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听到“功德无量”这个词,无量是佛门用语,意思是不可胜数,多得像恒河中的沙子。所以功德无量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的功劳恩德非常大。佛门劝诫众生多行善事,累积功德,但是关于读经修功德,有这样三个误区要注意。
第一、不要着相
读经书,是修功德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也常听到,念这部经书积累功德最快,念那部经积累功德最多之类的说法。以这样的心态学佛,其实是着了功德相,佛经中讲“万法皆空”,既然一切都是因缘假合而成,功德也不例外,执著于功德,就得不到功德。佛陀以手中的沙子为例,世人越想追求什么,就把它攥得越紧,结果沙子就从指缝中溜走了。
在小编看来,功德不在书本上,而在心中。我们学佛,是要消除心中的贪嗔痴,了断烦恼,只有通过读经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且依教奉行,才能从凡夫的境界,进入诸佛觉悟的境界,这才是功德。
第二、身体力行
佛经中的道理,要运用到生活中,才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比如我们得失心重,常常因为事业上的不顺而烦恼,那么通过读佛经,就要找到对治烦恼的法门,然后身体力行,去消除这些烦恼,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快乐。
如果只是懂得了一些道理,遇到问题不去运用,那就有死读书的嫌疑了,所谓“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如果只把佛经当一门学问来研究,那样是偏离学佛初衷的。明朝王守仁主张把学问用到生活中,一切道理要在“事上练”,所谓“知行合一”,如果只钻研文字,不注重修持,其实研究来研究去,不过是在研究自己心中的想法。
《金刚经》中讲,佛陀住世说法数十年,而实际上又什么都没说,小编对此的理解是,只有我们自己身体力行悟到的,才是佛经中希望我们领悟的义理。
第三、自利利他
到底什么是功德,我们常常把它误解为是为自己积累的“财富”,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功德是德被大千世界众生的功劳,只有自利利他的作为,才能称为功德。反过来说,生活中如果有人专做损人利己的坏事,大家会说他“缺德”。
学佛者首先是自度,也要度众生,就是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善事。可能有人会说,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又没有佛陀那样的福德,哪有度众生的能力?
不妨看看《金刚经》中佛陀的说法,“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行善积德,并不是只有佛才能做,就像看到有人失足落水,难道一定要先去学游泳,再回来救人吗?如果遇到善事不去做,功德又从何而来呢?
佛经中讲苦集灭道四圣谛,知苦是初步,但并不是终点,还要依照道谛去灭苦。同样的道理,念经学佛也只是初步,目标是觉悟人生,自利利他,成为像佛一样的智者。如果把念经当作追求功德的方式,就是着相,也就无功德可言了。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河话禅。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