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学佛的人

发布时间:2023-01-10 21:32:51作者:心经入门网

  学佛的人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0年于香港九龙梁显利中心

  一、正信正见

  二、深信因果

  三、精勤修学

  四、护法弘法

  佛学讲座,不同娱乐表演。如果,讲者能将正知正见的佛法,简单扼要,层次分明介绍给听众,而听众又能心领神会,身受法益,则已达到佛学演讲之目的。否则,注重外表,声色娱人,或邪言妖语,蛊惑世人,而听众似受催眠,如痴如狂,为境所牵,哭笑由人,对佛之正法,毫不沾益,反而满腹疑惑,是非莫辨,邪正不分,这又何必?尤甚的是因此种下邪恶种子,沦为魔眷,何等可惜!因此,当我接到香港佛教青年协会来函,邀请来港演讲佛学时,虽然公私两忙,难以抽空,但回心一想,此正是弘正法,辟邪说的机会,岂可放弃?于是放下一切,专程赶来,与各位见面。

  今天多谢香港佛教青年协会租借场地,举办佛学讲座,也多谢各位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前来参听。但愿藉此机会,能将佛之正法介绍给各位,更愿佛力加被各位,增长智慧,获得正信佛法的利益,这是我个人不远万里而来的愿望,相信亦是佛青协会同人所共同之目的。

  今次演讲佛学,仍以三天为限。今晚与各位讨论‘学佛的人\’,明晚将研究‘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最后一晚讲的是‘成佛捷径\’。关于这些问题,相信是各位都想知道的。

  学佛的人,包括佛教四众弟子。末法时代,去佛遥远,圣贤隐,群邪兴。佛教四众弟子中,真正学佛的人固然很多,而非真正学佛的人也不少。楞严经说:‘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读此可知,佛的四众弟子中,确然有不少魔鬼投胎,迷惑世人。所以,今天本人站在佛教立场,提出四个原则,作为辨别真假佛子的准则。

\

  一、正信正见

  一个佛弟于,特别是出家人,不但要正信,还要正见。缺乏正信正见的人,简直是邪魔外道,不得名为真佛子。所谓正信,便是理信、智信。令人信仰,合乎真理,透过理智,然后启信,谓之正信。否则便是邪信,亦即是迷信。然理信与邪信,智信与迷信的分野,可从信仰之动机,以及所信仰的对象而判断。人信仰宗教的动机,如果是为寻求真理,了解人生,非为趋吉避凶,而是要理解人因何会有吉凶?非为勤求富贵,弃舍贫穷,而是要研究人因何有富贵与贫穷?非为追求物欲的享受与满足,而是要发掘智慧,为了重建精神文明,便是正信;否则,便是迷信。世上有人,往往为达名利的野心,为遂私欲的占有,而求神拜佛,其动机都不正。动机不正的人,即使是在拜佛,也是迷信。

  人的信仰,有了正确的动机,还要充份理解所信仰的对象,如果仅凭一时之高兴,或情感的冲动,而盲从附和,人云亦云,何止迷信,徒劳无益,反而为魔鬼利用,沦为魔眷。堕落邪道,实在不幸。然则,学佛的人,岂可不慎?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生于人间,长于人间,觉悟成佛都在人间。既有历史可考证,还有圣迹可寻觅。绝不是信徒幻想出来的人物。当日释尊,彻底觉悟人生真谛,宇宙原理之后,即本其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精神,将自己所觉悟之真理,及发掘真理的经验与方法,告诉世人,目的令世人和自己一样,理解真理,认识人生,觉悟成佛。同时鼓励世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依智不依识,是何等的客观?又是何等的理智?故先哲梁启超说:‘佛教的信仰,是理信而非迷信,是入世而非厌世,是兼善而非独善。’

  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出家人,由于信仰释尊的思想与言行,信仰释尊所证的真理与所说的修学方法,信仰弘传释尊正法的圣僧,所谓正信三宝。因而获得正知正见的启示。在正知正见的领域中去修学,去自度,去度人,最后自行具足,度他圆满,福慧庄严,必然成佛。否则,知见不正,盲修瞎炼,何止自误,抑亦误人,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多么危险?

