去走,但我也觉得我想要走。
  阿姜念:用贪念走路是不能防止烦恼的,这样子烦恼会步步跟随着你。如果你认为走路会带给你好处的话,你是不可能见到法的。我说要从走当中见到法的道理是你必须知道走的色身是苦、无常、不实在的,而苦的感受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你还没走以前就已经没有正确地如理作意了,你认为走是好的,是实在的,因此烦恼早已潜伏在走路之中而障碍你见道了。因此如理作意对毗婆奢那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隔天)
  阿姜念:现在,你已经了解修法了。你相信行、住、坐、卧四种姿势能让你知道苦谛的道理吗?
  学 生:是的,因为苦谛隐藏于每一种姿势当中,苦总是会产生的。而这种痛苦迫使色身改变姿势。
  (另一天)
  阿姜念:你有妄想吗?
  学 生:常打妄想。有时妄想很多,有时较少。
  阿姜念:你知道为什么会有妄想吗?
  学 生:不知道。
  阿姜念:因为在你打妄想的时候,你早已经偏离了当下了,你早已经没有觉照力了。因此当下你失去了对身心的觉照力时,就打起妄想来了。
  学 生:当我打妄想的时候,我怎么回到当下?
  阿姜念:你要知道打妄想的是「心」而非「你」。妄想也是法,你不喜欢妄想对不对?
  学 生:对。
  阿姜念:你的知见错误,因为如果你知道妄想对你是有好处的。当你知道妄想的时候,你就知道已经偏离了当下,可以再回来观照身或心。你想让心保持对坐的色身能观照久一点对不对?
  学 生:是的。
  阿姜念:妄想是身还是心?
  学 生:妄想是心。
  阿姜念:当你知道妄想是心的时候,知道了就好,不要再继续去观照妄想心,因为心是非常微细的,对初学者不容易观照。当你知道打妄想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去分析它。赶紧回到当下观照坐的色身-如果妄想太强的时候就改变修的姿势。
  你想要让妄想消失吗?
  学 生:是的,因为妄想不易察觉得到。它不像四种姿势那么容易察觉。
  阿姜念:是的,心是微细的,初学者不容易起观照。因为初学者正念、正知都很弱,所以常常打妄想。如果正念、正知保持在当下,你就不会打妄想了。你要提升对身心的觉照力,那就是当下了。你必须知道正念、正知的特质〔注一〕,因为当你偏离了当下,就可以清楚地觉照到,并马上回到当下。如果你因为常打妄想而感到懊恼的话,你将会因此而打更多的妄想。你想要让妄想消失,但它并不会消失﹔因为,你不喜欢妄想,而这种掺杂厌恶心理的妄想会成为另一个妄想的助缘。不知道妄想也是心,会让我们对妄想产生厌恶,而这种厌恶的心理却会使我们无法回到当下。
  (另一天,初学者。在家男众)
  阿姜念:你如何观照坐的色身?
  学 生:我是从头观照到脚再从脚观照到头。
  阿姜念:你这样修已经几天了?
  学 生:六天了。
  阿姜念:谁教你这样修的?你知道这是毗婆奢那的修法吗?
  学 生:我在别的地方学到这种修法,而这里的老师也告诉我,因为我只能待在这里十天,干脆就照这样修算了。
  阿姜念:这是错误的修法。你用错误的方式观照坐的色身。因为你坐的样子就是坐的色身。只要注意去观照你坐的任何姿势,而站的时候,知道站的样子,走的时候知道走的样子,躺的时候,知道躺的样子。最重要的是你要对你观察的任何一种姿势有觉照力。把「我在坐」的观念变成「坐的色身」,这样可以改变你对「我在坐」的我见。所以不管你坐的时候是什么姿势,只管看着它。不要用一些不寻常的姿势走路或打坐,如果你那样做的话,你的心早已经远离了中道法,因为你是用贪染心在做。
  (另一位在家男众)
  阿姜念:你修得怎样?
  学 生:当我观照坐的色身时,曾经看到佛的影像非常清晰甚至现在还清清楚楚映在我的心中。
  阿姜念:你是来修毗婆奢那的,你知道毗婆奢那的修法吗?
  学 生:毗婆奢那是去观察身、心是苦、无常、无我的。
  阿姜念:你见到佛像的这种修法,是毗婆奢那吗?
  学 生:不是。
  阿姜念:你喜欢像这样子看到佛像吗?
  学 生:是的,我感到法喜。我从来没有看到像这样的事物。
  阿姜念:你所看到的是从定产生的幻像。当心偏离了身心的所缘和觉照力没有保持在当下的时候,就会产生定,你会看到天堂、地狱等等的幻像现在你面前。当这些现象产生的时候,你必须改变你的所缘以减少定的现象:如从坐姿变到走的姿势或改成观照心在听,这样就可以减少定的现象,你要提升对当下的觉照力注意你为何会偏离当下,如果你知道原因(定),你就能够再回到当下。
  (另一位在家男众)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这次比上次好,但我觉得不太舒服,因此有些障碍,心生掉举,妄想较多。
  阿姜念:你认为掉举是你的敌人吗?是不是掉举使你的心不得安宁?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让你的心保持平静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让你的心平静。你知道这个观念对还错?
  学 生:不对。
  阿姜念:是啊!你的知见不对啊!你来修四念住是想得到定还是慧?
  学 生:想得到智慧。
  阿姜念:那你为什么想让你的心平静呢?
  学 生:现在我知道我的观念错了。
  阿姜念:如果你知道你的观念不对,那还好。因为这有助于智慧的开展,你可以因此而修正你的观念。如果你不知道观念错了,你就没有机会改变你的观念而了解正确的修法。你知道为什么想得到定是不对的吗?
  学 生:不知道。
  阿姜念:因为任何事物皆是无常的。你喜欢无常的东西吗?
  学 生:不,我不喜欢无常的东西。
  阿姜念:那么你想要的「定」,是常吗?
  学 生:是无常。
  阿姜念:所以你想要定,就表示你还想要无常的东西对不对?
  学 生:是的。
  阿姜念:对于无常的东西感到满足,表示你对身心这样无常的东西也会满足。我们称之为颠倒妄想,而使你对于定感到满足。但毗婆奢那的修法,是要得到智慧来破除我们妄执身心是「我」的邪见。要把身心当做无常、苦、无我的东西来观照。
  世间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只是色法和心法,而且都符合于三法印-所以你心中必须保持如理作意避免产生贪念-例如想要得定和使心平静的贪念。如果你能如理作意,不管什么事物展现在你面前,都会启发你的智慧-实相般若。请把自己当作在看戏一样来修行。
  当你想让你的心平静下来的时候,你已经不是在看戏了,你想导演这出戏,那就错了。当你知道错的时候,对你还是好的。因为下一次你心太偏定的时候,你就会设法改变观照的所缘,例如改变姿势等等。
  我们说中道法,用说的很容易,修起来却很难。你知道你为什么偏离了中道吗?因为你的心总是在喜欢或不喜欢里头打转,比如你喜欢平静的心而讨厌妄想。
  学 生:是的。
  阿姜念:想要心静是贪,讨厌妄想是瞋,所以烦恼老是纠缠着你。你如何能摆脱烦恼呢?但如果你的心行于「中道」的话,喜欢或不喜欢的心态自然摆平。
  (另一天,另一位学生)
  阿姜念:你修得怎么样?对于修行有什么疑问吗?
  学 生:我修的时候想从四种姿势中找到一种比较容易得力的姿势来修,譬如走的姿势。这样修对吗?
  阿姜念:这样还好,但是你要小心,如果你认为走的姿势比较好,这样贪念就来了。所以你还是要保持如理作意,注意观照改变姿势只是为了治苦-这样就不会产生贪念了。
  学 生:我修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身苦,而是心-我觉得烦躁而改变姿势的。
  阿姜念:那就不对了。你因为烦恼而改变姿势。你就没有用如理作意于观照是因为苦而迫使你改变姿势的。你知道你的心为什么烦躁吗?因为你没有把心安住于观照坐姿上面,你的心就变得不安了,当你心不安的时候烦恼就来了。你变成轻率、不注意-烦恼就接踵而来,所以你才会想换个姿势来修修看。如果你是以贪念来改变姿势的话,烦恼就会隐藏其中而不能见道。你用贪念修行,是因为你想要快一点成就。你要注意改变姿势的时候是否夹杂着烦恼。
  (另一位学生,另一天)
  阿姜念:你修得怎样?
  学 生:今天早上起床后观照坐姿,觉得身体很轻。觉得自己像个棉花球。我知道是因为太偏定,所以改变姿势来修,但结果还是一样。
  阿姜念:试试看不要改变所缘的方式来减少定,你会吗?只要提升觉照力。可以试看看吗?
