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一个特长,就是在任何时代和环境下,都能够不失去他的价值。佛教的价值是什么呢?扼要的,就是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适应人类的需要,解救人类的痛苦。不论是哪种人,有什么困难,只要诚意地去研究佛法,没有不得到解救的。
我举出几种人,是最应当学佛的。现在我分别来介绍如下:
第一种人──他们的生活非常之苦:有的为了生活的驱使,终日如牛似马地劳动着,有的受着疾病的缠扰,有的受尽外力的迫害,人间的温暖安乐似乎都和他们没有关系。这种可怜悯的遭遇,使得他们常常怨天尤人,慨叹自己的恶运,自暴自弃,没有前进的勇气。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悲观失望的人生观。这种人不但是遭遇了环境所给予的痛苦,还要受到内心长期的失望和悲痛。这样的人只有佛法才可以解救,因为佛法从因果的原理上,使你知道怎样去改造命运,适应环境而获得人生观的扩展。学佛是解救苦难唯一的出路,是改善生活环境唯一的好方法。
第二种人──他们的生活非常优裕,过着荣华富贵的日子,表面上似乎无忧无虑,然而试问他们,曾是否想到这样的优裕条件能够维持多久呢?曾是否想到现在的优裕生活是不是个人独自创造出来的呢?稍微思索一下,就知道这是由于国家的保卫、师友的诱导、先进的启示和许多人为的间接的力量所促成的。这样看来,他们过去享乐的人生观,实在是错误的!我们需要有远见,需要珍惜自己的好环境,人生活着不是为着享受,而是在于悟证宇宙的真理,获得永久的生命,为人类为国家献出利人的力量来。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有佛教能给我们正确途径,怎样去解决生死的难关,怎样能获得永久的生命,怎样救度他人,因此,生活优裕的人也更应当学佛。
第三种人──他们整天的受着环境的支配,苦也罢乐也罢,没有丝毫自主的余地,所谓顺来顺受,逆来也是顺受,养成一种糊涂过日子的性格。关于世界上的事事物物是如何生成和如何消灭;对于自己的前途、人生的目标从不作进一步的打算,这可以算是不苦不乐一种混世的人生观。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枯燥乏味?我们在这千载难逢的宝贵人生中,多少有价值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多么远大崇高的目标需要我们去争取!假使一年年的任它空过,岂不是人们最大的损失吗?其实呢,世界上已经有了不少这种类型的人:自从学佛以后,立即获得了新的生命,内心充满了朝气、希望,一种慈祥、安慰、活泼、清醒而乐趣无尽的样子。大家要知道,学佛本是最自然的事,只要先有了信心,立下志愿,以后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前进,绝没有紧张、勉强和违背人性的心情,这是人人容易学到做到的。
第四种人──科学知识充足,工作也很努力,对事对理都好像很清楚很有把握似的,这是受过新教育的人的典型。他们对于佛教的批评,多存一种轻视的心理,说是落伍呀、迷信呀、不合科学呀,等等不相干的话。然而细细思考一下,可以说这些批评才真是一点也不合科学。
因为科学是着重在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而根据这观察和研究的所得下一结论的。那么,他们对于佛教的批评是曾经过一番深入的研究和客观的观察吗?还不是人云亦云,或者随便不负责地说说罢了!其实呢,佛教是最欢迎研究辩论的,怕的是太主观、无根据、不合理的批评。倘若他们真的进一步地去研究过,所有科学几乎没有不和佛理相应的,因为佛理本来是真理,而一切科学研究的原则也是为探求发现真理才有的,所以唯有科学知识的人们,才更容易了解佛理。我们如果转过一个角度,另外从佛理的立场上来看,科学还只在幼年时代呢,还需要更深入地发展下去。因为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的事实不是科学能解答的,等到将来科学再发达些,佛理就能更多一层证明了。佛理是真理,是本来如此的,不相信真理而又不肯去研究实验的人,只有等待科学发达后再来开始学习;然而时间有限,谁还能够再活上几百年去等待呢?那么,放在我们眼前唯一的大道,就是去学习佛法,实验佛法,看是不是合乎真理,是不是有益于人群。很多人一定会说,份内的工作还做不完,哪里有时间来学佛!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感到不顺心、不如意呢?是否也常感到光阴催人老,等闲白了少年头呢?生命的目的果真只是忙碌地生存着,而后匆匆地死去吗?这些问题佛理都能给你满意的答复。你做的那些工作是不是有价值呢?相信任何科学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最有效率最有价值。然而佛理又可以告诉我们怎样去增加效率和提高价值。佛学对任何人都是最有帮助最有效应的。释迦牟尼佛的教诫是要我们智信,不要迷信。让我们先对佛理研究讨论,看看有没有道理,有没有解决一切困难的可能性;然后再依他的教理去试验、去实行,以求得真理的体验和证明。这种最合乎科学的方法,的确是和其他任何哲学宗教都有显著的不同。(信息来源:摘自《慈霖》)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