  正知正见的结果,便是八正道的实践。因为人有正见,其思想必然纯正,谓之正思维。思想纯正的人,出言吐语,必合乎真理,顺乎人情,不妄不绮,谓之正语。人能思想纯正(意业清净)言必契理(口业清净)自然远离邪行,品格端正(身业清净),如是本清净的三业,从事世间正当的事业,谓之正业。从事社会正当事业的人,绝不会以奸诈心,现奇异相,或自赞毁他,贪求信施,或妄谈吉凶,妖言惑众,或现神通示威,使人畏敬,或以名利收摄人心,反而能远离五种邪命活,谓之正命。舍弃五欲,勤求佛道,行契于智,证契于理,谓之正精进。除诸妄想,不为邪念所侵,志于正道,勤于正行,念行一致,谓之正念。远离邪念,散念,收摄身心,趣向真如,深入实相,谓之正定。

  正见,正思惟,正念,正精进,属于三无漏学中的慧学;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学;正定属于定学。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是每个正信佛弟子必须遵循的正途。不然,舍此正途而不由,反而利欲熏心,谤诸圣贤,自称活佛,自谓有福。殊不知高级洋房,名贵汽车,钻石,光亮皮鞋,仅人间有限有漏之福,与此间比利华山富豪比较,已相形见拙,何况释尊的出世财富?又甚者,有人竟言释尊非正等正觉,而自己则称为无上师,然则佛亦不能在其上矣!有人问她:佛有六通,福慧圆满,你是不是呢?竟然答是。这种以佛自居,大言不惭的人,证之于楞严经,自然无可循形。学佛的人,原想了生脱死,超越三界,跳出轮回,今竟然走火入魔,现世沦为魔鬼,死堕无间地狱,实在可惜,真可怜愍。所以,我说学佛的人,先决条件,就是正信正见,不然,宁可不信,犹胜邪信、迷信。

  二、深信因果

  学佛的人,具备正信正见外,还要深信因果,若然拨无因果,便是邪知邪见,为害甚大。征诸事实,世出世间,十法界圣凡,无一不受因果定律支配,任何人和事,皆不能超越因果范围,即使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亦不外说明一切诸法的因果原理。所谓因果原理,是指宇宙万有,莫不各有其原因及结果。例如,以天时论,日月绕须弥为因,人间分昼夜是果;寒冷为因,霜雪为果。以人事论,求学为因,知识为果;勤俭为因,富裕为果;骄奢为因,贫穷为果;善恶为因,苦乐为果。就科学言,物理则冷热为因,缩涨为果;化学则一氧二氢为因,成水为果;在数学则以乘除为因,积商为果;在医学,则内伤外感为因,疾病为果。以此类推,一切事的成败兴衰,一切人的富贵贫贱,无一不是由因感果。因之与果,如影随形,丝毫不爽。

  再说出世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为因,出三界,了生死,证阿罗汉位是果。深山静坐,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悟知世态无常,人生不永,进修圣道为因,证独觉位是果。知诸法缘起性空,修十二因缘还灭门为因,证缘觉位是果。发菩提心,勤修佛道,上求下化为因,分断无明,分证法身,登法王子位是果。深达实相,无明尽,福慧足为因,觉悟成佛,菩提圆满是果。所谓修如是因,证如是果。然则因果之理,岂独限于世间法?纵观十法界圣凡,迷因则迷果,悟因则悟果,谁能拨无因果?

  因果之道,通于善恶,修上品十善因,得上生天界果;修中品十善因,得生阿修罗果;修下品十善因,得不失人身果。做上品十恶因,感地狱果;做中品十恶因,感饿鬼果;做下品十恶因,感畜生果。如是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故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征诸事实,信然!