  学 生:我试过但没效。身体还是觉得像要浮起来一样。
  阿姜念: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 生:因为我的正知太弱。
  阿姜念:正念、正知要均等。但初学者正知太弱而正念太强就会失去正知。所以如果你有较强的觉照力的话,定就不可能把正知推挤掉。正念、正知要同时用于一个所缘上。如果正念太强就会减弱正知。你务必注意到这一点,试着提升觉照力-使正念、正知能平衡发展。
  (另一天,另一位学生)
  阿姜念:从上次我要你注意观照「听」以后,你修得如何?
  学 生:好一点了,声音比较不会像以前一样烦扰我。
  阿姜念: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听吗?
  学 生:因为有声音,所以我听到声音。
  阿姜念:能听的是身或心?
  学 生:是心。
  阿姜念:什么是心?当你在听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什么是心?
  学 生:心在听,而觉照力注意到心在听。
  阿姜念:事实上,以前我们认为,因为有声音所以产生听力。我要你注意心在听,你会因此而发现心听得到声音是因为有助缘。声音和耳朵是听的助缘。闻性(听力)是本自具足的,闻性是清净的。它没有烦恼,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如果常注意到这点是有好处的,因为你不会不喜欢听或不喜欢你听到的声音,也不会认为声音干扰你修毗婆奢那。那么你就会见到实相,因为心在听即是实相,而且你也可以见缘-没有人创造实相。
  (另一天,另一位学生)
  阿姜念:你修得怎样?更了解修法了吗?
  学 生:好一点了,但身心(实相)尚未显现。
  阿姜念:你说的身心尚未显现是什么意思?
  学 生:我尚未真正以心见到身心(实相)。我只是从学习当中了解名相,但还没见到。
  阿姜念:你还没有足够的实修经验。你还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当下,修毗婆奢那不是很容易的,你要有毅力,一点一滴慢慢学,就好象学走钢索一样,掉下去再爬上来走。修毗婆奢那比走钢索还难,不要急,不要急着想见到身心。只要练习,要记住用正常的方式修不要存心想见身心-不管见到与否都无所谓,只要按正确的方法修。如果你想要见色身就是贪念,有贪念在,你就不能够见法,因为你用心错误。你必须用心如理作意就好象看一出戏一样,而这出戏只有四部份-行、住、坐、卧,就这样而已。虽然仅有四部分却很难观照得住,而你必须了解怎么样去观照它。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昨晚我太过偏定,以致于很容易受惊吓。
  阿姜念:太过偏定会导致容易受惊吓是很正常的,再来你就会开始害怕,但不是怕鬼,只是害怕而已。因为那时你已经没有觉照力。只有正念,而没有觉照力。
  如果心有正念正知或把觉照力放在身心上的话,你是不会受惊吓的。如果你心不在焉而没有集中注意力时,听到一点声音就会受到惊吓。如果你有觉照力,虽然听声,而心里知道是心在听,这表示你活在当下,也表示修行正确,有正念正知。
  学 生:听别人讲解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
  阿姜念:具足正念正知表示当下你有觉照力,但这是很难解释的。修行者必须不断地尝试和修习。在你发觉打妄想的时候,如果你知道妄想的内容,就表示你没有觉照力;如果你有觉照力,你就不知道妄想的内容(会马上回到观照身心上)。觉照力表示当下在观照身心。
  学 生:我知道在坐,正观照着坐的色身。
  阿姜念:但如果你具足正念正知的觉照力不够清楚的话,即使听过教理(闻慧),还是不能了解正念正知真正的特性。刚来这里的初学者大多都知道妄想的内容(随妄想转了),他们对行、住、坐、卧修行的经验还不够,所以修的时候不晓得要以身心那一样为观照的所缘-在各种不同根尘相对的时候(见图2-1),因此他们的修行是时对时错。
  当他们偏定的时候,觉照力就没有了,但自己却不晓得。这时应该要洞察到这一点。如果一个人没有觉察力,就不了解毗婆奢那的修法。
  理论和实修是不一样的,理论只是书上写的。理论告诉你身心的特性-但身心的真相-你却还没体验过。在你还不了解身心的实相之前,还很难正确地修行。
  (另一天,教毗婆奢那的比丘)
  阿姜念:经过一个星期之后,你修得怎样?
  学 生:这次和上次不同。上次我不会觉得厌倦,这次却感到厌倦。我也不像上次那样兴致勃勃的,但我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阿姜念:这是因为上次你修的时候,太过偏定成为烦恼的助缘,而使你感到兴奋和欣喜。但这次你的定减少了,心就干枯了,你也不再感到兴奋了。修毗婆奢那,当烦恼减少的时候,心会觉得不那么欢喜,以致于会对任何东西失去兴致。然而厌倦的原因,是因为太过精进,而这种精进掺杂着贪欲-想要见法的贪念。
  知道一些修行的要点,会帮助你修得更好:
  1)你要知道你在观照那一样,身或心,并且知道如何观照。
  2)你要注意那一种姿势你观照得最多,为什么?
  3)改变姿势的时候,你要清楚是否曾经如理作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理作意可以破除隐蔽苦谛的观念。改变姿势的时候,务必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你要知道是旧姿势苦而且不是「你」苦,如此可以防止厌恶旧姿势而喜欢新姿势,而破除贪、瞋(喜欢和不喜欢)。
  4)当你知道在打妄想的时候,你是注意到妄想的内容,还是清楚妄想的是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是谁拥有妄想心?
  学 生:没有人(妄想无主)
  阿姜念:这就对了。妄想心即是实相,非男、非女、无我。
  学 生:从我来这里修到现在,还没有见到身心(实相)。
  阿姜念:你还没有见到身心而且你觉得厌倦是因为你有贪念,这种贪念就是贪爱,促使你想要见到生灭的身心,因此你的修行没有进步。而且,精进心太过勇猛的话,这种隐含贪念的精进心会使你感到疲厌。
  你还修不到一个月就想要见这个见那个,那么你做不到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沮丧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有了贪念就不是中道,般若智慧也就不会起了。
  而且你怎么知道身心尚未显现呢?这就是身心,当下就你所观照的即是身心,但这只是思慧。
  修毗婆奢那,如果你想要觉得喜悦,那就不是毗婆奢那了。正确地修行毗婆奢那是没有喜悦的。如果你见到越多的苦,心会越干枯(越有智慧),烦恼也越减少。我问你,你是否还继续在观照身心?
  学 生:是的,但我不能保持在当下。
  阿姜念:你观照身心的时候,是用观照的还是用想的?
  学 生:用想的比用观照的时候多。
  阿姜念:你还是认为坐或走是为了见色身-而非治苦吗?当你走的时候,你是否提起如理作意知道你为何要走?
  学 生:是,但我常心不在焉。
  阿姜念:不要紧。心不在焉不要紧。只要修行熟练了,心不在焉的现象就会减少。重要的是,不要想见身心或生灭的身心。你要放弃这些想法。甚至于也不要感觉你在修毗婆奢那,因为存心见道是一种贪欲、烦恼。你要感觉到你之所以必须要坐、要躺只是为了治苦而已,这才是启发般若智慧的助缘。
  (另一天,另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还好。我按照你告诉我的方法去修,觉得比较正确,比较舒服。
  阿姜念:你说的「舒服」,是谁舒服?
  学 生:我改变姿势的时候,疼痛就消失,就会觉得舒服。
  阿姜念:是身舒服还是心舒服?
  学 生:身舒服,心也舒服。
  阿姜念:你说「舒服」,是那里觉得舒服?是你自己要改变姿势的还是不得不改变姿势的。
  学 生:我是不得不改变姿势的。
  阿姜念:不得不改变就表示你是被迫改变姿势的,你怎么会说你舒服呢?
  学 生:改变姿势以后感到舒服一点。
  阿姜念:舒服一点。即使一点点舒服都是烦恼。那是贪爱。你必须修到你体会到根本没有舒服可言。那么「乐」颠倒想(妄执身体是快乐的)就会减少。
  你修行是要见到苦还是要见到乐?你的观念不对。你修行是要见苦才对。佛说世上唯苦无乐。
  学 生:有一次我修到感觉身心全然是苦-然后我突然觉得怕死。
  阿姜念:你既然觉得身是苦,为什么还会怕死?你怕死是因为你还把身体当作是可以贪爱的东西,因为你怕失去五蕴身,所以你的贪爱还很强。
  下次你修的时候,还想不想见到苦?
