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整洁有序、陈规陋习逐渐破除、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如今,走在溪美街道宣化村的大街小巷,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文明之风,民风恬淡淳朴,村庄文明祥和,放眼望去新村面貌尽收眼底,这是该村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
不办佛生日省钱做公益
“倡导丧事简办,花圈、牌匾不超20个;禁止在本村燃放烟花;倡导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婚事新办形式……”近日,走进宣化村,记者发现,这里的传统陋习正在悄然改变。
过去,宣化村村民办红白喜事,非常讲究排场。针对这种情况,村两委向村民发出倡议,办事从简,并明令禁止歌舞演出。
“早在2013年,我们就开始提倡简办‘佛生日’,当时各个角落大大小小的‘佛生日’就有10多个,村干部和村老人协会到各角落做思想工作,慢慢地全村统一成1个‘佛生日’。到2015年,宣化村全面取消‘佛生日’。”宣化村党支部书记林金想告诉记者,全村4个自然村,一年下来可省下300万元以上。
“‘佛生日’这种陋习当然要改了,不然大家辛苦省下的钱,一下子就没了。”村民林阿伯说,大家还可以拿省下的钱做公益,挺好的。
“佛生日不办了,丧事喜事简办了,几年来省下来的钱有上千万元,渐渐地,许多村民自发捐钱为村里做公益。”林金想介绍,近年来村民捐资达数百万元,投入修路、完善学校设施、架设路灯、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等公益事业当中。
“比如彭埔公路宣化村段,除去上级拨款的一部分,乡贤就踊跃捐资了200多万元。”林金想表示,如今4个自然村的土路全部完成改造,而老人协会也正在兴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也建起来了,这都是归功于移风易俗的“春风”。
加强文化建设处处盛开“文明花”
乡风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宣化村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并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说起宣化村的教育事业,林金想格外自豪。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宣化村大中专生有258人,大学本科学历以上116人,其中不乏大学教授,研究生、博士生。2008年林荣华考入清华大学,2012年林君委考入清华大学,林扬明夫妇考入中科院博士生,2014年林志辉考入清华大学博士生,2018年林弋莎考入清华大学直博生。家乡因此有“十年四清华,一门双博士”之美誉。
“去年暑假,我们举办了第一届暑期夏令营活动。
该活动是纯公益性质,我们还为每人制作一套专用服装,提供免费的茶水。”林金想表示,“今年我们在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举办了第二届暑期夏令营活动,开设乡土历史、法制教育、安全防范、软硬笔书法、手工制作、绘画、习作训练、康乐游园等课程,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包括图书室、电脑室、科学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林金想介绍,今年新增的科学活动室尤其受学生喜爱,来上课的同学都忍不住摸摸里面的科学仪器。
当天,记者来到科学活动室还看到,有一爷孙俩正在玩着里面的科学仪器,“遨游”在科学的海洋当中。
一件件实事落到实处,带来的是村美街净人欢笑,更让文明和谐的乡风吹进了每位村民的心中。(记者 周海文 黄奕群 通讯员 戴天生 文/图)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