  又善恶因果,通于三世。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亦可以说是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例如:今生修善或作恶,未必即生受报;而今生之祸福苦乐,亦非一定由今生所作业因所感。根据三世因果之理,人生际遇多半由于宿世业因所感;而今生所作,又能为将来引生结果之因。所以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世有善人终生坎坷,此皆宿世恶业所感,与今生作善无关;而今生之善因,仍能招感来生善果。反之,世有恶人,竟然大富大贵,此亦是夙世善因,今熟所致;今生虽作恶多端,但由于宿世善因不可没,故受善报;而今生所作恶因,仍招未来恶报。

  六祖大师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学佛的人,明乎此理,面对逆境,自可释然,不致怨天尤人,或怀疑因果不昧之理。因果之理,除通于善恶及三世外,又有定与不定业之分。佛言:善恶业缘,受报好丑,除五逆十恶,罪大恶极,不通忏悔,所谓定业不可转外,其他轻罪,皆可以由人忏悔积福,或凭借三宝神力加被,而转变果报,改造命运。虽然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但因的种子虽不亡,然助长种子的缘仍然可以改变。

  例如:一粒种子的生长,必须凭借水土阳光,人工肥料,拔草灌慨,种种助缘。种子是因,水土等是助缘。种有优劣,缘有好坏;种优助缘又好,便是好因好缘,成果必好。若然好因遇坏缘,结果自然不同。反之,种子虽劣,若得良缘相助,结果亦不坏。最忌坏因又遇坏缘,则结果实在不堪设想。同样道理,人今生的善恶与勤懈,固然可以作为未来感果的亲因,然亦可以影响现在由宿业所感的果报。学佛的人,若能诸恶莫作,使宿世恶因,缺乏坏缘,恶果不生,就可以灭罪生福。若然众善奉行,助长宿性善因,便可以增加现在的福禄。至于佛经所说的六因(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以及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限于时间,现在不谈。

  三、精勤修学

  学佛的人,信仰三宝,亲近善知识,获得正信正见,深信因果之后,应当继之以实践,勤修佛道,以谋求解行并进。否则,能解不能行,如人说食数宝,徒有虚名,枉受信施。无常一到,果报难逃,能不谨慎,自我警惕?然修行的起点,便是持戒。因为戒,是诸佛的本源,是行菩萨道的根本,亦是超凡入圣,进取菩提的基地。佛告阿难,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当以戒为师。可见戒之于佛弟子,何等的重要!

  佛制戒虽多,其根本大戒,不外是戒杀,戒淫,戒盗,戒妄语。不肯严持杀,盗,淫,妄根本大戒的人,所修所学,皆非佛的正法,将被弃于佛法大海之外;生则沦为魔子魔孙,死则必堕三涂。梵网经说:‘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又说:‘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又说:‘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又说:‘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梵网经除了以上杀盗淫妄四种视为根本戒外,其他酗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嗔心不受悔,谤三宝等皆应戒,而且是根本大戒。在楞严,则谨以杀盗淫妄为根本大戒,是名为‘如来先佛世尊,四种决定清净明诲。’不过梵网经是菩萨戒,菩萨偏重于慈悲,故杀戒居先。而楞严经修三摩地的人,志在出尘,故列淫戒为首。如楞严经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可知学佛的人,居家必须断除邪淫,出家则绝对断淫,否则淫心不除,纵使有博学多智,善说诸法,甚到于世间禅定,善入住出,如不断淫,皆是魔业,必落魔道,上品堕为魔王,中品堕为魔民,下品堕为魔女。所以佛嘱阿难:‘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淫心,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若不断淫,而修习禅定,欲成菩提,则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纵经尘劫,终不可得。因为沙非饭本,因果相违,徒自疲劳益增苦恼。学佛的人,必须先断淫心,以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始可契证无上菩提不生灭性,所以佛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学佛的人,不但要戒淫,还要戒杀。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否则杀心不除,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等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虽然佛在世时,允许比丘食五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自死,鸟残),但五净肉皆是佛的神力所变化,本无命根。