  学 生:我不知道。
  阿姜念:你必须注意你正在观照那一种身心,而那一次你是在什么样的姿势见到苦的。你见到苦的修行方式是正确的,而正确的因可以启发实相般若。
  你改变姿势的时候,要清楚为什么改变姿势?要知道是苦迫使你改变姿势的,而不要认为是你自己想要改变姿势的。你要觉得你是不得不改变姿势。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教毗婆奢那的禅师,你务必要了知原因和结果。例如,你在观照的时候,你要对色心二法提起觉照力。为什么?因为每一件事物都只是色心二法而已-没有其他的东西了,这个观念可以改变妄执有我的邪见,以此观照下去就可以引发名色分别智,而名色分别智是(十六阶智中的)第一阶智,又称为见清净。
  你必须要体会由理论和实修所认知的身心之差别,而且你要清楚自己现在观照的是什么身和心,如坐的色身、心在听等等。因为如果你只是观照身心,还是不能破除隐蔽无我的颠倒妄想(只有正念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知)。
  你必须清楚现在所观照的是什么样的身、什么样的心,而且要在当下清楚。你必须注意到你正在做什么,而你为什么要做它。
  愉悦的心对于自寻烦恼的人是好的,但对于想要断除烦恼的人却没有好处的。你虽然研究理论但也只知道名相而已。那一种身、那一种心、那一种烦恼好象都知道,但实修的时候你已经见到了,自己都还不晓得。佛陀说「真理就在眼前,但却是很难见到的」。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修得比较好了,心相当清楚,妄想(白日梦)较少,可以很快地回到当下,偏定的现象也比较少。
  阿姜念:你说的心相当清楚是什么意思?
  学 生:我不会觉得像以前那么疲倦。
  阿姜念:你是从理论和实修认知身心的,你知道他们的差别吗?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些差别的?由理论知道表示你事先研究过,那一样是身、那一样是心。但是实修当中你必须明了那些是造成你妄执身心是「我」的邪见。这些邪见是什么时候产生的?邪见是在你观照身心的觉照力已经偏离了当下的时候产生的。你用具足正念正知的觉照力活在当下的时候,妄执身心为我的邪见是不会起现行的。但邪见尚未拔除,因为只有在你活在当下观照身心的时候才没有我见。你还是没有清楚明白身心的实相。烦恼只是在你活在当下的时候才暂时地被降伏下来而已。
  你知道由理论了解身心有什么好处吗?好处是你可以用正确的方法活在当下观照身心。
  阿姜念:你知道你为什么不得不改变姿势吗?
  学 生:因为是「苦」迫使改变的。
  阿姜念:你还要清楚是什么色身苦;例如,坐的色身苦,站的色身苦等等。如果你不是活在当下,你就会对过去、未来打妄想。
  每个人都知道苦-但他们不知道是什么在苦。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都没有活在当下观照身心。
  你说你的心相当清楚,而关于苦呢-你有苦吗?坐的时候不痛吗?你不觉得累吗?躺的时候不觉得痛吗?你觉得什么色身苦?
  你说你修得比较好了;妄想少、心清楚。这还表示你觉得乐。
  学 生:妄想来时候,我知道是心妄想,然后妄想就消失了。心就清楚了,我再回来观照四种姿势。
  阿姜念:但如果你在观照苦苦,妄想消失了,你就觉得乐,那就错了。你必须见苦,四圣谛的作用就是要观照苦。苦见得越多,就越能袪除贪爱。不要只有观照,还要如理作意,你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观照身心。要去体会苦,直到你不觉得乐为止,苦见得越多,乐受就越少。苦会灭尽贪爱。当贪爱灭尽时,你就证得了涅槃。当你证得涅槃,就完成了八正道。
  你修毗婆奢那的时候,有没有如理作意呢?至于你为什么服用这种药?你必须知道你服用这种药是为了治苦。如果你没有如理作意,修行就偏离了毗婆奢那的修法。或者说每一次你变换姿势的时候,都要知道是为了治苦。直到你真正觉得苦为止,如此所引发的智慧就会逐渐驱尽爱和见。因此正见对于修毗婆奢那是非常重要的,从此以后你不要再从任何一种色身找寻乐受了-因为改变姿势只是为了治苦而已。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正念正知更得力了。
  阿姜念:你说你的正念正知更得力。什么是正念正知呢?而你观照什么样的身心呢?
  学 生:有时我体会到因为有了色身,所以必须要这样行、住、坐、卧。我感觉我所观照的色身像个洋娃娃一样-然后我就开始害怕而闷闷不乐了。
  阿姜念:会害怕意即体会到色身是不实、无我的。这表示你修得更好了。防止贪爱生起是很重要的。贪爱会以每件事物为对象;非常微细,迅速而且精明。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就会随之而转。最重要的是不要想见这个、见那个-你只要一直观照。如果身心尚未显现,不要期望它显现或试着使它显现-例如你坐的时候,为了见到生灭的色身(不同的色身)而将手缓慢地举放-这就是用贪爱的心在修了。
  如果你在观照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注视着某几件东西,这就是贪欲。要让苦生起之后,你再去观照苦-那就是当下了。所有的人都不想苦,但苦还是会到来-非你所能控制的。贪爱想让苦苦消失。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不可能产生智慧。如果你观照的时候,像以前一样以贪欲心想要让苦苦消失的话,你就会偏离了当下。想要保持在当下,必须如理作意。如果你感觉是苦迫使你改变姿势,然后你才动作,这样的话贪爱就不可能介入其中了。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觉得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觉得以前的修行还只是理论而已。
  阿姜念:你怎么知道你现在的修行是不是只是理论而已呢?
  学 生:现在我是以实相般若而认知的,但目前的实相般若还不是很清楚显现。
  阿姜念:你怎么判断闻慧、思慧和修慧(实相般若)?
  学 生:昨晚躺着的时候,我观照是躺的色身而非我,这时生起了一点观照般若,但不清楚,不久就消失了,所以我知道以前我的修行还只是在理论上打转而已。
  阿姜念:你的实相般若是见到躺的色身显现的实相,但我们却无法一直保有实相般若,修的时候显现了然后又消失了。-即使我们只见到一点点观照般若,就知道它是不一样的。然后思慧跟着来了,就偏离了(修慧)当下,但不是修错了,只是实相般若无法显现而已。
  现在,你是否还有你在修的感觉?如果你还觉得你在修的话,这种感觉是错的。这种感觉会障碍般若智慧的生起。你必须先坐下来观照坐的色身,然后苦苦产生的时候,为了治苦你才改变姿势的,而不是坐着要见到坐的色身,如果你是这种理念的话,那表示你还认为你在修。
  学 生:我们如何防范认为自己在修的感觉呢?
  阿姜念:你必须要保持如理作意。你要知道改变姿势是苦迫使你改变的。你必须体会到你是不得不不断地行住坐卧,甚至你自己本身也不想要这样子做。你务必要常常如此保持如理作意。这样可以防止贪爱的潜入,你必须试着不断地去除贪爱,直到自己完全清净为止-这样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你对善护诸根做得怎么样?守护得好一点了吗?
  学 生:是的。我一直是善护诸根的。
  阿姜念:如果你不能善护诸根的话,是非常过患的,正如吃药而不按照药方指示,这样病是不会好的。如果只是修行而没有善护诸根是没有好处的。因此你必须要有善护诸根这样的美德才能修得好,如「心在听」、「心在看」即是善护诸根-因为「你」并没有在听,「你」也没有在看。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说你修得比较好是什么意思?
  学 生:这是指我常常可以保持在当下观照身心,但有时这只是思慧(当下)。
  阿姜念:你怎么知道是思慧还是修慧呢?思慧是指你在修,但是是以老师所教导的方式修行,而修慧是修到自己体会到的。这是你保持在当下观照身心所显现的成果,修慧生起时身心会引导你正确的修行方式。因此你知道结果一定会正确的。
  学 生:两、三天以前我觉得很疲倦。
  阿姜念:疲倦是法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怎么知道疲倦是法呢?疲倦是真正的法,因为苦是法的对象。你来这里修行是为了见到苦,因此你所见到的苦越多,就越容易对苦产生厌离。如果你只见到一点点苦,你是不能体会到苦的,例如,四种姿势的苦苦。当你的苦太多的时候,你就不会想去注意苦了。例如,生病的时候,忽视苦的存在可以让你舒服一点,但你却不可能用这种方式灭苦。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苦,但他们却不了解四圣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想要息苦,或令苦消失,但却有这么多苦。他们认为苦不好,苦使他们不自在-令他们感到虚弱、疲惫,但是如果他们不去观照苦的话,又如何能完成四圣谛呢?因为苦就是四圣谛。
  当苦生起时,会有两种苦-苦苦和行苦。但行苦不易见到,不易体会。行苦是指即使是改变姿势也是苦。苦相和苦谛就更难体会了。苦苦(普通姿势上的苦)很容易体会,并且可以用这种体会来悟道。
  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变换姿势,因为如果任意变换姿势,表示你可能想坐着修或想见到走的色身等等,而不是为了治苦而变换姿势的。
  (第一位比丘)
  学 生:前两、三天我一直无法保持在当下。
  阿姜念:因为你的太过偏定,使你偏离了当下。你必须提升觉照力,设法提升你的觉照力。另外,你太少观照苦了,以致苦在你面前错过。你必须体会实相的真理。苦是真理,色心二法是真理,为什么这些法都是真理呢?因为这些法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而且我们也无法改变真理。例如,我们不能将色法变成心法,也不能将心法变成色法。因此,四种姿势是真理,四种姿势是色法,妄想也是真理。
  你改变姿势时如何以如理作意观照?
