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悲喜交流,哀感欣庆】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
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身多业障,
不见如来金色身。
【公开瞻礼 沐浴佛光】
●北京八大处佛牙舍利(截止到六月三日)
●南京牛首山佛顶舍利(截止到六月五日)
《大般涅盘经后分》云: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我涅盘后,天上、人间一切众生,得我舍利,悲喜交流,哀感欣庆,恭敬、礼拜、深心供养,得无量无边功德。阿难!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见佛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僧、见僧即见涅盘。阿难!当知以是因缘,三宝常住,无有变易,能为众生作归依处。’”
印光大师开示
“须知如来大慈,留此法身真体。俾后世众生,种出世根。以由睹此神异,自可生正信心。从兹改恶修善,闲邪存诚,以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直至复己本具佛性,圆满无上菩提。此如来示现不思议相,曲垂接引之本心也。”
《题佛舍利偈》
如来无生灭,众生有罪福。
福感佛出世,罪感佛入灭。
佛虽示人灭,仍不舍众生。
故留诸舍利,作得度因缘。
当知此舍利,即是佛生身。
亦即佛法身,宜瞻礼供养。
恪遵如来教,专修净土法。
——印光大师
佛法灭亡时,佛的舍利会变成摩尼宝珠
「诸佛入涅盘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这也是举一个例子说,诸佛,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释迦佛七十九岁入般涅盘,这是示现,我们世间人说,释迦牟尼佛过世,离开我们了。用方便力,留碎身舍利,释迦牟尼佛的火化不是普通的柴火,不是的,他是自己用三昧火把自己的肉身焚化了。烧完之后,有八斗舍利。这个身体变成碎身舍利,小粒小粒的,八斗。
留给天人大众们供养,以福众生,让众生看到佛的舍利、接触到佛的舍利都得福报。「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这众生福尽了,佛的舍利自然就变成摩尼宝珠。这个宝珠也能够随人之意,你得到这个宝珠,想得什么它会变现。「此珠多在大海中」。这是说古佛灭度之后,舍利变成摩尼宝珠,这些宝珠在大海里面。「大龙王以为首饰」。龙王认识、知道这些宝珠,他们用来做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
减劫末期的三灾
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
劫是计算时间的单位,又译为灾难。在住劫中每一个小劫的灭劫末期,有三个小灾:①饥馑灾;②瘟疫灾;③刀兵灾。
现在的时期,是住劫第九小劫中的灭劫。
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人寿是一百岁。世尊入涅槃后,约有三千年,所以现在人寿是七十岁。再过四千年,人寿减到三十岁时,便会开始发生三小灾。
①饥馑灾:原来大地清净,人民和乐,后来,杀、盗、淫、妄诸恶渐渐发生;等到人寿三十岁的时候,人心不古,邪见颠倒,具足十恶。天龙大怒,而不降雨,发生旱灾,五谷不登,食草根树皮为生,甚至易子而食,就是人吃人的时代。
经过七年七月七日,人类饿死大半,这是饥馑灾。
②瘟疫灾:人寿到了二十岁时,人心恶到极点,便发瘟疫,得之则死,无药可治。此瘟疫传染迅速,万里白骨无人埋。
这样经过七月七日而止,人类死亡达到最高峰,只留下百分之十。
③刀兵灾:人寿到了十岁时,身高只有一尺。人皆不孝不敬,互相仇杀,无父母、无夫妇、无子女、无亲友,所谓六亲不认。因为业力所感,草木可当武器,而能杀人致死。人人以为自己不杀人,便会被人所杀,所以见人便杀,逢人便砍,大杀而特杀。
经过七日之后,人类死百分之九十九,所剩无几。
剩下没有被杀死的人,都逃到山中,有善神保护。后来,灾难过去,他们从山中走出来,遇到人,相抱痛哭,庆在人间,互相安慰,视为亲友。这时,人人生大惭愧心,改恶向善。
伦理、道德、慈悲、因果种种观念,渐渐向上增长;人人和平相处,讲仁义,说礼让,感情融洽,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没有勾心斗角的行为。这时,生活安定,丰衣足食,人人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人人相信因果报应的真理。
在每一个大劫中的坏劫时,要发生一次大火灾。
经过七次大火灾之后,便有一次大水灾。
经过七次大水灾之后,便有一次大风灾。
有五十六次大火灾,有七次大水灾,有一次大风灾。
总而言之,在六十四个灾劫中,就发生三大灾。
大火灾能烧到初禅天,大水灾能淹到二禅天,大风灾能刮到三禅天。除非修到四禅天,才能脱离三大灾的威胁。
劫的计算法:从人寿十岁开始,每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又再每经过一百年,减去一岁,减到十岁为止。这样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
计算的公式:(84,000-10)×100×2=16,798,000年,这是一个小劫的数目。一个中劫的数目是小劫数乘二十倍。一个大劫的数目是中劫数乘四倍。
世界的成因:在空劫二十个小劫中,世界空无所有。到成劫的时候,最初天降大雨,水涨到大梵天,慢慢地雨停水落,风吹水沫而成世界。世界既成,便有众生及植物生长,渐渐的有部落、有文化、有国家、有战争。从住劫演变到坏劫;坏劫过去,便是空劫;空劫过去,便是成劫。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编注】恭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世主妙严品第一〉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