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父亲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但凡做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别人就会喜欢与你相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记着父亲说的话,并赋予了行动。但是我发现,父亲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善良处事的确让我有了好人缘,但自己却也因善良而受到伤害。在一次好心帮助别人最后却得到冷嘲热讽后,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傻瓜,真是好心没好报,觉得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当今社会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已经不错,认为父亲的那一套理论应该是过时了吧。
踏入工作岗位后,我一直秉承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但是偏偏有一位同事,老是喜欢和我唱反调。因为部门的利益不同,每次讨论方案,总感觉他占我上风;每次他认为的皆大欢喜,总让我觉得是建立在牺牲我部门利益之上的。于是,我特别讨厌和他交流,但是工作关系又不得不接触。每次看见手机上响起他的号码,我就莫名地生起嗔恨心,用佛陀说的人生八苦中的怨憎会来形容这种感受,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这种不良情绪终于在一次产品价格核定的电话会议上爆发了,在他还没有具体阐述完他的观点时,我就凭以往的经验认定,他肯定又没安什么好心,于是直接回答“不行”后毅然挂断了电话。没过多久,我就被领导请去办公室。我想,一定是他打我的小报告,对他的厌恶上升到了极点。
就在我刚想抱怨这位同事的自私行为时,领导递过来的计划表让我止了口。我意识到刚才因愤怒的情绪,以致根本没有去听他说的计划方案是什么。平息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后,仔细再看数据,我发现根据这份计划所得的利润,是双方共赢的,并不是开始我认为的那样。原来,这次是我错了!
晚上参加交流,《生命的回归》里的章节让我深有感触。法义上写到:每个人都在观念的支配下生活,正确的观念是幸福人生的保障。观念与行为是相辅相成的,观念来自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指导着行为。但一般人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认识是以感觉为基础,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了情绪的影响,感觉的片面和情绪的影响使我们难以产生正确的认识。
当看到这段时,我反思了一下自己。
因为之前一直对那位同事贴上了“自私自利不考虑别人”的标签,以至于对他做的任何行为都产生了反感,造成自己的不良情绪,其实是自己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我没有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的愤恨来自于感觉自己的利益受损,那么这份嗔恨心的缘起,是不是也建立在自己对利益的贪著上面呢?更何况,这次对方的确是做了双赢的计划,嗔恨心将我导向错误的认识,导致了自己拒绝双赢计划的愚痴行为。我突然想起父亲说的话,做一个善良的人,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要多为别人着想。如果我一直带着这种信念做事,那怎么会因为自己的一点利益受损而起嗔恨心呢?原来这些理论一点也没有过时啊。
于是我拨通了那位同事的电话,诚恳地为自己的行为表示了歉意,同时也敞开心扉,与对方交流起之前双方沟通中容易出现矛盾的缘由。经过这次坦诚的对话,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他。很多事情,他考虑得比我更周全和果断。
自此,我不再讨厌接他的电话。通过倾听,我的工作更加顺畅了,双方也因为智慧的讨论,效率大大提高。之前那怨憎会的苦,也在我的身上消失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只要我们把握好当下一念,种下善因,那么一定会得到善果。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