  学 生:观照是因为苦而迫使改变姿势的。
  阿姜念:一天当中你变换过多少姿势呢?
  学 生:相当多。
  阿姜念:因此,你是指所产生的苦多得让你记不清楚几次了。那么你怎么还会认为你舒服呢?因为你对苦观照得太少,所以你没有体会到苦。要在苦生起之后你才改变姿势。你必须遵照这个要领。当你改变姿势的时候,你要注意是否隐藏着烦恼,因为烦恼会让你生起邪见。你要知道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这样如理作意可以防止烦恼的介入。并且你必须清楚自己是不得不变换成新姿势的,这样可以防止起贪念。在你还不感觉苦的时候,就存心想见苦,这样你是在期待苦的生起,你不能这样修,因为这也是贪欲。烦恼是非常微细的,如果你不知道烦恼有多么微细,你就不可能随时注意到它-如果你没有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观照的话,烦恼就会介入其中。所以你在修的时候必须注意到是否有烦恼存在。而这种注意力我们称为觉察力。因为修学毗婆奢那就像研究任何学科一样-你要具足实际和理论两方面。修行就像实验课一样,是把你所学的理论运用上去。如果你在修行上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你就会知道烦恼是什么时候介入的。
  重要的是你必须随时保持观照身心。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色身某一个特定的部分-要观照整个色身。一定要先生起苦之后你才察觉到苦,不要去期待苦的生起。如果你在期待苦的话,就不能保持在当下了。就像一扇开着的门,只要你将门稍微打开一点点,微细的烦恼就会溜进来;要是门户大开的话,粗重的烦恼也会闯进来。如果你能保持在当下,就像把门关起来一样,烦恼就无法进来了。
  学 生:有时我会因为心不在焉,而无法观照身心-而我会对自己心不在焉感到罪恶感。
  阿姜念:心不在焉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心不在焉而感到难过,那表示你已经偏离了当下了。难过是厌恶,也是一种烦恼,因此烦恼就介入了。烦恼是非常微细而随时会溜进来的,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没办法修得好,也就无法察觉这种罪恶感也是一种烦恼。
  即使你只见到一点苦-就不错了。但如果你见到很多苦,你很快就能体会到苦即是真理。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说「舒服」是谁在舒服?是五蕴身舒服吗?只有一个蕴可能会舒服,就是你心中的「乐」颠倒妄想。但如果你修行正确的话,是不应该会觉得舒服的。因为舒服并不符合佛陀的教则,所以修行者不应该觉得他舒服,因为舒服的观念是不对的,所以他不应该认为他舒服,他必须去体会苦。如果你体会到苦,你就会知道根本就没有舒服可言。
  你曾经见到苦吗?你没见到苦是因为你没有去观照呢?还是因为根本没有苦呢?
  学 生:我感受到苦,但并不多。如果为了见苦我坐的时间长一点,让自己更痛然后再改变姿势,就可以见到更多苦,这样对吗?
  阿姜念:不,这样不对。你为什么要见苦,见苦有什么好处?什么动机使你想见苦?如果你想见苦的动机与烦恼相应的话,贪爱早就掺杂在你的动机之中。而因为你有了想要见苦的贪念,你就不会想要改变姿势了。
  学 生:我修的时候变得很容易受惊吓。
  阿姜念:一个修行者偏定的时候是很容易受惊吓的。这是偏定的特质,修行者偏定的时候会很容易害怕。你是否发现修与不修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 生:我修业处的时候,就觉得想睡。
  阿姜念:你变得想睡是因为偏定的关系,不要再修业处了。因为你一修业处就容易偏定。苦苦产生的时候,如果你刻意不改变姿势,就表示你在修业处。一般的情况下,苦苦一生起你就会变换姿势,如果你不变换姿势,那表示你修业处就会造成偏定的现象。
  因此不要做一些不寻常的事,如果你觉得你在修业处,就要停止它。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还好吗?
  学 生:是的,还好,但身心尚未清楚显现。
  阿姜念:身心对修毗婆奢那非常重要,你要先保持在当下观照身心,身心就会时常显现,你就会体会到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名色(身心)的道理。
  我觉得你的修行还是夹杂着贪念。你一定要去除这些贪念,不要想见到生灭的身心,也不要想见三法印。不要产生贪念,因为贪念就是集。你所要做的就是观照现行或生起的身心,你要记住就像看一出戏一样。首先当身显现的时候,你必须具足分别身和心的智慧,接着就可以体会到显示身心特性的三法印。身心没有保持在当下,就不可能产生般若智慧。如果你先由教理了解身心,可以引导你在修行的时候容易见到身心的显现。修行见到身心所生起的智慧叫作名色分别智,是第一阶智。那时你就即将能体会到所有十六阶智当中的身心了。
  你要体会身心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学 生:我必须要如理作意。
  阿姜念:譬如看的时候,你如何如理作意?
  学 生:看的时候,我正见是心在看。
  阿姜念:以这种如理作意观照的方式使你具足正念正知,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不会有正念正知。
  保持觉照力对于身心的显现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持续保持觉照力的话,七天当中,身心一定显现的-这点是无须置疑的。正念、正知意即对身心的观照-活在当下。如果你只有正念,就会偏定。如果你只观身而不知道是什么样身或心-如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那就错了。如果你观照得对,就不会偏定。引发实相般若所需要的定(剎那定),只要在当下能明觉就足以防止烦恼(盖)的侵入而生起实相般若了。
  你以后成为教毗婆奢那禅观的禅师,因此你必须知道你所教的人他们修得对不对,和他们修对、修错的原因,如果

\

修错了,你也要知道为什么修错并且纠正他们。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的正念比以前好。
  阿姜念:只有正念较好,而觉照力不够好的话,就会偏定。如果你只观照坐姿的话,这就没有觉照力,也就不是毗婆奢那修法。你必须还要知道坐着的是坐的色身(正知),以这种方式观照坐的色身的人所具足的智慧是精进-正念-正知。如果你只有正念,你只知道姿势,这样并不能改变「坐的是我」的邪见,因此只是禅定的修法,而不是毗婆奢那的修法了。
  你有正确的觉照力时,身心才能显现。在开始修行之前,你必须先研究什么是色身、什么是心。但你只知道名相和定义,而不知道身心真实的特性;之后修行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身心真实的特性了。当坐的色身显现的时候,你就会了解坐的色身的特性。这好比刚开始上学的时候,你学会说「A」、「B」、「C」、「D」-但你并不认得字形只会念,那么在你还没学会字母之前,如果看到字母,你是读不出来的。修行就像这样,你必须知道理论和实修-形和音。
  如此当身心靠实相般若而显现的时候,你马上就体会到身心的特性了。当你改变姿势的时候,是否注意观照呢?
  学 生:是的。但大多数的时候我都不清楚(自己变换姿势了)。
  阿姜念:疼痛产生的时候,你未曾如理作意观照变换姿势。你不清楚变换姿势的原因,那表示正念正知不够好。疼痛产生的时候,生起想要换姿势的欲念-对新姿势的渴望。所以你要如理作意而提醒自己必须变换姿势了。
  学 生:清晨寺庙扣钟的声音非常大声,使我无法修行。
  阿姜念:你不想听到钟声的干扰,但是正确修毗婆奢那的-见是我们一定会听到声音的。因为有助缘(声和耳)存在的时候,就听得到声音,这是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心听声的作用是无我的,不要觉得烦扰。只要注意观照心在听,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人在听,也不是你在听。
  身心显现时,不管是什么样的身心,这种身心会有利于启发你的实相般若,但修行者却只想选择他喜欢的身心去修,这就已经与烦恼相应了,因此你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如理作意才行。
  学 生:有时我会睡不着,不知道为什么?
