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了凡四训讲记(档号:19-16-14)
现在的浙江宁波,古时候称为鄞县。有一位杨自惩先生。在县衙当一个书办,好像现在的书记官、文书官一类的。“守法公平”,决定不受人家的贿赂。有个囚犯触怒了县官,县官毒打他一顿,打得遍身血流,这个怒还没有消。杨自惩跪在地下帮这个囚犯求情。
杨自惩真是有胆识,平素这个人有德行、有胆识,敢说真话:你在审问,审问得其情,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坏事,应该要判重刑,你要怜悯他,不能生欢喜心,“喜且不可,而况怒乎”,你怎么能够发怒?县官也不错,听了杨自惩的话,把发怒的情绪也就降温了,不再发怒了。杨自惩家里贫寒。他能够帮助这些苦难的人,特别是这些囚犯,他有怜悯心,常常帮助他们。人家当然有一些送礼来托人情的,他“一无所取”,大公无私,凭着自己良心办事,绝不受贿赂。有的时候,囚犯囚粮缺乏的时候。他天天想方法来帮助他,到一些能够行善的人家,向他们捐助,来帮助这些囚犯,让他们能够吃饱。有一天。新来的囚犯,有几个人没有得吃。他家里米不多。把家里的米给囚犯,自己家里的人没饭吃。想想,囚犯非常可怜。跟他太太商量。把自己的米分一半给囚犯,自己家里煮稀饭吃。以后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侍郎”,这个地位就是现在的副部长。“吏部”,那个时候不称部长,称‘尚书’,尚书是部长,侍郎是副部长。长孙也是做到次长。次孙做到“廉宪”也是古时候官职的名称,以后在明朝称为按察使,一般也称为钦差大臣。
在当时都是很有名的贤德大臣。杨自惩的后代。这是在县衙里做一个小书办。由此可知,积功累德,不论我们自己现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可以做。机会太多太多了,只要存心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就是积功累德。做好事,不求果报,这个功德就更大;不求果报,必定有更殊胜的果报。积的善大,积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报。像了凡先生就是个例子,与了凡同时代的俞净意先生也是个例子,晚年就享受果报,果报一直绵延到他的子孙,代代不绝。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