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oo123整理于2010年
佛经中常见「后五百岁」「五(个)五百岁」是什么意思? ~ 妙境长老开示(金刚经)节录顶礼已故妙境长老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阿弥陀佛「后五百岁」:在《大毗婆沙论》说,五百年正法过后,第二个五百年得道者就不多。从这句话看,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岁是正法住世的时代,第二个五百岁是像法开始;这样就是指第二个五百岁。另外有五个五百岁说法: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得圣道者多。第二个五百年「禅定坚固」,佛教徒若肯努力静坐,就能得禅定。第三个五百年是「多闻坚固」,学习佛法的人,有很多通达佛法博学多闻的;多闻还能得到闻所成慧,或者有多少思所成慧,都还属于智慧的范围。第四个五百年是「塔寺坚固」,学习佛法的人少了,佛教徒多修庙塔,做福德的事。第五个五百年是「斗争坚固」,佛教徒之间不和,纠纷多;我们看看现在佛教,就是这样子,例如,一部《金刚经》,各法师讲得都不同,因为思想不同,就会有争论;又例如,对名闻利养也会有纷论。所谓「后五百岁」就是第五个五百年之斗争坚固时期;那就是指佛灭后两千五百年。若是从佛教史上看,应该是第二个五百年的说法符合事实。又从佛姨母出家的这件事来看。律上说:她向佛要求,希望佛能同意她出家。佛不准许。阿难尊者为憍昙弥向佛请求,佛起初也不准许。佛为什么不准许呢?
佛说:正法原来是一千年,若度女人出家,正法会减少五百年。后来,阿难尊者为憍昙弥一直向佛请求,佛就同意了,但说:女众出家要修八敬法,正法还可以有一千年。这样说,「后五百岁」就是正法一千年之后的那个五百岁,就是佛灭后的第三个五百岁,像法开始的时候,这叫后五百岁。佛法分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或是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佛法流传世间共一万二千年,此后,世界就没有佛法了。正法时代,较有人容易相信《般若波罗蜜经》,但愈往后就愈困难。正法和像法有什么不同呢?正法住世时,很多的出家人得圣道;像法住世的时候,得圣道的人少了,就是有这个差别,但是表面上和正法相似,所以叫做像法。到末法的时候,表面都不像了,所以叫做末法。就是到最后,小小的还有一点佛法,虽然还有人学习,但是这时候,佛法在人的心里不能发挥断惑证真的力量,所以叫末法。这地方说「后五百岁」,是指正法以后,名后五百岁。若说是第五个五百岁,现在是二千五百年。二千五百年这句话,是南传佛教学者说的;若在我们汉文佛教的文献上看,就是二千三百多年,还不足二千四百年。现在的佛教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思想混乱,你说一套、我说一套,不知道谁说得对,若想得圣道很不容易。佛预先知道这回事,慈悲安排了净土法门,让大家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的确好,容易念、也容易做。若修四念处就不容易,譬如修无我观,明白什么是我、什么是无我?还不是简单的;能够忍可这件事,也不容易。忍可这件事,我感觉如果不读《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很难知道什么叫做无我。说「身体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这叫无我。」当然这样讲是对的,可是心里还是疑疑惑惑的。若读《瑜伽师地论‧有寻有伺地》中,不如理作意的那一大段;在《显扬圣教论》也有,就说得很详细,有「我」会有什么什么困难,非要无我,道理才通得过去。而今天的佛教徒多数欢喜走捷径,「要三大阿僧祇劫,不可以!我这一生就成佛,这样子好!」总而言之,想占便宜:「我不要那么辛苦,就能成就。」其实世界上哪有便宜的事情呢!不劳而获,有这种事情吗?没有这种事情的!所以,「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就是在像法住世时代,在家、出家的佛教徒,表现于外的相貌是什么呢?受了戒后,能够受持不犯,持戒清净;而且还能修福,为大众僧、为一切众生服务而不辞辛苦。总而言之,对自己的执着心轻,用自己所有的身力、心力、财力,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造医院、造学校,做种种的慈善事情,这就是修福。多拜佛也是修福,修学禅定也可以说是修福,修四念处也是修福;这里说「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对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无相的愿、无相的修行、无相的果,这样法门的章句,能建立信心!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