  阿姜念:因为觉照力较好,有时你会无法入睡。这代表修持较好,你已经不需要睡那么多了。如果你没有觉照力(正念正知)贪念一来就会想睡了。如你观照得好,甚至吃的时候你都不会去品尝味道,但你还是会吃饱的,你也知道味道只是不再觉得美味了。因为吃东西是饥饿迫使你不得不吃,而不是因为你想吃。如果你能经常这样观照而防范烦恼的话,很快就能开智慧了。
  (另一天,第一、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们对修行体会如何?
  学 生:我觉得我修得比较好了,我知道修行当中的因果关系,因此障碍生起时,我知道如何对治。
  阿姜念:你如何对治你的障碍-或只是让它们自己消失呢?
  学 生:例如,观照坐的色身时产生偏定的现象,我知道是偏定-就变换姿势。
  阿姜念:如果你不变换姿势,偏定的现象会消失吗?
  学 生:如果我不变换姿势,偏定的现象有时也会消失。
  阿姜念:身心已经显现了吗?
  学 生:我见过了几次。
  阿姜念:你是由理论还是实修来认知身心的呢?它们是同还是不同呢?。
  学 生:我是由实修来认知身心的。由理论和实际所认知的身心是不同的。
  阿姜念:你说由理论和实修所认知的身心不同,是怎么不同呢?
  学 生:由实修所认知的身心是不同的,因为它是一种觉受,而非想象。
  阿姜念:那一种色身,你见得较多?
  学 生:每一种姿势我都可以见到色身,而关于心,我见到心在看,心在听很多次,但还不是很清楚。
  阿姜念:你以修行来认知,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 生:我必须对我所观察的任何身或心保持觉照力(觉察而见)。
  阿姜念:是的,想要见到身心,这是正确的方法,而且你要继续保持观照,直到你更有经验为止,如果你只是观照而不知道你所观照的是什么样的色身(坐的色身等),或你所观照的是不同的心的话,你会妄执身心是一体的,是「你」-而隐蔽无我的颠倒妄想就不能被破除。
  觉照力是能观,而身心是所观,所以你必须对你所观照的各种身心保持觉照力。如果你不这样观照,身心是不会显现的。
  如果你修得正确,身心会显现,而且你会见到身心的本来面目。如果你一直以这种方式观照身心的话,另一个所缘(如妄想等)就不会跑进来。如果你只观照身心(而不知道是什么的身心)觉照力就弱而不能防止贪欲生起。你走路的时候如何观照呢?
  学 生:我走路的时候观照色身并观照脚触地的感觉。
  阿姜念:你观照走的色身并且观照触的色法,那就错了。你用了两种所缘。走的色身是身念住而触尘是法念住。这样做的话,你无法观照走的色身,你会分心或是偏定。你只要观照走的色身即可。
  你如何观照走的色身呢?你说你观照脚步,那是错的。修毗婆奢那的目的是要断除认为「你」在走的邪见。你必须观照整个走的色身-才能断除认为「你」在走的邪见。
  学 生:有时,我想要多一点定,因此常偏定-但有时却做不到。定能让我更专注。
  阿姜念:为什么你想要定?
  学 生:我只是想试试看。
  阿姜念:你修四念住每一剎那都注意观照时就是定。妄想来的时候你观照什么?
  学 生:我观照心打妄想。
  阿姜念:对,没错。察觉到妄想时,你再回到观照坐的色身或其他你正在观照的色身。不要等到妄想消失了再回来观照色身,不要去注意妄想的内容。你只要把它当作心打妄想。妄想的内容是假法而非实相。
  妄想本身是实相,妄想很容易察觉到。如果你知道这点可以增进智慧,因为妄想是心,妄想不能控制,是无我的。
  你修过业处,所以你能在不同的方式体会到身心的特质。三藏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你自己身上。修毗婆奢那,其他的事与你无关,你只要修到从身心见到三法印,不要管是否能发慧。但要见到三法印,你所用的方法就必须要能如理作意,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要你们知道由定和由慧所能认知的差别。如果不能认知到实相本身的,这只是定的认知。当你观照「看」的时候,要知道正在看的是定,而认知心在看的才是正知-慧。如果你体会到存在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真理,也就是智慧。
  你们二位已经更了解修法,也修得更好,而且也经常能保持在当下了。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行上有什么困难吗?
  学 生:不很多,只有一点。
  阿姜念:是什么困难?
  学 生:偏定的时候,我感到空空洞洞的,没有东西。
  阿姜念:是修什么姿势的时候,产生这种现象的。
  学 生:某些姿势。
  阿姜念:如果你知道那一种姿势之下会偏定,就不要观照那种姿势。例如,观照坐的色身时,如果你偏离了坐的色身,只知道坐着不知道是谁在坐,你必须追踪你的心在那里?你的心偏定,而定即是心-或者你的心空空洞洞的(没有身或心)或者心跑到另一个所缘上。当你知道心在那里的时候,这种空空洞洞的现象就会消失了。
  当你修行的时候,你知道你为什么要修行吗?
  学 生:我要见到身心。
  阿姜念:是的,但你不需要做其他的事,只要观照身心即可,就好象有人给你一个银币要你好好看着它,看它是否完好无缺。这个银币跟身心是一样的。你观照身心是否是「我们」或一个动物,或是自我,或只是身心。修毗婆奢那是要去观照身心-那个你妄执为自我的东西,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你为什么要修行了。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当你妄想的时候,你是怎么观照的?
  学 生:我感到不自在。
  阿姜念:你感到不自在是因为你不希望你的心打妄想。事实上,心打妄想比其他的「心在听」、「心在看」等情况更足以显示三法印,妄想是实相〔注一〕,但是你不想见到它,对不对?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不喜欢那些属于实相的东西吗?这是不对的。你喜欢平静。但那种平静就如同妄想一样,也是生灭的。那么为什么你喜欢平静的心而不喜欢妄想呢?
  妄想与定虽然是相反的,但是当作所缘的效果是一样的。观照它们的好处是可以启发实相般若。你不喜欢妄想是因为它使你不自在,而且因为你喜欢平静。
  妄想是四谛法吗?
  学 生:是的,妄想是四谛法。
  阿姜念:你知道是四谛法,但四谛法现前的时候,你却不喜欢见到它。你修行毗婆奢那的业处是为了见四谛法,但你却又觉得不喜欢妄想。
  吃的时候,你要知道吃东西的正确的动机和不正确的动机。正确的动机是为了治苦-而非享乐。要教毗婆奢那的人必须知道学生修对、修错。例如当学生太偏定的时候,心绷得太紧,老师要叫学生停止一段时间,做点工作,使心回到世俗的世间。
  修行者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心没有保持平衡就容易脱离现实而落入幻觉之中。因此老师必须问学生在他还没修毗婆奢那之前,他曾经在那里修过业处和他是否有过什么心结。
  会造成偏定的所缘,就不要去观照它。如果坐姿会导致偏定,就变换其他姿势一段时间。你应该找一个你比较不熟悉的所缘来观照,因为太熟悉的所缘(如坐姿)会很容易造成偏定的现象。
  (另一天,中国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天气热的时候,我很容易打妄想,但如果天气凉快一点我的妄想就比较少。
  阿姜念:天气会成为烦恼的助缘,但天气是四谛法,你是因为有了什么而使你受苦的呢?是因为你有了五蕴,那才是苦的因,而非热天气。如果你能如理作意,你就知道热是色法,热也是实相(热是色法,而色法是实相)。如果你想让热消失而你做不到,你就会感到急躁。这是因为你有邪见-你认为「你」在热,而非色法在热。佛陀说五蕴是苦、无我而且也没有一种主宰任何事物的力量存在。如果你知道这个道理,你就不会急躁也不会有喜欢或不喜欢的念头,也就不会与烦恼相应了。
  通常,如果你没有保持在当下,就会打妄想,但是如果你发觉心在打妄想的时候,那一剎那即是当下。但如果你观照是为了使妄想消失的话,那又错了。保持在当下也是一种定,这就是为什么不会起妄想。如果你活在当下的时间很短,你就会有很多妄想。
  我要你注意保持在当下的心和没有保持在当下的心的差别-而他们又是怎么个不同的。这样如果你知道心偏离了当下的时候,就可以很快再回到当下了。
  最重要的,妄想来的时候,要记得妄想是心。每一种姿势都会产生妄想。走的时候打妄想,就把觉照力拉回到走的色身。现在你还没有足够的修行经验,你要修到生处转熟为止。即使你了解修法,也是要修到熟练为止。关于幻像呢?你还会产生幻像吗?