  或问:佛既以神力,化五净肉,何不变化其他蔬果食物?佛言:‘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肉众生,名为释子?’有一次,我在台北一个宴会上,某法师竟然说:大藏经中,何经何典,指明出家人不准食肉?此语何止惊人,同时显示此法师,根本没有阅读佛经。涅槃经不是说:‘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食肉,应观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悲种…’。楞严经亦说:‘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所以,一个真正佛弟子,当遵守佛语,戒杀放生,不食肉类,甚至不饮牛奶,不食鸡蛋,不穿丝质或羊毛之类衣服。‘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其次是戒偷。人所以犯偷窃罪,原因是贪。人皆有贪,贪而不得必争,争必乱。现实世界战争蜂起,社会混乱,皆导源于人类的贪心。若持不偷戒,即可对治贪心。诸修行人,偷心不除,何止尘不可出,反而堕落邪道。上品堕精灵之类,盗日月之精华,窃山川之灵气,附山托水,惑人祭祀,属于山精海怪之类,为妖精的领袖。中品则堕妖魅,施其魑魅魍魉之技,盗人物之津液,窃山林的润气,伺机作孽,恼乱有情。下品偷心,堕为邪人,心性邪僻,为精灵所附,妖魅所迷,因而妄言欺世,诡异惑俗。此等鬼怪魑魅魍魉,亦各各有其徒众,邪知邪见,欺世盗名,受人供养,各各自谓已证无上道。尤其佛灭度后,末法之中,此辈鬼怪,充斥世间,比比皆是。或潜于穷乡僻壤,欺骗无知,妖言邪行,称善知识,各各自谓已得上人之法,故作恐怖之言,令人惊怖迷惑,失于本心,乘机骗财骗色,实在作孽。所以佛教弟子,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更要燃香、燃灯,或燃指、燃臂供佛,以消贪业,以酬宿债。佛嘱阿难:‘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楞严经说:‘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骂,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迥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故学佛的人,必须断除我执,舍弃名利,偷心自断,自此一念纯真,不饰己过,不论他非,佛印是人,即得圆通,名真三昧。果能先断淫,次断杀,后断偷,不欺世盗名,不曲解佛意,不文过节非,是真佛子,即是佛说,否则,持相反意见,即属魔说。

  妄语,亦是生死根本。尤其是大妄语,自误误人,自害害人,罪大恶极,非戒不可。楞严经说:‘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读此可知,自称无上师的人,是魔非佛了。

  虽然说:佛曾敕令弟子——三乘圣人于末法时代,入世救世,现种种身,作种种形,说种种法,但诸圣人,终不自言:‘我是真菩萨,真阿罗汉,或说我有神通,我已证圣’等语,以免泄佛密因。例如:丰干禅师,是阿弥陀佛应世,而寒山大士,是文殊菩萨应世,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应世,三人皆隐居于国清寺,大作佛事。一日丰干邀寒山拾得同朝五台山曰:与我同行,是我同流,不与我同行,不是我同流。寒山问:汝朝五台作甚么?干曰:朝礼文殊。寒山曰:汝不是我同流,我不与汝同去。

  于是丰干独行。至杭州,适有闾邱胤被朝廷派任台州刺史,忽患头痛病,医药罔效。丰干特往访,取水一杯,持咒讫,以水置手心,向其头三扑,痛即止,由于感恩,询其来处,丰干曰:‘住天台山国清寺。\’问:寺中大师有道行者几人?干说:我无道行,寺中高僧,如文殊化身之寒山子,普贤化身的拾得,皆在寺中游化人间。胤礼谢,干不受而去。

  及胤到任三天,即到国清寺进香,问知客僧,寒山拾得二大士何在?知客说:此二人乃疯僧,可传来见。胤说不可,坚持往见。知客僧遂陪至厨房,寒山拾得,正在灶门烘火,二人且语且笑,人皆不识其所言何语。胤一见即拜,二人狂奔。胤追之,至寒山岩,二人入,寒山回首曰:贼,贼,贼,丰干饶舌,弥陀不事,礼我同为?胤入岩中,不见二人。自此不复再见寒山拾得。

  又如弥勒菩萨应世的布袋和尚,将舍寿时才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可见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证之古今圣贤,可知自称活佛,称无上师的人,何止狂妄,简直是魔子魔民。佛敕阿难:‘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又说:‘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综上可知,戒淫、戒杀,戒偷,戒妄语等四种清净明诲,何止是学佛的起点,抑亦是成佛的基石。学佛的人,由持戒而生定,因生定而发慧,谓之三无漏学。

  梵语‘三昧\’,译名定,谓止心一境,停止妄念,不使散乱。又梵语‘禅那\’,译思惟修,或静虑,意谓思惟所对之境,或当心体寂静之时,又能思维审虑,故名静虑。古人说:‘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二者合称,名为禅定。禅定有三种:

