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富的随想
悲智
财富不仅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富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我们的人生态度。 在学佛以前,听说香港片《霍元甲》中演霍元甲的那个人出家了,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在世,粗茶淡饭足矣!”我听了很感动,且回味体验了许多年。后来开始学佛,也是用这句话来构筑自己的价值观。我坚持吃长素,喝很便宜的茶,穿着也尽量简朴。细细体会粗茶淡饭的人生,很有一番滋味。 外国有位学者通过计算发现:人类只需现有物质财富的几十分之一,就完全可以幸福地生活。我觉得,这其实是人类学的大问题。我们整天说自己穷,并为这种贫穷的感觉而痛苦,到底是为什么?西方理论界提出了“异化”的概念,认为这是“后工业社会的异化”。也就是说,现在的许多消费都是异化的,所谓的物质消费其实是心理消费,而所谓必需性消费其实是奢侈性消费。 我们常常笑话孩子玩许多没有意义的玩具,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沉溺于种种玩具中呢?反思中国二十年来流行的消费时尚,从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到VCD、DVD乃至家庭影院,每一样都曾经让我们趋之若鹜又弃如敝履。我们拼命追求的这些,难道是我们的真正需要吗?如果是,为什么它们会那么快地失去作用,那么快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现在很少有人再听收音机、录音机了,甚至VCD、DVD也不再让人感到兴奋。现在人们梦想的是家庭轿车,好象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交通不便。 这就是成年人玩过就扔的大玩具。这就是社会学家所说的“消费的异化”,这种“异化”消耗了多少资源?浪费了多少财富?消耗了人生多少宝贵的时间?现在流行一个绝妙的词:“发烧”,实在是一针见血--因为没有理智和智慧而处于病态之中。 从个人角度来说,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我们不妨看看今天的社会现状:震耳欲聋的现代音乐,已使现代人感到麻木而迟钝;目不暇接的山珍海味,已使现代人感到无所适从;而高度的物质消费,更使许多现代人变得精神空虚,只知一味地追求刺激。这是一个老子所说的“人心发狂”的时代,一个可怕的时代。 人的各种感知、享受,实际是由主体(人自己)和客体(被感知的客观事物)共同决定的。如同改进收音机的接收效果,或者加大外部信号的发射强度,或者提高内在的接收灵敏度。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人类。我们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为什么不改造自己的心灵世界,提高我们的“接收灵敏度”呢?美好的事物都在我们身边,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受不到呢?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总是苦苦地“外求”,而不考虑“内修”呢? 从社会角度来说,“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短短二百多年,人类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和利用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可人类“解放”了吗?“自由”了吗?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产业革命迅速打破了国家间的力量平衡,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势能”,又演变为“动能”——世界大战。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