  学 生:没有幻像了,但我的妄想很多。
  阿姜念:你有很多妄想是因为你很少活在当下,如果你时常保持在当下,妄想就少。如果你有妄想就不会产生幻像,如果你见到幻像就没有妄想。妄想在四念住修法是一个很好的所缘,因为妄想属于法念住,但妄想不是身念住。幻像却不可以当做修毗婆奢那的所缘,幻像只能当做修奢摩他(深静禅定)的所缘,所以妄想和幻像各有不同的益处。
  学 生:妄想来的时候,我想要把心拉回来观照坐的色身,但拉不回来,有时我打妄想的时间很长。
  阿姜念:不要和妄想对立-因为妄想也是实相,这是自然的,你无法控制妄想。你误认为妄想不是法,所以你不喜欢妄想。你真正了解妄想的时候,表示你已经见到法了。因为你体会到妄想是心而非你。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学 生:这两三天,我觉得对身心能观照得更好了。
  阿姜念:你说你对身心观照得更好,那一种所缘可以让你保持在当下?
  学 生:妄想减少了,而我观身多于观心,不只是用想的而已,我感觉它是坐的色身、躺的色身,每一种姿势时我知道它是某种色身,这种感觉跟以前的感觉不同。
  阿姜念:这是生处转熟,你应该尽量保任。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要目,这是可以帮助你成就道心和果心,体证四圣谛的法〔注一〕,如果你观照坐的色身和卧的色身时,然后一下子它们变得不清楚,你要停止下来一小段时间,然后再重新开始观照。
  学 生:有时我正在观照的时候,总觉得有某种东西令我感到害怕,因此而无法清楚地观照身心。
  阿姜念:你感到惊恐或害怕而不能清楚观照身心是因为你缺乏觉照力,因此想办法提升觉照力你就比较不会感到害怕了。如果你清楚地对身心保持良好观照的话你是不可能会感到害怕的。
  (第一、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以前我妄想较多,但是现在我比较懂修法了-因此我想对我堂弟或大众讲解毗婆奢那。
  阿姜念:你有妄想是因为你偏离了当下,你知道你为什么会偏离当下吗?因为你想做功德,如:对人讲解毗婆奢那或教导别人。而你是如何使妄想消失的呢?
  学 生:那时我正在观照卧的色身,而妄想只是自己消失了。
  阿姜念:如果你观身较长的时间,你就可以清楚地见到色身的真相,如果你观身一点点时间,你也会发现一点点真相。你观照得越多就看得越清楚,但如果观照的时间太长了,可能会降低你的觉照力。这时候你必须停一下子,然后,再重新开始观照的时候,就能提升觉照力了。
  学 生:有时观照色身的时候我觉得很想哭。
  阿姜念:你会有那种感觉,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必须知道为什么你会有那种感觉。譬如,看到尸体的时候你会有某种感受,或者看到美女的时候你会有某种感受,你要尝试去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受。解决的办法是要保持清楚的觉照力,观照你在做什么,这种种现象(想哭)什么时候产生和它为什么会产生。譬如说,这种想哭的现象是从坐的色身变换姿势的时候产生的,这是因为心偏离了当下的缘故。如果你知道原因,你就知道为什么会想哭,这个原因就是心偏离了当下。你们二位(第一、第二位比丘)都有相似的问题,但原因相同(觉照力弱),你们必须了解身心是不实的。你们其中一位是害怕,另一位是想哭,但二位的修行都有进步了。
  一切法除了色心二法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你们修的时候是要见法,坐的不是我,不是自我。我们修行的方式是观照坐的色身,如果你只是观照坐姿而不知道是什么在坐的话,这表示你没有见法也不懂法。当你明白法的时候就表示你见到了什么是身,什么是心。世间有这么多法,而这些法总归于色心二法。如果你不是以身心为所缘的话,那就表示你不是在修毗婆奢那了。
  学 生:我修的时候要怎样避免与贪欲相应呢?
  阿姜念:身心并不是可以由我们的欲求而显现的,他们是自然而生的,不是我们可以刻意去创造而使身心显现的。例如听的作用生起时,并不是我们想要如此才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听的作用,来启发智慧。这种智慧即是知道是心在听(而非我们)。如果身心可以由你的欲求而显现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身心了。因此当你变换姿势的时候必须清楚原因。即使是你不想换姿势,你还是不得不换,这样可以防范贪欲生起,如果行持当中不与烦恼想应的话,自然就会引发智慧了。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上次我们谈过话之后你修得如何?
  学 生:这两三天以来,我每天发烧又胃痛,使我无法继续修行。
  阿姜念:你有更多苦苦-胃痛、发烧。胃痛是法吗?
  学 生:胃痛是苦苦。
  阿姜念:虽然你知道什么是法,但却未曾如理作意来提醒你是色身受苦(而非你),所以你不能见法。法一直在起现行-法一直在显示无我、无法控制的特性,因为法不是「我」。如果法是「我」的话,我们便可以主宰(身心),就不会生病了。五蕴会生病-但是如果你有正见,你就知道每个人都会生病,佛陀也不例外。佛陀知道五蕴是生老病死的法,这个法启发他的智慧而使他知苦,因此而能灭苦。
  (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修得比较好了。
  阿姜念:你说比较好,你怕偏离当下吗?
  学 生:我不想偏离当下。
  阿姜念:这样不对,怕偏离当下是不对的;或者你想更能观照得住身心,那都是错的。你必须像看一出戏一样-不要导演这出戏。如果你怕偏离当下,那个认为「我」的烦恼就会生起,因为你认为你在控制。
  中道法在修的时候是不容易懂的,如果你修得不对便会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觉受,因此你会偏离当下,而且你的心会老是与烦恼相应。吃的时候要用智慧观照-即观照吃东西是为了治苦-苦就是饥饿-为了让色身继续生存,因此你可以利用色身修行来灭苦。即使是不想吃还是得吃(因为他是比丘,必须在12点以前吃完饭)。
  实相般若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能正确地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智慧。你修行只是为了灭苦。如果你吃东西与烦恼相应,那你还是在生死轮回,所以你务必要:吃为了灭苦,走为了灭苦,坐为了灭苦,卧为了灭苦-全部都是为了灭苦。我们执持烦恼已经非常非常久的时间了。烦恼指使你做这个做那个。做任何事都与烦恼相应-「我」在看、「我」在听、「我」觉得饿,因此甚至于你修毗婆奢那的时候都没有摆脱烦恼。烦恼处处与你相随。唯有你能如理作意的时候才可以免除烦恼。因此只要我们能如理作意,烦恼就会减弱。烦恼减弱,般若就强,般若智慧能够断除烦恼。因此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甚至于在变换姿势的时候,你必须知道正确的因即是要治苦。如果你能常常知道正确的因,就能启发实相般若了。
  (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这次我觉得不快乐。
  阿姜念:正念正知好一点的时候,只与微细的烦恼相应,会使心变得不快乐,就像鱼活在水中的时候会觉得快乐,一旦他们被捉到地上的时候就觉得苦了。心就像这样,心不与烦恼相应时会觉得苦,不快乐。
  说你修得更好了。关于苦呢?你还觉得苦吗?
  学 生:是的,我能见到每一种姿势的苦,但这种感受还不是很清楚。
  阿姜念:你总是不得不变换姿势,但你却没有见到苦,因为你没有注意观照就不能体会到苦。每个人都知道苦的存在,却老是见不到苦。微细(过渡的)动作-你注意观照过吗?
  学 生:是的,偶尔。
  阿姜念:你必须注意你举臂曲伸,或走到浴室。你必须知道为什么做这些动作,这些动作不是为了对治长久保持一种姿势所产生的苦,而是治另一种苦-诸如饥饿、上厕所等等的苦。
  (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而关于你呢?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修得比较好了。
  阿姜念:你说的比较好是指什么?