  一名世间禅定:世间禅定可分为二,一名根本味禅,二名根本净禅。根本味禅又称十二门禅。厌欲界散乱的人,修色界四禅;欲得大福报的人,修四无量心;厌色界身的人,修无色界四定,如是合四禅,四无量心,四定为十二门禅。为出生世间一切善法的根本,因名根本味禅。此是外道,及学佛的人,未出三界者所共修,因名世间禅。根本净禅,共有三品,即是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等三种。慧性多者,修六妙门禅;空性多者,修十六特胜;定慧均等的人,修通明禅,能发无漏智,因名根本净禅。

  二是出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可分观,练,熏、修等四种。观禅又分为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四种。练禅即九次第定。自浅至深,不杂异念,以无漏练有漏,因名练禅。熏禅,又名狮于奋迅三昧,于前所修九次第定,熏熟自在,既得顺次入,亦可逆次出,顺逆自在,如狮子奋迅,进退自如,因名狮子奋迅三昧。至于最后一种修禅,亦即是超越三昧。前之熏禅,虽顺逆随意,但仅可次第无间出入,未可超越自在出入;必须更修前定,方得超越,远近出入自在,因名超越禅。佛弟子修习观,练、熏、修等四种禅,能离五欲,发无漏智,超越世间,故名出世间禅。

  三是出世间上上禅:即是菩萨持地经第六方便处忍品所说的九种大禅:

  一、自性禅:内观心性,不假外求,而证实相理故。

  二、一切禅:能自行化他,具一切功德故。

  三、难禅:是深入微妙难修之禅,能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深三昧故。

  四、一切门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门出故。

  五、善人禅:为大善根众生所修故。

  六、一切行禅: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故。

  七、除恼禅:能除一切众生苦恼故。

  八、此世他世乐禅:能使众生得二世之乐故。

  九、清净禅:断惑证真,得大菩提之净报,连清净之相亦不可得故。

  以上九种大禅,是大乘菩萨所修,不与外道或二乘共,故亦名大乘禅。

  此外,另有一种如来禅,又名如来清净禅,是楞伽经四种禅之一,亦即是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王大定。楞严经说:‘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修此大定,能弹指超无学,直入如来地,圆断三惑,圆证三德,能起无作妙用,成办不思议佛事。如永嘉证道歌所说: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因此大定是成佛的根本,亦是出生一切三昧的根本,若能精勤修习,自然获得百千三昧。所以又名最上禅。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定,皆为如来禅。

  至于释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八万人天,悉皆惘然,不解佛意。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含笑。佛言:‘善哉!吾有涅槃妙心,微妙之旨,传与迦叶。’因此,迦叶成为传佛心印的第一代祖师。如是祖祖相传,直至第二十八祖达摩,皆是如来禅。及达摩东来中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遂有祖师禅之兴起。之后,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灿,僧灿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座下,有南传的慧能,北传之神秀。古人说:‘北宗不免如来禅之绠迹,南宗得祖师禅的骨髓。’慧能座下,又有南岳与青原两派。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独盛,转展相传,又分为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等宗派,限于时间不谈。

  一个修学佛法的人,特别是出家人,首先要严持根本大戒,使戒行清净,然后习定;钝根之人,依次渐进,利根者可一超直入。然而修禅,无论钝根或利智,皆要停止妄念,提高警觉,心如止水,静如明镜,物来照物,物去不随。既静且虑;既虑且静,静虑相应,止观不二,所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自可渐次深入,断惑证真。切忌心生执著,为境所转,为魔所乘。如楞严经五十重阴魔中所说,皆因为修禅定的人,心生执著定境,或妄起贪求,成为招魔之由。若能于三摩地中,不生执著,不起贪求,圆定发明,不遭邪虑,不生狂解,不堕天魔外道。进而尽识阴,超命浊,发无漏慧,得一切智,甚至入佛知见,得道种智,一切种智,最后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自可觉悟成佛。否则,不修不学,狂妄自大,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正是魔鬼行为。

