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情与道心
假疑情
疑情是初心所在
众生皆有疑情
疑情的起承转合
求觉与不求觉
从疑情到觉悟
疑情与佛教
发菩提心
小结
道心与盗心
企业经营与群众路线
内明与外道
佛教的原点
小结
很多人皆以「为参禅开悟,故须有疑情。」但我却认为是先有疑情,才须参禅求悟。所以因认知的不同,疑情便有真假之别。
假疑情
所谓假者,以禅宗常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故为参禅开悟而作意起的疑情,即是假疑情─拼命找些莫明其妙的话头猛参,参了半天,仍是隔靴骚痒、风马牛不相及尔。譬如『什么是无?』或『狗子有无佛性?』等话头,真如铜墙铁壁,硬参不进去。假疑情,可能是自己胡抓的,也可能是不高明禅师乱给的。
当然,假疑情如能用「死抱棺材板」的心态,硬参不舍;最后也能弄假成真。不过,这过程太迂回了;很多人未及此境界,便已出师未捷身先死矣!又假疑情最初只是修定,待至真疑情现起时,却与原话头不相干已。
假疑情既迂回又不易得力,为何自宋朝以后中国禅宗却偏用它呢?此但为末世众生妄想太多,若直参禅也未必得力;故先用假疑情修习定功,再转成真疑情。然而因为假故,更不容易上路。于是真疑情不发,假疑情不应;欲开悟,真是难上加难也。
于是我认为欲参禅开悟,还是应折回原点─从真疑情参起。至于什么是真疑情?我们且以世尊出家成道的事例说明:
世尊因何出家:这大家皆知世尊为于四城门中见人生生老病死等人生苦相而震惊:为何所有的经教对如此重大的问题,却只语焉不详?为何周遭的人对如此切要的苦痛竟是如此的漠不关心?人生的苦从何而来?将何而灭?于是为探究此道,祂决定舍身出家。简单讲,祂乃为「疑情」而出家的。
外道定何以不究竟:佛出家后,首先跟随外道仙人修定。虽然以祂宿世的善根因缘,不管是无想定、还是非想非非想定,祂都很快成就了。尽管外道师徒皆认定祂已得道了,祂却自知此非究竟?为何不究竟?因为对祂的疑惑,诸定根本消释不了。定,充其量只能逃避此问题而已,而不能从根本去解决这问题。
觉悟谁来印证:佛最后在菩提树下,逆观十二因缘而觉成佛道。然而此悟,谁来印证呢?后世禅宗皆谓:开悟与否,须有过来人为印证。然佛无师自悟,有谁能替祂印证呢?其实很简单,疑情为祂印证。既此觉悟能圆满消除祂原有的一切疑情,众苦已灭尽,诸集已断除,云何而非至道呢?
所以我倒认为:真悟是不须要印证的,假悟才须要印证。印证什么?印证你没有开悟呀!然为很多人常以未悟为悟,故须印证。(这也是为后世多参假疑情故!)
疑情是初心所在
所以从世尊成道的公案,我们可说:「疑情是初发心之所在」。不是吗?我们为何发心学佛,难道不也为世间有太多的烦恼在搅和,有太多的疑虑待澄清吗?其次,疑情又是抉择经教、善知识的凭鉴。为何我们觉得佛法较相应?为何确定某善知识讲得较贴切?相应应什么?贴切切什么?只此梗梗于怀的疑情而已!甚至佛教里三藏十二部经,有的论空,有的阐有,有的倡世间慈善,有的究出世解脱,我们又如何抉择所欲深入的法门?这也必以疑情为先决的凭鉴标准。
因此我们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