  学 生:我是指比以前更能观照得住身心,而且身心也比较清楚。
  阿姜念:你是指你掌握到当下,你更能掌握到当下了,因此你能体会到修毗婆奢那是非常困难的。而你必须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好几天,活在当下,直到心能行于中道-没有喜欢或不喜欢为止。如果你修奢摩他的话,你必须观照一个所缘很长一段时间,而这个所缘是你身外之物,是假法(非身或心),使心达到很强的专注力。但修毗婆奢那必须保持在真正的当下,不与烦恼相应,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长久以来被烦恼所控制,就像泡菜浸泡在盐水中一样,早已经酸透了。所以要将烦恼屏除于觉受之外是很不容易的。你必须了解这点并且保持如理作意。我要你注意到你为什么会有这种(保持在当下的)觉受的原因以及如何能使心不起烦恼,如果你知道这些,你就可以防范烦恼并保持在当下很长一段时间-你就即将要灭苦了。
  佛陀当时说法的时候,比丘专注地听并了解佛陀为什么说法的原因。他们能正确地引导自己的心,在佛陀结束说法之前,他们都悟道了。因为他们了解佛陀所说的法。
  修学毗婆奢那是非常难的,佛陀悟道之初,对于要教导众生他所知的法感到心灰意冷,因为这个法是如此困难,比其他事情都还困难,因为我们都紧紧地被无明包藏着,我们做每一件事时,都被认为「自我」的邪见所控制着。这种错觉就是妄执身心为「我们」或「自我」的邪见。
  你已经修了将近三个月了,你对修法比较了解了,这是指你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你的心了,但有时你还是会误入歧途。
  学 生:有时我的心还是会误入歧途。
  阿姜念:你要注意,不要让你的心攀缘烦恼而削弱了智慧,你的正念正知(觉照力)还不是很强,你修的时侯觉照力还很弱,觉照力弱,就会造成偏定而使觉照力更弱。当烦恼生起时,你能见到烦恼、注意到烦恼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烦恼不起现行,般若智慧就能照见实相,但不要去注意般若智慧,你只要注意不让烦恼进来。你只要了解修法并保持如理作意防范烦恼,般若智慧是否现前就不关你的事了,而你必须一直觉照到你目前所观照的是什么样的身心。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见到法了吗?
  学 生:是的,我见到法了。
  阿姜念:你见到什么法。
  学 生:我见到了苦苦。
  阿姜念:妄想来的时候,你知道妄想是法吗?
  学 生:是的,妄想是法。
  阿姜念:法是终日现前的,如果你知道法,你就会终日见法,但如果你想要觅法,你就不能见法,因为想要见法的贪念早就遮蔽了你的智慧,如果你不存见法的心,你就会见到法,想要见到法你就必须保持在当下,法存在于每一刻每一个呼吸之间。你说你见到了苦苦,你说苦苦是法是什么意思?
  学 生:因为苦苦是心法。〔注一〕
  阿姜念:你所见到的身心是否比较清楚了呢?
  学 生:有时比较清楚。
  阿姜念:身比较清楚还是心比较清楚?
  学 生:心打妄想很清楚,四种姿势(身)有时也很清楚。
  阿姜念:你所见到的那一种色身比较清楚?
  学 生:坐和走路的色身。
  阿姜念:你是否观照心在看和心在听呢?
  学 生:没有。
  阿姜念:你为什么不观照心在听呢?有噪音的时候会惊扰到你吗?
  学 生:不会,但以前觉得非常困扰。
  阿姜念:你听的时侯心会攀缘假法吗?也就是你是听到声音还是听与声音有关的内容呢?
  学 生:有时是心攀缘假法。
  阿姜念:听到假法的时候你知不知道呢?
  学 生:有时我知道音声的内容(知道关于音声的内容,而非知道心在听)。
  阿姜念:你知道心攀缘假法的时候,明白为什么心会攀缘假法吗?这是因为你没有观照是心在听,如果心-攀缘假法,你就偏离了当下。假法是法但却不能启发对三法印的认知。你觉得你修得如何?修得比较好了吗?
  学 生:是的,比较好了。
  阿姜念:你还有喜欢和不喜欢吗?
  学 生:是的,有时候有。
  阿姜念:你不喜欢那一根?
  学 生:耳根。
  阿姜念:你不喜欢噪音呢?或者是你无法观照它呢?
  学 生:我可以观照它,但却把握不住,我只是知道声音内容,心会攀缘假法。
  阿姜念:你要尽量多观照,尽量提升你的正念正知,因为你想要观照别的所缘(而非观照心在听),所以噪音产生时你就受干扰了。
  学 生:观照四种姿势时,有时我感到很困扰。例如,观照卧姿时会不知不觉翻了身,忘记如理作意去观照,这种情形令我感到很困扰。
  阿姜念:你会困扰,是因为你躺的时候要经常翻身。因此苦苦成为瞋念的助缘,如果你用正见观照的话,就不会再感到困恼了。
  学 生:有时我觉得很沮丧却不晓得为什么?
  阿姜念:有两种情形会造成沮丧:一种是由于瞋恨,一种是由于智慧。瞋恨会引起沮丧是因为你修了很久却还不能见到色身并不是你。智慧所引起的沮丧是因为你见到了身心是不实的-无常、苦、无我的。有时你观照妄想,而不知道是心打妄想,妄想来了,你再重复「心在妄想」-然后又会再起妄想。就像告诉一个小孩子,而他不听你的话,妄想也是如此,非你所能控制,而知道这个观念可以启发你的般若智慧。
  (第二位比丘)
  学 生:在了解修法而开始要修的时候,我有很多理想和抱负-但现在有些失望了。
  阿姜念:什么抱负?
  学 生:我想我会写一本教毗婆奢那的书,对大众讲说正确的修法,诸如此类的事。
  阿姜念:想要做一场演讲好,还是不要想好。-那一样比较好?
  学 生:不要想比较好。
  阿姜念:你想的方式是无益于毗婆奢那的修行,你的心不是用于毗婆奢那正确的所缘上-即使所想的都是功德。妄想是烦恼-会使你偏离了当下。
  你对于修毗婆奢那有点灰心对不对?
  学 生:上星期我感到绝望,但现在又觉得没什么了,而有时又会感到绝望。
  阿姜念:你感到绝望,是因为你并不是十分了解修法,但修行并没有超过你的能力范围,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修了好几世的善行(波罗蜜)的原因。修行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修行很殊胜,即使此生你没有悟道,也是在积聚下辈子的资粮(启发智慧的因缘)。甚至世间比毗婆奢那简单的学科你都要学习好几年了,何况法比世间的学问还要难,你要继续修行,即使这辈子不能达到目的,也是在为来世积功累德,何况修行是你身为比丘的责任,这是法的责任,佛陀为了圆满菩提(佛智),舍尽了一切,他悟道了以后,把法传给我们,他拼老命悟道了,因为他教导我们,使我们省下很多气力。我们只要按照他的方法修,只要你肯修行就可以得到戒定慧的利益,在这里你虽然打妄想,却也没有损失什么-这与在家不同。如果是在家,你就没有八正道中的戒、定、慧。因此你会从修行中获益的,即使仅得到一点利益。不管见法与否-对你都只有好处的。你说修行非常困难,那很好,那样才会使你更精进。
  佛陀说:学生为了正确了解修法,必须找一位见实相的老师指导他正确的方法,学生也要明白老师所教的。修行可以帮助你了解理论,修了以后再去研究理论你会更了解实相的。
  (另一天,中国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设法让我的心行于中道。
  阿姜念:你是怎么做的呢?
  学 生:厌烦的时候,我就设法观地大。
  阿姜念:你观地大,是怎么做,效果如何?
  学 生:我只是想「地大、地大…」厌烦就消失了。
  阿姜念:如果你一想,就会偏离了当下。例如,听到声音的时候,正念正知观照心在听,因此不会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念头,你的心就自然行于中道,你不必做任何事。
  学 生:有时我觉得心很清楚,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一具骷髅。
  阿姜念:你对于骷髅有什么感受?
  学 生:我正疑惑为什么有这样一具骷髅,过一会儿,心就变到一副棺材上,然后是腐尸,然后我闻到一股臭味就呕吐了。
  阿姜念:你知道你这样修是对还是错?
  学 生: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阿姜念:你吐了多久?
  学 生:半天,从中午以后到晚上6点。
  阿姜念:这段时间你还闻到臭味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所看到的是真实的吗?这是幻像,是禅定的力量让你看到这些幻像,幻像也是法,是偏定所产生的现象,而有时候也会造成你精神错乱,幻像会使你脱离现实。你是什么时候停止呕吐的,你知道这样修不对吗?
  学 生:我知道这种现象不好。
  阿姜念:你修毗婆奢那已经好几天了,你不要再让你的心变成那样子。你怎么使那具尸体(幻像)消失的呢?
  学 生:它是自己消失的,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它才消失了。
  阿姜念:禅定有超过心力的神变力,会使你偏离毗婆奢那修法。
  学 生:事实上,我也不想要禅定。
  阿姜念:修奢摩他的时候,即使你有很强的毅力,也不一定能得定,但是修毗婆奢那,却很容易偏定而使你失去观照般若,你想再看到那种现象(幻像)吗?