  至于在家学佛的人,亦应该将所知所学的佛法,付之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得学佛的利益,从实践中,显出学佛的精神。虽然,在家佛弟子,为照顾家庭,未能彻底自我牺牲,广行菩萨道,但最低限度,应严守五戒,力行十善,以奠定做人基础。然后,早晚定时修习佛法,诵经礼佛,或参禅念佛。只要持之以恒,必然得益。我认为在家学佛,理解未深,用心不专,戒行未净,最好是念佛,即使喜欢参禅,亦要禅净兼修。不然,定境现前,不知邪正,妄想执著,即为魔所乘,十分危险。若能禅净双修,凭佛力加被,魔不能侵。临命终时,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免受轮回之苦,何乐而不为呢?

  四、护法弘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样,佛法盛衰,四众有责。所以,凡是学佛的人,无论出家在家,皆应有弘扬正法,续佛慧命的责任,皆应有卫护三宝,抗拒侵侮的义务。对弘扬佛之正法的道场,固然要拥护,使其得以高竖法幢;对弘扬佛正法,或修持佛之正法的僧人,更要保护,令其安心弘法利生,或修行办道。不久前,台湾娱乐界,放影一部侮辱出家人的影片,台湾大德们,立即提出抗议,要对方停止放影,及公开道歉,这正是卫教的精神。最近台湾佛教会,公开焚烧邪书,本港佛教界,严正声明,及佛教杂志作者们的口诛笔伐,皆是破邪显正,保卫正法的正义行为。

  讲到这里,想起中国佛教,在三武教难时,多少佛门大德,护法健将,挺身而出,或与外道激辩,扶持正法;或不畏君威,舍命护教;或抗王命,保护三宝;种种壮烈行为,古人著作,多有记载。

  据传说:有位昙显法师,生于元魏末年,终日游荡,居无定所,但凡有法会斋筵,无不赶赴。由于一身百衲衣,不洗不换。同道见他来,立即掩鼻避之。但当时佛教领袖上总法师,甚敬重之,每见皆给予零用钱;此师有钱在手,即买酒狂饮,不醉不止,醉即倒地呼呼入睡,人皆笑谓酒肉和尚。梁武帝天蓝三年,下旨废弃道教,道魁陆静修,率徒亡命北齐,齐主受其惑,召集沙门与道士斗法,以胜败定存亡,并由皇帝亲临主持。于是道士广显邪术,同念咒语,令诸沙门,衣钵上升;又用符咒,令梁木或竖或横,胡作妄为一番;然后口出狂言,谓沙门能现一,彼即现二等语。齐主对上总法师说:‘现在该由汝等上阵矣!’上总法师起立言:‘方术小技,世儒所耻,何况出世佛法?现由僧团中末座沙门,出来与道长较量。但此沙门,一向不重威仪,不守戒律,是个酒肉和尚,正好与酒肉道士对抗。于是传命,昙显上台,显师此刻犹酒醉未醒,摇晃上台,坐下,问道士:‘你刚才说举一举甚么?我因酒醉未醒,听不清楚,可否再说一遍!’陆静修原本自视不凡,傲慢之极,今见此疯僧更为轻视,答言:‘你能举一,我就举二,听清楚否?’显师说:‘原来如此。说罢起立,翅起一足而立,说:‘我已举一,你试举二看看!’陆静修为之气结,无法应付。

  显师又说:‘汝等刚才念咒,令僧衣上升,现在试试看。谁知数百道士,异口同心,齐齐念咒,僧衣竟然不动。显师再将僧衣,置于梁木之上说:刚才汝等持咒,能将梁木横转竖立,现今可否再来一次?结果合数百道士的法术,亦无法令梁木转动。齐帝命人将僧衣取下,但合众武士之力,竟不能动僧衣。道士中有自号为神仙者,齐帝命登台表演,然当其念咒作法后,一声‘飞\’时,众神仙道士,却不能腾空飞去,反而跳下台来,伤亡惨重。陆道士又想以辩论取胜,说:‘汝佛经自号内典,内则小也,道经为多,多大也。’显师答:‘然则天子身居内宫,该是小庶民矣。’至此,佛道斗法,优劣分明,齐帝赞扬佛法,转而拥护佛教,当时道士反邪归正,皈依三宝者甚多。