  学 生:不,味道很臭,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见到这种现象。当时我的心很清楚。
  阿姜念:你的心很清楚,那是禅定。禅定让你感到满足,让你觉得快乐,但那是颠倒妄想,如果心很清楚,但没有烦恼,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就不会产生这种现象了。
  (第一、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们经常有访客来找你们,这段时间你们不应该让任何人来拜访你们,因为那会减弱你们的自律(善护诸根)。如果自律不好,就不能生定,没有定不能发慧,这三学要同时配合于当下。客人来了,即使你不想讲话,也不得不讲。
  修行的方法就是你必须观照当时所显现的身心。如果身心没有显现的话,就表示妄执身心为「我」的邪见还存在,而且你无法去除这种妄执身心为「我」的邪见。
  爱与恨不断生灭,但你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恨,爱是心存贪念,恨是心存瞋念。而在你还不明白的时候,你说「你爱」或「你恨」。尚未明白之前,你无法将「你」和爱恨分别开来。因此你修行的时候必须把每一件事物视为色法或心法;而且你要知道是什么样的色法和什么样的心法。如坐的色身,心在听等等,你们说你们见到苦,这虽然没错,但是「你」觉得苦的邪见仍然存在。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未曾如理作意,你要观照的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因为你忽略了这个重点,所以你无法正确地观照色身。
  感受和想象(默念)是不一样的,你们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不要将它们混为一谈。
  重要的是你们必须知道原因,必须用如理作意来修行。例如,在《阿那律经》中,阿那律问舍利弗,即使他已得可以观看整个宇宙的天眼通,他的毅力很好,正念很强-为什么他还不能断除烦恼(漏)。舍利弗告诉阿那律,他认为自己可以看到整个宇宙是慢,而慢是烦恼之一,与烦恼相应;他认为自己毅力很好,正念很强是掉举;而他忧虑尚未断除烦恼是悔。所以舍利弗说你必须袪除这些感受。
  因此烦恼非常微细,你们要有正见,你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修行,能否成就并不重要,你们修行是要袪除隐蔽真理的烦恼,而你们必须先了解袪除烦恼的方法,即使阿那律已经证得神通还有烦恼,现在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不必先修禅定或证得神通,我们可以利用贪、瞋、痴来修毗婆奢那(心念住修法)。如果你要先修禅定,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必须修两次(先得禅定,再启发智慧),而这样要花一大段时间,现在你只要修一次就可直接断烦恼了。
  (中国比丘)
  阿姜念:你知道修奢摩他和修毗婆奢那的所缘不同吗?他们是异或同呢?
  学 生:是,他们是不同的。
  阿姜念:为什么他们不同呢?你认为毗婆奢那和奢摩他的所缘有什么不同呢?
  学 生:奢摩他能令心平静。
  阿姜念:那不重要,而你所观照的所缘是同或异?
  学 生:我没有注意到这点。
  阿姜念:你没有注意到这点?那你怎么做?奢摩他和毗婆奢那不同。毗婆奢那必须以身心为所缘,不是像你反复地念「佛陀」或「阿罗汉」,一直重复地念。
  学 生:我知道,修毗婆奢那不是像那样默念。
  阿姜念:如果你用想的(默念),你就没有见道的可能,因为这种修法不以身心为所缘。毗婆奢那要以一些存在的事物为所缘,以此见实相。
  学 生:我观照坐的色身、卧的色身时,心迅速地跑进、跑出,并没有安住在坐的色身、卧的色身上。
  阿姜念:这种现象产生的时候你认为修错了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认为修错了是因为你不想让心跑进跑出的对不对?
  学 生:是的,当我察觉到心这样跑来跑去的时候,我把它拉回到所缘(坐的色身、躺的色身)上。但心无法安住,很快地它又迅速地跑进跑出的。
  阿姜念:你为什么要把心拉回来呢?
  学 生:如果我不把它拉回来,它会跑出去很长一段时间。
  阿姜念:你想成为一个主宰者,想把心拉回来而不让它跑进跑出的。然而你设法不让心跑进跑出的方式是错的,你修错了。但这种现象是真实的,是实相。因为心一直是像这样跑进跑出的,你想让心安住,心却不是你所能控制的,这是心的实相,没有人能控制心-它不是任何人的能力所能及,因为心是无我的。
  迅速跑进跑出的心即是法,但是你不喜欢法,你修行要见法,但法现前时你你却不喜欢它,你已经见到法了,但你却不喜欢法。只要看着心跑进跑出,不要想去控制它、或想让它安住下来,只要观照它,但是你必须知道妄想是心,如果你不知道是心妄想的话,你又会不喜欢妄想了。
  每个人都要自我约束(善护诸根),就像种一棵树:你必须除草,否则草会使小树苗无法生长。因此就像种植之前的松土一样,自我约束能帮助你修得更好。讲话会使你的自律松弛,修四念住的时候,如果你讲话就会使你偏离当下。
  (另一天,在家女众)
  阿姜念:你已经修了将近一个月了,你修得如何?你还有几天就要离开了呢?
  学 生:到月底的前几天就要离开了。
  阿姜念:你不能再待久一点吗?
  学 生:不行,我必须回家。
  阿姜念:因此你不能留下来了。那么上次我们谈过话之后你修得如何?
  学 生:昨天,我体会到每一件事都是苦。
  阿姜念:你体会到什么苦?
  学 生:我观照躺的色身,感觉就像个死人一样,我觉得害怕,因此我到外面走和坐,我体会每一件事都是苦,甚至霎眼睛、吞口水-我都觉得苦,因此我又多走了一会儿。现在我了解修法,可以到别的地方去修行,而不用靠别人来教我了,所以我想我多么幸运能遇到阿姜(念),因为阿姜的教导,我才能见到法,我因此而想哭。
  阿姜念:那今天呢?你还是像昨天一样见到苦吗?
  学 生:今天正常了,苦的感受已经消失了。
  阿姜念:你知道为什么苦的感受会消失吗?
  学 生:今天下午有客人来找我,我们谈到关于我所体会到的苦和修行的事。
  阿姜念:跟客人谈话导致妄想,而妄想使你对身心的观照中断了,你已经偏离了毗婆奢那的修行。因此,今天你觉得正常了,这是因为与烦恼相应了。所以,你体会的苦消失了,这是由于你缺乏觉照力,你没有以身心为所缘,你知道这样做错了吗?
  学 生:是的
  (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说你修得更好了,是怎么好法呢?
  学 生:我并没有很多妄想,并且更能够保持在当下。
  阿姜念:什么是当下?
  学 生:心知道打妄想那一刻即是当下,但妄想的内容是假法(传统的实法)。
  阿姜念:如果你知道内容-妄想的内容-你已经偏离了当下了。如果你常打妄想,表示你保持在当下的力量不强,因此你就无法观照得住身心;但不要怕偏离了当下,就像乘一艘竹筏过河,如果你一害怕就会失去平衡而落入水中。
  大多数的人,从出生以来,从来没有活在当下过,因为心总是与烦恼相应,心看每一件事情都染有我。你修的时候一定要防范烦恼,然后你才能体会到当下。
  (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比较好的时候,你会觉得「欢喜」吗?你修得不好的时候你觉得「不欢喜」吗?这些觉受是错的,你说你修得比较好了,是怎么个好法呢?
  学 生:我比以前更容易保持在当下了。
  阿姜念:你必须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你容易保持在当下,有时候却不容易保持在当下。你一定要知道原因,否则你的修行要多花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你知道原因的话,即使你偏离了当下,你也能够很快再回到当下,你务必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也应该观照到更微细的动作,有七类微细的动作:
  一、徐步后退。
  二、左右摆首。
  三、伸屈手臂。
  四、搭衣持钵。
  五、吃、喝、嚼、舐。
  六、大小便溺。
  七、(为了日常作务等等的)行、住、坐、卧以及语默动静等等。
  微细的动作比大的动作要多得多。知道做这种种微细动作的原因远比知道做行住坐卧四种姿势的原因还要困难。如果你对行住坐卧四种姿势已经观照得非常清楚的话,可以再逐步加入观照微细的动作。
  法是非男、非女、无我的-法只是如其本然而已,天地万物无非是法的现量。例如:坐、立、妄想、睡觉、闻声、生气、舒适、疼痛、贪求、厌恶等等,每件事物只是色法或心法而已,而色心二法即是一切法。
  天地万物的呈现皆可启发我们的般若智慧,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你会心外求法,你不需心外求法,法就在你自身身上,你只须观照每一刻所显现的身心,即使你大小便溺,沐浴更衣无非是法,所有一切动作无非是要治苦而已。
  如果你没有保持在当下,就会与烦恼相应。
  法是无人所能主宰的,它是无我的,所以你要能如理作意,你才能够见到法,即使是打妄想,如果你知道妄想是心-你就会知道妄想是无法控制的,妄想是无常-妄想是苦谛-苦的真理,妄想是四谛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