  又白足和尚,名昙始,因其足白,污泥不沾,人皆称之为白足和尚。晋朝时,匈奴侵华,杀戳无辜。当时僧人亦难幸免,及胡人刀斫师时,竟然刀剑不入,因此特令不得杀沙门,关中僧人,得免于难。后魏太武,因宠臣崔皓,少习左道,嫉忌佛教,与道士寇谦之结,唆使魏主灭佛,佛寺尽毁,僧人一个不留,是佛教史上三武灭佛之一。亦是佛教传到中国后的最大教难。当时师隐于山泽严壑之间,至魏太平末年,师知感化魏主,及复兴佛教之时机已熟,便于元旦早朝后,直诣宫门,求见皇上,魏主闻报,令提杀之,岂料刀剑皆折,而师无恙,魏主亲执宝剑斩之,剑经之处,亦仅一白痕而已,师依然无恙。魏主命人将帅推入虎槛喂虎,殊知猛虎见师驯服于地;魏主命道教天师,近虎槛视察,虎即将牙舞爪,欲扑天师而食之;魏主于时敬伏,请师入宫,顶礼忏悔。师为说佛法,令明因果之理,魏主愧惧,令诛崔皓、寇谦之,魏主不久亦终,其孙浚即位,大兴佛法。

  古之大德,护法兴教的壮志伟行,实不胜枚举。中国佛教近代亦遭劫难,可惜末法僧人,道行不高,卫教精神不够,护法力量有限,徒呼奈何!而今衰极必盛,佛教复兴在即,本人倾其所有,兴建祖庭,亦有人劝阻说:佛法初兴,仍恐有变。回顾古人,舍身为教,以身殉教,又何足惜?如果今日所有僧人,皆能学古之大德,护教、卫教、弘教、兴教、则佛法不兴何待?

  至于弘扬佛法方式甚多,例如演讲佛学,印赠佛经、甚至嘉言懿行,潜移默化,但求知见正确,解行相应,皆是弘法。可惜当今,魔强法弱之际,佛教竟为魔所利用,蛊惑世人,淆乱视听,正如楞严经所说:‘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所以,学佛的人,无论学法,修法,护法,弘法,皆应提高警觉,清醒头恼,分析邪正,以正知正见而利己,亦以正知正见而利人。切忌盲从互和,随人播撒邪见种子,或拥护邪人邪教,失正知正见,堕无间狱。

  现代佛教,有股歪风,弘扬佛之正法者,听众往往寥寥无几。而邪人说邪教,反而门庭如市。理由是正知正见者,宁可落地狱,不将佛法作人情,不肯投人所好,不敢以假乱真,不愿迎合世人,随波逐流。唯其如此,知音者寡。而邪知邪见,为求名闻利养的人,唯达目的,往往不择手段,以真佛自居,以一生解脱为号召,急功好利的人,趋之若骛,风迷一时。至于护法之人,亦往往是护人不护法,但求投契,便不管真伪,不辨是非,不问邪正,倾其所有,拥护爱戴。或有人明知是假,亦挺而见证,明知不对,亦设法卫护。明知是邪,亦如蛾扑火,自取灭亡。致使正法弱,邪教兴,贤者隐,恶人狂。我等佛子痛心疾首,于事无补。诚该勤弘正法,力辟邪说,以正视听,以利有情。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同人,频频举行佛学讲座,相信意愿在此。而我本人不远千里而来,目的亦在此。

  最后,我以一则故事,结束我今天之演讲。昔有鸟巢禅师,是唐朝杭州人,九岁出家,法号道林,悟道后,常居山间松树上,人因号为鸟巢禅师。又因鹊雀结巢于其旁,又名鹊巢大师。元和年间,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知府,因慕其名而往拜访,请示佛法。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因慕名而来,以为禅师必然开示高深佛法,岂料仅以老僧常谈的话相赠,因感不满的说:‘三岁孩儿懂得\’。师说:‘三岁孩儿道得,八十岁公公行不得’。白居易因知师说法的权巧,更知佛法贵在实践。因此,本人希望各位,能将所明白的佛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佛法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学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